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的母亲,汉武帝的母亲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并且生子

天美资源网

秦始皇的母亲,汉武帝的母亲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并且生子?

在中国历史上,最起码在宋朝以前,中国社会上对于女人的贞操并没有特别严苛的要求,女人再嫁并不会引起轩然大波,但是二婚能当上皇后也实属不易。

汉武帝的母亲王娡(zhi四声),严格来说也算是名门之后,其母臧儿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燕王臧荼的孙女,臧荼投降刘邦后因起兵谋反,被刘邦处死,臧家从此加家道中落,臧儿嫁给了普通人,她的女儿王娡也嫁给了的农户金王孙为妻,并生下一女。

秦始皇的母亲,汉武帝的母亲在入宫前已经结过婚并且生子

一次偶然的机会臧儿为女儿去算命,算命先生一番忽悠说王娡一生注定不凡,臧儿听后大喜回家就将王娡从金王孙家强行接回,托关系送给了当时还是太子的刘启。或许是王娡结过婚放得开,再加上来自民间和宫中女子大有不同,王娡进宫后备受宠爱,短短几年王娡再度生下三女一男,唯一的男孩儿就是汉武帝刘彻。

汉景帝即位后,此时的王娡已经被封为“夫人”地位仅次于皇后,王娡想要母仪天下还有一个很大的障碍那就是现任皇后薄氏。

薄氏来头不小,她是汉景帝祖母薄太后的远方孙女,在刘启还是太子的时候薄氏就被指定为太子妃,景帝登基后,薄氏顺其自然的成为了皇后,薄氏不但得不到刘启的宠爱反而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无子”,《汉书》记载薄皇后“无子无宠。”

正因为这些原因,薄皇后的地位很不稳固,在薄太后去世后,薄皇后的地位更是岌岌可危,由于嫡妻无子刘启只能立庶长子刘荣为太子,刘荣生母栗姬的地位也有所提高。但是长公主刘嫖和王娡结为亲家,为后来刘彻成为储君打下了基础。

不久后薄皇后被废,荣幸的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废的皇后。在刘嫖和王娡的不断“努力”下太子刘荣被废,其母栗姬郁郁而终。扫平前路的王娡正式上位被封为皇后,儿子胶东王刘彻也成为太子。

王娡当上皇后其实并没有多少波折,或许可以套用一句话“英雄不问出处”。话题再回到中国女性的贞操观上面,宋代以前女人改嫁,再婚并不是什么新闻,唐太宗李世民曾想将弟媳妇立为皇后,李隆基更是抢了儿媳妇杨玉环,虽然并不光彩,但是和明清时期那种极端变态的贞操观还是有着天壤之别。

这种转变在我看来主要受两点影响。

一、“靖康之难”金人灭北宋,将无数女子掳走,包括大批皇室成员,这些人被金人送进了“浣衣院”甚至被作价拍卖,受尽了凌辱,可以说这件事改变了中国女性的贞操观,从此变得谨小慎微。

二、受“宋明理学”的影响,在《二程遗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

“或问:‘孀妇于理,似不可取(娶),如何?’伊川先生(程颐)曰:‘然!凡取(娶),以配身也。若取(娶)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又问:‘人或居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受此影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成了贞操观的核心思想。

秦始皇究竟是赵氏还是秦氏?

谢谢唐辽金元明清 的邀请。秦始皇究竟是赵氏还是秦氏,这就涉及中国古代的一个姓氏制度问题。而这个问题,事实上在汉代已经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了,典型案例便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他首先没搞懂的是,姓和氏,在先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也正是因为没搞懂,他在秦始皇的本纪里才会闹出了秦始皇“姓赵氏”,而在秦本纪里又会说秦人“姓赢氏”的矛盾来。

事实上,真相是这样的:华夏民族的贵族家庭,整个大家族都有一个统一标识,这便是所谓“姓“。

那么”姓“究竟是怎么来的呢?其实就是母系氏族时代遗留的产物,因为从前孩子出世之后,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他只能认识自己的妈妈,他最初的人际关系,也只能是舅舅、外婆这些人。而后来虽然父系取代母系,但作为部族代号的那些最早期文字,却遗传了下来,这便是上古的主要姓氏:如姬、姒、姚、姜。其中,姬据说便是黄帝的姓,姒是夏朝皇室的姓,姚是舜的姓,姜则是辅助周室兴起姜子牙的姓。

但问题就在这里,既然他们都有自己的姓,为什么又有人说黄帝其实叫公孙轩辕?姜子牙又叫吕尚?

因为进入父系社会之后,男人的地位高于女人,所以同样是一个家族的孩子,女孩就用那个姓(譬如姜子牙的女儿孙女重孙女等等,全部姓姜),而男孩呢?除了这个姓之外,还要拥有一个字作为他的男性专用称呼,而这就是氏。

姜子牙这一家族,他的氏就是吕,所以在那个时代,作为男人,他真正合适的叫法是吕尚,所谓姜子牙,其实是后世姓氏混乱之后的胡乱叫法。姜子牙的儿子孙子,也全部用吕这个氏。

齐国如此,秦国当然也不例外。赢政的老祖宗,其实和赵国的老祖宗,是同一个脉络,这便是舜的禽兽驯养师伯益,因为驯养禽兽很厉害,所以大舜特别赐他一个姓,这便是赢。

从这个时候开始,伯益的家族,便成为赢姓家族,这就意味着他的女儿孙女曾孙女,全部姓赢。

但是我们说,伯益的后代,是不是就同时拥有了赵这个氏呢?从史书记载看,不是的。赵氏的出现,一直要到西周,伯益有一个后代叫做造父,担任周天子的司机,据说当时周天子向西巡游,东方的徐国便在这个时候造反,于是造父施展驾车神术,以最快速度将周天子送到东方前线,最终成功镇压叛乱,因为造父有功,给了他一块封地,便是赵城。

因此从这里看,赢姓赵氏的最早祖先,便是这个造父。

然后呢?造父的后裔便开始繁衍开枝散叶,有一部分后来投奔晋国,慢慢成为晋国的卿,最终三家分晋,这一支便是赵国。

而另一部分呢?因为擅长养马,在周孝王时期又被安排到现在的甘肃、陕西交界处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但是并没有封他们做诸侯。随后在西周周厉王那个混乱年代,这伙养马人的族长又被西方的戎狄所杀,于是族长的儿子(史记称呼这个人为秦庄公,其实秦国这个时候啥爵位都没有,只能说是事后的追认)奋起反抗,和戎狄拼死血战,当时的周宣王重整河山,便觉得这个养马人不错,于是让他做西垂大夫——也就是说,从这个时候,秦人的祖先刚从牧马人提升为周王朝负责西部边境事务的大夫,但是依旧不是诸侯。一直要等到许多年后,周幽王因为宠幸褒姒,要废掉太子,遭到太子的娘舅申侯与犬戎的联合进攻,周幽王被杀。而后两个王子并立为王,诸侯各自拥戴一方,陷入为期不短的混战,也就是这个时候,西垂大夫跳出来表示,他支持周平王!

应该说他的选择是正确的,后来周平王便成了天下公认的周天子,迁都雒邑,临走之际,这个周平王便慷慨了一记,说你有功,如果你能把被犬戎夺走的岐、丰之地给抢回来,那些地便就给你做封地,而你就是诸侯。

从这一天开始,西垂大夫终于升级成为了诸侯,便是秦国的真正开端(之前都不是)。这个西垂大夫,便是秦襄公。

那么秦襄公的姓氏是啥呢?嬴姓,赵氏,名开。

如果按照当时的规矩,他是叫嬴开还是赵开呢?如果他是个女人,毫无疑问就是嬴开,但显然他是个男人,所以他是赵开,如果你叫他嬴开,其实是在污辱他,说你就是个娘娘腔——同理也适用于秦始皇,他是赵政,叫他赢政,也是在骂他。这可能是秦朝灭亡之后老百姓对他的仇恨所致,也可能是司马迁对姓氏制度的不解而造成。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比司马迁清楚这一点,不是因为我们比他聪明,仅仅是因为我们掌握的历史资料比他更丰富一点罢了。同样的理由也适用于烽火戏诸侯这样的情节,眼下大部分人都知道,那其实是个故事,并非历史真实。

为什么在史书上关于后妃的记载很少呢?

从三十多个子女看,秦始皇后宫佳丽少不了,不过他一直没册立皇后和后妃,主要是因为有个不靠谱的妈,怕皇妃给他戴绿帽子。

不知生父是哪个

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原来是歌舞妓,风骚迷人,吕布韦喜欢,收为小妾。没想到赵姬魅力强大,秦始皇的父亲子楚一眼就看上了,这小子也是骄横惯了,不管老吕的感受,立马伸手要人。吕布韦在子楚身上花了不少钱,不想前功尽弃,就把这个刚娶不久的小老婆送给他了。据说当时吕布韦很喜欢赵姬,夜夜云雨,已经怀孕,子楚当了接盘侠,整出个历史悬案——到现在也不知道秦始皇的爸爸是谁。

赵姬生性风流

子楚接班当秦王后,佳丽三千,加之赵姬年纪大了,不再被宠幸。但是赵姬生性风流,正值如狼似虎年龄,于是死缠住吕布韦不放,折腾得老头快散架了。没办法,老吕就给赵姬找了个牛郎——嫪毐,这下赵姬性福了,天天在后宫嗨玩,还给秦始皇整出两个弟弟。和吕布韦私通,和 嫪毐气鬼混,这些事秦始皇都知道,只是赵姬是他母亲,下不了手,最后娃也有了,纸里包不住火,传出去太丢人了,秦始皇才找了个嫪毐造反的理由,杀了她老妈的面首,后来把吕布韦也杀了。

虽然秦始皇杀了给爸爸戴绿帽的人,但阴影一直挥之不去,认为女人不可靠,说不定哪天给他顶大绿帽,册立后妃是他的心病。

没时间立皇后

秦始皇是个非常勤奋的皇帝,奏折亲自批阅,经常加班到凌晨;后来劳累过度,身体变差了,又一门心思投入到火红的练丹事业中,没有时间考虑册立皇后这件事;皇太后忙于自己的淫乐,也不催促册立皇后的事,到死也没立皇后、妃子。

儿子给他保名声

胡亥虽然愚钝,但经常在秦始皇身边,比较了解他父亲心中的阴影,在秦始皇死后,把那些没有生育,有出轨危险的后宫美人们全部全部陪葬,可谓了了秦台皇一件心事。

嬴政母亲和嫪毐的儿子多大死的?

嬴政母亲和嫪毐儿子一岁大死的,死的时候尚在襁褓之中。

嫪毐是秦相吕不韦献给秦始皇母亲赵太后的男宠,这假太监秽乱宫廷,还和赵太后生下两个儿子。

这厮无比膨胀,酒后竟称自己是秦王嬴政的“假父”,甚至妄想如果嬴政死了他儿子可以上位。

他事迹败露后,索性想趁嬴政在雍城行冠礼时搞谋乱,最终被车裂、夷三族,俩私生子也被嬴政给摔死。嫪毐叛乱被诛是公元前238年,因此他两个儿子也是这一年被处死的。

商王族为什么都爱用天干为名?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学者的七种学说

关于商人的名号,从“商代先公先王世系表”上,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其命名的特点,就是上甲微以下37人,毫无例外都是以天干为名。这种命名的来源和意义,史家说法很多陈梦家曾归纳为四说,后世学者又增加三说,共七说:

1、生日说:《白虎通·姓名》:“殷家质,故直以生日名子也。”《殷本纪》索隐引皇甫谧曰:“微字上甲,其母以甲日生故也。商家生子以日为名,盖自微始。”其他见《易纬乾凿度》、《太平御览》八三引《帝王世纪》等书。

2、庙主说:《殷本纪》索隐:“谯周以为死称庙主曰甲也。”谯周云:“夏、殷之礼,生称王,死称庙主。”

3、祭名说:王国维曾说:“殷之祭先,率以其所名之日祭之。祭名甲者用甲日,祭名乙者用乙日,此卜辞之通例也。”(《观堂集林》卷九《上甲》)陈梦家推论,认为某一先王在祀谱中规定于哪一天干日致祭,即以该日为其庙号。这就是说商人命名来源于祭日名。

4、死日说:董作宾《甲骨文断代研究例》谓成汤以来,以日为名,当是死日,非生日。

5、致祭次序说:陈梦家认为商人命名及庙号,“既无关于生卒之日,也非追名,乃是致祭的次序;而此次序是依了世次、长幼及位先后、死亡先后,顺着天干排下去的。凡未及王位的,与及位者无别。”又说:“我们则进一步以为庙名即祭名,而祭名者某一先王在祀谱中规定于哪一天干日致祭,即以该日为其庙名。”

6、选日说:李学勤认为商人的以日为名,不是依生、死日次序等固定不变,而是在商王刚死去后,用占卜法选择日名。根据缀合的卜辞,李先生说:“这是给刚死的王选择日名的卜辞。商人常以甲、乙、丙等日干为名,如汤日名为大乙,纣日名为帝辛。日名只在死后应用,且与祭日有关,但它是如何确定的,某人为什么名为甲而不名为乙、丙等,自汉代以来即有种种推测。有人主张按生日决定,有人认为按死日决定,也有人提出依兄弟次序,议论纷纭,莫衷一是。

7、生前政治势力的分类说:张光直提出,商人天干命名不是由什么生日、死日、占卜或长幼、继位及死亡等自然时间的次序等偶然因素来决定的,而是以死者生前在亲属宗族系统中的地位为根据,而作的死后在祭仪系统中所属范畴的归类。

张氏的论证,以商王世系表中的甲、乙、戊、己为一组(A组),丙、丁、壬、癸为一组(B组),庚辛暂不分组。A、B两大组很有规律地隔世轮流出现,即兄弟或祖孙属于同组,而父子不同组。商王室的亲属制度是以“父方交表婚配为经”,“舅甥继承王位”为纬构成的。商族子姓王室之内,政治势力最大的两组,隔代轮流执政。

二、七种学说的正确性分析

以上这七种说法,哪种说法正确呢?经过分析之后,觉得“死日说”、“祭名说”和“庙主说”都有一定的正确性,并且三者是一致的。商人生前皆有私名(如《太平御览》八三引《竹书纪年》所载自外丙至廪辛十五王的私名)。

1、死日说的正确性

死后即以死的那一天的天干日为祭名,为以后的致祭日也以此天干日为庙号。这种风俗的残余,一直流传下来。如明清人祭祖,是以祖先的死日为“忌日”,子孙每年即定于此日祭祀。所不同的是已经没有以日为名了。所以,现在我们还是认为“死日说”是正确的。

虽然这说法也有一个弱点,就是商纣的死日,文献上传说是甲子,可是他不名“帝甲”而名“帝辛”。这确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再有,商先公自上甲至示癸六世的庙号,是按着甲、乙、丙、丁、壬、癸等十干首尾排列的,这样整齐划一,不论生日还是死日,都不可能如此巧合。因此,王国维以为这是“成汤有天下后”的“追名”。董作宾也认为这是由于“成汤以前先世忌日,似已不甚可考”,因而在“武丁时代重修祀典时所定”。

并进一步认为“成汤的父母祖妣死日尚能知之,再上四世,便无从查考,不得已乃借用甲、乙、丙、丁次序,以为代表”。他的意思是说,上甲、报乙、报丙、报丁为虚拟的日名,而示壬、示癸及示壬之配偶妣庚、示癸之配偶妣甲则是真日名。王、癸偶然相连是可能的。王、董二氏之论断都是合理的。所以,我们考较诸说论点,还是倾向于“死日说”。

2、生前政治势力的分类说的不合理性

七说中张光直的说法,虽然也有民俗学和人类学的理论根据,也的确能够构成一种合理的假说,但是假说终究难以变为事实。因为根据他把商王庙号分成A、B两组列表的结果,所列三十八王、太子中,合A、B两组划分者有二十七王(A组13、B组14),不合者七王,不定者四王。这些不合及不定的十一王的出现,就是张氏说法致命的创伤,因而是难以成立的。

3、次序说的缺点

至于陈、李两先生所提出的“次序说”和“选日说”,虽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

如陈梦家认为“卜辞中的庙号,无关于生卒之日,也非追名,乃是致祭的次序”。就是说,商人的天干名号既不是生日,又不是死日,而是后世子孙在祭祀祖先时,依祖先们的世次、长幼及即位的先后,顺着十个天干名次排列下去的。

这个说法,对上甲至示癸六世还可以讲得通,但对于商汤以后的先王则不能适合。我们可以看看,自大乙下至帝辛十七世三十二人中(包括未即王位的大乙之长子大丁及武丁之长子孝己二人),只有河亶甲传位中丁之子祖乙及盘庚传位小辛两例与天干次序相符,其余的人全都与天于次序不合(见世系表)。

我们不能拿一两个即位的次序与天干次序偶然相合的例外,来推论这十七世所有人的庙号都是按天干次序排列的。陈先生也知道这种情况,他说:“但大乙以后,相邻次的先王,其天干很少是顺着十干紧相联系的,中间有了许多空缺如阳甲与盘庚之间,缺了乙、丙、丁、戊、已五名。”

其实岂止阳甲与盘庚之间有空缺,差不多每两世及两兄弟之间都有空缺。陈梦家说:“这是因为早一个王朝所遍祀的诸祖诸父诸兄,到后来,因亲疏之别,而逐渐地减少所祭的对象。

简言之,每一个王朝,致祭于死去的祖父、兄、子需要许多天干,但此朝所祭的祖父兄子,到下一世或下几世就逐渐的被淘汰了。商的先公先王可能有少数是被淘汰了,因而未能记载于《殷本纪》。

4、选日说的怀疑

这个说法的主要根据是《库方》中的两片甲骨985和1106缀合后构成的13条刻辞,认为这是给刚死去的王选择日名的卜辞。其中依次卜问丁、乙、辛三个日名,在乙、辛两辞下附记“又(有)日”,李先生认为这就是“确定日名为丁”。并说,“这说明日名不是依生日、死日、次序等固定不变,而是在死后选定”。

对这一说法有两点怀疑:

第一,既然是按天干的次序依次卜问,选择其中的一个天干日,为什么不是按甲、乙、丙、丁…的次序依次卜问,而是前后骈列的丁、乙、辛?并且丁、乙、辛这三日又是怎么选择的?

第二,假如每个商王及其配偶死后的日名都是这样占卜选定的,死去的王和妣的人数很多,可以推想,这类选日的卜辞定是大批存在的。可是,事实上却完全相反,仅仅出现了这么 一片,岂非怪事?

这两片甲骨经过李先生到美国卡内基博物院亲自审核了原骨,认为“刻辞刀法精熟决非伪作”,我们不能对这两片卜辞再有所怀疑。但是,两片卜辞的内容到底说的是什么?很可能与商王的命名没有关系,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这 是条肋骨卜辞,是稀见的。一般来说,肋骨和胛骨不同,其构形细而厚,是不适宜用来占卜的 。在上面两点怀疑未能消除之前我们对“选日说"还不便接受。

以上根据学者的七种学说进行了合理性辨析,也可能存在偏差错误,还请朋友们下方留言讨论!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