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和谁是亲兄弟,为何格外器重老十七允礼

天美资源网

雍正和谁是亲兄弟,为何格外器重老十七允礼?

上大学那会曾听某同学说了他们那一句俗语:会玩玩*子,不会玩玩*子。

这位允礼同学,就是很会玩的主。《甄嬛传》中的给皇帝四哥戴绿帽子的十七阿哥,甄嬛的最爱,就是他了!

雍正和谁是亲兄弟,为何格外器重老十七允礼

爱新觉罗.允礼,历史上确有其人,康熙皇帝十七子(如果算上夭折的,排名二十七),生于1697年,比哥哥雍正整整年轻19岁(难怪嫂子喜欢)。

与其他皇子不同,允礼在雍正时期不但没有受到迫害,还颇受重用,雍正元年就加封为果郡王(多罗郡王)。郡王在清朝是仅次于亲王的宗室第二等爵位(一等叫做和硕亲王),管理理藩院(理藩院主要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类似于今天的外交部兼统战部部长)。

此后允礼步步高升,雍正六年加封为亲王,后分别掌管工部、户部,雍正去世前,特命允礼为辅政大臣,乾隆继位后,任刑部尚书。

可以说,允礼是十分受重用的!

老八老九老十死的死、亡的亡?雍正为什么对这个弟弟如此厚爱呢?

其实如果仔细了解康熙儿子们的生平就会发现,未参与夺嫡的皇子,在雍正乾隆时期过的都还行,并没有受到刻意迫害。

例如十六阿哥胤禄,二十四子胤秘都被加封为亲王,十五阿哥胤禑,二十一阿哥胤禧也都加封为郡王。

可见雍正之所以对几个大弟弟下手,多半是在夺嫡期间结下太深仇怨,纵然坐稳大位,依旧不能释怀,加之为了稳固皇位,为子孙后代着想,不得不痛下杀手。

而几个较小的弟弟则不然,他们一来没有参与夺嫡,双方没有恩怨,二来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己的亲兄弟不用,别人更加靠不住,三来雍正自己儿子较少,在剩余的小弟弟中提拔几个忠诚能干的加以重用,也属十分平常。

《甄嬛传》放大了雍正与十七阿哥之间的恩怨,让十七阿哥和嫂子甄嬛走到了一起,从年龄上说,的确比较登对,郎才女貌,再说了,小叔子和嫂子本就是潜在的暧昧对象。

而雍正对大弟弟的阴毒也被转移到了允礼身上,最终允礼被毒死,甄嬛的一双儿女也堂而皇之的隐藏了下来。

历史上允礼一直活到1738年,即乾隆三年,他没有子嗣,乾隆把雍正的第六个儿子弘曕(电视剧中甄嬛的儿子)过继给允礼继承香火,这可能是《甄嬛传》设定允礼与甄嬛偷情的起源吧。

至于开篇第一句话,大家自己填空即可!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雍正被康熙批评喜怒无常?

雍正被康熙批评喜怒无常,为什么还被立为继承人?

雍正的确是喜怒无常的,无论是继位前还是继位后,继位前,康熙曾批评过他“幼年时微觉喜怒不定”,继位后,雍正虽戒急用忍,但这毛病也很难改,何况当了皇帝,更是影响很大。咱们看看年羹尧的例子就能明白,他们感情好的时候,雍正知道年的受苦,就说好心疼好心疼,但是等到要砍年的时候,列了几十条罪状在那等着,一点都不心疼了。

这脾气,当然不是什么好事,可为什么康熙还是要立雍正为继承人呢?

其实咱们不用翻什么史书,找大量的证据,只需要简单想想就能明白。康熙当了六十多年天子,前期平定各种叛乱,到中期才安定下来,可是到了康熙晚年,满清吏治混乱的苗头已显,国库尤其空虚,百姓们过得很苦,康熙当然知道,可是他已经老了,再没有能力挽狂澜的机会了,所以,他的继承人,一定得有铁腕,要有能力,还有没什么被人抓住的把柄(自己的P股得干净)。

康熙的儿子们有能力的很多,满清二百多年的精华,基本上都集中在康熙的儿子身上了,看看他儿子们,工作能力相当出色,要阳谋要诡计,都耍得出来,兄弟们你争我抢的,好不热闹。康熙为此很头疼啊,个个都有铁腕,个个都是好手。可是要没什么把柄在臣工手里的,有几个呢?会又能下力气整那帮官吏呢的有几个?

太子是不行了,老八呢?贤王啊,怎么可能把那帮贪官污吏架火上烧?他肯定是个好人,做老好人,吏治腐败这一点,老八就不会整,也整不好,于是大家一起烂好了。老九老十他们一伙的,不行。老十四呢?武夫,蠢货,炮仗。带带兵还行,玩政治,嫩得很。

老四合适吗?合适。虽然他喜怒无常,但是喜怒无常也有好处,人家不敢妄猜圣意啊。剩下的,就都是他的好处了。

相较于太子,他更年轻一点,中年了,成熟稳重,有过不凡的业绩,也有走南闯北的阅历,知道民生艰难。他看起来闲云野鹤,没啥野心,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胡乱用钱,国库要充实这事,就不用担心了。重要的是他不拉帮结派,非要站队也只站过太子那一边,太子是什么?国之储君啊,站他队也应该。这样的人放手整那些官吏,没有压力。手下也有几个能干的人,虽然不多,但是都是心思纯粹的,不和老八似的,啥人都有。在道德层面上,他的出身也不错,生母养母位份都高,不象老大等几个人,而且他还挺孝顺,儿子嘛,也还算不错,至少两三代是保证不会出问题了。

康熙一拍脑袋,这么多优势,一点点脾气不好,也算不得什么了,嗯,就酱,让老四上吧,我也累了,该去见列祖列宗交差了。(文/宛如清扬)

朋友们也看得辛苦了,给个关注,点个赞再下一章呗!

胤禛与胤禄的关系?

雍正即位后,先是让老八胤禩和老十三胤祥为总理辅政大臣,分别封他们为廉亲王和怡亲王。后来雍正要清算老八,他知道这样做的话,朝中的“八爷党”势必会不舒服,甚至可能反抗,于是他必须同时培养一个集团出来。这时候,胤禄就被幸运选中,成为了庄亲王。

而胤礼能够得到四哥雍正重用,还要感谢十三哥胤祥。其实在雍正心中,一直将胤礼当作“八爷党”看待,所以他即位后,就将其派去守景陵。后来胤祥替他求情,说十七弟绝对不是“八爷党”,他才智过人,将来一定能为君王分忧。

别人的话雍正可能不会听,可胤祥的话,在雍正心中分量极重。于是雍正就以胤礼“办理修饰景陵甚好”为由,将他召回京城,并封为果郡王,还让他管理理藩院事务。

雍亲王胤禛在雍亲王府请兄弟吃火锅?

你好,我是小崔读书说事,我来回答!

题主所问:雍亲王胤禛在雍亲王府请兄弟吃火锅,被称为鸿门宴,有几个目的?

一、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胤禛为什么要请兄弟们吃火锅?

为了聚一聚?为了联络兄弟感情?显然不是,与其说是请兄弟们吃饭,不如说是请八阿哥胤禩一个人吃饭,其他兄弟只是打横作陪的,为何这样说呢?这是因为,胤禛想要得到任伯安抄录的《百官行述》,而这些东西正好放在朝阳门外,八阿哥胤禩府邸对面的万永当铺,这万永当铺实际上是八阿哥的私产,这么紧要的东西放在自家门口安全些。

一旦有人打当铺的主意,那么八阿哥胤禩立马会带府里的亲兵出来阻拦。一般人想要动它根本行不通,所以,胤禛经过一番计议,准备好了前期工作,在自己过生日这天,请了兄弟们来吃火锅,恰这天下着大雪,真是人不留客,天留客,兄弟们正好,赏雪猜枚吃酒,涮火锅,表面上一番欢乐祥和的样子,但人人心里各异。

这厢里大家正开心的涮着火锅,那厢里十三阿哥胤祥带人抄了万永当铺,这就叫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了八阿哥胤禩一个措手不及。等老八反应过来,已经来不及了。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四爷这一手玩的实在是高明!

二、胤禛请兄弟们吃火锅其实是他下的一盘大棋,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步骤

这事还得从十三爷说起,十三阿哥胤祥管着刑部,刑部的所有档案如果有人要调出来,必须要有他的手谕,因为刑部出了著名的“宰白鸭”案,而这事是八阿哥的门人任伯安干的,从中捞了不少银子。八阿哥派他府里的管事太监何柱儿和九阿哥两人去胤祥这里要手谕,但被胤祥给装糊涂拖过去了,但这事儿引起了胤禛和胤祥的注意,经过调查得知,原来这任伯安还私自建立了秘密档案,这秘密档案记录着大小官员曾经犯过的错误,任伯安就用此来威胁众人为八阿哥办事。

要说这任伯安也是个能人,是个有心人,任伯安自康熙二十二年在吏部当笔帖式,就开始弄了一个“百官档”,专门记载文武官员犯的过错,大至朝廷政务处置失当,小至逛烟花之地行贿关说人情,狱案刑断诸类一一详备。任伯安以一个已革吏员,支使六部各司官员如役奴隶一般,就是因为他随口就能毁掉任何人的功名前程,所以人人都怕他。

其实,八阿哥胤禩经过宰白鸭一案,已经嗅到了危险的气味,所以,他把任伯安远远的打发到了江夏镇,于是就有了胤禛派年羹尧去江夏镇捉拿任伯安一事,年羹尧狠啊,屠了江夏镇,拿走了八爷存在这里的几十万两银子,他杀人取财这事并没有详细告诉胤禛,只是说杀了几个人,胤禛也没有过分追究,他要的是任伯安这个人和他抄录的《百官行述》。

任伯安抓来以后,经过一番审问,胤禛得知这《百官行述》原来藏在八爷府对面的万永当铺,于是,胤禛和胤祥、邬思道等人密议一番想好了方法,准备抄了这当铺。先派人秘密打探了一番,但仍旧不好下手,所以,胤禛想了一个好计谋,对外宣称自己的府里被大盗给盗了,丢失了皇上赏赐大批宝物,在顺天府备了案,并给京城所以的当铺递了一份丢失物品清单,告诉他们如果有人来当这些东西,立马来通知雍亲王府,有赏赐,其实,主要目标是万永当铺。

这么做的目的是,让八爷放松戒备,后来八爷派人到顺天府查了,果然雍王府丢失了东西,八爷也就放松了警惕。

至此,一盘棋到了中间关键环节,得调开八爷,才好查抄万永当铺,所以,才有了胤禛请兄弟们吃火锅这一出,弟兄们都高高兴兴的去赴宴,难得胤禛请这一回,平时要么不请要么就是青菜豆腐,这次正儿八经吃的是大餐呐。兄弟们哪知道,胤禛明着请吃饭,暗里干大事呢?等胤祥带着人抄了万永当铺,把任伯安和《百官行述》带到雍王府的时候,众人这才回过味儿来。

三、胤禛这样做的目的何在?他赢得了什么?

首先,请兄弟们吃火锅这事目的很明显,那就是调开老八,为胤祥抄万永当争取时间和机会。那么,拿到任伯安和《百官行述》又是为了什么呢?他赢得了什么呢?

当胤祥把任伯安和《百官行述》带回雍王府,摆在众兄弟面前时,众人起先是震惊,后来,各人心里打着小算盘,老八、老九两人脸都黑了,胤禛心里暗自高兴得意,脸上却是一本正经的严肃,并假意说了一番义正言辞、感人至深的话:“我心里好难委决,正要听听三哥和兄弟们的见地。”胤禛变得很忧郁,颓坐在安乐椅中抚着脑门说道,“实言相告,就为这个缘故,我才请你们来……”

老十四胤禵自斟一杯酒,一仰而尽,说道:“四哥这话我有点不明白。自古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有王法在,按《大清律》办就是了,有什么难为处?”

胤禛看了看胤禵,叹息一声道:“傻兄弟,要我一个字一个字解说么?我办这事并没有私意儿,原是要去掉这个国蠹,所以连太子爷也没有禀。但任某在京惨淡经营几十年,犯了不计其数的过恶,要没人撑腰他不敢,也做不到!难说我这些手足里就没有牵连进去的。这件事王法人情相悖,我又不想打耗子伤花瓶。所以要有个十全之策。”他沉痛地低下了头,喃喃道:“当然也许是我多疑,最好我疑错了,但这案子我不审。千扯万牵,我不信三哥会有这种事,所以我想请三哥办这个案子。三哥要体谅我这份心,我这就修表给阿玛,进宫见太子,请他们给你指令。”

一席话说得众人无不动容,这个刻忌成性的阿哥竟然还有这么深沉的手足之情。胤禩见他既为香客又拆庙,恨不得一脚踢死胤禛和胤祥,又自知一开口必定招疑,只把手中折扇合起展开,展开又合起,一脸若无其事的模样。

“我做不来这样的大事。”胤祉见他要把这个烫手的红炭团儿塞到自己怀中,心里不禁暗笑,皱眉说道:“皇上见你这奏折,难免也要想,为什么叫老三来办差?依着我的见识,老八老九在刑部熟门熟路,交给他们办最好!”

胤禟睨了胤禩一眼,心里拿定了主意,说道:“四哥方才说的都是肺腑之言,我听得几乎落泪。我和四哥一样的心思:这案子不能不办,也不能大办。要信得过,我就办” !“那就偏劳九弟了。”胤禛望着门外大雪纷飞的天空,舒展了眉头道,“就是这样儿。为明我的心,我先担一点责任”。说完之后,便叫人点起火来,烧了《百官行述》,众人心思各异的散了这场宴,回家去了。

康熙南巡归来,过问了此事,胤禛又是一番义正言辞的说一番话赢得了康熙的圣心,他是这样说的:“儿臣左思右思,中夜推枕,要办得稳妥,既不伤皇家体面,又不搅乱朝局,只有镇之以静,徐图整顿。如此,惶惶人心自定,党争之氛不起,君臣上下相安。小人辈也无隙可乘了。”

这番话说的真是有节、有理,既含蓄不露,又明白无误,还显着自己为国为民一片赤诚。

结语:胤禛请兄弟们吃火锅这事只是一个诱因他实实在在是下一盘大棋,他做这件事可以说赢得了很多,第一,为国家除了一个蛀虫:第二,为受《百官行述》威胁的官员们解除了隐患,受威胁的官员们不用在担惊受怕,胤禛这一手赢得了众人的好感;第三,削弱了八爷党的实力;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赢得了康熙的圣心。

需要说明的是,小崔在这里讨论的是电视剧里的情节,与真实历史事件无关,请看清楚再评论,图片来自网络,侵删。小崔拙见,欢迎关注点评!

雍正的兄弟们的下场?

1、大阿哥胤褆是在太子废立中得罪皇父,被夺封爵,幽于府第。雍正十二年死,以贝子礼殡葬。

2、二阿哥即废太子胤礽被禁锢在咸安宫。雍正二年(1724年),胤礽死去。

3、三阿哥胤祉,本不太热心皇储,一门心机编书,但也遭到牵连。雍正即位后,将其幽禁于景山永安亭。雍正十年(1732年),胤祉死。

4、五弟胤祺曾领正黄旗大营,后被封为恒亲王。胤祺没有结党,也没有争储。雍正即位后,托故削其子的封爵。雍正十年(1732年),胤祺死。

5、七弟胤佑雍正八年(1630年)死。

6、八弟胤禩是雍正兄弟中最为优秀、最有才干的一位。雍正继位后,视胤禩及其党羽为眼中钉、肉中刺。胤禩被幽禁,受尽折磨,终被害死。真的挺惨的。

7、九弟胤禟因同胤禩结党,也为雍正所不容。传说是被毒死的,也算没得善果。

8、十弟胤誐因党附胤禩,为雍正所恨。雍正元年(1723年),被托故将其夺爵,逮回京师拘禁。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才释放,后死。

9、十二弟胤祹不断被降职,但是这位胤祹较之其他兄弟气量大,不断活到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享年78岁。

10、十四弟胤禵虽与雍正一母同胞,但二人是势不两立的冤家兄弟。雍正即位,命其在遵化看守皇父的景陵,再将其父子禁锢于景山寿皇殿左右。乾隆继位后,将其释放。

11、十五弟胤禑康熙帝死后,雍正命其守景陵。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