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小常识,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

天美资源网

地震小常识,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

跑!

汶川大地震中,丢下学生独自逃跑的“范跑跑”,这11年过得怎么样?

地震小常识,发生地震时该怎么办

2019年10月10日,距离汶川大地震已经11年多了。但是,可能有些人已经忘了曾经,但是更多的人却忘不了。其中就包括一位地震来临,抛弃学生,率先逃跑的老师范美忠。因为这位老师的逃跑,网友称他为“范跑跑”!

2018年5月12日,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也是人们心中的一道伤疤。当天,一场地震降临到了汶川,此前家庭的其乐融融从那天开始变得没有了欢笑。

当日,供职于四川都江堰市光亚学校的范美忠老师正在给孩子们讲课,期间发现教室有明显的晃动。当确定地震来袭的时候,他选择了扔下学生,一个人从教室先行逃跑。也正因为这样,网友开始给他起外号,叫做“范跑跑老师”。这在许多旁人和教师眼中,这是个污点,这更是个不称职的老师!

范美忠,男,97年毕业于北大历史系。对于网络上人们对于自己逃跑的问题,他本人也进行了回应:当时地震后自己的做法并没有错误,下次地震我还会跑。我家中还有自己的父母和嗷嗷待哺的女孩要我抚养,这是我的本能反应!

此话一出,北大学校声称以有范美忠这样的毕业生为耻辱,教育部则公开表态吊销其教师资格证。范美忠失去了老师的工作,此后的他主要以开课和写作为工作,生活质量还是很不错的。

在过去的11年生活里,范美忠没有放弃和网友的辩驳,一再声称“自己是追求自由和公正的,而不是先人后己的牺牲自我。在生死抉择的时刻,他只会为了家人牺牲自我”。但是,部分网友对抛弃学生自己逃跑的事实还是不能原谅。

网友对此也褒贬不一,大致分为2种看法。

第一种的看法认为:范美忠不配做一个老师,灾难来临的时候,老师更应该保护学生,做到一个老师的责任。教育孩子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保护学生的安全。

第二种的看法认为:范美忠也不过只是个老师,如果他不跑,对不起的只能是养育他多年的父母和家中嗷嗷待哺的女儿。遇到危险太跑是人的第一反应,再加上学校校长发言称“范美忠老师是学校地震最后一个离开的”,不应该过分指责。

网友对校长的此说法提出了质疑:“第一个跑出教室,怎么会最后一个离开学校呢?”对于范美忠的行为现在并没有分辨出对错,人们更多的是范美忠诚信对待落跑的讨论,并且在跑出来之后范美忠也投身到学校的地震疏散中,大家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自己身处那个情境,自己会怎那么做?

11年后的今天,“范跑跑”还是一个人民教师,到处给人讲课,还升级成作家了,老婆漂亮贤惠,有儿有女,日子过甜蜜滋润。目前就职于华德福高中,并且在撰写《庄子解读》。当谈到未来,范美忠说:“10年内,自己要做中国最顶级的思想家”。

新闻整理于新闻媒体报道、网络报道、范美忠个人资料

出现地震该怎么办?

据央广网发布,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北纬28.34度,东经104.90度)发生6.0级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庆、云南多地震感比较强烈。灾区有房屋倒塌严重损坏,人员被埋。截至18日5时20分,地震共造成11人死亡。

距离上次汶川地震时隔11年,被誉为:天府之国的四川再次因地震引起大家的关注,每次看到地震到来而引起的恐慌、人员伤亡,房屋倒塌,相信大家都会为之震惊与哀痛,每个人都会在心底为灾区默默祈福,希望灾难渐渐离去,人畜平安!

可能有人会说,地震,往往发生在山区,并且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发生频率极大,我想说的是,地震平原地区也会发生,只是震感与受灾严重程度不高。 我是河南人,生活在农村,据河南防震减灾部门数据统计:2018年,河南地震台网共记录1.0级以上天然地震56次,其中2级地震11次,3级地震1次,4级地震1次即2月9日淅川4.1级地震。地震空间活动不均匀,南阳发生1.0级以上地震最多(13次),包括年度最大地震2月9日淅川4.1级地震;安阳8次,平顶山7次,濮阳和信阳各6次,许昌4次,洛阳3次,郑州2次,新乡、商丘、漯河、焦作各1次。这些数据足够说明,平原地带、以及农村也有发生地震的可能性,那么出现地震我们该怎么办呢?

1、在农村一旦发生地震,首先要保持态度冷静,不要惊慌,慌乱解决不了问题,“大震跑步了”“小震不用跑”;

2、如果是夜里,正在休息,遇到震感明显的情况下,把家人叫醒,迅速穿上衣服,忌赤膊赤身逃离,一不雅观,二担心因房屋倒塌或者火灾对人身体直接伤害较大。然后紧急撤离住所,去空旷平地避震,假如在农村住的是楼房,建议先躲到房角处、承重墙体较为坚固的地方,或者是藏到厨房、卫生间,因为这些地方一旦出现房屋倒塌,墙角支撑力较大,并且还和水源保持最短距离,保证短时间生存所需的用水供给,等待救援人员搜救;

3、针对人员集中,群体性较大的场所,比如学生在教室,尤其在逃离时候,要有秩序,双手抱头蹲在课桌下面,最好听一个人的指挥(班主任),不要出现拥挤、甚至直接跳出楼层,如果身边随身带有矿泉水或者食物记得带上,在出房屋后,建议远离电缆线、变压器,高层建筑物等。

地震无大小,不要掉以轻心,因为,大自然虽说值得敬畏的,但它也会“发脾气”,我们平时也要多学习地震以及地震逃生知识,平时多进行防震演练,以防一旦遭遇地震,得以安全避之!

假如地震来了?

谢谢邀请。我想说一下9年前经历5.12地震的感受和心态。

2008.5.12中午,我正好在重庆某科技大楼十楼的咨询所里准备开始咨询。简单寒暄后,来访者刚坐下,把手包放在旁边椅子上,我们就感到房子晃了起来,他猛地站了起来,愣了一下,反应过来地震了。只见他一个健步冲了出去,我急忙给他说,把包带上。

我随后看到鱼缸里的水被巨大的晃动洒了一地。我当时心里反而似乎出现了一种平静,心想老天爷要收那个走,跑是跑不掉的。就给工作人员说,你们走吧,我就不走了。

我坐在办公桌前,等待老天的安排。人在自然界面前,真的显得很渺小无助,讲人定胜天,上帝一定会发笑。唯有敬畏之心,臣服于自然。内心才能有相对的平静。

怎么去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

发生有感地震后,室内人员在震发瞬间不知道地震强弱的情况下,应迅速按预先选定的较安全的室内避震点分头躲避。

○震后快速撤到室外,注意收听、收看电视台、电台播发的有关新闻,做好防震准备。

○了解震情趋势,不听信、传播谣言,确保社会稳定。破坏性地震是指发生地震级别较大,造成一定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或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建筑物破坏地震.住平房的居民遇到级别较大地震时,如室外空旷,应迅速跑到屋外躲避,尽量避开高大建筑物、立交桥,远离高压线及化学、煤气等工厂或设施;来不及跑时可躲在桌下、床下及坚固的家具旁,并用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防尘、防烟。

○住在楼房的居民,应选择厨房、卫生间等开间小的空间避震;也可以躲在内墙根、墙角、坚固的家具旁等容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要远离外墙、门窗和阳台;不要使用电梯,更不能跳楼。

○尽快关闭电源、火源。

○正在教室上课、工作场所工作、公共场所活动时,应迅速包头、闭眼,在讲台、课桌、工作台和办公家具下边等地方躲避。

○正在野外活动时,应尽量避开山脚、陡崖,以防滚石和滑坡;如遇山崩,要向远离滚石前进方向的两侧方向跑。

○正在海边游玩时,应迅速远离海边,以防地震引起海啸。

○驾车行驶时,应迅速躲开立交桥、陡崖、电线杆等,并尽快选择空旷处立即停车。

○身体遭到地震伤害时,应设法清除压在身上的物体,尽可能用湿毛巾等捂住口鼻防尘、防烟;用石块或铁器等敲击物体与外界联系,不要大声呼救,注意保存体力;设法用砖石等支撑上方不稳的重物,保护自己的生存空间。

【地震时切忌惊慌】

我们感觉到的地震,大多数是有感、强有感地震,少数能造成轻微破坏,造成严重破坏的地震是极少数。因此,当遇到地震时切忌恐慌,要沉着冷静,迅速采取正确行动。特别在高楼和人员密集场所,就地躲避最现实。我国有过地震并没造成任何破坏,但惊慌失措的人们互相拥挤踩踏造成重伤甚至死亡的教训。

○不要跳楼

○要相互关爱

○人员密集场所不要拥挤

○学生要听从指挥

【房子防震指标】

《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1、抗震等级:是设计部门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按“建筑物重要性分类与设防标准”,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等,而采用不同抗震等级进行的具体设计。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抗震等级划分为四级,以表示其很严重、严重、较严重及一般的四个级别

2、地震烈度:是国家主管部门根据地理、地质和历史资料,经科学勘查和验证,对我国主要城市和地区进行的抗震设防与地震分组的经验数值,是地域概念。抗震设防类别分为甲、乙、丁类建筑,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房屋抗震设防烈度一般为8度。

3、震级是表示地震强度所划分的等级,中国把地震划分为六级:小地震3级,有感地震3-4.5级,中强地震4.5-6级,强烈地震6-7级,大地震7-8级,大于8级的为巨大地震。

注:

1 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

2 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

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教你如何自救与互救】

在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救了自己的同时才可以去帮助他人,这里就教教大家具体的如何自救与互救!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自救原则包括:

--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当确定不远处有人时,再呼救。

互救是指已经脱险的人和专门的抢险营救人员对压埋在废墟中的人进行营救。为了最大限度地营救遇险者,应遵循以下原则:先救压埋人员多的地方,也就是“先多后少”;先救近处被压埋人员,也就是“先近后远”;先救容易救出的人员,也就是“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和强壮人员,扩大营救队伍,也就是“先轻后重”;如果有医务人员被压埋,应优先营救,增加抢救力量;找寻被压埋的人。

常州是在地震带上吗?

常州2021年12月22日晚9点46分,在天宁区(北纬31.76度,东经120.00度)发生4.3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周边无锡、苏州、南京、上海等地都有震感。

地震发生时,我正在主卧飘窗上办公,突然感觉楼在拧动,还伴随着很响的异响。持续时间不长,大概4-5秒的样子。完了之后我才反应过来,地震啦!还向窗外大声喊了一嗓子,然后赶紧匆匆下楼去了。

我仔细查了一下资料,常州不在主要的大的地震带上,但是溧阳、金坛地区处在小的地震带上。像这次发生在市区天宁这边的地震还是真的挺罕见的。

常州主城部分位于奔牛凹陷区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市区新闸附近,曾在公元999年发生过5级地震。据志书资料,我国历史上有地震记载以来(公元前780年至现在),江苏省境内陆地上的最大地震为6.0级,且只发生过两次,一次在扬州附近,发生于1624年2月10日16时左右,一次发生在溧阳的上沛东南,时间是1979年7月9日18时57分。特别是溧阳地区,除了1979年的地震,1974年4月22日也曾发生过一次5级地震,两次地震的震中位置才相距3公里,震源深度相当。

所以不管是历史上,还是近现代,常州这边基本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地震,发生在市区的就更少了。

不过1996年,常州市还是被国家列入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1年,常州市又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提高抗震设防标准的城市(设防标准由0.05g提高到0.10g)。《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修订前,常州市抗震设防要求明确规定为7度设防,苏州、无锡为6度设防,修订后,苏、锡、常均为7度设防的城市。

不过常州这边确实不处在太大的地震带上,所以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安全的。不过防范未然还是要的,毕竟地质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

这里提一下东经120度,常州是这条经线唯一穿城区而过的地级市。

东经120度之前也发生过几次小的地震了:

据浙江省地震信息网消息,2月4日清晨5时,在温州文成、泰顺交界地段(东经120度北纬27.68)发生里氏3.7级地震,今天早上相继发生多次余震,中午11时30分,余震震级一度达到4.0级。

据中国地震台网消息,2012年07月13日09时46分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北纬37.1度,东经120.0度)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4年11月21日11时29分在南海(北纬20.4度,东经120.1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6千米。

中国地震台网自动测定:2021年12月14日11时20分在印尼弗洛勒斯海附近(南纬7.64度,东经122.21度)发生7.4级左右地

.......

不知道这次常州发生的4.3级地震和这些地震有没有什么联系,希望地震专家能给大众解释一下,科普一下。

平安是福,我怎么有种劫后余生的感觉,哈哈哈!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