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不惊人死不休属于什么体裁,写诗词必须依照格律吗

天美资源网

语不惊人死不休属于什么体裁,写诗词必须依照格律吗?

问题:写诗词必须依照格律吗?不合律但押韵行吗?

前言

可以,但是有条件。

语不惊人死不休属于什么体裁,写诗词必须依照格律吗

第一、写词必须按照格律,没有不按照格律的词;第二、诗也分两种,近体诗必须按照格律规则创作,古体诗不需要合律,只要押韵就可以。

一、为什么填词必须按照格律?

最早的词是依照曲调填词,都是用来歌唱的,后来曲谱遗失,明朝开始有人依照前人作品归纳词谱,变成了依谱填词。所以填词不是把字数填对能押韵这么简单。

例如这首比较简单的《浣溪沙》,

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段三句两平韵 宿醉离愁慢髻鬟,六铢衣薄惹轻寒。慵红闷翠掩青鸾。◎●⊙○◎●△ ◎○⊙●●○△ ⊙○◎●●○△罗袜况兼金菡萏,雪肌仍是玉琅玕。骨香腰细更沈檀。⊙●◎○○●● ◎○⊙●●○△ ◎○⊙●●○△

一个词谱,对于字数、押韵的方式,平仄的要求,都有自己的规则,缺一不可。所以说,填词必须按照格律。

注:“○”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平韵 “▲”标仄韵 “。

二、近体诗必须按照格律创作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有四句的绝句、八句的五律和七律、八句以上的排律。例如唐朝开始的进士科就是五言排律:

《省试湘灵鼓瑟》作者:钱起 (唐)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是最严格的诗体,中间的2345联上下句必须对仗,联和联之间还要黏连:每一联的下句第二个字和下一联上句第二个字必须平仄一样。例如【闻夷】是平声、【客调】是仄声,下面依次而来。

押韵还必须是平声、必须一个韵部,这首是【青】韵:灵、听、冥、馨、庭、青。如果押【庚】韵就是出律了,例如:庚更[更改]羹盲横[纵横]觥彭亨丁英.....都不能用。

三、古体诗可以不合律只押韵

旧体诗分两种,一种是刚才说的近体诗,一种是古体诗,这种诗可以只押韵不讲究格律。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就是一首不合律只押韵的古体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押韵也可以用领韵通押,例如【青】韵、【庚】韵就可以通用了。例如陈子昂的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亭【下平九青】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冥【下平九青】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声【下平八庚】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泠【下平九青】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英【下平八庚】.......

古体诗还可以换韵例如白居易《长恨歌》: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下平八庚】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断肠声。 【下平八庚】天旋地转回龙驭,至此踌躇不能去。【上声六语】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上声六语】君臣相顾尽沾衣,【上平五微】东望都门信马归。 【上平五微】结束语

简单说,近体诗和词必须依照格律规则,古体诗可以不需要依照格律规则。

@老街味道

会写诗有什么用?

《😭观杜甫晚年有感😭致古今天下一一穷文人……》

文/@汉子诗人【原创】

妙笔生花 啄人间

吟叱风云 苍穹还

壮志不逊 江海川

命运多舛 悲伤还

白骨堂前 数落泪

乱草无坟 风淒惨

富贵钱烂 臭熏天

文人贫困 无人见

〈李恭觉~2019年3月7日*二月初日*13点13分于北京〉

都是信手拈来吗?

讲起诗歌,我们马上会想到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诗歌。先秦时期的《诗经》和《楚辞》,两汉时期的乐府诗,魏晋时期的三曹、陶渊明,还有更加灿烂的唐诗,意味深长地宋诗。我们有时候也会思考古人写诗是不是非常简单、信手拈来!

曹植在短短的七步之内便可以写下著名的《七步诗》,李白醉酒醒来之后便可以为唐玄宗题写千古名篇,陆游一生中可以写上万首诗歌,乾隆皇帝一生写了近五万首诗歌。从这些例子似乎可以看出古人写诗歌非常简单,随随便便就可以写下诗歌。

然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古人写诗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并不像我们发个朋友圈那么简单。古人写诗歌的时候也要经过深思熟虑,也要深度考虑遣词造句。

乾隆皇帝五万首古诗,真正流传下来的能有几首。乾隆老爷子那不是写诗,而是发朋友圈,写出来的只能叫顺口溜,并不能算是诗歌。古代社会几千年,七步成诗也就是曹植一人。即使是七步诗也有不同版本,那么有没有七步成诗就值得商榷了。曹植创作《七步诗》并没有见于正史,而是记载于小说《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又能有多少个李白呢?中华上下五千年,也就是一个“诗仙”。李白的才华在古代绝对首屈一指,活了六十一年,最终也就是留下了一千多首诗歌。李白也并没有真正做到“信手拈来”。

《全唐诗》收录了唐朝三百年间两千两百多位诗人的诗歌,总篇目也就是四万八千九百余首。平均每人也就是二十二首,平均到每一年也就是每一位诗人十几年才会写一首。如果再加上也没有被收录的诗歌,一共也就是十万首唐诗,最终也要几年才能写一首。从这个比例看的话,唐诗的产量非常低,也就说写诗没有那么简单。

诗圣杜甫的才华绝对不亚于李白,杜甫一生也就是留下一千五百多首诗歌。李白和杜甫的产量差不多。李白自认为自己写诗非常快,远比杜甫快,两个人的产量却差不多。诗圣杜甫写诗比较慢,也要字斟句酌。李白曾经如此调侃道: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杜甫写诗确实非常认真,而且每一句、每一个字都会反复推敲。

关于写诗是不是信手拈来,有一个“推敲”的典故。贾岛在“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还是“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之间反复“推敲”。韩愈也对贾岛这种行为非常肯定,可见当时诗人写诗时也会反复推敲,而不是信手拈来。

贾岛除了有“推敲”的典故之外,还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贾岛写诗的态度。

王安石创作《泊船瓜洲》的时候,也经历过反复“推敲”。“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经过十几次修改,最后才定为“绿”字。史称:

王荆公绝句云:“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中士人家藏其草,初云“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

王安石也是古代有名的大才子,他在写诗的时候如此谨慎,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古人写诗不是“信手拈来”。

古人对待写作非常重视,也非常重视作品的质量。古代文人相轻,如果写不好,会遭到其他文人的耻笑。所以不少诗人也会字斟句酌,争取写出了千古佳作。有时候,有些诗人出名并不是因为诗歌的数量,而是诗歌的质量。

张若虚在《全唐诗》中仅仅遗留下两首诗歌,但是在唐诗史上拥有绝对地位。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一首诗歌奠定了在唐诗中的地位。

王之涣也是著名的诗人。但是在《全唐诗》中仅有六首古诗,一首《登鹳雀楼》成就了王之涣的地位。

崔颢在《全唐诗》中有四十二首古诗,但是我们似乎只能记住《黄鹤楼》。

古人对待诗歌的态度非常严谨,并不像发朋友圈一样信手拈来。不少诗歌都是反复“推敲”的结果。

你不是人不休是什么体裁?

是语不惊人死不休,七言律诗

“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全文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对仗。

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起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等进一步发展定型,至盛唐杜甫手中成熟。其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语不惊人死不休”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七言律诗《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时,诗人流落四川成都,寄居草堂,一次观锦江“水如海势”,波涛汹涌,则触景生情,感慨万端,但又无从说起,只好“聊短述”,抒写了他激愤的、自我解脱的、一时的人生感悟。

【作品原文】

《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鸟莫深愁。

新添水槛供垂钓,故着浮槎替入舟。

焉得思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

【译文】

平生为人喜欢细细琢磨苦苦寻觅好的诗句,诗句的语言达不到惊人的地步,我就决不罢休。

人已越来越老,写诗全都是随随便便敷衍而成,对着春天的花鸟,没有了过去的深深忧愁。

江边新装了一副木栏,可供我悠然地垂钓,我又备了一只小木筏,可代替出入江河的小舟。

希望有陶渊明、谢灵运这样的诗坛高手相伴,肯定会在这时一起做诗畅谈,一起浮槎漫游。

怎样才能写出好文章?

如何写好文章?

首先要搞清楚文章是什么?文章,原是指文辞,现在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然后要搞清楚文章是如何分类的?中国古代把文章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指儒家列为经典和注释经典的著作。包括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是记述历代史实、官职、地理疆域等的书,如《资治通鉴》《史记》以及二十四史等。子,是战国以来诸子百家的著作及医、农、工等各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庄子》《本草纲目》等。

集是指历代作家的诗文集,如《古诗十九首》《全唐诗》等。

按有韵无韵又分为散文体和韵文体。

散文体,表达作者真实情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作品,如无韵的论辩、书说、赠序、传记、杂记、碑志、寓言、小说等。

韵文体,有格律的,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子结尾,以求押韵的作品,如诗、词、曲、辞赋、骈文等。

文章按体裁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这四种体裁本人都写过。文学作品的体裁分为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四大类。戏剧本人没写过,散文和诗歌写得多些,小说也尝试过。所以有些体会。

报告文学介于新闻与散文之间,又叫纪实文学,是一种新文体。论文分为策论文和议论文两种。

不同体裁的文章,结构不同,写作要求也大不同。这么多体裁的文章怎么写好,这里不可能一一去细说,但有一些东西是共同的。拟出一个好标题,是写好文章的第一步。标题要紧贴内容中的重点、要点,尤其在互联网极大普及的当今,取出一个有特色的醒目的标题,一下子就会吸引住广大读者的眼球。

开头和结尾也相当重要,所谓凤头猪肚豹尾。开头写好了可以激发起读者读下去的欲望,可以开门见山,也可以“曲线救国”引人入胜。结尾则要意味深长,耐人回味,或干脆利落,水到渠成。

当然,文章主体分量最重,所谓“猪肚”,就是要厚实,要言之有物,要主题突出,或详略得当生动有趣,或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或有理有据有说服力,或情节曲折形象突出,才会使文章具有可读性,让人欲罢不能。

任何好文章,都是文从字顺,没有错别字,用词用语得体,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之文采斐然摇曳多姿,或名言警句信手拈来旁征博引使之有深度有高度却又深入浅出让人信服,而不是平铺直叙空话套话连篇累牍味同嚼蜡,或堆词砌句废话连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或晦涩难懂故作高深让人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当然,要想把文章写好,非一日之功非板凳要坐十年冷不行,不可能速成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需要博览群书,需要耐心细致需要用心用情,需要多观察多思考也需要多动笔多请教,要先感动自己才会感动别人,或要想说服别人首先要说服自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古代文章大可以经世致用小可以怡情悦性,现代文章大可以治国安邦小可以美容养心。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世而作。所以,要想文章写得好,就必须吃得苦,耐得住寂寞,必须明白“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道理。

君不见,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君不见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君不见,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君不见,韩非囚秦,《说难》、《孤愤》,圣贤发愤,三百《诗》成。就说明一个道理,文穷而后工啊!知道文章有多种体裁,知道写文章需要呕心沥血,知道写成好文章需要厚积薄发,然而不去动笔不去苦练,不下苦功夫不用心不用情,怎么写得出好文章来呢?口号喊千遍不如一个行动,所以要知行合一,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以上所说的,对你有帮助,但愿创作的队伍中能有你的身影,希望看到你的文章,看到你的好文章,看到你越来越多的好文章!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