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哪三国,蜀国大将魏延的旗上也写魏?
答
国旗(National flag)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是国家的象征,它通过一定的样式、色彩和图案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
国旗的颜色主要有红、白、绿、蓝、黄、黑等,这些颜色各有一定的含义,形状绝大多数是长方形
在《三国演义》魏的大旗,首先就是底色是一个颜色,并且还是最大的一个幅面,挂在最高的地方,一般都是中军大帐的前面,也就是司令官所在的位置,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的人有一个主心骨。只要魏国的大旗飘扬,那么说明,元帅就在镇定自若的指挥。一般这个“魏”旗就一面。
它一旦倒下,会导致军队混乱,没有什么主心骨了,会让军队变成一盘散沙。为此有专门的护旗方阵。这些人都是精锐。
至于蜀国大将魏延,他只是一个将佐,旗帜应该是一个竖起来的长条旗子,或三角形的小旗子。
这种旗子一般都是栓在甲长的背后,或旗语兵的后面,一旦打仗的时候,他手下的士兵根据主将的旗在什么位置,就知道往哪里厮杀。
魏延的军旗就像下面👇🏻的格式居多。有不同的色彩搭配,分别代表不同的意思。
至于下面👇🏻的三角形一般都是通讯用的,通过挥舞的双手还是单手,频率高低来沟通一下。
在古时候人们就知道旗子的作用,为此对于旗子的制作,格式以及使用方法都有严重的规定。
对于规则这种事情,大家都必须要遵守。
像魏延的部队,他们在训练营地,就经常跟随主将的旗子在那里,实现指哪打哪。一旦改变了很难适应。容易出错的。
为此,在古代的时候,将,以及国等旗子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的,否则就是一锅粥。
因为冷兵器人在一起,刀光剑影的厮杀,拼的是你死我活,靠衣服,和旗子来分清敌我。为此不能马虎大意的。
国子旗
玄德是什么意思?
我们以前看《三国演义》,刘备一出场,常常这么介绍自己,“在下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后”,辣么,刘备为什么为自己的字起为“玄德”呢?这里的“玄德”是什么意思呢?后来,才知道,原来汉代人,喜欢选用《道德经》里的词句,为自己名字起“字”,刘备,字玄德,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
下面,我们借刘备同志的人生过往,我们共同来学习一下《道德经》里的玄德。
[原文]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里面,老子运用了六个疑问,来描述“玄德”,国学君对“玄德”的体会就是四个字真决:纯粹、自然,具有纯粹自然的品质就是“玄德”。这两点在刘备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刘备确实也不愧于“玄德”这个字。
刘备关键词一:纯粹弘毅
虽然刘备同志遇到三国职场中人口称“在下刘备,字玄德,中山靖王之后”,其实都是在给对方画大饼。刘备同志真实的处境,实际已经沦为“破落户”了。年青时代的刘备同志,一度与母亲织、卖草鞋为生。所以,三国大枭雄曹操同志看刘备不顺眼时,就要骂人:“你个卖草鞋的小屁孩!”(织屦小儿!)。
没有曹操的大宦官祖父背景,没有孙权同志官二代的优越出身,但是刘备却有着过人的“坚韧和毅力”,从青年时期的四处漂泊,依附曹操、袁绍、陶谦、吕布、刘表,直到60多岁创立蜀汉政权。刘备一直抱着“兴复汉室”的理想不变,40多年来,在刘备的感召下,周边聚集了一群同样理想的人才,文有诸葛亮,武有关张赵马黄,终究成就一番事业。
说到这里,国学君想起来,哥年青时也有梦想啊!遗憾的是中途放弃啦!看看刘备同志的情况,汗颜啊(擦汗中。。。)。
孔圣人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刘备就是“弘毅”的典范。
刘备关键词二:善于用人
年青时,刘备就以“长者宽厚之风”闻名,仰慕他的人都说他具有汉高祖的风范。
如果从善于用人这个角度上来讲,刘备更像其先祖。以屈尊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礼贤下士,更优于刘邦。对关羽、张飞等更是情同手足,完全信任,大胆使用,没有汉高祖刘邦的“飞鸟尽,良弓藏”般的无情诛杀功臣。也正因此,刘备文武相得,与曹操、孙权三足鼎立。
为人才创造充分发挥才干的舞台,看准了人,用人不疑,大胆使用,自然而然之中,将事业做大。这是刘皇叔最杰出的才干,深得《道德经》的自然无为之道。
国学君的体会
真正的大智慧是不需要耗费心机的,真正的“道”是不需要费力的,天下之道术,以“简易”为要。
一是坚持,二是自然。
刘备关羽张飞是怎么认识的?
刘备关羽张飞是怎么认识的?
说来也凑巧,刘关张三兄弟是在集市上认识的,刘备是卖草席的,关羽是卖绿豆的,而张飞是最富有的,自己开了个肉铺。
按理来说,这三个人有不同的职业,怎么会认识呢?
关羽怒搬磨盘,分张飞猪肉与众人话说张飞开了一个肉铺,古代是没有冰箱的,肉不易保存。张飞的猪肉都是保存在一口古井里面,上面还盖了一个大石盘。
一日,有客人来买肉,店小二说店里已经没有肉了。在一旁卖绿豆的关羽看到了。于是问:“买肉的怎么会没肉呢?”。
店小二回答关二爷道:“确实没肉了,还有的人都在井里,今天我主人出去了,没人搬得动石盘。”小二又补充道:“我家大爷说了,若谁能搬开石盘,井里的肉任取。”
关羽观察了一下石盘,看上去果然有几百斤。不过小意思,上去就抱起来了,店小二是看得越来越紧张。
关羽把石盘丢到一旁,叫店小二把井里的猪肉切块分与众人。小二在关羽这位壮士面前不得不从啊。
张飞找茬,关羽绿豆变绿粉关羽看猪肉已经分与众人后,又回到了自己卖绿豆的摊位。
这时店小二领着一黑头大汉气汹汹的赶了过来。
张飞瞪大环眼,出语带剌:“喂,你这绿豆能吃吗?”
关羽一听,不对啊,哪有绿豆不能吃的。还是平常心回答道:“我卖的绿豆从来都是上等货色。”
张飞把右手伸入布袋,抓了一把豆子,用力一攥,这绿豆有点硬啊,于是又用力攥了几把。
绿豆终于成了成了豆粉。嘲笑道:“你这个骗子,把绿豆粉当绿豆卖,!”
关羽一听,又不对啊,这人不是来买豆的,而是来找茬的。两人就吵起来了,论吵架,那还是数张飞更胜一筹。
“你把我的肉白分与众人。”张飞吼道。
关羽一听顿时明白了,感情这厮是肉铺的主人。
于是两人便绞合在一起,你一拳我一脚的,好几十回合没分出胜负。
刘备出场,一龙分二虎关羽和张飞的打斗那是精彩,引来大批市民围观。
当然这其中也有刘备,好两位壮士,若能为我所用,幸哉。
刘备想上去劝架,大家一看那不就是那个卖草席的,自不量力啊。
关羽和张飞打得正酣,不分上下。话说这时,两个人的手绞在一起。刘备看机会来了,
伸出一手攥住关羽的胳膊,另一手又攥住张飞的胳膊,各朝一边,往下一按,两人立刻动弹不得了。两人都向刘备投去敬意的眼神。
好大的神力啊,围观的市民不惊叫好。
这就是民间常说的刘备一龙分二虎,分到了两个好兄弟。
三人是英雄相惜,很快就走到了一起。于是去张飞庄上饮酒叙谈,三个各抱姓名和生辰八字。各谈理想抱负,在得知刘备是当今皇叔时,张飞愿拿出钱财帮助刘备,关羽也愿意追随刘备,于是就有了三人的第一次结义。
美国在干嘛呢?
三国时代,美国在干嘛呢?这个问题确实真够无厘头的。因为三国差不多是终结于公元280年,而这时距离美国建国还有1496年,所以问三国时代美国在干嘛实在是让人不知道怎么接了。不过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可以有答案的,因为我们可以从美国现在的领土和建立美国的族群这两个角度来看一下,而从这两个角度审视一下,其实也能发现许多非常有意思的事,甚至可以说在当时这两方面的不同情况,就已经预示了后来的一些历史。具体如何就来看下文的详解吧。三国时的美国和美国人
其实这个小标题当然说的都是一些伪概念,所以我们说的要是在三国时期美国这片土地和早期美国人的先人是个什么状态。那么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三国是什么时候。其实对于三国的时间段有两个标准,一是狭义的三国,也就是从曹丕废了汉献帝,称帝建立魏国的公元220年开始算起。但其实在大家熟悉的《三国演义》里,主要的故事都是发生在魏蜀吴三国建立之前的,所以更常见的定义是按照《三国演义》的算法,把公元184年黄巾起义发生之后都算成是三国时期。
不过这种差异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话题无没有影响,因为对于后来成为了美国的这块土地来说,当时根本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所以所有的年代都是根据现代科技后段大概测出来的,几十的差异并不会影响什么。因为当时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并不存在使用文字的社群(只是指现代美国这片土地,不是指美洲),所以当时可以说并不存在文明。但当时这里也确实是有人定居,而且也留下了一定的文化遗存。
(三国时期今天美国境内的霍普韦尔文化大致区域)
当时的这个文化在现代被称为霍普韦尔文化,当时这个文化群体主要分布于今天美国东部的纽约、伊利诺伊和密歇根等地,可以说也已经成为了一个农业社会,当地的居民主要以种植玉米、豆类和南瓜为生,辅以渔猎和采集野果。这个文化很擅长制作陶器,也会制作很少量的金属制品。而这个文化在现代能看到的最有特点的遗存是许多土方建筑,这些土方有些是为了防御敌人,有些是为了举行宗教祭祀,其中一些建筑规模相当大,而这说明这个文化已经有了相对复杂的社会组织出现,当时已经存在有组织的劳动。现代认为当时这个文化是一个类似部落联盟的存在。
(霍普韦尔文化制作的罐子)
关于美国境内在三国时期的历史,能说的也基本就这么多了。现在我们转换话题,再来说说早期建立美国的族群,也就是英国人的祖先在三国时期是种什么状态。其实在当时,英国人祖先的文明水平也并没有比美国的土著居民高多少。因为在三国时期对应的公元2到3世纪,英国的主体民族英格兰人以及英格兰人的前身盎格鲁-撒克逊民族都还没有形成。不过这个时期倒是涵盖了盎格鲁-撒克逊民族形成的一个关键时间点。因为在三国基本形成的公元220年,日耳曼部落撒克逊人第一次从北欧地区入侵了不列颠岛。
(公元5到6世纪撒克逊和盎格鲁等日耳曼部落入侵不列颠的形势,撒克逊人对不列颠的侵扰其实在公元280年就开始了)
当时统治不列颠岛南部的罗马帝国为了防御撒克逊人入侵修建了许多要塞。而撒克逊人其实当时还是游牧部落,而且也没有文字,总体的社会发展水平可能还不如美国的土著。不过至少在一点上,他们甚至已经领先于1000多年后欧洲人抵达美洲时美洲的所有文明了,即他们在此时已经会使用铁器,并用铁器制作兵器。而这种差异,其实也预示了这两个族群最终相遇时,美洲文明速败的命运了。
为什么美洲文明“发展缓慢”?那么为什么在三国时期科技水平似乎差距不大的撒克逊人和美洲土著在1000多年之后就像是从两个星球来的人一样,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了呢?或者说为什么美洲土著在这一千多年时间里文明似乎陷入了停滞呢?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倒也不是特别困难。因为美洲大陆和欧亚大陆相比,在很多方面确实像是另外一个星球,它在古代非常不同的自然环境造就了美洲非常不同的文明形态。
(旧大陆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了的驮兽对于美洲来说却是不可能出现的)
说美洲大陆的自然环境非常不同,体现在很多方面。首先是美洲大陆的生物多样性跟欧亚大陆相比是差了几个等级的。比如,美洲大陆的大型哺乳动物数量极少,仅有的几个物种也基本都在1万多年以前,人类刚刚通过白令海峡抵达美洲之后灭绝了。所以美洲大陆上除了用途有限的羊驼之外,基本不存在能够被驯化的动物,特别是没有动物能被驯化成在农业生产中用途非常大的驮兽,这也使美洲的文明从一开始相对于旧大陆就出现了许多短板。比如因为没有马、牛这类驮兽,所以美洲大陆就没有比人直接随身携带物品更方便的运输方式,所以美洲人到欧洲人来时都没能发明出轮子和任何一种车辆。
同时,因为美洲自然环境的相对单一,而且没有驮兽,所以在美洲也从来没有出现过真正的游牧民族。而在欧亚旧大陆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冲突与碰撞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都可以说是文明进步的发动机。游牧民族因为掌握大量马匹,所以拥有先天的武力优势,而农耕民族为了对抗游牧民族的武力优势,很多时候只能研发新的科技(早期有很多是自发的),从而使自己在马匹数量较少的情况下能与游牧民族抗衡。而农耕民族研发的新科技又往往被游牧民族学去,从而使其重新拥有武力优势,反过来逼迫农耕民族又去研发和推广更新的科技,才能保证自己的生存。在欧亚大陆的历史上,无论是马镫还是火药,基本都是在这种背景下被应用到军事之上,最终推而广之,推动了整体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
(撒克逊这个族名就是来自西克斯(Seax)这种刀具,而这类铁制刀具美洲人在1000年后也还不会制作)
而且因为欧亚草原的存在,类似匈奴、柔然、突厥和蒙古这样的许多游牧民族在历史活动范围极广,而他们的这种活动虽然通常都伴随着战争和破坏,却也在一定程度上把他们从不同农耕民族学到的新科技带到了其它文明区域,在整体上对欧亚大陆的科技发展也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所以在欧亚大陆,不同族群之间的交流深度与广度相比于美洲大陆也是有着几何级数的差别的。比如在公元3世纪像撒克逊这样的游牧民族也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兵器其实是也这种例子,而撒克逊这样本来科技水平也非常原始的游牧民族能够在后来实现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和他们能够经常和科技水平高的多的其它民族进行交流有着密切关系。
美洲文明的科技结晶除此之外,因为美洲大陆环境相对单一,所以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人类生存起来反而比较容易。对于美洲土著来说,因为不存在游牧民族的袭扰,所以要想生存,其实只要把地种好就行了。所以这也造就了美洲大陆的文明在机械方面始终非常原始的情况下,发展出了非常发达的农业。说美洲大陆农业发达,不是体现在他们有什么复杂的灌溉体系或是农业保障体系,而是体现在他们培育出了相对于旧大陆超级高产的农作物。
(玉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美洲文明的科技成果)
比如对农业有些了解的朋友恐怕都知道,现代要说亩产最高的农作物,玉米、土豆、红薯、西红柿和辣椒基本上都是名列前茅的,但许多朋友不知道的是,这几种高产农作物全都是来自美洲的。而这些农作物,可以说就是美洲土著在几千年的文明史里科技成果的结晶。因为这些作物虽然也是因地制宜,来自美洲土生的野生植物,但他们作为农作物也是美洲不同文明几千年有意培育的结果。特别是玉米,在现代世界上几乎找不到和它类似的野生作物,被认为与其有亲缘关系的野生物种与它的差异也都非常大,以至于有些人会开玩笑说它是外星物种。而其实这就是美洲文明几千年有意培育高产作物,最终也取得了远远超过旧大陆所有文明的农业成果的明证。所以从这个角度,美洲文明也并不是几千年停滞没有发展,或者是极其原始,而是他们种植了一颗生长方向不同的科技树,这颗树也同样枝繁叶茂,只是与旧大陆的科技树相比发展方向完全不同而已。
(古代中美洲文明的玉米浮雕)
而美洲大陆这种相对单一的生态环境还为其带来了另外一种严重的缺陷,而这种缺陷也是美洲大陆文明在后来异常脆弱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这个缺陷就是人类的抵抗力。我们刚才说到美洲大陆生物多样性程度比欧亚大陆低很多,这不光体现为动植物种类少,还体现为微生物种类也少。也就是说在欧洲人到达美洲之前,美洲大陆上其实相对来说传染病也特别少,因为有些致病菌在美洲根本没有,而这也是跟美洲动植物种类少直接相关。
(耕牛促进了欧亚大陆农业文明的发展,却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疾病,但在另一方面却也为旧大陆不同人类造就了更强的抵抗力)
根据一些研究,旧大陆的很多传染病其实最早也是来自动物的,比如麻疹和肺结核最早是来自于牛,流感最早是来自于猪,天花则可能最早是来自于骆驼。而这些动物美洲都没有,所以在欧洲人去之前,美洲也根本没有这些传染病。但凡事有利就有弊,因为美洲从来没有这类传染病,所以美洲人对这些传染病几乎完全没有抵抗力,所以在跟欧洲人接触了之后,通过各种有意和无意的途径感染上这些疾病之后很少有人能生还(生存率跟欧洲人比要低很多),而这也进一步促成了美洲大陆文明的崩溃。
而上面所说的这些原因结合在一起,就使人产生了美洲大陆文明停滞,始终非常原始的感受,也造成了他们和新大陆接触之后迅速崩溃消亡的结果。所以虽然说三国时美国人在做什么这个问题看似无厘头,但其实对其探究一下也还是能看出很多历史发展的脉络。而美洲文明相对于欧亚大陆文明的种种缺陷,其实对于现代文明来说,也还是有警示意义的。老版三国演义和新三国你喜欢哪个?
四大名著是我国的文化瑰宝,为了保留这份经典,用心良苦的导演们纷纷用电视剧的手段来还原原著。今天我们就来浅谈一下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目前就针对新老两个不同版本来讨论。近来追剧追到空虚,不知道看什么电视的我果断选择重温《三国》。那是2010年版的“三国演义”,里面资深老演员云集。我们就几个主要的角色进行阐述一下,首先我们说一说由于和伟饰演的刘备。网上有很多人点评于和伟的演技爆表,说他除了演过刘备,还在其他的电视剧中饰演过曹操、鲁肃、荀彧等多个角色。令人不得不感慨:他干脆把整个三国都演了算了。
新版的《三国》比老版的要耐看许多,毕竟里面都是近来最受欢迎的老戏骨。不是说老版的差,如果追求原著的还原度,还是建议去看老版的三国。老版的《三国演义》还是能够被称为经典的,里面的演员虽然都很老,但是还原度高。于和伟跟孙彦军相比,就是两个不同的类型了。当时的刘备年纪也不算小了,所以他们都刻画出了那种历经动荡的沧桑。于和伟不管在扮相还是演技上都是比较优秀的,这么多年来,他也出演过很多脍炙人口的好作品。看上去总是板着一张脸的他,特别适合演刑警。就拿《警花与警犬》来说吧,他在剧中饰演一个不苟言笑的长官。在面对感情时,却又不懂得如何处理。他给人的感觉就是木讷、严谨的,而刘备这个人其实还算蛮温和的。他主张以德服人,善于用人。懂得爱惜人才,而且还很识大体。尽管跟张飞关羽比起来,他显得有点优柔寡断,但是这也恰好证明了他心思缜密。于和伟的形象倒是跟这点很符合,主要还是因为他那张不太爱笑的脸,拉长以后让人不禁对他竖起敬畏之情。看到这部剧的时候,我就在想,于和伟很适合做大哥。他把刘备的性格特点揣摩得十分详尽,因此演起来也很到位。
老版的刘备是由孙彦军饰演,温和的脸庞总让人觉得很好说话。他说话也是一副慢条斯理的样子,看上去充满了智慧。有人说刘备其实很没用,真的没用吗?那你们知道历史上的人物都对刘备有什么评价吗?通篇看下来几乎都是褒义的。曹操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吕布曰:是儿最叵信者;诸葛亮曰: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综上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介人才,也是英雄。所以我们在看的时候,不能思考得太片面。而于和伟和孙彦军都将刘备这个角色塑造得相当有能耐,他可以很善良,也可以很有手段。
说到刘备就必须要谈一谈关羽张飞和诸葛亮了,他们一路的陪伴才造就了刘备的大业。新版饰演关羽的是于荣光,旧版的则是陆树铭。这两个人的演技不分上下,也许是先入为主的缘故,总觉得陆树铭就是红脸关羽。他的个子很高,身形魁梧。这个角色总是让人很难猜测他的心中所想,眼睛微微眯成一条线,却透着智慧的光芒。关羽是勇猛的,于荣光的造型也让人很快有种代入感。关羽旁边的就是张飞了,说白了他就是一个杀猪的。文化很浅,情绪容易暴躁,他就是一介莽夫。老版的张飞由康凯饰演,而新版则是李靖飞。康凯的造型特别容易让人逗笑,圆溜溜的眼睛,非常爽快暴躁的脾气。尤其在片头刘关张相遇时,张飞附和关羽的话时,我就觉得他是整部剧的活宝。这两个人都把张飞这个莽夫角色塑造得非常贴切原著,新老版本各有各的味道,老版的回味韵味比较强。
贯穿这部剧最重要的角色应该算是诸葛亮了,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是“神机妙算”。千算万算,都算不过诸葛亮的掐指一算。他的智慧无人能及,就连周瑜也只能做个万年老二。周瑜临终前不是曾说过吗?既生瑜何生亮,哎,这就是命运吧。要我说诸葛亮的最佳扮演者还是唐国强,撇去他这个老戏骨的身份不说,光看那造型就差点让人以为诸葛亮活过来了。毕竟唐国强可是饰演过伟大领袖的人物,在塑造气场方面,他是独一无二的厉害。一年四季摇着一把蒲扇,说话总是慢条斯理但又分量很重,唐国强只要微微一笑,我们就知道有对策了。他这个人啊,浑身上下都闪着智慧的光芒,试问谁能超越的了?
新版的诸葛亮则由陆毅饰演,新生代演员和资深老戏骨显然是无法对比的。但是绝不能说明陆毅扮演的诸葛亮就差,你们看他的剧照,本来就帅气的容颜被这么一打扮,稳重聪明的诸葛亮就出来了。陆毅不笑的时候是绝对的沉稳,他把诸葛亮的这份聪慧演绎得十分到位。历史上堪称足智多谋的人物,在陆毅的塑造下又是一个崭新的诸葛亮。诸葛亮最难演的就是那份不动声色,看上去他是没有太多表情的。就连他的内心想法也没有人搞得清楚,这无疑是最考验演员的演技。除了平时要多多揣摩人物的性格之外,还要经过反复的练习。
在新版的三国中,有不少都是现在热门的演员。谈过那些男角色后,我们来说一说《三国演义》的女人们。如果说男性角色是英雄的话,那么某些女人则是这些英雄背后的后盾。她们做出的贡献也是很伟大的,最经典的莫过于美人计了。陈好版的貂蝉和陈红版的,哪个会让你更倾心?当年的陈红是个妥妥的大美人,她扮演的貂蝉颇有几分姿色。对比现在的陈好,是有那么一点点的强。不过陈好也不差啊,再怎么说她也曾是“万人迷”啊!就是那部跟刘若英合演的《粉红女郎》,陈好的现代装扮实在是惊艳四座。长长的卷发被拨到一边,凹凸有致的身材让人看了心驰神往。再来看她演的貂蝉既美丽动人又充满智慧,因为她是带着计划去接近吕布的,所以可以看出貂蝉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女子。在除掉董卓上,她才是大功臣。
除了貂蝉以外,第二个女子就是孙尚香了。在历史上没有关于她的更多记载,但是林心如和赵越都演出了孙尚香的“男子气”。别看孙小妹备受哥哥们的宠爱,但是她从小就喜欢武器。在和刘备洞房时,都要摆上隆重的武器宴。孙夫人比一般女人都要坚强、果敢,就连刘备也要对她敬畏三分。我们都认为林心如是个不折不扣的美人胚子,她曾经饰演过温柔婉约的“紫薇格格”,但是一转身却能HOLD住性格刚烈的孙夫人。林心如的演技还是可以的,冷起来的时候她就是冰山美人。笑起来的样子却又风情万种。比起老版的赵越,实在是比不出一个好坏。各有千秋吧,赵越的孙夫人更多的是柔情,而林心如则是妥妥的刚烈。但是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孙夫人在被孙权的手下接走时,她站在船上遥望天边。那眼神承载了太多,尽管历史上对孙夫人的感情世界轻描淡写,但是通过那眼神,我们不妨假设她对刘备是有不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