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父亲,三国黄祖有多少兵马?
黄祖作为刘表麾下镇守江夏应该有1万—2万人马。依据如下:
一、刘表的总兵力
首先,根据《三国志刘表传》的记载:“(张)羡病死,长沙复立其子怿,(刘)表 遂攻并怿,南收零、桂,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可知在刘表平定长沙郡以后,其总兵力在十万多一点,大致为十一万左右,是一个实力很强的地方军阀势力。
而根据《后汉书》的记载,这个时间是在建安三年以后:“三年,长沙太守张羡率零陵、桂阳三郡畔表,表遣兵攻围,破羡,平之。于是开土遂广,南接五领,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
此后,刘表的兵力由于与曹操和东吴的交战有少许变化,但是基本是保持在十万左右,比如在建安五年时,公开的说法是:“太祖与袁绍方相持于官渡,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说表日:‘将军拥十万之众,安坐而观望。”
曹操建安十三年开始进攻荆州前夕刘表的军队到底有多少呢?我们通过以下资料可以大体分析出来。刘表的军队,大致包括三个部分:
跟随刘琮投降的荆州主力,约七、八万人,按中间数,为七万五千人左右;跟随刘琦在夏口一带的部队约一万人;隶属刘表麾下的刘备部队(有独立性),人数不超过一万人。
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进攻前,刘表的实际兵力为九万人左右,比此前说的十万人马略少,这是因为就在当年年初,孙权率主力攻打刘表驻守在夏口一带的大将黄祖,结果不仅杀掉了黄祖,也消灭了黄祖的水军主力,这个损失至少在万人以上,所以说在短时间内刘表的军力因来不及补充而有所下降是合情合理的。
二、刘表军力分布及构成
荆州当时主要的战略据点和城市,其实均位于长江以北,比如荆州北方的门户——新野,荆州治所一襄阳,荆州东北之门户——章陵,荆州东部门户——夏口 ,荆州西部门户——夷陵 以及荆州中部重镇——江陵。 而刘表军力的大部分必然也会部署在这些战略据点附近。
刘表的敌人当时主要是北方的曹操和东面的孙权。那么在刘表眼里这两个对手究竟哪个对其威胁更大呢?在建安初期刘表就接纳了张绣势力,命其驻守荆州的北部地区一南阳郡,以抵挡曹操对荆州的威胁。
然而经过多年的激战,不仅曹操攻占了大部分的南阳郡地盘(当然也包括重镇:宛),连张绣也率残部投奔了曹操。
后来曹操又派遣张辽等军攻占了江夏郡北部数县,对荆州形成了数路围攻的态势。曹操经过十数年经略,已经消灭了中国北方几个强大的军阀势力,统一了整个北方地区,曹操直接控制的就有:幽、冀、并、青、徐兖、豫的全部、司州的大部,扬州的长江以北和荆州的南阳郡,而关中地区和凉州在当时也是归附曹操的,这样一来, 曹操下一个打击的对象,则必然是荆州无疑。
而刘表的另一个对手孙权,虽然也是连年发动进攻,可毕竟实力有限加上内部一直有山越的抵抗,在连续多年同刘表势力交战后仅仅占领了荆州江夏郡东部的数个县。刘表在大将黄祖失败后,只派刘琦带兵一万去镇守江夏,由此可看出刘表真正担心的还是北方强大的曹操,而不是东面的孙权。因此可以看出刘表集结其陆军主力于新野——襄阳——章陵一线, 只派偏军镇守东线是其战略意图的真实反映。
那么刘表军主要的构成是怎样的呢?这个问题史料没有记载,但是我们可以根据荆州主要战略重点的位置和刘表的防御战略来分析。我们前面介绍了, 荆州的主要战略据点都在长江以北的平原地区,而刘表防御战略的重点又是北方的曹操,因此,刘表军以陆军为主是比较合理的。在刘表实际控制的八万五千军队中,其陆军至少要在-一半以上,也就是四万五千人,而水军不会超过四万人。
刘表集结其陆军主力
由于襄阳是当时荆州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州治所在地,又位于北、东 北和东方三个可能作战区域的中心,因此,刘表部署其陆军主力镇守襄阳很合理的,而且事后证明刘琮也正是在襄阳向曹操投降的。刘表军队的主力镇守襄阳,不仅可以保证中心城市的安全,还可以随时驰援北方的新野、东北方的章陵以及东面的夏口。我们可以借鉴益州刘璋的情况,刘璋的总兵力与刘表接近,也是一直在成都这个中心部署三万以上的陆军精锐,用于对付各地可能发生的事变。所以,我们分析刘表的兵力部署大致为:
刘表的兵力部署
实际上,虽然刘表号称大军十万,但真正能够集中起来迎战曹操的部队,不是其荆州全境的全部兵力,能机动使用的应该在五万左右。由于刘表在荆州经营多年,不仅有较好的民众基础,也得到当地大族、豪强的支持,以刘表的影响力和荆州几个城防坚固的重镇做依托,以这样的兵力用于自保还是绰绰有余的。如果坚持抵抗,曹操在短时间是奈何不了刘表的,很可能要经过数年血战才能压迫刘表逐渐向南退却,这点通过之前曹同张绣之间的连年战争的态势可以间接得到证明。
张绣
由于刘表的儿子不战投降曹操,拱手让出了荆州,导致连带也影响到后人对刘表军事实力的小覷。其实,作为拥有一州地盘的刘表集团,所拥有的近十万大军是当时割据势力可以保有、也必须保有的基本力量,按说实力并不比江东的孙权、关中的马超差,如果和曹操硬碰硬地较量,也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并非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拿下。
黄祖出生在东汉末年的江夏这个地方,他们家族也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刘表当年单枪匹马入荆州正是借助当地豪族势力才得以稳固当地局势,所以在入主荆州之后重用这些豪族子弟,黄祖也因为自己的家庭背景当上了江夏太守。黄祖这个人没什么大才,所以在他坐镇江夏的时候并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直到后来遇上了孙坚。
很多人对于孙坚应该都不陌生,他是三国时期东吴之主孙权的父亲,而且本身也极具文韬武略,是三国前期重要的诸侯之一。孙坚从小的时候就非常有见识和胆略,长大之后也是非常勇武,虽然出身卑微但是却凭借着自己的实力四处讨贼,由于功勋卓著受到朝廷的嘉奖。后来孙坚跟着各路诸侯共同讨伐诸侯,在其余势力踌躇不前的时候孙坚带领着自己的部将率先攻入京城。孙坚打仗非常勇猛而且有谋略,所以就连一向嚣张跋扈的董卓都十分畏惧他,甚至多次向他求和并且最终被逼迁都。
随着讨董联盟的解散,各路诸侯陷入了互相攻伐的混战局面,孙坚当时在袁术手下效力,于是就奉命前去征讨刘表。孙坚在这个时候表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一路南下势不可挡,刘表在情急之中就派遣黄祖前去迎敌。然而黄祖和孙坚两人的能力差距悬殊,黄祖被一击即溃,只能率领自己的残兵败将慌忙逃窜到襄阳等地。孙坚在得胜之后继续追击并且将黄祖和刘表等人全部围困在襄阳城中。
眼见被孙坚大军围困,黄祖展示了一波神一样的操作。黄祖先是主动出城挑战孙坚,不出所料又被打败,然而这次他没有返回襄阳城中,而是带领部队逃往岘山里面,并且在逃跑的路上安排一支伏兵。孙坚本来熟知兵法谋略,但是由于先后两次击败黄祖心态就很膨胀,于是就贪功冒进追击黄祖,不料却误中埋伏被乱箭射杀。可怜孙坚一世英才,就此陨落,他也成为了黄祖杀掉的第一位当世名将。
孙策最初寄居在袁术帐下,在看到袁术并不是一个能成大事之人后,就率领孙坚旧部返回江东创业。孙策在领兵前往江东的路上被一个叫做刘勋的人拦截,所以非常憎恨此人,在整顿兵马之后攻打刘勋所在的庐江。孙策号称小霸王,其武力值不言而喻,刘勋自知不是孙策的对手,于是就向驻守在江夏的黄祖求救。
黄祖收到求救信后就派遣五千兵马前去解围,但是仍旧不是孙策的对手,很快就被打败。孙策在击败黄祖之后乘胜追击,想要一举攻下黄祖所在的江夏等地,刘表闻讯后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就又调拨五千军队增援黄祖。根据三国志中的记载,孙策仍然大败黄祖,但是却由于江东未稳,始终没有能够打下江夏,反而在这场战斗中还失去了一员大将。
黄祖虽然打不过孙策,但是在两军交战之际趁乱射杀江东大将徐琨。此人虽然名气不是很响亮,但是能力和地位还是很高的,徐琨是孙策的表兄弟,也是当时江东为数不多的高级将领之一。然而这样一个人仍然死在了黄祖手中,由此黄祖和江东孙氏家族结怨更深。
孙策死后孙权接手了江东基业,在稳固政局之后想要立威,于是就选中了最大的仇人黄祖。黄祖也无愧常败将军之名,果不其然又败给了孙权这样不懂军事谋略之人,又开始了似曾相识的逃亡之路。然而历史又一次重演,孙权并没有吸取父亲身死的教训,执意追击黄祖,结果导致东吴大将凌操被甘宁所杀,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时候甘宁还没有投靠孙权,而是在黄祖麾下效力。黄祖虽然又一次战败,但是仍然没有丢失江夏,反而又杀掉了一员江东大将。
由此可见,黄祖在和江东孙氏对战的过程中,几乎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是令人惊奇的是身为失败一方的黄祖却并没有遭受巨大损失,反而是赢了的江东每次都会丧失一名大将,实在是令人咋舌。孙权后来为了打败黄祖,不惜调动江东所有名将,周瑜、吕蒙、凌统、甘宁、韩当和周泰等人全部上阵,此彻底打败并且斩杀了黄祖。纵观黄祖此人的一生,他虽然屡战屡败,但是在其守卫江夏的十八年间固若金汤,由此可见自有其过人之处。
孙策和孙坚他们三是什么关系?
孙坚是孙策和孙权的父亲,孙策是孙权的亲哥哥。
孙坚父子三人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叱咤风云,最后由孙权继承父兄之志,建立了东吴政权,最后形成了“魏 蜀 吴”三国鼎立的历史局面,就连一代枭雄曹操都对孙权赞不绝口,“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就是对孙权最高的评价。
三国时期吴国皇帝孙权是徐州籍?
九朝帝王徐州籍,他们分别是?徐州文化悠久,是著名的帝王之乡,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说,学者研究徐州开国皇帝多达10余位,彭祖、刘邦、项羽、王莽、刘玄、刘秀、曹丕、刘裕、萧衍、萧道成、李昪、朱元璋、洪秀全等。
No.1 楚霸王项羽定都彭城
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No.2 汉高祖刘邦丰生沛长
刘邦出身农家,为人豁达大度,不事生产。秦时任沛县泗水亭长,因释放刑徒而亡匿于芒砀山中。陈胜起事后不久,刘邦集合三千子弟响应起义,攻占沛县等地,称沛公,不久投奔项梁,任砀郡长,被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马。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鸿门宴后封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楚汉战争前期,屡屡败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纳谏,能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联合各地反对项羽的力量,终于反败为胜。击败项羽后,统一天下。公元前202年2月28日,刘邦于定陶氾水之阳即皇帝位,定都长安,史称西汉。No.3 东吴大帝孙权生于徐州下邳
孙权籍贯吴郡富春,于东汉光和五年出生。其父孙坚时任下邳县丞,故传其出生于徐州下邳(今江苏徐州市邳州)。孙权为孙坚的第二子,据传他是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的第二十二代孙。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建安五年,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之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建安十三年,与刘备建立孙刘联盟,并于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建安二十四年,孙权派吕蒙成功袭取刘备的荆州,使其领土面积大大增加。
No.4 南朝宋武帝刘裕彭城人
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祖籍彭城郡彭城县绥舆里,生于晋陵郡丹徒县京口里,西汉楚元王刘交之后。东晋至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军事家,南朝刘宋开国皇帝。自幼家贫,初为北府军将领。自隆安三年后,对内平定孙恩和桓玄,消灭桓楚、西蜀、卢循、刘毅、司马休之等割据势力,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对外消灭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No.5 南唐烈祖李昪徐州人
李昪,字正伦,小字彭奴,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人,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建立者。李昪原名徐知诰,是五代十国时期吴国大将徐温养子,曾任升州刺史、润州团练使,后掌握南吴朝政,累加至太师、大元帅,封齐王。天祚三年,李昪称帝,国号齐。升元三年,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他在位期间,勤于政事,变更旧法,又与吴越和解,保境安民,与民休息。No.6 南朝齐高帝萧道成祖籍徐州兰陵齐高帝萧道成,字绍伯,小名斗将,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南朝宋右军将军萧承之之子。祖籍东海郡兰陵县,南北朝时期南齐开国皇帝。萧道成是西汉丞相萧何二十四世孙。萧何居住在沛县,其孙侍中萧彪免官后居住在东海郡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西晋元康元年,东海郡分出兰陵郡。东晋初年衣冠南渡时期,淮阴令萧整,渡过长江来到晋陵郡武进县的东城里居住。当时寓居江南的北方人,都用北方本地的名字在南方设置命名,于是萧道成一族便成了南兰陵的兰陵人。No.7 南朝梁武帝萧衍祖籍徐州兰陵
梁武帝萧衍,字叔达,小字练儿,南兰陵郡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省丹阳市访仙镇)人,南北朝时期梁朝的建立者。萧衍出身兰陵萧氏,为西汉相国萧何的二十五世孙、南齐丹阳尹萧顺之之子。南齐时,萧衍历任东阁祭酒、黄门侍郎、雍州刺史等职,两次参与抵御北魏,颇受齐明帝宠待。永元二年,萧衍起兵攻讨东昏侯萧宝卷,并拥立南康王萧宝融称帝。次年,攻陷建康。中兴二年,萧衍接受萧宝融的“禅位”,建立南朝梁。No.8 后梁太祖朱全忠原徐州砀山人
梁太祖朱温,五代时期梁朝第一位皇帝,宋州砀山人,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即位后改名朱晃。乾符二年参加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先后攻陷洛阳、长安等地,大大动摇了唐王朝的统治地位。中和二年他归附唐军,与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义军。因他镇压义军有功,唐僖宗赐名全忠,任河南中行营招讨副使,次年拜汴州刺史出宣武军节度使,继而又进封梁王。他以河南为中心,极力扩大势力,逐渐推异,藩镇成了唐末最大的割据势力。天复元年他率军进入关中,控制了唐王朝的中央政权。天祐元年他用武力把唐昭宗逼迁洛阳,不久把他杀死。立昭宗儿子李柷为帝,即昭宣帝。天祐四年他通过禅让的形式夺取了宣帝位,代唐称帝,建国号梁,改年号为开平,史称后梁。梁开平三年正月迁都洛阳,因袭隋唐洛阳城,开平五年改元乾化。No.9 明太祖朱元璋世家徐州沛县
天历元年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农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家里排第四,家族兄弟排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
孔子,是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作为一个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被称作圣人的重要历史人物,他的出身、思想、行为都很值得让后世人去研究。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于鲁国一个贵族家庭之中,因为他的头顶有凹陷,所以他的父亲就根据他长相的特点,为他取名丘,不过也有一件奇怪的事,那就是孔子父亲并不姓孔,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的父亲:家门显赫,老来得子说起孔子的家世,那也是很显赫的。孔子曾经说过,自己是商朝遗民,由此可知,孔子家族应该是上古圣王殷的后代,周武王灭商之后,商朝公室之人被封于商丘,建国宋国。
而孔子家族此时是宋国公室成员,身份显赫,但到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时候,宋国发生了战乱,叔梁纥被迫将家族迁到了鲁国。
叔梁纥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史书中说他“人品出众,博学多才,孔武有力,且能文能武”。在举家搬迁到鲁国之后,叔梁纥受到重用,获封为陬邑大夫。我们知道隋唐演义有一个熊阔海,能够力抗城门,其实这件事情叔梁纥早就干过。
在一次征战之中,狡猾的敌人突然打开城门,攻城的士兵趁机突入,但是敌方突然又把城门放下,这样的话,已经突入城门的士兵就成了瓮中之鳖了,情急之下,叔梁纥用自己的身体抗住了城门,让士兵从城里冲了出来,也因此,叔梁纥名声大振。
但是,叔梁纥一直都有一个烦恼,就是子嗣不旺,叔梁纥过了六十岁,他的妻子都没有生育一个儿子,他的妾倒是生了一个儿子,还是一个腿疾的人,叔梁纥很不满意,为此,年过六十的叔梁纥决定再娶。
叔梁纥前往鲁国贵族颜氏家中提亲,颜氏共有3个女儿,大女儿和二女儿都觉得叔梁纥年岁太大而且性格急躁,不想出嫁。只有三女儿颜徵在表示,父亲的意见很重要,愿意听从父亲的安排,颜父就把她嫁给了叔梁纥。
年老的叔梁纥想要儿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于是夫妻二人四处祈祷,最后在尼丘山祈祷后,颜徵在怀孕。孔子出生后,因脑袋上有一个凹陷,又在尼丘山得子,因此取名丘,家中排行老二取字仲尼。
孔子之父为何不姓孔:姓氏文化太高深关于孔子的姓氏问题,其实根源在于中国传统,尤其是先秦时期姓氏文化的复杂。
现在的都有名,有姓,而古代则会有字,有号。就比如,我们都知道,李白,他的字是太白,他还有一个很响亮的名号,青莲居士,而在先秦时期,姓氏不分,关于人的命名就更复杂了。
所谓姓,是一个庞大的族群,姓里会分出很多小的支族,也就是氏。先前咱们写到,孔子祖上是商朝贵族,是殷的后代,根据史料查知,商朝的王族为子姓,因此,孔子也是姓子的。
《孔子家语·本姓解》里写得很清楚,孔子家族传到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的时候,已经“五世亲尽”,也就是说,孔子的家族已经经历了五代,应当自立门户,另立一族了,既然都要分家了,那就得取一个好的氏,孔子家族一商量,就用族长孔父嘉的名号作为氏,至此,才正式有了孔氏家族。
可能还是有人会问,既然从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开始就已经有了孔氏家族了,为何孔子的父亲要叫叔梁纥呢?
原因很简单,春秋战国时期,是姓氏分离的关键时期,当时人的称呼其实是很混乱的,有称呼姓名的,有称呼氏名的,有称呼字名的,还有直接称呼名的。
下面我们可以简单地举几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了,我们很熟悉秦始皇,对于他的称呼,我们采用的就是姓名的形式,其实秦始皇嬴姓赵氏,叫做赵政也是没毛病的。
再比如我们很熟悉的诗人屈原,就是氏名的形式,其实屈原是芈氏屈姓名平字原,当时他的名字应该叫做屈平,后世人表示尊重,称呼他的字,屈原。
再比如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父亲叔梁纥,都是称呼字名的,其实孔父嘉,字孔父,名嘉;叔梁纥,字叔梁,名纥。
在有些时候我们还是直接称呼名的,比如夫差、勾践等等,如果觉得别扭,可以加入官职,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说到此处,大家应该明白,孔子的父亲为什么叫叔梁纥了吧。先秦时代,中国的姓氏文化十分混乱,大家很多时候都搞不清某某特别重要的历史人物究竟姓什么,叫什么。这是很正常的,多加了解,你会发现,姓氏文化也是一项有趣的研究。
孙权为何可以三分天下而得其一?
孙权的背景和出身,并不比曹操差,肯定比刘备强多了!
曹操出生于官宦世家,《三国志》说他是汉相曹参之后。其父曹嵩袭费亭侯,灵帝时官至太尉。正因如此,曹操举孝廉,任都尉,升济南国相,进而征为典军校尉,成为“西园八校尉”之一,一路顺风顺水!
不过,曹操的背景有很大瑕疵,他的祖父曹腾是个宦官。这也使他和袁术袁绍、乃至孙权相比,显得不那么硬朗!陈琳替袁绍写的讨曹檄文中,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气得曹操头疼病都好了。这实在是曹操的一块软肋,一个心病。
刘备虽然号称皇叔,汉室正统。大旗举得高高,实际则根基全无。
《三国志》载,“汉景帝子中山靖王胜之后也”,可是毛用没有!到了刘备这一代,只与母亲相依为命,“先主少孤,以贩履织席为业”,要不是黄巾起义、宦官作孽,估计他这辈子只能卖鞋了!
不过,刘备皇族出身这个身份,是被其他诸侯认可的!可能有人笑话他是贩履织席之辈,但从来无人质疑他的皇族身份。
正是这个身份,使他能够举孝廉,这可是被士族把持的一项特权!使他能够拜大儒卢植为师,使他能够与公孙瓒同窗!
但也仅此而已!
他还是没有根基,不得不四处奔波四处投靠寄人篱下,直到得诸葛,直到赤壁之后顺势而起!
再说孙权。孙权父亲孙坚,长沙太守,关东讨董十八路诸侯之一,还是先锋!孙权长兄孙策,更是一时豪杰,建安元年至四年,在江东纵横睥睨,短短四年时间,六郡尽收囊中,还笼络了一大批俊杰,周瑜、张昭、程普、鲁肃、吕蒙、黄盖等等等等。
说孙权根红苗正,绝对恰当!
“承父兄基业”,使孙权小小年纪一出场,起点就很高,十九岁,直接是势力很大的一方诸侯!
孙权为人性度弘朗,识人善断。用周瑜,败曹操;用鲁肃,守曹刘孙三家平衡;用吕蒙,夺荆州;用陆逊,火烧夷陵!
可以说,承父兄基业,识人善断,是孙权能够成就三分的最大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