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嘉靖万历这么多年都不上朝?
嘉靖、万历二人是明朝历史上两位在位时间比较长的两位皇帝。
明世宗朱厚熜(生于正德二年八月初十日,1507年9月16日)是明朝第十一个皇帝。正德十六年(1521年)四月进京继承大统,年号嘉靖,前后在位时间达45年之久,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十二月十四日去世。
朱厚熜的孙子明神宗朱翊钧(156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是明朝第十三个皇帝。隆庆六年(1572年),明穆宗朱载垕驾崩后,10岁的朱翊钧即位,年号万历,至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去世,前后在位达48年,是明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
爷孙二人有多个共同之处。
首先,是在位时间长,万历在位48年,嘉靖在位45年。
其次,二人都曾经跟朝廷文官集团有过冲突。嘉靖一登基就因为皇考之称、亲生父母尊号等与内阁杨廷和等人发生“议礼”之争。万历也曾因册立太子的问题与大臣间发生了“国本"之争。当然,冲突发生后,二人结果不太相同。嘉靖是个玩政治的高手,老谋深算,擅玩权术,打压保守派,取得了“议礼”之争的胜利,从而大权在握,在其执政的后半段,执着于修仙问道。
而万历则没有这么幸运,“国本”之争中,要立宠幸的郑妃为贵妃,引起争议,后来又打算立郑妃之子朱常洵为太子,更是引发朝臣反对,虽然逼退多任内阁,廷杖责罚了众多大臣,但终没能拗得过文臣的围攻,只得立恭妃之子朱常洛为太子,立郑妃之子朱常洵为福王。这期间,心灰意冷的万历皇帝开始怠于政事,深居后宫,沉缅女色,不问政事。
再次就是二人都曾多年不上朝。嘉靖不上朝上面一段我们说了,其在位期间修玄好道,宦官活动低迷,阁权争斗激烈,但“虽深居渊穆而威柄不移”。与其他皇帝不同,他摆脱了宦官集团的纠缠,在清除反对内廷外朝各种威胁皇权势力的基础上,开始加强了对内阁的控制,频繁的首辅更迭,显示出了其驾驭群臣,抑制阁臣,避免尾大不掉的特点,迫使这些臣子为人曲谨事己,“有如飞鸟依人”。
对于万历不上朝,其实恶果远比嘉靖严重的多,最后实际上导致了是皇权的下降。万历期间宦官势力猖獗,司礼监地位上升,各类矿监、税监成为其敛财的工具。而且其久不问政,打压内阁,加剧了朝中党争,政府机构涣散,使晚明的政局混乱不堪。
万历皇帝是不是被历史学家远远低估了?
万历三大征的确算得上是彪炳千秋的功绩,这三场战役对明朝疆土的维护有重要意义,可是不能说这三大征有如此重大作用,就认为万历是一位明君。江湖小晓生认为,万历皇帝是昏君,正因为做这三件事的时候,没有算好账,酝酿出了李自成和努尔哈赤这两个人,最终终结了大明王朝。
最解气的朝鲜之役,粉碎丰臣秀吉的阴谋。万历三大征中,朝鲜之役是唯一对外的战争。当时的丰臣秀吉完成了日本大一统,这对他来说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可是他觉得还是不够,所以带兵染指朝鲜。按照后来的说法是,他想通过朝鲜作为跳板,继而吞并整个大明朝。
八月丁丑,倭破朝鲜闲山,遂薄南原,副总兵杨元弃城走,倭逼王京。甲申,京师地震。九月壬辰,逮前兵部尚书石星下狱,论死。冬十月甲戌,安南黎惟潭篡立,款关请罪,诏授安南都统使。是年,琉球入贡。---《明史》这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可能当时的他连后来的努尔哈赤都打不过。不过梦想还是要有的,丰臣秀吉就是带着这种梦想开始了入侵朝鲜的计划。行动进行的十分顺利,朝鲜基本被丰臣秀吉占领,在这种情况下大明王朝果断出兵,以麻贵和李如松作为代表人物,开始了对丰臣秀吉的反攻。最终日本节节败退,丰臣秀吉病死的同年,日本宣布撤离朝鲜。
最无奈的宁夏之役,养虎为患终被所伤。宁夏之役是大明王朝内部的战争,宁夏这里本来是防备蒙古人的重要边防地区。后来蒙古人哱拜主动投降大明朝,被万历封为副总兵,算是对他非常不错了。等到他退休的时候,明朝特别照顾地让他儿子继承他的官位,这可是了不起的事情。毕竟只有爵位可以继承,哪有官职也可以继承的呢?
三月戊辰,宁夏致仕副总兵哱拜杀巡抚都御史党馨、副使石继芳,据城反。辛未,王家屏致仕。壬申,总督军务兵部尚书魏学曾讨宁夏贼。夏四月甲辰,总兵官李如松提督陕西讨贼军务。甲寅,甘肃巡抚都御史叶梦熊帅师会魏学曾讨贼。---《明史》可见明朝对哱拜是恩宠有佳。但是哱拜最终还是反叛了,他联合了自己的儿子还有蒙古其他势力,一起反叛大明王朝。这个时候万历派遣了李如松麻贵等人出击哱拜,最终捣毁了哱拜老巢,他在无奈之下选择了自尽。这一战是非常无奈的战役,因为哱拜是明朝自己养大的,现在又要收拾他,对大明来说打击不小。
深入川贵之地的播州之战,山川中展现实力。播州之战其实并没有前面两大战役有名,不过地位却依旧非常重要。因为这一战也是内部打仗。当时统治播州的杨应龙认为自己就是地方上的土皇帝,所以不断侵略周围的县城。这让明朝朝廷十分反感,不过因为他动作不大,所以也不想劳师动众。
二十八年春二月戊寅,京师地震。丙戌,李化龙帅师分八路进讨播州。夏六月丁丑,克海龙囤,杨应龙自缢死,播州平。---《明史》杨应龙表面上听从明朝的调遣,可是背地里却偷偷出兵,连续攻占了四川和贵州大部分地区。这下子万历坐不住了,他连忙安排大家想对策来解决。一旦杨应龙打下四川和贵州,那他完全可以成为这里的一把手,做个土皇帝。所以万历最终决定还是要打,以李化龙和刘綎作为代表人物,发起了对杨应龙的进攻,最终大获全胜,杨应龙本人也为此自杀。
万历三大征,打出了国威,却也劳民伤财。这三场战役的确是打出了大明朝的威严,是大明王朝保持一统的重要战役,在世界历史上也有重要作用。但是这三次战役,却几乎榨干了大明王朝的国库。据统计,三场战役消耗的白银是一千多万两,掏空了整个国库都不够,多少年的积累都为此毁于一旦。
尤其是对付丰臣秀吉这一战,更是消耗了七八百万两白银,死伤军士不计其数,击败日本的同时,自己也受到了重创。国家没钱了,自然是要向老百姓要钱,这就出现了万历年间增加的监税。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对万历来说也是致命的打击。
万历三大征,是李自成造反的诱因,也是努尔哈赤不好控制的导火索。这三场战役都是战功赫赫,绝对可以彪炳千秋,不过对大明朝来说,又引起了另外两个巨大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宁夏之战中,消耗了大量宁夏、陕西甘肃的钱粮,使得当地老百姓一波又一波地饿死。这件事直接导致了后来李自成起兵造反,而李自成正是打进北京城,灭亡大明王朝的人。
此外当万历三大征打响的时候,关外的努尔哈赤却在不断攻城略地,一统女真各部落。大明在消耗力量,而他却在积蓄力量。他正是趁着大明王朝无暇顾及自己的时候,努力壮大自己的声势。最终努尔哈赤的女真军队进入山海关,他的子孙取代了大明王朝,成为了天下的主人。
总结:万历皇帝本人的确是一位昏君,没有被低估。 万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几任首辅甚至都不知道皇帝长什么样子,大事小事他都不愿意管,基本上都让内阁给架空了。不过他贪恋权力,关键时刻还要出来插两句话,所谓的对朝政掌控的十分严密,那简直就是屁话。是因为当时没有想要篡位的奸臣,这才导致了万历皇帝得以稳坐皇位。如果换成曹操或者王莽这样有能力有野心的人,那万历老早就下台了。昏君不代表他就不做什么好事,万历三大征的确是做了好事,而且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方法上却值得商榷,因为这三场战役,直接导致大明王朝到了灭亡的边缘。国家的地盘是保住了,可是朝廷的经济却出现了崩溃的情况。所以万历并没有被低估,三大征是不得不征,可是万历却一直算不好这一比账。
万历十五年万历皇帝人物分析?
少年天子朱翊钧十岁登上帝位,却只能幽闭深宫,他从小受到帝师张居正的严厉管教、冯保的日夜监视告密、母亲李太后的惩罚,尚未成年的皇帝心灵变态受挫、性格扭曲的同时,也埋下大明帝国衰落的危机。
明清两朝皇帝年号?
明朝年号按时间顺序依次为: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清朝年号按顺序依次为崇德、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明朝的灭亡和壬辰倭乱有关系吗?
壬辰战争历时七年之久,消耗了明朝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尤其辽东地区,所受影响巨大。明朝国库因战争消耗而逐渐空虚。战后,明王朝财政日趋紧张,借机大肆搜刮民脂民膏,从而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一、辽东疲敝明朝抗倭援朝,就辽东一地而言,投入兵力最多,牺牲也最为惨烈,特别是为保证朝鲜前线粮饷供应,辽东军民负担相当沉重。战争中的粮草本应由朝鲜筹备,可是朝鲜“猝被凶锋,百年殷庶之业,一败涂地”,连自给自足都很困难。万历二十二年(1594)六月,朝鲜就因缺粮之事向明求救。万般无奈之下,明朝只得自备粮草,首当其冲的就是辽东军民。屋漏偏逢连夜雨,战争期间辽东各地接连发生严重灾害。在这样的情况下,粮饷“自辽东出来者十四万石”。
从兵力损耗来看,辽东地区的明军损失重。壬辰战争的兵源来自全国各地,但由于地理位置、军事统辖等原因,辽东官兵无疑必须担当起先锋作用,不仅需要派出大量士兵,而且在战争中要冲在最前面,伤亡巨大。据户科都给事中李应策统计,辽东原有兵额95000人,至万历二十八年(1600)只有40000,减少约60%。辽河东西25个卫所中,每卫仅有1600名士兵。截止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全镇兵员不超过六万,如果除掉城堡驿站的差员,只有两万多,加上蓟镇的援兵也只有三万余人。辽东兵力不足、防守之单薄可见一斑。
二、女真崛起东征期间,明朝对辽东的控制力减弱。努尔哈赤遂乘此良机,大肆扩一展势力。万历二十一年(1593),当壬辰战争激烈进行之时,努尔哈赤率军大败以叶赫为首的海西四部(叶赫、辉发、哈达、乌拉)、蒙古、锡伯、朴勒寨三部以及长白山的珠舍里、纳殷二部等九部联军,“乘胜逐北,斩级四千,获马三千,铠胄千,并擒乌拉贝勒之弟布占泰,军威大振”。明朝虽然对此不无担忧,但由于还在壬辰战争的泥潭中,无暇他顾。
此外,努尔哈赤还曾自告奋勇,表示愿听从明朝调遣,救援朝鲜。虽然此举由于朝鲜的反对不了了之,但却给明朝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三、国库空虚关于壬辰战争对明朝国力的消耗,史书记载不一。《明史·日本传》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国榷》中则称“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三万两千余金,又地亩米豆援兵等饷费三百余万金”;《光海君日记》记作“费币八百万”;《明经世文编》又称“约费饷银五百八十二万二千余两”。尽管各种文献记载的数目各异,但可以肯定的是,战争对明朝的消耗是相当巨大的,所费饷银按最保守的估计也需七、八百万两。而当时明朝每年的总收入约为四百万两,依此计算,在七年的抗倭战争中,明朝约耗费掉了一年半到两年的全国总收入。
战争的巨额支出直接导致明廷国库的日益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明朝重要的国库主要是太仓库、太仆寺库和京通仓储等库房,明廷国库日益亏空的这种状况直接反映在这三大国库的日益亏空上。
太仓库。明神宗掌权在之初,太仓库所藏十分丰富,库藏除了万历登基前就有的二百万两、窖房银四百万两外,还有张居正改革时所积累的三百万两。壬辰战争后,太仓库存银所剩无几。万历二十七年(1599),山东道御史李柄上奏说:“环视太仓库房,一空如洗,所存者老库二百万耳。”由此可知太仓库存银的巨大消耗。
太仆寺库。太仆寺库房是明朝为养军马而专门设置的库房,其开支历来都远小于收入。但至万历中期以后,随着政府的支出日增,太仆寺库银经常被挪做他用。尤其是在壬辰战争中,其库银存量日渐减少,以至于逐渐入不敷出。万历三十五年(1607),太仆寺少卿李思勉上疏称:“嘉隆年间旧库积至一千余万……东征倭借五百六十余万……今老库见存二十七万耳。”太仆寺库在嘉隆年间库存银达一千万两,后因战事挪借了太仆寺的大量存银,而援朝战争时挪借多达五百六十万两,现在只剩二十七万两。
京通仓储。与太仓、太仆两库所存皆是银钱不同,京通两仓所藏皆是米粟。在万历十一年(1583)十二月,京通两仓“实在粮共一千八百一十八万五千四百石有奇”。而到万历三十年(1602),“京仓实在之数四百四十八万余石,仅足两年之支”。京通两库由所存丰盈而骤减至库存“仅足两年之支”,其主因是在此期间经历了万历三大征,而援朝之役又是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战争,因而其耗费的米粟当远远大于其他两次战事。
四、赋税沉重旷日持久的战争导致了明朝国库的日益亏空、入不敷出。在支出日增、财政亏空的情况下,加重赋税成了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这无疑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壬辰战争期间,明政府在原来赋额的基础上每亩再增加3厘5毫,且此后一加再加,导致明朝赋额连年上升。到战争结束时,明朝的赋额已是原来的数倍,致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农民陷入更大的困境之中。万历二十七年(1599),明朝的赋额“比二十年以前,十增其四。天下殷实之户,比二十年以前,十减其伍”。
明朝的灭亡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在壬辰战争中,明朝国力受到很大内耗,财政危机加重,明朝不得不采取加派、重赋等竭泽而渔的剥削政策,以摆脱困境。同时,战争还大大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实力,原本钳制女真的辽东重镇受到很大损失,客观上为努尔哈赤之崛起提供可乘之机。总而言之,壬辰战争加剧了明朝的政治经济危机,揭开了明朝衰亡的帷幕,明王朝内有财政匮乏之虞,外有异族侵扰之忧,从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万历皇帝出兵救援朝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
一、字小之义明朝本着对藩属国朝鲜的“字小之义”出兵朝鲜。朝鲜自立国以来,一直对明“事大以诚”,“世守东藩、素效恭顺”,与明朝建立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宗藩关系,成为明朝藩国中的典范。在属国遭到侵略、国破家亡的时候,明朝认为有责任也有义务加以援手,以宗主国的身份照顾藩国的安危。
二、唇亡齿寒明朝与朝鲜在地理位置上山水相连、唇齿相依,有大臣直接指出日本攻打朝鲜本意是侵略中国,援助朝鲜就是保卫中国。倘若日本占据朝鲜半岛,将对明朝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造成重大威胁。
三、维护东亚国际秩序万历神宗皇帝认为,自己是“主天明命、君主华夏”,且“方今万里威宁,四溟安静”,而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是破坏了这种“威宁”和“安静”。作为“主天明命、君主华夏”的明朝皇帝,面对日本这种挑战传统东亚国际政治秩序的行为,是不能坐视不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