纾困是什么意思,意大利天然气价格暴涨超770

天美资源网

纾困是什么意思,意大利天然气价格暴涨超770?

怎一个“惨”字了得,随着意大利天然气价格暴涨,意大利面都要煮不熟了,带来的负面还包括企业生产成本增加、陷入经营亏损、收入减少、失业率增加等等。

纾困是什么意思,意大利天然气价格暴涨超770

意大利国家统计局这个月11日发布了月度经济走势报告,报告中提到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已对企业经营构成了重大风险,比如根据数据,相较于2019年,柴油涨36%、汽油涨20%、电价涨131.5%,但这还都不算什么,因为天然气价格暴涨了776%。

暴涨776%还只是批发价格,终端零售价的暴涨比例更高,财政不得不弥补中间差距,这又进一步推高了意大利的负债率,目前负债已经超过了欧盟设立的3%上限。

尽管自2021年起在面对能源价格上涨的时候,财政启动了数轮能源价格补贴和对相关企业减税等优惠措施,然而面对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持续暴涨,单靠财政补贴显然苍白无力:

据预测,8.2%的企业将陷入经营亏损,涉及企业35.5万家、涉及员工34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近6%。

天然气价格的暴涨不仅体现在企业经营风险上,在居民生活和取暖方面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首当其冲的就是随着能源价格暴涨,食品价格也大幅上涨了,预计2022年平均通胀率将达8.5%,这个数值甚至比大西洋彼岸的美国还要高。

另外,意大利居民生活和取暖也普遍依赖天然气,随着天然气终端零售价的暴涨,普通家庭的天然气账单金额将较往年增长70%至80%,这还是建立在节约用气的基础之上的。此前曾流传着把意大利面煮到半熟,然后关火用余温加热至全熟的段子,虽是调侃,但也反映出了居民的无奈。

为了尽可能地减少对高价天然气的使用,很多家庭已经开始回归传统的燃木取暖方式,木材需求较往年高涨了不少,专门用作燃料的木材砍伐量约为往年的2.5倍。为了过一个暖冬、为了降低天然气账单,聪明的意大利居民可谓穷尽了一切办法。

不仅是居民在减少用气量,7月份欧盟委员会的一项提案中,为了解决整个欧盟面临的天然气短缺的问题,建议各成员国将用气量减少15%,无论采取何种措施。万般无奈之下,意大利自10月份起调低了公共建筑内的供暖温度,同时每天中断供暖1小时……这些仅仅都是为了减少30亿-60亿m³的用气量。

天然气等能源价格暴涨的负面影响效应太大了,这也直观地反应在宏观经济层面,比如7月份的时候意央行还预测2023年经济能实现1.3%的增长,而昨天央行重新评估,下调至0.3%,甚至强调如果出现能源断供或贸易停滞,不排除负增长1.5%的可能性。

意大利如今所面临的天然气价格暴涨等一系列问题怨不得别人,只能归咎于跟风制裁:

处在亚平宁半岛的意大利,能源资源匮乏是限制其发展的一个巨大劣势,95%的天然气消耗都要依赖于进口。

然而尽管是全欧对进口能源依赖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在过去,天然气的供应也一直跟得上,这得益于俄罗斯天然气的供给,通过中转乌克兰的“兄弟”管道,来自俄罗斯方向的天然气能源源不断的输送到意大利、捷克、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等国,意大利根本就不会出现缺气的情况。

俄乌冲突前,意大利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而且在管道输气的基础上,价格低廉。

但是自从冲突之后,情况则发生了变化,欧盟已经实施或者宣布了对俄总计8轮的制裁措施,其中就包括意大利及整个欧洲都赖以生存的能源,煤炭禁令、石油禁运等这一切都用上了。而意大利作为欧盟国家,一是为了步调上要保持与欧盟的一致,二也是为了获得来自欧盟的疫情纾困补贴和债务援助,不得不在对俄制裁法案上签字。

意大利等欧盟国家对俄的能源制裁政策,叠加俄罗斯刻意削减对欧盟的天然气出口作为反制裁回应,欧洲各国在过去陷入了天然气危机,价格也随之整体暴涨了三四倍:

虽然自俄罗斯主动削减对欧供气量以后,特别是北溪管道遭到破坏而不得不停止供气以来,尽管意大利等国在积极寻求天然气替代进口国,但来自于美国等方向的天然气,是用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进口而来的,其价格无疑会水涨船高。

尽管价格暴涨,好像也没有其他弥补天然气存储亏空的更好办法,欧洲不得不吞下天然气价格暴涨的苦果。

俄罗斯方面已经释放了善意,有意继续履行对欧供气合同,但是“球”在欧盟那一边:

其实无论是欧盟跟在美国屁股对俄进行能源制裁,还是北溪两条天然气输气管道被炸,明眼人都知道受益者是谁。自从来自俄罗斯方向上的天然气输气量减少之后,来自美国方向的天然气进口量和价格同步提高,一条LNG运输船一趟美欧之行就能攫取1亿美元的利润,美国赚的盆满钵满。

现在的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天然气价格上涨对其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面的影响,更是忌惮俄长期断供天然气后可能会对宏观经济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甚至不排除经济衰退概率进一步加大的可能性。

然而,制裁还在继续,就在9月末,欧盟对俄实施了第8轮制裁,依然没有“握手言和”的意思。不过,俄罗斯却以德报怨,充分释放了善意:

就在13日这天的能源周活动上,普京先是谴责了北溪管道被破坏导致对欧廉价能源输送受阻,同时相当于切断了俄欧之间的联系,而个别国家则从中渔利,个别国家的破坏行动使得世界经济和能源进一步加剧了危机。

随后,普京释放了极大的善意,强调“修复北溪管道是可能的”,俄仍然准备履行对欧能源输送合同,已经准备好在秋冬季节为欧洲输送更多的天然气,而价格则只是目前市场价格的1/3/、1/4。

无疑,俄罗斯方面已经释放了善意,有意不让欧洲过一个寒冬。但是,恢复供气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北溪管道必须在安全得以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才能运行,如此才有意义。

话里话外表达的意思很明显:可以恢复供气,价格也是长期协议价格,欧洲会因此从中受益,但是北溪管道被破坏这件事不能再次发生了,欧洲天然气进口国应当充分保障北溪管道的安全!

显然,“球”已经被踢到了欧洲这边,至于欧洲是继续对俄能源制裁而饱受天然气价格暴涨,还是坐下来谈,这就取决于欧洲的态度了。

其实不仅是意大利,整个欧洲长期以来都高度依赖俄罗斯的油气资源,尤其是天然气,否则也不会花费巨资修建北溪1号和2号。

如今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对欧洲各国均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困扰和问题,真正想要解决也很简单,坐下来谈就可以了,但是欧洲却在跟随美国对俄制裁的路上越走越远,其实是非常不可取的,毕竟这是以牺牲自身利益为代价的。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留言交流;

码字不易,给点个赞、点个关注吧。

自然口径财政收入是什么意思?

自然口径财政收入即实际财政收入跟去年同期收入同比增速。而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口径,则是不考虑增值税留抵退税导致的减收部分,与去年同期收入同比增速。为了给企业纾困,今年中国实施2.5万亿元力度空前的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其中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高达1.5万亿元。

听闻有私企把防疫放假的时间?

谢谢邀请

根据人社部发布上述问题有明确的指导,对因受疫情影响职工不能按期到岗或企业不能开工生产的,要指导企业主动与职工沟通,有条件的企业可安排职工通过电话、网络等灵活的工作方式在家上班完成工作任务;对不具备远程办公条件的企业,与职工协商优先使用带薪年休假、企业自设福利假等各类假。

如果使用带薪年休假,那么工资自然是按照正常提供劳动来计算了。

首先北京人社局指出,对于因疫情未及时返京复工的职工,企业可以优先考虑安排职工年休假。职工在年休假期间享受与正常工作期间相同的工资收入。

如果涉及到待岗期间工资怎么发?——超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没上班发放生活费

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如果用完各类休假了,还是无法复工或返岗的,工资怎么发?上述意见明确,在受疫情影响的延迟复工或未返岗期间,对用完各类休假仍不能提供正常劳动或其他不能提供正常劳动的职工,指导企业参照国家关于停工、停产期间工资支付相关规定与职工协商,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按照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按有关规定发放生活费。

各地生活费最低标准不一致。其中,北京规定,待岗期间,企业应当按照不低于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的70%支付基本生活费。广东规定,企业没有安排职工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80%支付职工生活费。陕西规定,职工没有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75%支付生活费。

所以建议员工和企业在这特殊时期相互理解。

如果喜欢请点赞+关注相互交流学习。等你👏

政策底还会有政策守护吗?

谢邀。

由于2018年度股市出现意外状况,导致很多上市公司的股价出现大幅度下跌,尤其是一些企业的大股东质押行为更是让公司股价出现暴跌的状况,在这些公司里面有些大股东就是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回报做出的,但还是有些企业是受到整个市场悲观情绪的影响,是被牵连到的。为了保护和支持一些企业,所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募集了一些纾困基金,希望能够在政策上帮助这些企业通过难关。

从你发布的信息看,获得纾困基金的企业主要为科技含量高、技术含量高、发展有潜力的公司,这些公司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这是政策偏向必然的结果,现在只是在资金上注入,帮助解决流动性或者财务性的问题。无论从投资角度看,还是从政策的角度看,这只是开始,后续必然还有一些动作。

为什么这么说?

简单来讲三点:

一、企业的性质决定的。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必然是政府继续扶持的对象,从全球竞争格局看,高科技的竞争必然会是非常激烈的,而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于资金的需求也是非常庞大的。现在只是纾困基金,后期的发展还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支持。

二、政府投资的目的。政府部门组建一些投资机构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并不代表这种行为是无偿的。对于后期的回报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收获的,也是一种经济行为。既然投了钱,那么后期一定还会在其他方面帮助企业发展,例如,政策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等方面会继续给予帮助,企业发展的越好,那么政府获得回报也会更多。

三、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输血只能帮助其缓解部分困难,后期还需要自身具有造血功能。能够进入纾困基金名单的企业绝对不是普通的企业,一定有其去帮助的理由,审查的条件一定会很严格。政府后面也不会看着这些企业死掉,雪中送炭做完了,我想后面还有很多锦上添花的事也会出来。

有的人买股票为了享受分红?

买股票为了享受分红的,可能大多是股市高人。

下面我们就立足于这些人的买入动机,站到他们的立场上,进行一些推理。

1、这些人既然立足于股票分红,选股时必然优先选择大盘蓝筹股,所以,多数人想到的沪深股市平均股息率1.35%和他们并无直接关系。我推断,他们必然不会选择年股息率低于3%的公司,他们甚至只会选择年股息率大于5%的绩优股。

2、他们买入的公司,必然净资产较高,而股价较低,有的股价甚至仅是净资产的二分之一或者更低,历史证明,这种买入一般很合算。

3、他们买入的公司,必然动态市盈率很低,远远低于平均水平,甚至仅是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比如,他们只买动态市盈率介于5左右的优秀公司。这个意思就是,他们投入的资本,5年左右就会翻番,这甚至和分红与否无关。

4、他们买入的公司,必然多年来长于高现金分红。尽管送股、转股利于投机炒作,但高现金分红才是对股东的真正回报,也足以证明公司是真正优秀。

5、他们必然在股价相对较低时才买入。他们应该会买在历史最高价——最低价之间的一个偏低位置。

6、他们的如意算盘大约是,在股价低于净资产时寻机买入年股息率5%左右的绩优股,计划长期持有,但不拒绝高价位卖出。例如,5元/股买入某大盘蓝筹绩优股,该股净资产6.8元/股,以往历年股息率5%左右。假如买入后几个月内恰逢股灾,股价跌至3元、2元……,那么,账面上自然亏钱了,但实际呢?只要公司基本面没有大利空,他们又拿得住股票,每年等待相当于总投入5%的现金分红即可。因为,有一个必然逻辑就是,股价有跌就有涨。他们等啊等啊,终于等来股价越过5元成本线,此时,他们卖吗?我猜不卖。他们继续持仓等待股息。他们心态好得很。假设有一天他们的持仓变成9元/股,我看他们怕是要抛出了。你看,几年之内,他的这部分资本就翻番了吧。

7、当下有没有这样的公司?应该有吧。如图:

免责声明

本文由今日头条的围猎游戏研究而成,作者对准度不做任何保证,也不保证所包含的预测信息和建议不会发生任何变更。作者尽心尽力,但文中观点、分析、结论和交易思路仅供参考,文中的信息或意见、图片并不构成所述证券或期货的买卖出价或征价,投资者据此作出的任何投资决策与今日头条官方及本文作者无关。 如有引用、刊发,须注明出处为今日头条的围猎游戏,且不得对本文进行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