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爷党,雍正王朝夺嫡关键时刻八爷党内讧?
第170期总268期
在强大的“八爷党”攻势面前,四阿哥胤禛能脱颖而出当上了“雍正皇帝”不能说是一个奇迹,好像四阿哥胤禛这个皇帝如同捡来的一样,各种迹象表明;即使八阿哥胤禩当不上皇帝还要十四阿哥胤禵这位大将军王在等着,最终来个“雍正”皇帝,所以历史学家提出质疑是必然的。
四阿哥胤禛主动举荐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不得不说“邬思道”的这一招妙计是在是高明,完全出乎十四阿哥胤禵这位亲弟弟的预料,胤禵在防不胜防的情况下为了回报四阿哥胤禛的信任,举荐了年羹尧为陕甘总督,上套路了! 【让胤禵有机会提携年羹尧】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是这样表达的;康熙五十七年西北的罗卜藏丹曾叛乱急需皇子去西北带兵出任大将军王,对未来皇位继承人摇摇欲试的四阿哥胤禛急坏了,自己没带过兵,铁杆老十三胤祥被圈禁,朝廷上下一直以为这个“大将军王”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幕僚邬思道不这么看,邬思道说即使让你去西北带兵也不会打赢,因为西北军事打的是“粮草”,八爷党能卡死你!唯一的办法就是主动向康熙皇帝举荐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来换取年羹尧的陕甘总督,用此控制胤禵的二十万大军。【神人邬思道出招了】
四阿哥胤禛的目的达到了,把年羹尧放在陕甘总督位置上,万一朝廷发生变故,由年羹尧卡住这位大将军王的弟弟胤禵。
八爷党这边问题出现了;八阿哥胤禩这几天心理酸溜溜的,因为他明白自己争来争去的皇位继承人恐怕泡汤了,因为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必然是皇位继承人的不二人选,自己白忙活了。
康熙皇帝确定了“大将军王”就老十四是胤禵,临别时在八爷府来了一场小聚会,八阿哥胤禩与十四阿哥胤禵还虎头蛇尾的互相恭维一番,实际上已经各自打小算盘了,只不过都在暗中较劲。 【八爷党开始内讧了】
到了大西北军营这位大将军王胤禵才发现上当了,八爷党的首脑八阿哥胤禩在西北大营安插了几个亲信不算,还一个劲来信不让出兵,这位性情直爽的大将军王胤禵明白这是怕他立功呀!
另一边的陕甘总督年羹尧死死的卡住了粮草,一次只供应三天的军需,这些让这位大将军王胤禵无所适从,咬牙切齿的骂他这位八阿哥胤禩无情无义。
最后这位大将军王狠心决定与罗卜藏丹曾决战,想决战还得找年羹尧商量粮草供应,真正的是困兽犹斗一般感到形势不妙。
派鄂伦岱给康熙皇帝过生日送的天石也被他这位八阿哥胤禩给掉包换了一个死鹰,这真正让康熙皇帝义愤填膺了! 【十四阿哥胤禵质问胤祥】
因为四阿哥胤禛的举荐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使八爷党暂时对这位深不见底的四阿哥胤禛放松了警惕,八爷党中的八阿哥胤禩自认为皇位继承人的竞争对手是这位八爷党中的大将军王胤禵,所以专门研究对付大将军王了!
看来这位八阿哥胤禩没有格局,更没有类似邬思道这种神人,不过即使是有邬思道给他出招也不行,他老八胤禩就不是的皇帝那块料!最终八阿哥胤禩与这位大将军王胤禵由于内讧都没有登上皇位,很大程度上是帮了四阿哥胤禛的忙,雍正皇帝的运气还是有的。
(图片来自网络影视资料)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雍正王朝》详细解剖还在后面,带你继续解剖雍正朝!欢迎网友评论互动、留言。
雍正王朝里八爷党弄八王议政为什么会失败?
枪杆子才是决定政权的关键,因为京畿的兵权被十三爷及时控制了。
十三爷到底是从哪一门进入皇城的?
当弘昼告诉十三爷旗主王爷们带来的参将共管了丰台大营之后异常惊讶,于是赶往丰台大营,将丰台大营的兵权重新夺取过来,然后又要赶往紫禁城太和殿朝会。
然而,从丰台大营到紫禁城外城,然后从九门之一门进入皇城开会,不说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况且九门已经被隆科多控制,甚至连雍正身边的禁卫军,也被他换防了,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十三是从哪一门进入皇城的呢?隆科多的人都干嘛去了?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如果隆科多下令谁都不能进出皇城,老十三和雍正岂不是凉菜了?这里面有几个问题,我们来一个一个解开。
一是关于紫禁城城防的问题。这个归九门提督管,也就是隆科多管,隆科多的步兵统领衙门在城防之中大约有两万多人马,主要就是管着九门之内的治安和保卫。雍正身边还有禁卫军或者说御林军,主要管皇帝的安全,这个归领侍卫内大臣管,当时这个职位也是隆科多。也就是说隆科多兼着领侍卫内大臣的职责,还统领皇帝的御林军,大约有1500人左右。那么图里琛是干什么的呢,他是禁卫军或者御林军的首领,他也归隆科多管。所以,当隆科多逼宫的时候,图里琛被隆科多带来的人换防是没有问题的,他有这个权力。雍正登基之前是兼着康熙朝的领侍卫内大臣,对于领侍卫内大臣的职责和权力构架是十分清楚的,也知道他的关键所在,更知道九门被控制意味着什么,所以当知道隆科多已经控制九门之后异常生气,但是无可奈何。在这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向十三爷的空座抛去十分焦虑的一眼。
为什么会对十三爷的空座抛去十分焦虑的一眼?这就是第二点关键问题了。到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情况十分危急了,八爷党认为九门,丰台大营都已经被控制,所以就可以发难逼宫了,但是十三爷的缺席,对于雍正和八爷党来说,都意味着不确定。不仅仅雍正心里焦虑,八爷党心里也十分焦虑,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因为老十三是雍正最亲近和信任的人,雍正上台后,所有的军权和兵权基本都控制在他手中,包括隆科多手里所有的权力,在诺敏案后,隆科多失宠,虽然还兼着这些职位,但是实权早就操控在老十三手中,而且,对于隆科多,虽然有擎天保驾的功劳,但是对于他的怀疑在雍正当王爷的时候就产生了(他和邬思道的一席谈话说道自己对隆科多的不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出入皇城的人,除了十三爷,就不再有另外一个。也就是说,其他任何人无法出入皇城,十三爷例外。在这关键的时候,老十三的缺席意味着两件事,一是被害,二是夺帅。所以八爷党心里也是悬着的,他们尽管貌似已经控制了大局,但是老十三不见踪影,只有他能出入丰台大营和皇城九门,对谁来说都没有底。
第三,还记得康熙的金牌令箭吗?自雍正登基当晚胤禛让张五哥拿着使用了一次之后,就没有看见再使用,雍正估计也没有废掉这玩意儿,因为老十三尽管可信,但是雍正是否对他也有所防范也难说。这玩意儿是全国任何地方的通行证,雍正的手里估计也就只有几块,老十三手里是绝对有一块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出入丰台大营或者皇城九门只要一亮相,谁都不敢阻拦。所以进入皇城岂不是也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综上所述,隆科多在失宠的情况下,所任职务在老十三那里其实就是虚的,他权力再大,也管不了老十三啊,莫说是丰台大营、九门任何一门,就是御林禁卫管辖之处,他也能说进就进。没法子,十三爷的权力就是这么任性,小多子看起来权力大,也要分碰着谁了。为啥自己亲弟弟十四阿哥却和雍正不合而偏偏喜欢八爷党?
这位亲弟弟也不一般,在真实的历史上,他可是差一点就当上皇帝了,如果你要问在两废太子之后康熙最中意的继承人是谁,结果一定出乎你的意料,这位继承人是雍正同父同母的亲弟弟胤祯,还差点被康熙亲手杀掉,为什么康熙会中意这个十四阿哥,为什么最后又没有选他当皇帝呢?
两废太子,九王夺嫡,好热闹戏文!这一场热闹,以太子二次被废而告终,可是,大家等了很久,也没有等来新太子的发布会。——好像,康熙爷真的会万万岁、不需要再考虑这个问题似的。
可是,康熙爷,或者任何一位皇帝,都不可能万万岁呀,他老人家这么气定神闲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呢?
其实,康熙爷的主意很高明——冷处理,慢慢挑。
设身处地想想,康熙爷实在也是有自己的苦衷。两废太子,让他对那个自己曾经最宠爱的儿子彻底绝望,九王夺嫡,又让他认识到了这些“大儿子们”的实力和野心。
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何况是一群已经进入壮年、身边形成了各自利益“集团”的儿子:“今众皇子学问、见识,不后于人,但年俱长成,已经分封,其所属人员未有不各庇护其主者,即使立之,能保将来无事乎?”。
所以,继承人这回事,不提则已,一旦提了,就要一锤定音,否则,大家的心再次热起来,万一真在自己尸骨未寒的时候打起来,骨肉相残,自己连收尸磕头的人都没有,那可是为人一世最大的失败啊!
所以这“冷处理”,就是康熙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慢慢地选择皇位继承人。
那么,康熙最终选定的继承人是谁呢?
很多迹象表明,最有可能性的是那个差点被他手刃的皇十四子胤祯。
最早作出这个判断的是清史学界泰斗孟森。孟森早年撰写《清世宗入承大统考实》一文认为,康熙帝曾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祯。
但皇四子胤禛勾结隆科多和年羹尧等人,合谋夺取了皇位。
著名的清史学者王锺翰在20世纪4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发表《清世宗夺嫡考实》、《清圣祖遗诏考辨》等文,也同意孟森的说法。
王锺翰认为“康熙所物色的接班人应是十四子胤祯,雍正并非康熙属意之人。世宗篡立,确凿有据”。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还有杨珍、许曾重、戴逸等。
胤祯,生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与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从小聪明绝顶,才德双全,为康熙所厚爱。
虽然胤祯曾惹得康熙差一点动了刀子,但是气消之后,反而觉得胤祯对兄弟有情有义,且心直口快、表里如一,和自己的性格很像。
有了“九王夺嫡”的闹剧在先,康熙帝更希望选一位既治国有方又对兄弟友爱的继承人,从此对胤祯另眼相看、着力培养。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春,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喇布坦进犯西藏,西藏拉藏汗请求清廷发兵救援。
此事关系重大,康熙帝任命已经考察和培养多年的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这次任命,也等于变相地将悬而未决的皇位继承人问题揭晓,从胤祯出征的排场、康熙帝对臣下的种种暗示都能看出端倪。
康熙不但为胤祯统帅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明确指出胤祯在西部地区可代表自己行使生杀予夺大权。
如果说胤祯出征时的信号还不够明显的话,那么之后朝臣们对胤祯态度就更能说明一些问题。胤祯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康熙六十年(1721年)十一月奉命回京述职。
到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班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说明当时清廷的部分王公大臣已然将胤祯作为皇位继承人看待了。
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折中将“大将军王”四字抬写,与皇帝并列,说明这些官员也已经把胤祯作为未来的皇帝看待。
如果胤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康熙对这种写法一定会严加申斥,但事实上他并未提出异议,表明老皇帝已经默认了胤祯的地位。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四月,康熙再次派胤祯赶往军前主持谈判议和事宜。这时,康熙皇帝大概盼望着爱子办完事情后荣耀归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机会将统治庞大帝国的重任交付于他。
没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康熙帝精心筹划的传位计划在一场近在身边的政治阴谋中落了空。
大家已经知道了,胤祯的同母兄、皇四子胤禛,成了笑到最后的人。
那么在大家都认定“十四皇子”是未来的皇上的时候,他到底是怎么做到呢?篡改遗诏?前面已经讲过,可能性不大。具体的细节到底是怎样的?
八爷党吃冰镇西瓜是多少集?
八爷党吃冰镇西瓜是雍正王朝第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