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八卦,是否知道太子李治与后宫武则天的关系?
李世民在世时,是否知道太子李治与后宫武则天的关系?
我认为,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一种倒因为果的思维模式,因为武则天最后夺了李唐江山,所以很多人才觉得唐太宗非常重视武则天。那么,唐太宗生前是不是很重视武则天呢?他知不知道自己儿子给自己戴了顶绿帽呢?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式登基的女皇帝。古时候男尊女卑,男女地位本就不平等。武则天竟然能打破世俗的偏见,成功上位,实在是难能可贵。而她最为后人所津津乐道的,并不仅仅是她女皇帝的身份,还有她跟李世民和李治这对父子之间的不伦恋情。
李治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曾侍奉太宗于病榻前。这时他看见了正当大好年华的武媚娘,不由得心悦神往。对此,《新唐书·后妃传》和《资治通鉴》中均有记载。那么武则天和李治的地下情,李世民到底知不知道?我认为李世民是不知道的,因为太宗的性格决定了这一点。
据史书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太宗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无奈。但历史的真相果真如此吗?如果太宗真是个仁慈之主,恐怕在发动政变后会将自己的哥哥交由高宗处置,其后也不会为了权利而软禁高宗。但若不是他的杀伐决断,可能也不会有后来的贞观之治。不论如何,我们可以看出太宗是一个眼里容不得沙子的人。这样的人若是知道了自己的妃子和儿子偷情,哪里还有武则天和李治的好日子过呢?
咱们先来看一个流传很广的传说。说是当时民间出现了一种说法:“女主武王有天下”。当时谶纬还非常流行,因为这个谶纬的出现,唐太宗很着急,特地把易经八卦大事李淳风找来,让李淳风给他解谜。但是李淳风却只说在他后宫里面,具体是谁,却认为天机不可泄露,并不告诉唐太宗。于是唐太宗通过反复排查,找到了镇守玄武门的李君羡,因为李君羡封的是“武卫将军”,封号“五连县公”,出生又在“武安县”,镇守的地方又是“玄武门”,小名又叫“五娘子”,太多与“武”,或者与“武”同音的字,结果成了背锅侠,被唐太宗贬官又砍头。不管这个说法有没有历史根据,但至少说明一点,唐太宗想破了天,都想不到武则天的身上。
既然想不到武则天的身上,那就说明一点,唐太宗并不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威胁的人。武则天刚一进宫,由于他爹的关系,被封为才人。但是在唐太宗身边十多年,却一直就是一个才人。才人在嫔妃中是比较低的等级,可是她一直没有得到封赏。为什么没得到封赏?后世研究者认为,这是因为唐太宗不喜欢她,觉得她危险。证据是这样的
有个大臣献了一匹骏马给唐太宗。唐太宗带着去打猎,当时武则天也在。这匹马脾气很烈,非常难以制服。唐太宗就问谁能制服。武则天当时就站出来说,我能制服,只要给我三样工具就行。唐太宗问什么工具?武则天说:一根鞭子、一把匕首、一个锤子。李世民问她怎么用?武则天说:先用鞭子抽打马,若是不听话,就用锤子砸断它的腿,若是还不听话,就用匕首刺它的喉咙。史书上记载当时唐太宗表扬了武则天。
后人分析说,虽然唐太宗表扬了武则天,但是也觉出了这个女人的可怕,从此便不喜欢她,一直没有封赏她。
也许这个话说得是对的,唐太宗确实不喜欢武则天。但是,因为这一点就不喜欢,却难以服人,因为唐太宗自己就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如果这话是一个大臣说出来的,唐太宗一定会重视,一个女人,而且是他的女人说出来,那又有什么问题呢?
所以,武则天在唐太宗那里不得志,我觉得更大的可能是因为武则天等级太低,而她又没有机会等到唐太宗临幸,所以,一直没有机会在唐太宗面前表现,唐太宗因此没有重视她,一直没有提拔她。
那么,武则天用女人的手段俘获少年李治,唐太宗知道吗?虽然历史并没有记载,但是,我觉得肯定是不知道的。一是武则天是个心狠手辣,但又是相当谨慎的人,她为了获得成功,绝对要保证万无一失,不会让唐太宗知道。
二是当时唐太宗已经病得很重,脑袋不是太清醒,因此怎么还会去关注儿子与别的女人眉目传情的问题。
三是唐太宗没有注意过武则天,因此也就没有提防她。
四是即便有人知道,都晓得李世民是要将死之人,而李治是接下来的皇帝,因此绝不可能有人去告诉唐太宗。
五是如果唐太宗知道,按照他猜疑的性格,他会容忍武则天存活于世吗?而所谓送去当尼姑,只不过是唐朝处理去世皇帝嫔妃的惯常方式而已。
李治娶武则天属于败坏人伦吗?
不算,武则天的身份被洗白后李治才娶了她,所以单从程序上来讲,两人结婚是符合礼法的。
众所周知,作为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武则天,她的情感之路上却颇有些“乱”,而关于她的风流韵事更是数不胜数。
这其中,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除了她拥有众多“面首”(即男宠)之外,那就是她曾“一女嫁二夫”的过往了。
并且,武则天这“一女嫁二夫”,特殊之处就在于,她所嫁的两任丈夫,是正儿八经的父子。
史料记载,武则天在14岁嫁给了唐太宗李世民,而李世民去世后不久,她又嫁给了李世民的儿子,即唐高宗李治。
那么问题就来了,虽说唐朝是出了名的风气开放,但像武则天这样先后嫁给父子的行为,难道在当时就一点都不忌讳吗?
并且,作为皇帝的李治,娶了父亲的女人,对此他就丝毫不担心有人骂他败坏人伦吗?
严格来讲,李治娶“小妈”武则天,是“合理”且“合法”的,也算不上败坏人伦。
为什么这么说呢?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就得从武则天的第一次婚姻说起。
武则天祖籍并州(今山西吕梁),其父名为武士彟,算是大唐的开国功臣之一(曾资助过李渊起兵),而其母杨氏,则是隋朝宗室大臣杨达的女儿。
而武则天在武家的排行为次女,她上面还有两个异母兄长和一个同母姐姐,此外,她还有个妹妹。
按常理来说,武家好歹也是功臣之家,并且武士彟经商多年,家境也算殷实,因此武则天和母亲杨氏的日子应该比较好过才对。
事实上,在武则天十二岁之前确实如此,但在十二岁之后,就过得颇有些不如意。
为什么呢?很简单,因为当时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因病去世,因此在缺乏父亲保护的情况下,武则天和母亲杨氏,颇受兄长的欺凌。
最终,受不了别人脸色的杨氏,只得带着十二岁的武则天返回长安择地居住。
不过,正是因为杨氏带着女儿回到了长安,才让武则天有了改变人生的机会,继而最终成为女皇,所以从这一点来看,这世间的事情还真不能单从表面上就定论好与坏。
武则天遇到了什么改变命运的机会呢?
原来,在武则天回到长安的两年后,也就是她十四岁那年,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选进宫中当了一个妃子。
当时的李世民,已经登基十一年有余,这一年,他驾临洛阳行宫,在这里,他听人说起,曾经的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女儿武则天“容止美”,男人嘛,喜欢美色是天性,李世民也不例外,因此,一道诏令,就将武则天召进了宫中。
丙午,还洛阳宫。故荆州都督武士彟女,年十四,上闻其美,召入后宫。---《资治通鉴》只不过,武则天在当时年轻貌美,但毕竟李世民的后宫里也不缺乏美色,因此,在最初的新鲜感过了之后,李世民很快对武则天失去了兴趣。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武则天都如同被打入冷宫之中一样,既得不到李世民的宠爱,身份地位也没怎么提高,一直保持着她刚进宫时“才人”的级别。
原本她以为,今后的日子就要这么过下去的时候,李世民却病重了,而在李世民病重期间,她遇到了一个足以改变她一生的人。
这个人,正是日后的唐高宗李治。
彼时的李治,已经被立为皇太子,由于父亲病重,李治按礼需要探望,并且李治历来是个“仁孝”之人,因此,探望的节奏就稍有些频繁。
而正是在探望父亲的过程中,李治与武则天产生了感情。
究竟是李治主动爱慕武则天,还是武则天主动对李治投怀送抱,这个史料上并无记载,真相估计也只有当事人清楚,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李世民还未咽气之前,他的儿子,与他的小妃子,就已经在眉来眼去,暗送秋波了。
只不过,慑于李世民的威严,同时限于伦理纲常,我们有理由相信,当时的李治还并不敢与武则天发生点什么。
但就算什么也没发生,两个人的感情却在急速升温,甚至已经到了你侬我侬的地步。
这也是为什么在李世民之后,武则天都被送到感业寺出家了,但登基后的李治,依旧对她难以忘怀的原因。
而在感业寺,李治和武则天算是有了实质性的关系。
具体的证据,是李治在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时,恰逢李世民周年忌日,因此前去感业寺进香,当时与武则天相认,并且两人互诉了一番衷肠。
而到了次年五月,也就是永徽二年,在武则天被召进宫时,已经怀有身孕,并且在永徽三年初就生下了儿子李弘。
按照这个时间推算的话,那么李治与武则天确确实实是在感业寺有了实质性的关系,并且,武则天还在感业寺里有了身孕。
单从这一点来件的话,李治确实做得有些不地道,毕竟感业寺再怎么说都算是佛门净地,但他却干出了这种事,虽说他是皇帝,但这件事干的是真不地道。
不过,虽说他在这件事上干的不地道,但他在永徽二年把武则天娶进宫中纳为妃子,却做得合理也合法,丝毫不违背和败坏人伦。
为什么呢?这里有两个原因。
首先,武则天的身份在当时已经改变。
李世民去世之前,武则天是他的妃子不假,并且当时按照伦理辈分来讲,武则天是李治的“庶母”,虽说不是亲妈,但母亲的辈分还是有的。
但随着李世民的去世,武则天的改变的第一个身份就是寡妇。
毕竟丈夫死了,称她为寡妇也没有错,当然,虽说武则天已经成了寡妇,但此时的李治还不能娶,毕竟武则天就算寡了,也是因为李治的父亲李世民而寡的。
如果武则天是因为一个和李治没有什么关系的男人而寡的,那么李治当时就可以娶她走,但可惜不是。
而紧接着,武则天的身份被第二次改变。
她的第二个身份是尼姑,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当时按照规制,老皇帝死后,没有生育的妃子全都要去出家为尼,当时的理由是,为去世的老皇帝进行祈福。
而根据史料记载,这个规矩在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时就已经存在。
因此,入宫十几年,且没有给李世民生下儿女的武则天,就这样按照规制进了感业寺,并成了一个尼姑。
而成为尼姑之后,武则天的身份就成了方外之人,她在俗世中的关系自此清除,这一点相信很多人都明白,毕竟古代历来就有那句“遁入空门斩断七情”的话嘛。
而成了方外之人后,李治再娶武则天,就不再有伦理上的约束和限制了。
这一点,唐玄宗李隆基也是学得有模有样,为了娶儿媳妇杨玉环,就把她送进道观,安排她当了一个女道士,之后再娶回了宫中。
说白了,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李治把武则天,以及李隆基把杨玉环的身份进行了洗白和改变,将她们从原来的伦理关系中解脱出来,成为所谓的“方外之人”,继而再将其纳入宫中。
虽说这种方式有点掩耳盗铃的嫌疑,但起码在程序上,并没有什么毛病,所以,在进行了这一个操作之后,李治娶武则天,还真没有伦理上的问题。
除了武则天的身份被李治洗白和改变之外,李治娶武则天的时间把握得很好。
前文讲过,按照武则天有身孕的时间来算的话,那么她和李治有实质性关系的时间,应该是在永徽元年的五月之后,因为当年五月时,李治才去感业寺进香,并和武则天互诉衷肠。
这里存在的问题就是,既然已经相认,且互诉衷肠,又有了实质性的关系,最终武则天也以怀孕,那为何李治不在当时就将武则天娶回宫中呢?
毕竟当时李世民已经去世了一年,同时武则天也已经是尼姑了。
之所以当时李治没有那么做,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按照古代礼制,李治需要为去世的父亲李世民守孝三年,换句话说,从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五月李世民去世,到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五月这三年,属于李世民的丧期,也是李治的孝服期。
在这个孝服期里,所需要注意的禁忌有很多,不少事情都不能干,而这种规矩由来已久,时至今日,在我国的某些农村,还有三年孝服期内,不得贴春联的规矩。
而在古代,三年孝服期内,是不得娶妻纳妾的,哪怕你是皇亲贵胄,同样也得遵守这个规矩。
如果违反了这个规矩,除了要受到指责外,甚至严重点还会受到惩罚,远的不说,在清朝时,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就是在乾隆皇帝去世的一年内,与侍妾同房并生下一女,导致被革去了公衔及所管职任。
所以,这就是为何李治在和武则天有了实质性关系后,没有把她马上接回宫的原因,虽说当时的武则天已经摆脱了李治“小妈”的身份,但李治依然不敢在父亲李世民的丧期内将她娶回去。
而等到了永徽二年五月,随着李治孝服期的结束,他就忙不迭地把武则天弄到了宫里,并且,很快在后宫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同时级别也越升越高。
因此,不管是武则天的身份转变,还是李治娶武则天的时间,李治所做的一切,最起码是符合当时的程序以及表面礼制的,没有违背和败坏人伦的。
既然如此,大臣们也挑不出毛病,只能是听之任之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虽说从表面上看,李治确实做得没毛病,但归根结底,他这样的做法还是有明显的“掩耳盗铃”的嫌疑的,那么,李治是如何克服心理障碍,去坦然面对这一切的呢?
实际上,这和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人在婚恋观赏,是出了名的开放,并且,那个时代的男女,对于婚姻上的自主权,可以说是整个封建时代都绝无仅有的。
之所以如此,就得说一说大唐这个特殊的时代了。
众所周知,隋唐之前,是著名的南北朝时期,而再往前就是五胡十六国,这个历史阶段的最显著特征,那就是民族大融合。
彼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大量涌入中原,而这样一来,游牧民族的许多风俗习惯,就开始影响中原。
而如果具体到建立唐朝的李家身上的话,被游牧民族影响得更为彻底,并且,李家人的身上还流淌的鲜卑人的血脉。
比如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他的正妻窦氏,即李世民的生母,就是鲜卑人,另外,李世民的正妻,也就是李治的生母长孙皇后,同样也是鲜卑族人。
正是因为这个 原因,所以,唐朝自打建立之后,就对包括包括鲜卑、契丹、党项等兄弟民族格外友好,而有了这种友好的态度,这些游牧民族自然就带着他们的文化、习俗等,纷纷来到了中原。
而这些游牧民族中,有不少还保持着母系社会特色,即女性的地位很高,而他们的这种文化,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长安的女子们。
久而久之,长安的女子们也不再羞羞答答,而是变得率真、果敢,而涉及到爱情方面的话,则不会躲在屏风后面偷偷惦记,而是直接大胆的说出来。
此外,唐朝在建立后,经历了唐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快速发展,而经济文化越是发展,那么思想就越是解放。
在这种思想解放后的影响下,唐朝从朝廷到民间,对于婚恋的态度,就呈现出更大的自由与开放。
比如,在唐朝指定的婚姻政策《唐律.户婚》之中,就有这么一条,叫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位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按照常理的话,子女的婚姻是需要请示父母长辈的,但如果子女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就已经建立了婚姻关系的话,那么也是得到律法的认可与保护的。
你看,就连国家层面,都出台针对婚姻的包容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大唐的青年男女,可不就想爱就爱?并且不仅要爱,还要爱的任性,爱得深沉。
所以,李治与武则天,既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那肯定不会仅停留于遥相思念,必然会更进一步。
此外,前文也讲过,李家人身上流淌有鲜卑人的血脉,而包括鲜卑人在内的不少游牧民族,在古代一直就有“收继婚”的习俗,这一点也影响了李治与武则天。
所谓收继婚,又称为转房婚,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古代的女性在丈夫去世之后,改嫁给夫家其他男性的习俗。
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并且在游牧民族中十分流行,而在收继婚这种婚姻方式中,有这么一条,即“子收庶母为妻”,意思就是,儿子父亲去世后,是可以娶庶母为妻的。
并且,在李治之前,就已经有人这么做过,比如隋炀帝杨广,就在父亲杨坚去世后不久,纳了他的庶母宣华夫人为妃子。
所以,既然有人做过示范,且当时也存在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李治娶武则天,自然就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
最重要的一点,李治是皇帝,此举虽说有些不妥,但李治做了也就做了,底下的人哪里还敢说什么呢?
当然,也不是没人拿这个说事,多年后,武则天废唐中宗,因不满武则天擅政,就有人起兵反抗,而在当时,著名的才子骆宾王就写了一篇《讨武曌檄》,其中就提到了武则天“一女侍二夫”的旧事,且文中的言辞极为激烈。
不过,虽说这篇《讨武曌檄》将武则天骂得够狠,但武则天在看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赞叹骆宾王的文采,当场就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总而言之,李治娶了“小妈”武则天这个事,如果单从程序上以及当时武则天的身份上来讲,李治的做法并不涉及到败坏人伦,并且当时的社会风气相对开放,对这种事较为包容,所以李治才会这么去做,更重要的是,事后会不会被非议,有没有人说闲话,这对于李治来讲,根本不叫个事,毕竟他是皇帝,纵然有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
黄药师是怎么死的?
第三次华山论剑之后,黄药师远赴波斯,入职新建的马拉格天文台,沉迷天文研究三十年。等他再回到故土,女儿黄蓉和女婿郭靖早已牺牲多年,宋朝也已灭亡。于是黄药师以音律杀死元朝重臣伯颜和投降元朝的宋朝官员留梦炎,然后回到桃花岛爱妻冯蘅的墓中,发动机关,自沉海底。
1259年,第三次华山论剑。黄药师和杨过等人下山之时,恰好遇到觉远大师和张君宝向潇湘子和尹克西追讨《九阳真经》。师徒两人虽然打败了两个偷经贼,但却没从他们身上发现经书,只得任他们离去。
杨过和小龙女与众人作别之后,黄药师也独自离去。他经过张君宝和尹克西打斗之地时,发现了一个镶金嵌玉的荷包,显然是那个波斯富商尹克西所遗落。
黄药师拿起荷包,其中掉出一封信来。他觉得或许和觉远师徒所寻之物有关,便打开来看,不想却是一封尹克西儿子尹克东写给父亲的家书。其中除了问候寒暄,主要说的便是请父亲留意中土的天文学家,如能邀请来波斯,必定奇货可居。
原来,就在前一年,蒙古旭烈兀已率大军攻占了波斯首都巴格达,灭掉了阿拔斯王朝。旭烈兀任命数学家纳绥尔丁为主管宗教及遗产的官员,并采纳他的建议,在马拉格城西山岗之上,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天文台。这个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台,配备有精密的观测仪器,还设有藏书40万册的图书馆,由纳绥尔丁担任台长。
巴格达天文台新建,需要懂得天文、数学的人员,单靠波斯远远不够,因此纳绥尔丁便发出通告,欢迎民众举荐世界各地的科学家前来天文台任职,待遇丰厚,举荐者也可得到重赏。尹克东听到这个消息,想到父亲正在地大物博、人才济济的中土,便向父亲写了这封信。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这封信若被被别人看到,就算他和黄药师一样学究天人,恰巧也懂得波斯文,却不一定能像黄药师一样,对数学、天文都有涉猎。黄药师想到自己早在中土待得腻了,如今有这个机会,正是瞌睡了来枕头,焉有不去的道理?
于是,黄药师给女儿女婿留书一封,便上了去波斯的商船。谁曾想到,他这一去就是三十年。等他再回来的时候,中土早已经山河易主,人事全非。
半年之后,黄药师终于抵达了波斯巴格达天文台,并凭借着渊博的知识,成功入职。天文台台长纳绥尔丁对黄药师这个中土人非常好奇,很快这份好奇又转为深深的佩服,而黄药师对这个台长的数学、天文学知识也十分佩服,两人很快就成了好友,经常一起在图书馆阅读、研究、讨论,直到深夜。
纳绥尔丁的学识和天文台的精密仪器,给黄药师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使他沉迷于其中不能自拔。好在他的内功已至绝顶,又是修身养性的道家一脉,所以虽然他已过九十,却仍然身体健壮,精神矍铄,和年过半百的台长,没有多大分别。
闲暇之余,黄药师也会让台长给自己放个小假,一人四处游历,品味波斯的风土人情。当然,他也始终保持着对武学的兴趣,所以对波斯的明教很感兴趣。令他惊奇的是,明教中后来出现了一个中土少年,样貌和杨过有几分相似。不过,黄药师并没有点破。
1279年,黄药师在波斯游历,发现那个叫阳顶天的少年,正在被明教高手追杀,于是在暗中帮了他几次,并一直保护他登上回中土的海船。
此后又过了十余年,一日,黄药师觉得天文台也没有东西可学,波斯的山山水水也被他踏遍,而他也已经是一百二十岁高龄,在人间经历了两个甲子的岁月,似乎到了重归尘土之时。于是,在1292年,黄药师回到了阔别三十余年的中土。
黄药师发现,宋朝已在1279年灭亡,蒙古人入主中原。他用了三年时间寻访亲友,结果一灯、周伯通这些故人早已不在人世,而他的女儿女婿,也早就在二十多年前,壮烈殉城。
虽然对生死早已看透,但黄药师心中,还是不可避免的生出一丝悲哀。这丝悲哀慢慢发酵,竟然变成了无边的杀意。
1294年腊月,一日深夜,元朝重臣伯颜自梦中惊醒。他只见月光如水,透窗而入,照着床前七尺处一个人影清晰可见。这人须发俱白,一双冷目发出电芒,令伯颜心中顿时生出极端不妙的感觉。他正想开口喊人,却被那人屈指连弹数下,顿时变得口不能言,手足不能行动。
那人正是黄药师,他从怀中拿出一支玉箫,放至唇边,缓缓吹起。伯颜初闻箫声,脑中浮现出这样一副画面:沧海月明,海波不兴,天地间一对海鸥竞飞,海滩上椰林树影随风轻摇。伯炎心中那份惊惧,竟变为一片祥和。
就在这时,箫声忽然转急。在伯炎脑海之中,便是远处有百丈潮头,席卷而来,渐近渐快。平静的海面乍然变得洪涛汹涌,白浪连山,而潮水中鱼跃鲸浮,海面上风啸鸥飞,再加上水妖海怪,群魔弄潮,忽而冰山飘至,忽而热海如沸。
伯颜只觉腹下关元、肾俞、神阙、命门等穴,不断有热气透入,惹得下身多年沉寂之处,蠢蠢欲动,直至昂然挺立。而脑海中种种乱象之间,又多出自己壮年之时,与女子欢好的场景。伯炎心中虽觉大大不妙,努力用一丝清明,抵抗这撩人情欲,但很快便在箫声之下,溃不成军,只沉陷入无边温柔乡中,颠龙倒凤,极尽欢愉,直到一泄如注。
然而只得片刻,下身又复振雄风,又重演香艳故事……如是这般,一连七次,终于消耗掉伯颜最后一分精气,也消耗掉了他最后一丝生机。
第二日,仆役发现自家大人倒毙之状,忙报与伯炎之子。伯颜之子不想家丑外扬,只上报朝廷说父亲暴病而亡。
三个月后,已致仕在家的大臣留梦炎,也在家中病亡,死法和伯颜一个模样。
七个月后,黄药师回到了桃花岛。他走入妻子墓中,看着妻子容颜一如当年俏丽,而自己却早已不是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心中不由感慨万千。
黄药师回顾自己这一生。幼年度过短暂的幸福时光,便很快遭遇父母双亡,挣扎求存。少年时学艺灵鹫宫,十年大成,惊才绝艳。未及而立之年,又在华山论剑之中,与北丐洪七公、西毒欧阳锋、南帝段智兴并肩而立,仅输给中神通王重阳一招半式,名列天下五绝。
后来,自己不知如何入了魔障,竟然为了《九阴真经》欺骗周伯通,害死爱妻冯蘅,挑断四个弟子的脚筋,若不是女儿黄蓉陪伴,几乎成了一个孤家寡人。
所幸,女儿黄蓉聪慧孝顺,看中的女婿貌似愚钝,胸中却有大智慧。而自己从一开始的阻扰,也逐渐乐见其成,接受了郭靖这个女婿。
随着年岁增长,曾经的特立独行,行事乖张的东邪,逐渐与徒弟们和解,与自己和解,与岁月和解。
如今,生命已到尽头,无悲无喜,无欲无求,此生足矣。
于是,黄药师躺进玉棺之中,与妻子并排而卧,接着按下了机关。
石墓的门缓缓合上,地面裂开一个大洞,将玉棺吞了进去。
你觉得李世民到底知不知情?
公元646年,唐太宗李世民身体太过虚弱,太子李治不但要代理朝政,还要每天到李世民的寝宫中侍病。而武则天作为才人,负责李世民的饮食起居。这在这病榻之前,太子李治无可救药地爱上了武则天。
对于这段不伦的恋情,李世民知不知道呢?
先说这段故事是不是真的吧,据史料记载,当时李治在陪父亲李世民的时候,确实对武则天产生情愫。
《新唐书·后妃传》中说,“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
《资治通鉴》中说,“上之为太子也,入侍太宗,见才人武氏而悦之”。
再到后来,就是武则天当皇后时,李治给天下下的诏书《立武昭仪为皇后诏》。诏书记载:
在储贰,特荷先慈,常得侍从,弗离朝夕。宫壶之内,恒自饬躬。嫔嫱之间,未尝迕目。圣情鉴悉,每垂赞叹。遂以武氏赐朕,事同政君。可立为皇后。
也就是说,李治还是太子的时候,因为朝夕服侍父皇,从而与当时还是太宗才人的武则天相识。随着两人交往渐多,彼此之间产生好感。
这么说来,这俩人确实是在李世民的病榻前产生过情愫。
那些事李世民到底知不知道呢?我想肯定是不知道的,原因有四。
第一,武则天地位很低,李世民根本就没有搭理她,压根想不到这一茬。
武则天在李世民的面前压根就不得宠,否则,也不可能在入宫12年间地位就没变过,甚至于连一个孩子都没生出来。
并且,在“女主武王”的预言传的沸沸扬扬的时候,宁可错杀一个玄武门守将,也没有把自己后宫的武才人当成皇位的最大威胁。
种种迹象说明,武则天在李世民这里就不入眼,她和李治的眉目传情,人家压根就没当回事,甚至于人家压根就没注意到。
第二,李治生性懦弱,又很感性,对自己的父亲孝顺的了不得,他就不会这么干。
他有多孝顺,有一次李世民上战场负伤回来,腿上长了一个大脓包,李治二话不说,就用嘴吸出了脓血。
说明,李治是很看重自己的父亲,就算是和武则天心心相惜,也会顾及武则天是自己庶母的身份,断不敢僭越。纵使万般喜爱,也得把这份情藏在心里。
所以说,李治压根就不会把这种情愫暴露在父亲的病榻前,李世民也就不会知道。
第三,武则天心狠手辣,而又小心谨慎,不会不顾及李世民,而让自己满盘皆输。
入宫十多年没有被宠,早就不是当年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姑娘了,已经城府很深了。
就算是想傍上李治这条大腿,也得确保万无一失,要是李世民知道了,那就前功尽弃了,所以说,这事武则天更谨慎。
第四,太宗李世民本就是一个狠心的人,要是发现这事,肯定不会善罢甘休。
大家想,李世民为了当皇帝发动玄武门之变,杀了自己的亲兄弟,而且逼自己老子退位,把父亲软禁在深宫之中。
如果让他知道了自己儿子和小妾私通,那肯定是杀头之罪,后来到死也没见李治和武则天有什么闪失,那肯定是没被发现。
综上所述,李治和武则天两情相悦肯定是没跑了,但是李世民肯定是不知道他们偷情的事实。
而且他们更多的是眉目传情罢了,也没有发展成实质性的关系。
话说回来,武则天真的是个狠人,为了自己的将来,不惜和自己的儿子发生感情,就这大破大立的勇气,也让后人唏嘘不已。
对此,您怎么看?请留言。
文中图片来源剧照
你遇到过最大快人心的报应是什么?
再富不弃糟糠妻,再穷不卖看家狗。
可女儿同学的爸爸不仅以偷狗为生,还专偷那些你当宝贝,养得肥肥壮壮舍不得卖的爱犬。
妈妈离家出走后,女儿同学的爸爸在摩托上装个喇叭,嚷嚷着大狗子卖小狗子卖,整天走街串巷,靠收狗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名义上是收狗,实际上是趁狗主人不备时放药,或者白天踩好点,晚上出来行动。
每次此人的喇叭声,从大马路上一过,每家每户的大狗小狗,就会拼命的追出来不停的叫,而这正中那人的下怀,他在选好目标后,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把狗套走,或者对其下药,过会儿再来拾走。
反正,只要你精心养育的爱犬,不小心成了他心心念念的猎物,就算他当时不能将其“带走”,大晚上的哪怕三更半夜,也会来偷袭成功。
每次家里的爱犬不见了,大家狠得牙痒痒的,知道一准又是被他偷走了。可无凭无据,你拿他又没办法。
不过,人在做天在看。
在一次他成功套走一条狗后,因怕狗主人闻声追赶,他骑车太快,结果一头撞到了一颗树上,当场不醒人事。
住进重症监护室半个月,不仅用光了全部积蓄,他女儿还发动了邻居,和学校的老师同学对其募捐。
只是,对多年来就狠得牙痒痒的,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利益牺牲上的一个人,大家并不想仇将恩报,更别提慷慨解囊了。
出事的第23天,此人永久的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最爱的,靠偷狗才能养活的女儿。
他的离开,有人惋惜,有人唏嘘,但更多的人表示,上天饶过谁,天道好轮回!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面对别人既付出了时间精力,又投入了大量金钱和感情的狗狗,就算你再想发财,也不要去打那些小可爱的主意啊!否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