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风俗,春节是怎么来的?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正式规定公历元月一日称“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间俗称“过年”,起源于古老的农业祭祀,“年”的原始意义是指作物成熟。
春节正式形成在汉代,这和历法的完备有密切关系。汉武帝命司马迁、落下闳、邓平等作《太初历》,定夏历正月为岁首,每年的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沿用至今。
春节虽以正月初一为节,但年事的准备一般从“腊八”就已开始,中间有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民间称为“小年”,紧接着是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才算过完年。
节前家家户户要扫尘,节临要贴门神、年画、春联、挂签,除夕要请神、祭祖、吃年夜饭、守岁,初一至初五要拜年、串亲戚、送贺年帖等。
在古代,春节期间会举行大规模的驱傩活动,驱除疫疾厉鬼,祈祷人畜平安、五谷丰登,还会举办各种花会、赛会和庙会,以及舞狮、耍龙灯、跑旱船、踩高跷等娱乐竞技活动。所有这一切无不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和浓浓的人情味。
春节的习俗:
1、办年货: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
2、祭灶:农历十二月廿三/廿四日祭灶,是日入夜后要把灶台刷干净,把旧的灶君神像取下烧掉,除至夕日晨早把新像贴上,一送一迎,都要摆置酒肉、糖果、甘蔗、米果等,烧香、点烛、放纸炮。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
3、扫尘: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 。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
4、贴年红(挥春):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
5、年夜饭:年夜饭,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岁末除夕的阖家聚餐。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一直保留下来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江西人过年,除了年夜饭,早餐也是非常讲究的。为了新年有个好兆头,大人小孩在大年初一都不允许睡懒觉。不管除夕夜玩得多晚,大年初一早上6点多都得起床,7点多一家子要坐一起吃新年早餐。这顿早餐一般吃的是“素餐”,以青菜豆腐为主,以示新的一年清清吉吉,富贵有余。
正月初一,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这一天主要的民俗活动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给压岁钱。
“大年初一起五更,大年初二日头红。”过了大年初一,人们就不再讲究“早”字了。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及儿女回娘家拜年,所以俗称“迎婿日”。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传说“赤狗”是“熛怒之神”,不宜外出。民间亦传说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日子,所以一般人家都早早熄灯睡觉。
大年初四,又称为羊日,是民间恭迎灶神回民间的日子。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罗,所谓折罗,就是把几天剩下的饭菜合在一起的大杂烩。清扫室内,把垃圾收集起来堆到一处,这也是汉族民俗中说的‘扔穷。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江西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过了初一,接下来最重要的活动就是接财神。在财神生日到来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正月初五,迎接财神之日,也是各商店开市之时。”
“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到了大年初六,家中的妇女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谓之“送穷”,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叫做送穷神,反映了老百姓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愿望。
正月初七,传说这天是人类的诞辰日,民间曾把这天叫做“人日”、“人日节”或“人胜节”。古人有戴“人胜”(一种头饰)、登高赋诗、“捞鱼生”、“吃面条”、吃“七样羹”“送火神”等习俗。
除夕和春节是我国两个传统节日?
从来还没有听说过除夕和春节是两个节日,除夕就是春节的组成部分。
远古时代人们生活在混沌之中,结绳记事,寒暑纪年。后来逐渐形成完整的历法,有了年月日之时辰的划分,对照天体的运行划分了节气。从而使人类从混沌时代进步为文明时代。
其实春节这个习俗直到汉朝才形成一种隆重的规模,衣食足而礼节兴。年首又称之为正月,冬天又是农闲时,所以农耕时代的百姓们才有机会欢庆一下,吃点好饭,穿上新衣服,搞些文艺活动,走走亲、拜拜年,从除夕到元宵都是春节的范畴。
传说中的年兽,我认为也是有的,你想,在古代人少野兽多,过年过节你家里沌上一锅肉,野兽闻着味道就来了,所以人们笼旺火,放鞭炮驱赶野兽,后来演变成今天喜庆祥和的习俗。
中国是个古老文明的国度,毎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和内涵,尤其是春节更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直到今天人们说过年的气氛淡了,我认为不然,你看每年的春运,春晚,满大街的奇灯异彩,元宵节的彩车巡游,文艺汇演,这些又加深了年的味道。
浅谈一下你家乡的习俗?
一年一度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到来了,全国人民为欢欢喜喜过大年,都开始忙碌起来了,买年货,贴春联、贴门神、贴花、放鞭炮、扫尘、洗浴、祭灶、祭祖、守岁、拜年等各种各样的活动都开始了,而全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当地的风俗(安徽)
年夜饭 过春节俗称过年,节日气氛浓厚,无论家人在何处,都要在除夕前赶回家与亲人团聚。除夕的年夜饭是全年最丰盛的一餐。皖北人吃饺子,皖中和皖南人则在吃饭前要放鞭炮、贴春联、祭祖。祭祖仪式相当讲究,先上菜,菜要10碟,必须有鸡有鱼。吃饭之前,长辈要用红纸包钱给每个孩子,称为“压岁钱”。年夜饭一般比较早,有“早年夜,晚十五之说”,也就是年夜饭一定要早些,正月十五的饭一定要晚。饭后,全家人围在一起,边吃瓜子、花生、糖果边聊天,看着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直到天明,这就是“守岁”。
年初一清早起床后,开门要放鞭炮,祭天地,有的地方称接门神。然后吃汤圆,有“初一圆,初二扁”的说法,即初一要吃汤圆,初二早上要吃水饺。家人团拜,互相祝贺,吃枣、栗、茶叶、鸡蛋、长寿面,然后出门向其他长辈们拜年。初一至初三这几天不能扫地,茶水也要倒在专备的盆中,不泼出门,意思是不把财气扫(泼)出去。这天一般不劳动,因而有“赶忙三十夜,清闲初一朝”的。
初三送年,初三这天大人们都要很早的起床,先梳洗,后点上香,然后到门口燃放鞭炮,欢送新年远去,送年其实是送穷神的意思,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把穷神送走,并迎接财神。
正月初四迎灶神 在小年夜送灶神上天报告人间功过,人们会在灶台前帖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盼灶神保佑,每逢初四就要迎回灶神,这天人们也要早早地起来,开门放鞭炮,以迎接灶神回家,以前农村很多人都会在小年这天做一块锅巴放在隐蔽,待到正月初四这天取出来,看看锅巴卷成什么形状,以示新的一年的丰收情况。
正月初五迎财神 正月初五这天大人们也要早起,来迎接财神,这天也叫“破五” 有一种叫做“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破五”是“送年”的意思,过了这一天,一切就慢慢恢复到大年除夕以前的状态。
你怎么看待闹洞房的行为?
谢谢看鉴风情邀请!闹洞房源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关于闹洞房的来历,传说中是为了驱邪避灾!另外一个作用是借机向新婚夫妇普及简单的性知识(现在已无必要)。作为传承习俗,应当保留。
结婚是人生的一大喜事,很多人一辈子只结一次婚,谁都希望婚礼能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闹洞房能增加婚礼的喜庆气氛。提倡文明闹洞房,可以适当低俗一点,借此大家乐一乐,但不能做得太出格!像脱光新娘或伴娘的衣服,并在她们身上乱摸乱捏的行为,还有一些危险的动作,就必须坚决制止!
由于我国地广民族多,可能各地闹洞房的习俗不尽相同。我见网上的许多图片是在新房里闹,也看过不少因闹洞房闹出了悲剧的报道,的确令人痛心!
相比较,我家乡的情况就好多了,以前结婚是必须要闹洞房的!地点选在堂屋里(一楼客厅),由新郎的男伴依次闹,多数人点到为止,不会过分地为难新郎新娘,只有极个别人例外。出门在外,好多年没有看过闹洞房了,不知现在的习俗有无改变?但至今没有听说过闹洞房闹出事的传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