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应如是句子?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一,“我见过一座青山千万年,觉得甚是妩媚,不知那青山见我,应如是?”
——静水边
《青山看我应如是》
二,那大师又见了什么?”“我见过一座青山千万年,觉得甚是妩媚,不知那青山见我,应如是?”
——木更木更/静水边
《青山看我应如是》
三,“不过没关系,未来日久天长,山海不平,我都会记得。”——木更木更/静水边
《青山看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想青山见我应如是?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理解为:我看青山,妩媚而多姿,料想青山看我,也会是同样的感觉。我的情怀,青山的风貌,两者是大致相似的啊!
这句诗,又孤独又潇洒,写出了得意的永恒形态,表达了辛公也难免总是英雄寂寞,高处不胜寒。
书籍《我见青山多妩媚》。
1、《我见青山多妩媚》是由江苏人民发行的一本图书,作者是莫励锋。
2、这本书不但选录了历代关于人与自然主题的诗词名篇,而且附以简明扼要的注释和浅近易懂的解析,图文并茂,通俗易懂,既可作为一般文学爱好者的普及性读物,又可作为党政工作者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辅助教材。
剑来我见青山多妩媚全诗赏析?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辛弃疾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前面有小序,交代作词背景和缘由:“邑中园亭”即指辛弃疾在铅山的瓢泉别墅,园中有一堂曰“停云”,名字大概取自陶渊明古诗《停云》,蕴含“思亲友”之意。此时,辛弃疾隐居已有四年,他尽量向自己的偶像陶渊明看齐,以便平复他那颗并不纯粹的归隐之心。既建了停云堂,就得为之赋词一首。某日,他坐在堂上,见水光山色皆有情似的来讨自己喜,就想到了陶渊明的“停云”意,也想效仿渊明留诗一首,差不多就是“思亲友”之意吧。
“甚矣吾衰矣”,开头几字,诗友们应该熟悉,辛弃疾在《最高楼·吾拟乞归》一词中也有过类似的感慨——“吾衰矣”,那时他刚决定隐居,如今四年已过,衰更甚矣,故曰“甚矣吾衰矣”(我老得太厉害了)。倘若你以为辛弃疾只是在嗟老,那就大错特错了。众所周知,辛弃疾是个“用典狂魔”,能用典,他绝不好好说话。所以,首句就开始了。《论语·述而》有“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明白了吧?“衰”是其次,不梦周公,其道无法推行,其理想壮志未能实现才是重点。
接着“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继续写思亲友。人越老就越容易怀旧,他总是怀想起那些旧友故知,可惜,“交游零落”,眼下已没几人了。如果参照下文,可知,“知我者,二三子”,不过两三人而已。
青山看我多妩媚下一句?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出自哪里原文是什么?
闲来无事,便找来一些旧书“乱翻”一气。无意间在书页的文字夹缝中突然闪出这么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顿感此语于我心有戚戚也!也便立刻喜欢上这句词了。 这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贺新郎》里的一句。讲的是词人观赏青山风景时,景与人合化为一的境界。词人不仅从青山的俊美中获得了很深很强烈的审美快感体验,还自比风景,料想青山此刻的想法应该和自己一样。这样读来,感到此词真是妙哉!这不禁使我想到今人卞之琳先生的一首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两者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看风景的人在欣赏风景时,自身也成为一道风景;被明月装饰了窗子的人,也成为别人梦的装饰品!这是多么奇妙和有趣的事啊! 这使我想到,原来诗歌是可以这样写的:不以自我为中心,而讲求物我的和谐统一、平等自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诗歌以生活的原生态。作为抒情见长的诗歌辞赋能贴近真实,自然触动心灵。 其实,又何止写诗是这样?这也体现了一个哲理——我与世界的关系。可以成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方法指导! 唐代诗人李白喜好游山玩水,到处留情也留诗。当年他独坐敬亭山,喜悦之余,大笔一挥便有了名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对敬亭山百看不厌,竟想到了敬亭山也同样会盛情款待自己。想到孟子,有感于他的那句经典:“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深深敬佩他老人家做人的道德风范和推己及人的精神。这又想到了国父孙中山先生,当年他为中国革命事业奔走呼号之际,曾提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的口号,寻求外国对中国革命的支持。且不论他的做法是否可行,单就这句“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所体现的可贵精神,就将会永远在人类文明的星空熠熠生辉,成为一代高风亮节的典范。重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深深折服于他的先知先觉。的确,“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真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这也就不难理解他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怀着一颗理解的心,秉着一颗善良的心,保有一颗火热的心,去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那时再看山,“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相信你都会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