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肉精是什么,瘦肉精是不是减肥增肌药的一种?
不清楚。如果不是因为工作需要增肌,不要吃药增肌,能练成什样,就什么样。就是非要增肌的话,也要问大二人,这种药能不能吃?否则,落下病,不好治。
央视曝光的瘦肉精添加历史已超24年?
本人从1988年开始,知道有瘦肉精在卖,养猪户都在用,因为有瘦肉精的猪,背膘一般2-3CM厚,这在刚刚开始富裕起来的中国人眼里,是健康的表现,是所谓的瘦肉型猪,而肥猪的背膘一般有5-6CM厚,那个年代,很难卖,所以养猪户基本都用瘦肉精,之前,有因瘦肉精被判刑的,真心觉得冤,既然不让用了,应该抓源头生产商。
瘦肉精是哪个大学发明的?
瘦肉精真的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这东西是美国弄出来的,是作为药品开发的,然后一公司将其用于饲料,提高动物瘦肉率。
中国人引入并推广使用了它,瘦肉精曾列为85攻关项目。所以,瘦肉精并不是中国人发明的,也不是大学发明的,是一家美国大公司发明的。另,瘦肉精是俗称,原来是克伦特罗的俗称,现在指具有克伦特罗效果的一类物质的俗称。以上仅供参考。如何识别瘦肉精猪肉?
对于普通消费者,我们该如何辨别含了瘦肉精的猪肉呢?专家介绍,“瘦肉精”是一类药物的总称,这类药物实际上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主要有莱克多巴胺、盐酸克 仑特罗等、沙丁胺醇、硫酸沙丁胺醇、硫酸特布他林、西巴特罗、盐酸多巴胺等7种。将“瘦肉精”添加于饲料中,不仅可以促进动物的生长、使肉品提早上市,还 能增加动物的瘦肉率。所以,动物吃了添加瘦肉精的饲料后,其肉质与普通肉质相比,具有明显特征。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胡小松:“首先要看肉的颜色,如果肉的颜色异常鲜亮,那往往有可能存在瘦肉精。第二个就是看肉和脂肪之间,如果能够流出颜色有点儿淡黄色的液体的话,那就有含瘦肉精的可能。来看一下这两块儿肉,在基本上同样的部位,喂了瘦肉精的猪,脂肪完全没有,而没有喂瘦肉精的猪,它有自然的脂肪,皮、脂肪然后瘦肉。”人食用含瘦肉精的猪肉后会出现头晕、恶心、手脚颤抖、心跳加速甚至心脏骤停致昏迷死亡,特别对心律失常、高血压、青光眼、糖尿病和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患者有极大危害。 什么是瘦肉精
瘦肉精,克伦特罗,学名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平喘药。该药物既不是兽药,也不是饲料添加剂,而是肾上腺类神经兴奋剂。盐酸双氯醇胺;克喘素;氨哮素;氨必妥;氨双氯喘通;氨双氯醇胺。 瘦肉精为白色或类白色的结晶粉末,无臭、味苦,熔点161℃,溶于水、乙醇,微溶于丙酮,不溶于乙醚。 瘦肉精是一种β2-受体激动剂,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家公司开始将其添加到饲料中,增加瘦肉率,但如果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剂量是人用药剂量的10倍以上,才能达到提高瘦肉率的效果。它用量大、使用的时间长、代谢慢,所以在屠宰前到上市,在猪体内的残留量都很大。这个残留量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就使人体渐渐地中毒,积蓄中毒。如果一次摄入量过大,就会产生异常生理反应的中毒现象,因此而被禁用。国内养猪户不顾农业部的规定,为了使猪肉不长肥膘,在饲料中掺入瘦肉精。猪食用后在代谢过程中促进蛋白质合成,加速脂肪的转化和分解,提高了猪肉的瘦肉率,因此称为瘦肉精。 瘦肉精的毒理简介:克伦特罗能激动β2-受体,对心脏有兴奋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有较强而持久的扩张作用。口服后较易经胃肠道吸收。作平喘药口服成人20-40μg/次,3次/日;儿童5岁以上5-20μg/次,3次/日。人(女性)经口TDLo: 4600 ng/kg。小鼠静脉LD50: 27600 ug/kg。
辨别方法1看猪肉皮下脂肪层的厚度。在选购猪肉时皮下脂肪太薄、太松软的猪肉不要买。一般情况下,瘦肉精猪因吃药生长,其皮下脂肪层明显较薄,通常不足1厘米;正常猪在皮层和瘦肉之间会有一层脂肪,肥膘约为1cm—2cm,太少就要小心了。2看猪肉的颜色。一般情况下,含有瘦肉精的猪肉特别鲜红、光亮。因此,瘦肉部分太红的,肉质可能不正常。3另外,还可以将猪肉切成二三指宽,如果猪肉比较软,不能立于案上,可能含有瘦肉精。4如果肥肉与瘦肉有明显分离,而且瘦肉与脂肪间有黄色液体流出则可能含有瘦肉精。END瘦肉精中毒的症状急性中毒有心悸,面颈、四肢肌肉颤动,有手抖甚至不能站立,头晕,乏力,原有心律失常的患者更容易发生反应,心动过速,室性早搏,心电图示S-T段压低与T波倒置。原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的患者,如有高血压、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者上述症状更易发生。与糖皮质激素合用可引起低血钾,从而导致心律失常。反复使用会产生耐受性,对支气管扩张作用减弱及持续时间缩短。虽然克伦特罗残留的毒作用为轻度的,但美国FDA研究表明,应用拟交感神经药者或对前药过敏者,对克伦特罗的反应要比正常健康个体更为严重。FDA担心非法应用克伦特罗可导致此药的生产工人患病或死亡。FDA指出,职业性吸入克伦特罗对心血管的影响,可能要比经食品摄食的危害性更大,但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为什么生产瘦肉精?
有市场、有利可图,虽然不合法,但有养殖户非法使用,赚取更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