古代君王的自称,古代的自称他称有哪些?
古代文人对自己的谦称,自称,对他人的尊称,及这些称呼的意义!, 古代文人对自己的谦称、自称、对他人的尊称这些称呼的意义?
1鄙人 2臣 3孤 4小人 5在下 6陛下 7阁下 8令郎 9奴才 10先生 11奴家 12晚生 14卿 14令尊 指的是……
1.一般人的自谦
2.任何人向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尊称
3.王的自称,注意是诸侯
4.对他人的贬称
5.一般人的自谦,主要是文人
6.人臣对皇帝的称呼
7.对他人的敬称
8.对他人儿子的称呼,表示对他人的尊敬
9.一般是宦官的自称,到清代时向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自称
10.对老师的尊称,也有对学问比自己高的人的称呼
11.向学识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的自称
12.古代君王对臣子的称谓 ...
古代对自己或他人的谦称
为什么从秦始皇开始称皇帝呢?
秦始皇,千古第一帝。“皇帝”这一称呼从秦到清整整延用了2132年。
“皇帝”这一称呼的来源,《史记·秦始皇本纪 》有明确的记载。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令群臣议定帝王的称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都说:“过去五帝管辖千里见方的地区,在这个地区之外的侯服和夷服,有的诸侯朝贡,有的诸侯不朝贡,天子不能控制。现在陛下调遣义军,诛暴讨贼,平定天下,四海之内,设置郡县,统一法令,这是从上古以来所没有过的,五帝也望尘莫及。我们谨慎地和博士讨论,都说,‘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高贵。’我们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天子之命称为‘制’,天子之令称为‘诏’,天子自称叫‘朕’。”秦王说:“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表示地位称号的‘帝’字,叫做‘皇帝’。其他遵照议定的意见。”于是,秦始皇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皇帝下达制命说:“我听说远古有称号,没有谥号。中古有称号,死后根据生前行迹确定谥号。这样做,就是儿子议论父亲,臣子议论君王,很没有意义,我不采取这种做法。从此以后,废除谥法。我是始皇帝。子孙后代用数计算,从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袭无穷。”
秦始皇自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用了9年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9岁时完成统一大业,建立起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并奠定了中国本土的疆域。秦始皇不愧称为“千古一帝”,遗憾的是他的皇朝刚刚传到二世,仅存14年就土崩瓦解了。
古代君王自称的朕孤寡人是什么意思?
1、朕
朕,作为皇帝配套的专属称谓,始于秦始皇赢政。
我们今天看到的“朕”字,其实是简化字,实际上,“朕”字,由“舟”和“灷”(zhuan)组成。
“舟”指小船(非常窄小的那种船),“灷”(zhuan)指火种。小船和火种合一起,引申为小船的裂缝。
清戴震撰《考工记图·函人注》:“舟之缝理曰朕”。
《尔雅·释诂》:“朕,身也”。
在先秦时代,“朕”就是个第一人称代词,像“我”一样普通的称呼,因为不管高低贵贱,人人皆可自称“朕”。
变化始自秦始皇嬴政统一天下,建立秦朝后。
《史记·秦始皇本纪》明确写道:“天子自称曰朕。”从此,“朕”只属于皇帝自称,其所有人都不能再自称“朕”了。秦始皇嬴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自称“朕”的“皇帝”,自此以后,“朕”也成为皇帝的专用词。
那么秦始皇为何偏偏选用了“朕”这个字呢?秦朝建立以前,第一人称代词除了“朕”之外,还有余(予) 、我、吾等等。
秦始皇称帝时,“朕”的使用频率持续下降,在战国后期的口语中已经不常见了,故秦始皇将“朕”字作为自称,实际上避免了一些避讳上的麻烦。
古语词“朕”还含有古雅、郑重的色彩。"凡言朕兆者,谓其几甚微,如舟之缝,如龟壳之裂纹也"。表明天子要防微杜渐,哪怕预示一丝小小裂缝,也要时时独省自身。经过引申,成为皇帝的专用自称后,可以说已经是一个谦虚到极致的自称,却也能大大提高了自己自省自励自谦的逼格。当然,也有皇帝”有权任性“,比如出身草根的明太祖朱元璋,他说话时就不那么讲究,诏书中什么“俺”“我”“咱”都还照用。2、孤、寡人
“孤、寡人”多用于秦始皇之前的君主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常用。
“孤”是孤家的简称,跟“寡人”意思相近。
《礼记·玉藻》:“凡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孤”从春秋时期开始,多用作诸侯王在遭遇危难而丧败后的贬损自称
“寡人”即寡德之人,用法上比“孤”复杂些,意思是“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
战国时期,战国七雄虽自僭号称王,但仍自称“寡人”,不过楚国是个例外,楚王多自称“不谷”。
秦末项羽和刘邦所分封的诸王,都自称为寡人。
汉朝诸侯王,多自称寡人。
东汉末年,“孤”较为流行,比如曹操称魏王,孙权称帝,都自称“孤”而不称“寡人”。
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
中国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君主、诸侯的权位是老天给的,老天只会把天下给予有德之人,如果失德便会失去尊贵权位,所以他们无比谦卑地称自己为“寡人”,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德寡不足”。
各位,看明白了吗?
喜欢历史的朋友,给个赞,加个关注哦!
大汉天子怎么称呼自己?
是的。 朕,读作zhèn,汉字字义为:我,我的。秦始皇时起用作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朕在先秦时期是第一人称所有格,即“我的”的意思,例如屈原离骚:“回朕车以复路兮”,秦朝以后专作皇帝自称,商、周天子却多自称予一人。 根据汉许慎说文解字,朕小篆“月”字旁原作“舟”字旁,指木造船的两块木板间隙。以其极为细小譬喻寡德以自谦,类似寡人之义。
在先秦时,诸侯国君主一般自称“孤”、“不谷”、“寡人”,随着秦朝建立,秦王政创立皇帝尊号,规定“朕”专作皇帝自称。这个称谓从此一直流传至辛亥革命中国帝制终结。 「朕」一般只能用作皇帝的自称。例如东汉末年,群雄争霸,割据局面出现,曹操虽然也是魏的君主(魏王),但汉献帝仍然在位(汉朝名存实亡),掌握朝廷大权的魏王曹操也只自称“孤”或“本王”,没有自称“朕”,因为他没有称帝;而毫无实权的汉献帝却可自称“朕”,因为汉献帝是皇帝。 《史记·李斯列传》:初,赵高为郎中令,所杀及报私怨众多,恐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乃说二世曰:“天子所以贵者,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故号曰‘朕’。
也有传闻说:“朕”通“政”。“政”乃秦王自称。后改为朕。
古代君王别称?
古代对于君王的称呼有圣人,万岁,皇上,陛下,天子,官家,大王,王上,今上等。这些对于君王的尊称,大多数在每个朝代中都会有出现,只是用的多少罢了,例如《长安十二时辰》中君王的称呼便是圣人,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称君王为官家。
皇帝这个称呼起始于嬴政,他还自称自己是始皇帝。在秦朝之前,也就是周商时期大臣和百姓,称呼君王大多为王上、大王,自从秦始皇确立自己为始皇帝之后,人们对他的称呼,便改为陛下或皇上又或者是天子。这些称呼一直延续到了汉朝及魏晋时期。
隋唐时期称呼君王普遍为圣人,到了宋朝便称为官家,因为宋朝的皇帝是姓赵,所以史称赵官家。拍摄于明朝的电视剧,一般都称呼君王为万岁或万岁爷,据历史考证,确实有这样的叫法。但是古代公私分明,私底下叫君王便不是称呼万岁或万岁爷了,而是称呼为今上。
现在大多数古装剧称呼君王,一般都是皇帝,皇上或陛下。其实这个称呼普遍存在于清朝,也就是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所以说现在的古装剧中大多数称呼君王为皇上、陛下也是没有错的,因为当时这些称呼都流行于每个朝代,只不过适用范围的大小,以及使用频率的多少差异罢了。
古代君王的自称一般包括朕、孤、寡人三种。君王的自称,在先秦时代还有一种叫法叫不谷,秦朝确立之后,秦始皇嬴政自行创立了叫法。而私底下对于君主的敬称有大家和至尊两种。不同时期君王对于自称自己的称呼也不一样,总的来说大致有朕、孤、寡人、明上、朝廷、九重、人牧、大王、大家、主上等称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