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动物,大象是食草动物还是杂食动物?
太象是食草动物还是杂食动物?
回答是食草动物,大象生活习性,以群居群体觅食,身重以吨计算,食量惊人,由于食量大会走很远觅食,主要进食植物的根茎叶果部份,不食肉类,由于体型庞大没有天敌,有人工饲的大象,主要喂食仍是植物,不是杂食动物,是食草动物。
为什么陆地上食草动物的体型?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陆地上动物们的体型大小,会发现在恐龙时期,体型最大的是地震龙,体重可达31吨-40吨。然而最大的食肉恐龙棘龙,体重可达到26吨,要比地震龙体重少很多。
今天地球陆地上生活着最大的生物是大象,体重最重可达8吨。然而今天地球上最大的食肉动物是北极熊,体重约为400公斤-800公斤,远远不如大象的体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陆地上,食肉动物的体型会比食草动物的体型更小一些呢?
陆地上,食草动物为什么比食肉动物体型大?事实上,陆地上食草动物更大的原因在于两者的食物。
我们知道,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能量都来源于太阳,太阳不仅能提供热量,还能提供各种能量,但是这些能量很多时候不能直接被生物使用,而是要经过一道“转化”。
植物就是这道转化器,植物体内的叶绿体可以把太阳能转化为能量使用,同时也会储存一部分能量,供自己生长和繁衍,生物学家把这种能够利用太阳能的生物叫做自养生物。
而动物体内没有叶绿体,所以不能直接利用太阳的能量,只能通过吃草或者食肉来获取能量,生物学家们把这种生物叫做异养生物。
也就是说,能量会经过植物——食草动物之后,才能传递给食肉动物。
然而能量在每一次传递时,都会产生大量浪费,比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仅为太阳光能量的2%左右;而食草动物通过吃草获取的能量,大概只有植物的10%-15%左右;食肉动物通过捕食食草动物获取的能量,只有食草动物的10%-15%左右。
也就是说,大自然中存在着食物链顶级,而且越是顶级的动物,数量越少,体型相比食草动物也会小一些。
以上,是从生物链最底层逻辑说起的,如果从获取能量来源的角度来看,食草动物能够稳定长期地获取能量,而食肉动物很可能好几天捕食不到一只食物。而且,食肉动物在捕食食物时,本身也会消耗大量能量。
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所以在陆地上食草动物的体型,会比食肉动物更大一些。
海洋生物为什么食肉动物体型更大?刚刚我们讨论的其实是陆地上的生物,实际上海洋生物的体型食肉动物比食草生物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海洋生物也遵循着食物链,生产者生产能量,消费者捕食生产者获取能量。但由于海水的阻隔,导致海洋底部无法生长植物,它们只能依靠浮游或者底栖的方式生存。而底栖和浮游生物,主要以各种藻类居多(也有争论说藻类不是植物)。
海洋藻类的个头很小,有一些需要放大镜才可以看的清楚,但好在它们的数量很多,提供的能量能够满足整个海洋圈对能量的需求。
海洋植物的个头小,所以能满足小鱼小虾的能量需求,但无法满足大型生物的能量需求,比如:鲸鲨如果以浮游生物为食的话,那么需要它时时刻刻都在捕食,这样的话,食草的生物注定长不太大。
如果食肉动物以小鱼小虾捕食的话,那么它只需要每天花费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获取足够的能量。
如果食肉动物是在陆地上,每天想要捕食这么多的小鱼小虾有一定的困难,因为陆地上的生物都生活在陆地表面,相当于二维空间;而海洋里的空间相当于三维空间,单位面积内能供养的生物较多,所以在海洋生活的食肉动物可以找到足够的能量。所以海洋中的食肉生物体型比食草生物的体型要大。
其实,海洋食肉生物不仅比海洋食草生物体型更大,它们还比陆地上的动物体型更大,这是因为海洋中存在着浮力,海洋中的生物不需要依靠四肢支撑身体的重量。
食肉动物该灭绝吗?
我们知道,天地万物,都是相生相克,互助互存的。动物可以分三种:食肉动物,食草动物,食腐动物。食肉动物如狮、虎、豹、豺、狼等个个生的尖牙利爪,十分凶悍,专以其它动物为食,可谓是动物界的霸主。那么,食草动物会不会被食肉动物消灭光了呢?答案是不能的,那样就不符合自然界的相生相克的规律了。因为食草动物有的身强力壮,自卫能力很强,如大象、犀牛、河马、野牛等,有的奔跑迅速,如斑马、翔羊、梅花鹿等,所以食草动物被食肉动物捕食的一般都是年老体弱的。
有人会以为,倘若食肉动物灭绝了岂不更好?地球全是食草动物不是更和谐吗?食草动物吃的是人类不能食用的青草,却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肉食。其实,正是食肉动物吃掉一部分食草动物,自然界的植物才不会被食草动物吃光,否则地表失去了青草的覆盖,很快会沙漠化,造成水土流失,江河泛滥,环境恶化。食肉动物捕食的是老弱食草动物,保存了年轻力壮的,还可以优化物种。至于食腐动物,如鬣狗、秃鹫等,它们也食肉,也食动物残骸,才使大自然不被污染,不出现瘟疫,对动物生存大有益处。
要说谁能消灭任何一种动物,就是人类了。一句话,我们的先贤圣哲的“天人合一”的教训,“尊天敬地”的传统,我们千万不能忘却。否则,当最后一只动物灭绝时候,下一步就会轮到自己了。
三亿年前灭绝的标志性食肉动物?
新西兰大鱼龙是有史以来最大的生物,它的体长达到了38米,重量可以达到311吨,这也是迄今为止在历史上发现的最大,体积最重的一种生物,光新西兰大龙鱼的眼睛就可以达到30厘米。所以它排在第一名是名副其实的,当然新西兰大鱼龙跟蓝鲸一样,主要是吃一些鱼和虾米为生。很多人会非常好奇,光吃一些小鱼和小虾,它们要吃多少才能够吃饱啊
为什么感觉世界上的食肉动物很多都以猫科犬科为主?
猫科真的比犬科大吗?
猫科现存38种,其中7种成年雄兽平均体重在40千克以上,我们称之为大型猫科动物,它们是狮、虎、美洲虎、山狮、豹、猎豹和雪豹。而犬科也有36种,40千克以上的却一种也没有,现存最大的犬科是狼,综合全球各地平均体重为30千克左右。
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东北虎
大型犬科动物有7种,分别是狼、红狼、鬃狼、非洲野犬、埃塞俄比亚狼、豺和郊狼,体重在10-40千克之间。有趣的是,这正好是中型猫科的体重范围,中型猫科包括4种猞猁、2种云豹、2种“金猫”、狞猫、薮猫、虎猫和渔猫,共计12种。
猫科“中位物种均重”在10千克左右,犬科只有5千克。小型猫科动物在3-5千克的种类比较扎堆,而小型犬科在2千克左右的更多。
总的来说,猫科确实比犬科大不少。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从生态和进化两个角度,简要给大家剖析下。
现存猫科和犬科的体重分布
生态上的原因现存猫科动物主要扮演了两种生态角色,大猫类主要伏击大型有蹄动物,而小猫类主要伏击老鼠和兔子。唯一例外的是猎豹,它是追捕羚羊。除猎豹外,猫科都是伏击型猎手,捕猎流程是:发现猎物→潜伏→慢慢靠近→突然袭击,一击不得手很少远距离追捕。伏击狩猎注重个体力量和技巧,体大力不亏很重要。
现存犬科也扮演了两种生态角色,几种大型犬类主要追捕大型有蹄动物,而多数中小型犬类偏杂食性(吃昆虫和水果),还有一些介于两者之间,如郊狼、金背胡狼。追捕狩猎强调速度、耐力以及群体协作,所以犬科多群居,个体力量反而没那么重要,没必要长太大块头。狼、豺和非洲野犬狩猎颇具耐心,经常连续几个小时长途跋涉追赶猎物。
现存最大的犬科:马更些狼
生态位倒逼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活方式的演化,现在猫科和犬科都非常适应各自的生态位。犬科群体协作和耐力的优势弥补了体型和技巧的劣势,猫科能捕杀的大型有蹄类,它们同样能,可以说二者是殊途同归的。
现存最大的食草类是厚皮巨兽(大象、犀牛和河马),目前已经没有以它们为食的食肉动物了。其次就是野牛类,狮、虎可以经常捕杀野牛,将野牛纳入菜单的重要项目,狼群同样可以。
同一地区的大型猫、犬往往存在生态位的分离。例如在非洲,狮子是唯一将非洲野牛作为主食的捕食者,非洲野犬主要捕杀羚羊类。而在北美,狼以美洲野牛为主食,美洲狮则主要吃鹿类。即使捕杀同一种猎物,对猎物的选择也有差异。大猫多选择捕杀孤独的成年或年轻雄兽,狼和野犬多追逐老幼病残个体。
非洲野犬
进化上的原因根据柯普法则,动物进化的总体趋势就是越来越大的,直到灭绝,较小的动物取而代之,重走大型化之路。在食肉动物演化史上,犬科兴起比猫科早,它们的巅峰时代已经过去了,而猫科近一万年才走下坡路,还有不少大型种类幸存。只看现在这一个时间点,自然就是猫科明显大于犬科。
犬科最早兴起于距今4000万年前,分三个亚科,按演化先后顺序是黄昏犬亚科→恐犬亚科→犬亚科,现存所有犬类都属于犬亚科。犬科体型的巅峰是第二阶段的恐犬亚科时代。
海德尼上犬复原图
恐犬亚科的生存年代是距今3600~200万年,在北美一度非常繁盛,目前已发现化石的有66种之多。距今2800万年前,恐犬达到最大多样性,据世界顶级犬科专家王晓鸣说,它们在当时扮演了今天至少三个科的角色:鬣狗——噬骨者,犬——追逐者,浣熊——杂食的食肉者。其中最大的种类海德尼上犬,体重超过100千克,为有史以来最大的犬科动物,它身体强壮,有些像鬣狗又有些像熊,可怕的颌骨能把骨头碾得粉碎。
而同样在2000多万年前,猫科的共同祖先——体型娇小的原猫,仍躲在西班牙、德国和蒙古的密林里。如果在当时看,犬科无疑远大于猫科。
猫科共同祖先:原猫
原猫随后演化出“假猫三兄弟”——欧亚的假猫、瑙柱猫和北美的超猫。假猫和瑙柱猫分别是剑齿虎和真猫(现存所有猫科)的祖先。超猫在1500万年前入侵北美,成为史上第一种进入新大陆的猫科。
当时恐犬仍有20种,在北美非常繁盛,入侵的超猫立即与恐犬展开竞争。无畏超猫、强壮超猫和马氏超猫体型都接近今天豹子大小,只比海德尼上犬稍小。这场竞争的结果是恐犬亚科迅速衰退,并最终于200万年前彻底退出历史舞台。而猫科则在北美开枝散叶,后来剑齿虎和真猫先后到此安家。
恐犬的失败与气候变化有关,当时全球降温使北美大片森林被改造成草原,直接导致海德尼上犬等多种大型特化恐犬灭绝。但主持该研究的洛桑大学进化生物学家丹尼尔·西尔维斯特罗坚称,猫科在恐犬灭绝之路上起的作用比气候原因更大。猫科擅长伏击,而且具有可伸缩的锋利爪子,捕猎能力远胜过恐犬,恐犬就渐渐被淘汰了。
有史以来最大的猫科动物:无鬃狮
这次竞争导致犬科刚刚走上的大型化之路被猫科扼杀于萌芽之中,从此在大型食肉动物这个生态位上,犬科再也无力与猫科争锋。犬亚科选择了一条与猫科截然不同的演化道路,朝着适应成群追捕大型有蹄兽方向发展,并取得了成功,但单体体型是远比不过猫科了。
进入更新世,猫科进入了大型化的巅峰,无鬃狮和毁灭刃齿虎体重可达400千克。当时恐犬已消亡,继续与猫科争雄的是犬亚科了,但最大的犬亚科恐狼只有80千克重,不仅远无法和同时代的猫科相比,甚至比不上现代狮、虎。
恐狼复原图
到距今1万多年前冰期结束,在气候剧变和人类崛起的双重打击下,很多巨兽灭绝,猫科也开始走下坡路。北美狮和刃齿虎灭绝,犬科夺回了对北美荒野的统治权,今天的狼群胜过山狮一筹。虽然从全球来看猫科仍稳压犬科,但至少在当初恐犬惨遭“灭门”的北美是犬科更占优势,也算出了气了。
食肉动物真的以猫、犬为主吗?现存食肉目共有16科、280种,其中猫科不过38种,犬科36种,两个科总和也只占食肉目的1/4。食肉目第一大科鼬科有59种,灵猫、獴等科也有30多种。猫科倒是名副其实的超级食肉动物,犬科多数种类还是杂食性的。因此,猫、犬不过是获得了更多公众关注,存在感高而已。
食肉目系统发育图
这主要是因为,陆地大型食肉动物首推猫科的狮、虎、豹和犬科的狼、豺、野犬。熊虽然更大,但多被作为杂食动物;鬣狗现存种类太少,只有4种;海象、海狮生活在海里,且常被认为是独立的鳍脚目而排除。另外,家猫和家犬两个宠物明星也是很大的加分项。
不过,猫科和犬科确实代表了食肉目演化的两大分支。食肉目分猫型亚目和犬型亚目,在公众眼里,常常把猫型亚目的獴和灵猫也当作猫,犬型亚目的熊和鼬也当作犬,甚至猫型亚目的鬣狗有时也被误当成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