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妾无敌,太平天国灭亡后

天美资源网

妻妾无敌,太平天国灭亡后?

太平天国有“一文一武”两位传奇女人,被称之为“绝代双骄”。“文”女人是指太平天国第一美女、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傅善祥。傅善祥为太平天国的改革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最后死于 “天京事变”,也有失踪一说。

而“武”女人是指太平天国最骁勇的第一女将、洪秀全的义妹洪宣娇,她和天王结义,和西王结缘,和东王结怨,结果成谜。

首先,来看结义天王。

妻妾无敌,太平天国灭亡后

洪宣娇本姓杨,叫杨云娇,因为长得英姿飒爽,且能文能武,深受洪秀全的赞赏,收其为义妹,并改姓洪。当然,也有史书有这样的记载,洪秀全在1851年创立了“拜上帝教”这一宗教组织,声称自己是“上帝之子”,是上帝派来拯救众生的,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农民战争。而冰雪聪明的洪宣娇眼看拜上帝教风风火火地拉开帷幕,于是借着拜上帝教的名头,宣称自己是上帝的闺女,自称“上帝之女”。

再后来“上帝之子“和“上帝之女”一拍即合,结为兄妹,杨云娇也改名唤作洪宣娇,摇身成了洪秀全的义妹。

洪秀全率众在金田起义后,洪宣娇组建了历史上第一支女军队伍,她成了女军的最高统帅。而洪宣娇本人巾帼不让须眉,冲锋陷阵,勇冠三军。至于洪宣娇有多厉害,清朝光绪年间流传的描述太平军女将洪宣娇有这样一段话:“淡妆出阵,挥双刀,锋凛凛落皓雪。乘绛马,鞍腰笼白氍毹,长身白皙,衣裙间青皓色。临风扬素腕,指挥女军,衫佩声杂沓,望之以为天人。女兵皆锦旗银盾。战酣,萧王娘解衣纵马,出入满清军。内服裹杏黄绸,刀术妙速,衣色隐幻,一军骇目。”可以想象,洪宣娇解衣上阵的场景可以想象有多酷有牛。

其次,来看结缘于北王。

在洪秀全反搭桥牵线下,把洪宣娇嫁给西王萧朝贵为妻,洪宣娇从此被为“萧王娘”。

这些有史料为证。在《李秀成自述》中,提到萧朝贵时便有“天王妹子嫁其为妻”的记载;而在张汝南的《金陵省难纪略》立也曾提到萧朝贵是“帝婿”,还提到其妻“伪称天父第六女”;1853年,洪秀全的堂弟洪仁在香港时曾给瑞典人韩山文口述过一些太平天国事迹,其中便提到过“男学冯云山,女学杨云娇”,并说杨云娇便是萧朝贵的妻子;而1857年太平天国自己出版的《天父诗》中也有一首“天父下凡教导先娇姑”的诗。

然而,洪宣娇很快就遭受到了打压。1852年8月,萧朝贵在攻打长沙时中炮身亡,正值盛年的洪宣娇于是变成了寡妇,独自带着萧有和、萧有福两个儿子。

之后,洪宣娇化悲痛为力量,率领女营南征北战,所向披靡,斩获不少战功,被洪天王视为左膀右臂。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洪宣娇被封为恩赏丞相,西王王爵由长子萧有和继承,称幼西王。

再次,来看结怨东王。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内部开始出问题了,东王杨秀清一家独大,嚣张跋扈,无法无天,洪宣娇自然也受到了他的打压,两人的仇怨也因此结下。而天王洪秀全整日寻欢作乐,不问政事。直到杨秀清以天父之名杖责了洪秀全后,忍无可忍的洪秀全决定先下手为强,密令北王韦昌辉和翼王石达开入宫勤王。而看穿他心思的洪宣娇见缝插针,带着自己的势力加入了战团。在她和洪秀全的操纵下,“天京事变”杀掉了东王。

再后来,洪秀全又处死了北王韦昌辉和燕王秦日纲,并且处处提防翼王石达开。石达开愤而之下选择了率军出走。而石达开带走了太平天国的精锐部队,尽管洪秀全重用了陈玉成、李秀成这样的年轻将领,但显然无法力挽狂澜,随着湘军紧紧围住天京,洪秀全自知难逃一劫,来了个“病死”。李秀成孤掌难鸣,无力回天,最终天京城失守。

而在天京沦陷后,洪宣娇也在历史洪流中彻底消失了。

对于洪宣娇的去处之谜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四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死于北伐之中。

洪秀全定都天京后,派出林凤翔和李开芳率数万人马北伐,因为犯了孤军深入之兵家大忌,北伐军最终失败而全军覆没。据悉,萧朝贵战死后,在后来的行军打仗中,洪宣娇和林凤翔日久生情,掉入了爱河之中。而林凤翔于1855年3月7日被俘,并于15日在京师被凌迟处死后,洪宣娇也正好在这段时间“失踪”了。因此,有人推测,很可能洪宣娇也在北伐军中,并和林凤翔一起被清军处死了。

当然,这个有史料为证,当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之时,从清宫中抢走了一大堆宝物,而根据当时内务府的记载,其中竟有“发逆林凤翔、洪宣娇牙齿一合”的记载,清廷收藏这些牙齿估计是牙科上使用的,但是两人的牙齿就是放在一起的。因此很多人判断林凤翔和洪宣娇应该是同时在北伐中遇害了。

第二种说法:死于天京事变。

洪宣娇因为靠“天父之女”成为了上帝会的核心人物,且在女会众中影响极大。后来,很可能向杨秀清一样多次利用这种方式巩固地位,展示权威,这让洪秀全心有余悸。再加上洪宣娇知道洪秀全太多上帝的“秘密”,洪秀全早就想杀之灭口。后来,借天京事变之机,利用韦昌辉之手,将洪宣娇处死了。

当然,根据目前的研究,洪宣娇死于天京事变的可能性不大,因为萧有和、萧有福都没有在事变中被杀,幼西王后来还深受洪秀全的信任。

第三种说法:死于天京沦陷时。

传说,曾国藩的湘军在1864年攻南京城时,洪宣娇被生擒了,后被凌迟处死。因为清廷没有受审记录,因此,这一说法真实性显然不大。同时,有野史记载,南京城沦陷后,洪宣娇率领女兵战斗到最后一刻,最后她和手下的数十位女兵不甘于生擒后受辱,自刎而死。

第四种说法:逃亡于国外去了。

相传,洪宣娇在天京城破之日,乔装成民妇,随着逃难的人群逃出天京,先是流落到了上海,后来和一个西洋传教士去了美国的旧金山,从此流亡海外,后来她开了一个药店行医,最终老死异乡。

当然,不管洪宣娇结局如何,但太平天国这一句话却被流传了下来:武有洪宣娇,文有傅善祥。

为何后宫嫔妃安然无恙?

首先明确的告诉大家:当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占领了故宫以后,确实没有伤害后宫里的嫔妃们!

当然了八国联军没有伤害后宫嫔妃们,绝不是某些人说的那样:联军素质高、联军纪律好、联军们是先进文明等等。这些说法完全是胡说八道的,联军们之所以没有大规模的伤害大清后宫的嫔妃们那是另有原因的……

1900年的时候发生了近代史上最大的事件之一——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响了。

至于这场战争的原因就不细说了,无非是:洋人不让慈禧废掉光绪,粗暴干涉大清朝的内政,慈禧想找个机会打击一下洋人的嚣张气焰。

于是乎,慈禧就利用义和团的势力来打击洋人,居然还对十一国悍然宣战了。结果当然是很简单:洋人又一次打进了北京城、火烧了圆明园,还占领了故宫……

慈禧一看形式不对立马换上了农村老太太的衣服,选择了跑路。当时慈禧带在身边的人并不多满打满算也就是十几个人,分别是光绪帝、隆裕皇后、瑾妃、三格格、四格格、大阿哥溥儁、溥伦、还有李莲英、崔玉贵、以及部分贴身丫环。

这样一来,后宫里的绝大部分女人、宫女、后妃们都留在了京城,说白了也就是留给了洋人了,成为了“待宰的羔羊了”!

我们一起来看看两个问题:

一是,八国联军在京城都干了什么呢?老百姓和官员们又在干什么呢?

二是,为什么八国联军最终并没有大规模的伤害大清后宫的女人们呢?

八国联军进城的时候没干什么好事,不过百姓的反应也耐人深思……

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以后,犹如一群野兽来到了“羊圈”之中,联军们是肯定不会干什么好事的。

他们攻入北京城,在城中肆无忌惮、烧杀抢掠、奸淫妇女,据记载:“城破之日,洋人杀人无数;但闻枪炮轰击声,妇幼呼救声,街上尸体枕藉”!

洋人们还干了一件事——“复仇”。他们开始大量的搜捕义和团的成员们,抓住了直接处死。当时有很多不是义和团的人也被错杀了。

洋人们还干了一件大事:抢劫大清朝的国宝,还第二次火烧了圆明园。据联军后来的军官们回忆:“一大群联军军官见到这些东西伸手就拿,把他们想要的东西装入口袋”。

后来联军统帅还公然放假三天,实际上也就是:合法的抢劫三日而已。具体抢了多少东西谁也不知道了,他们甚至连慈禧寝宫里的珍宝都打包带走了。

例如:联军们一把火烧了庆亲王府,直接导致王府上下1800多人全部死亡;单单法军就抢劫了礼王府白银200万两……

不过我认为,洋人打进来了抢劫一番也属于“常规操作”。毕竟洋人是侵略者,也都不是善类,哪有什么真正的文明可言,人性基本就是如此了。

不过大清朝官员和老百姓的反应却有点耐人寻味了。当时留守京城的官员和百姓们大概有以下表现:

大部分官员们都没有啥抵抗意志。要么就是找关系赶快出城、要么就是给洋人送礼祈求逃过一劫,更有甚者还有官员跑去给洋人送锦旗的。

我对此表示无语,看来那些大清朝官员们平时所说的:爱大清、深爱大清、一定会于大清共存亡这些话,也就是平时为了利益关系,说说而已的。情况还是一样:保命要紧,大难临头各自飞!

留在京城里的老百姓的表现更加夸张了,按道理说:侵略者打来了应该同仇敌忾的进行反抗才对的。可是当时的老百姓不光没有反抗,居然还帮助洋人干活、帮助洋人打清军了。

当时很多老百姓都成了洋人一伙的了,他们纷纷给洋人带路、扶梯子,甚至还有好多人加入洋人反击清军的。

大家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奇葩的情况呢?我认为你们不要问我,还是问问慈禧们平时的所作所为吧!老百姓平时不敢反抗,这次趁着洋人来了彻底的释放了一回。

也许这就是所谓的:国不知有民、民也就不知有国了。

那么问题来了:洋人在京城各种胡作非为、抢劫奸淫掳掠,为什么单单放过了后宫的那些女人们呢?

慈禧当时跑路的时候只带了几十个关键人物走了,后宫里还留下了大量的宫女、妃嫔们。

当联军打进皇宫的时候,按道理说这些个弱女子应该最先被伤害才对,例如:当年董卓就是这么干的,把皇帝的妃嫔们睡了个遍。

为什么联军单单放过了后宫里的女人呢?我来简单分析一下原因吧:

原因一:联军要的是利益,不想彻底撕破脸

当时八国联军虽然打进了北京城了,但是他们也没有想过要彻底的干翻大清并且取而代之。何况,八个国家有八种想法,内部意见也不可能统一的,所以他们要的只是利益而已。

皇宫的后妃和女人们是大清朝最后的颜面了,如果联军真的彻底撕破脸的话,大清朝也还是会“兔子急了咬人”的。何况当时大清朝并没有彻底崩盘,北京城以外起码还有上百万的各种武装力量在。

说白了,洋人要的是利益、是割地赔款以及殖民权力而已。何必非要去“扫荡”大清后宫的那些女人呢?完全没有必要。

原因二:洋人还是要“面子”的

这次八国联军出兵的理由很简单:保护各国使馆以及在大清朝人员的安全不受侵犯。当时的洋人还自诩为“现代文明”,如果连皇宫的女人们都践踏的话,国际观瞻上也不好。

例如:当时联军烧了圆明园可是并没有焚烧故宫。其实理由很简单:洋人对付的是大清朝廷不是整个大清子民,圆明园是皇家私人园林,所有可以烧的;但是故宫是整个大清朝的象征,所以不能烧,烧了会引起众怒的。

原因三:当时的形式起变化了

慈禧被八国联军痛揍了以后,立即“幡然醒悟”了,觉得还是不能得罪洋人。

慈禧在逃跑的路上就干了两件事:

一是,本来义和团就是慈禧们的“炮灰”而已,所以慈禧立即下令剿灭义和团,并把责任全部推给主战的大臣和义和团们。这也可以看出来,慈禧已经被打怕了、打怂了,开始向洋人主动示好了。

二是,慈禧在逃跑的路上已经安排李鸿章立即进城和洋人谈判了,并说出了千古骂句: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说白了就是:慈禧认为只要洋人能撤出京城,什么条件都是可以答应的。

这样的情况下,其实慈禧已经主动示好了、谈判也已经开始了。我认为为了营造一个友好的谈判氛围,洋人们也不好意思去伤害那些代表大清的后宫女人们了。

总之一句话,当年联军没有伤害后宫里的妃子和女人们绝不是良心发现或者人性使然的结果。其实是根据当时情况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举动罢了。

最后我想说,像慈禧这样:一个人害一个国的事情,还是要深刻进行反思的。希望从此以后别再出现:这样悲剧而又奇葩的事情了。

唐玄宗耍手段得到杨玉环?

在很多艺术作品中,唐玄宗李隆基与杨玉环之间的关系被描绘成了忠贞不渝的爱情。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个人认为恐怕未必。就说一点,“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进入蜀地避难,行至马嵬坡时军队哗变,最后唐玄宗为了保命,也为了安抚哗变将士、稳定局面,赐死了杨玉环。请注意,“赐死”二字,不管是否出自真心,是唐玄宗下令“杀”了杨玉环!而不是哗变将士私自处决了杨玉环。这难道就叫忠贞不渝的爱情?“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可唐玄宗连“各自飞”的机会都没有给杨玉环……为了自己,唐玄宗轻而易举便牺牲了自己“最钟爱”的杨玉环!换言之,杨玉环对于唐玄宗而言,恐怕也不过就是一枚棋子、一件玩物罢了。

唐玄宗李隆基的“扒灰”史

杨玉环原本是唐玄宗第十八子寿王李瑁之妃,也就是唐玄宗的儿媳。按理说,李瑁是唐玄宗的哥哥、让皇帝李宪养大的,和唐玄宗父子感情相当一般,与唐玄宗之间的走动想必也不会太勤。换言之,彼时唐玄宗能够接触到杨玉环的机会并不算多。别跟我说什么公公跟儿媳在大庭观众之下见几面就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您觉得现实吗?说白了,唐玄宗看上杨玉环根本不是因为所谓爱情,无非就是一时雄激素泛滥罢了、色心上来了,根本没有那么高尚、纯洁……

为了得到这个儿媳,唐玄宗正式开始了“扒灰”生涯!也真实费劲了心机,先是以为自己已故的生母昭成皇后窦氏祈福的名义下敕书、命杨玉环出家为女道士,算是接触了杨玉环与儿子李瑁的婚姻。至于这期间二人有没有发生点儿什么,各人自己脑补!继而,唐玄宗又为儿子李瑁另寻了一位王妃韦氏,在韦氏进门之后,男已娶、女未嫁,于是唐玄宗顺理成章将杨玉环给收了房、封为了贵妃,其地位已经高于了杨玉环原先的婆婆惠妃武氏。因为唐玄宗在废黜原配皇后王氏之后没有再立继后,杨玉环的贵妃某种程度上就事实充当了皇后的角色。平心而论,在女人身上唐玄宗还是相当舍得下血本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否得到了杨玉环的心

唐玄宗如此明目张胆地抢了儿媳,他真的得到了杨玉环的心了吗?别扯那么高深!唐王朝皇家的婚姻、尤其是在初唐和盛唐时期,说白了就是关陇世家的政治联姻,哪里有那么多爱情在里面?当初杨玉环嫁给寿王李瑁恐怕也未见得是因为所谓爱情……

杨玉环虽然出身著名的弘农杨氏、是隋王朝的宗室之后,而且其曾祖父杨汪还曾经位居隋王朝的上柱国!可不要忘了,彼时的皇帝已经姓李了而不是姓杨,弘农杨氏早已过气……加之其曾祖父杨汪是死于唐太宗李世民之手,杨玉环家这一支实际上在唐王朝已经没落了!但瘦死的骆驼终归还是比马大,毕竟是出身弘农杨氏、拥有关陇世家的贵族血统,没落的杨玉环家族依然属于关陇世家的大圈子,这也是杨玉环一个因罪死于狱中的犯官之女能够堂而皇之成为亲王王妃的原因所在。

换言之,杨玉环之所以能够嫁给寿王李瑁,无非是杨氏家族想要借此攀上陇西李氏的高枝儿!说白了,为的还是家族利益,哪有那么多的爱情成分在里面?话又说回来了,如果杨玉环和李瑁真的感情深厚,她也就不会爬上公公唐玄宗的龙床了……既然是为了自身的荣华富贵、为了家族的利益,寿王李瑁对于杨玉环及其背后的杨氏家族而言,无非就是一架攀龙附凤的梯子罢了。

现在“龙”直接看上了杨玉环,连这个攀龙附凤的梯子都已经用不上了,杨玉环已经直接爬到了龙床之上!还有什么反抗不反抗的?对李瑁本就无所谓心不心的,又何谈唐玄宗有没有得到杨玉环的心?

相互利用、各取所需

在成功爬上龙床之后,晚年的唐玄宗“孤家寡人”、空虚寂寞,正需要有人抚慰,而年轻貌美的杨玉环恰好充当了这样的角色。二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唐玄宗对杨玉环宠爱有加也就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毕竟人老了最需要的就是关爱,不是吗?而这一点,杨玉环给了唐玄宗,这就足够了。至于什么奢靡的生活、什么“一骑红尘妃子笑”,对于九五之尊、富有四海的唐玄宗而言,这又算的了什么呢?既然杨玉环喜欢,给她就是了!现而今土豪们包养“二奶”不也同样是不惜一掷千金吗?什么驴牌之类,都已经算是次品了……说白了,杨玉环不过就是唐玄宗包养的“二奶”而已,只不过她比“二奶”多了一个妾的名分。

至于杨玉环,想要的也都得到了。丈夫的宠爱、奢靡的生活、家族的荣耀……该有的都有了,不仅堂兄杨国忠成了宰相,连杨玉环死于狱中的犯官父亲杨玄琰也摇身一变成了唐王朝的追封齐国公!要知道,尉迟敬德、程知节这些唐王朝的开国元勋们在战场上流血拼命、九死一生,到头来也不过就换来个国公爵位罢了……杨玉环和整个杨氏家族的荣华富贵全部都拴在唐玄宗的裤腰带上,杨玉环又怎能不极尽全力地如讨好唐玄宗。于是,一场“夫妻恩爱、忠贞不渝”的所谓爱情就这样出现了……什么所谓“忠贞不渝”终究也抵不过军队的一场哗变,为了自己,唐玄宗毅然决然地牺牲了杨玉环!由此可见,恐怕杨玉环在唐玄宗的心目中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不过就是玩玩的“二奶”罢了,该扔的时候毫不犹豫……

综上所述,杨玉环与唐玄宗李隆基父子之间,说白了无非就是相互利用、各取所需罢了,哪里有什么“忠贞不渝”的爱情!又何来唐玄宗是否得到了杨玉环的心?一场军队哗变,众生皆被打回原形,杨玉环不过就是唐玄宗的一枚棋子、一件玩物而已,与唐玄宗自己的性命和皇位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崇祯为何要杀袁崇焕?

崇祯是个勤于政事的皇帝,他“即位之初,沈机独断,刈除奸逆,天下想望治平。”面对危局,他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历史评价崇祯做的最愚蠢的一件事就是他自毁长城,杀了抗金英雄袁崇焕。

崇祯是个多疑刻薄,刚愎自用的人。与他的老祖宗朱元璋十分相似。

他又是个急躁的皇帝,所以容易被朝中党争的各方利用,做出错误的决策。

崇祯即位之初,大明江河日下,固疾难返。崇祯拼命想挽救危局,特别是那些他寄予厚望的大臣,他不允许这些人有任何失败。否则就会杀之而后快。崇祯杀掉的大臣不计其数,并不完全是这些大臣不行,只是崇祯没有耐心去等,他只想着一夜之间,大明能恢复往日的荣光。

袁崇焕是崇祯最寄予厚望的大臣。他承诺袁崇焕:“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子孙亦受其福。”

袁崇焕提出了:“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的策略。

此时的明朝在关外已经完全处于劣势,如果明朝决心坚守辽东地区,依托坚固的城防和大炮,也不是不可能。但如果说“五年平辽”,那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之说,也不过是“圣心焦劳,聊以是相慰耳。”虽然后来袁崇焕也后悔吹了这么大的牛,但崇焕却实打实的相信了。这也为袁崇焕之死埋下了伏笔。

袁崇焕根本不了解崇祯。他以为崇祯真的把所有的权力都赋予自己了,所以他才会擅杀毛文龙。

毛文龙是崇祯很信任的大将,他“累加至左都督,挂将军印,赐尚方剑”。毛文龙在敌后建立了明军的一块基地,用游击战术骚扰后金,确实有作用。虽然毛文龙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罪不至死。最重要的是,袁崇焕无权杀毛文龙。

袁崇焕杀了毛文龙后,许多城镇、海岛都先后被清占领。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耿精忠先后降清,辽东局势越发恶劣。

听到毛文龙的死讯。崇祯虽然表面上没有怪罪袁崇焕,只不过袁崇焕现在还有用罢了。这笔账算是记下了,总有一天要算的。

在崇祯眼里,后金不过是建州余孽,只有剿灭一条路可走。袁崇焕却想着和他们议和,而且是在“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的情况下自作主张。袁崇焕太不把崇祯放在眼里了,他没有想过皇帝会怎么想。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从察哈尔入长城,进犯京师。所有人都认为既然袁崇焕驻守边关,现在敌人大军压境杀过来了,就是袁崇焕的责任。

在群情惊慌之下, “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

这些谣言都说是袁崇焕引皇太极入关的。更因为之前袁崇焕有议和的想法,所以 “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崇祯在舆论的影响下,做出了袁崇焕引敌胁和的判断,将袁崇焕逮捕下狱。

其实这个时候,崇祯并不一定是要杀袁崇焕的。只是听到袁崇焕被捕的消息,关宁军在祖大寿带领下,弃京城不顾,擅自返回关外,任凭皇帝如何下诏都喊不回来,最后还是由袁崇焕出面写信召回,皇帝的圣旨不如袁崇焕的一封书信,关宁铁骑几乎变成了袁崇焕的私人军队,崇祯还会放过袁崇焕吗?

袁崇焕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部队,在清军绕过山海关进攻北京城的时候,最正确的做法是紧跟清军,把清军的后路断掉。然后在北京城下聚而歼之,这是最正确的战略选择。

可是袁崇焕没有这么做,一直冲在最前面,他到达北京不久,后金的部队也跟着来了,说不是你引来的,鬼都不信。

袁崇焕率军救援北京,还带了几个会满语的喇嘛。不用说就是想用这几个喇嘛和皇太极谈判呗。在这种时候还不忘记议和,袁崇焕也是嫌命长了。

袁崇焕一方面夸口五年平辽,一方面与敌人议和,你能解释清楚你究竟想干什么吗?

袁崇焕的死,既冤枉又不冤枉。他是个忠臣,但不是能臣,政治上太幼稚,他和岳飞一样,注定活不长的。

刘邦年轻时是个无赖流氓?

趣谈史间奇事,晓悟历朝真理!

古代女子嫁人的时候很少会顾及到男方的年龄,毕竟当年刘备还娶过比自己小30多岁的孙氏女子呢。这么看来刘邦娶一个比自己小15岁的女子,似乎也并不是很过分。

事件回顾

在秦朝末年的时候,吕太公曾经跑到沛县这么一个小地方来寻求政治避难,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自己结识了刘邦。

当时的刘邦尽管没有什么能耐,可是无赖地痞的流氓作风深深地吸引了吕太公,吕太公也由此认为如此无赖之人,将来必有前途,毕竟人不要脸天下无敌嘛。

既然如此,吕太公就萌生了一个念头,将自己的女儿无偿的奉献给刘邦当做自己的投资,反正在重男轻女的时代,女子通常是不太值钱的。吕太公有多少个女儿?咱们不得而知,但是好像将吕后嫁给刘邦的时候,并没有征询过自己女儿的意见。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上面的这一段话完全是处于那个时代之下的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以及后人的揣测,接下来要讲一讲吕太公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的更深一层次的考量。

前面讲到吕太公之所以来到沛县是因为政治避难,至于吕太公犯了什么错误,咱们暂且不谈,反正在秦朝末年,因为某些小事件犯错误而导致四处逃难的人数不胜数,毕竟此时在胡亥的统治之下,天下已经大乱了。

吕太公来到沛县政治避难,最先看好的必然是沛县县令,毕竟只有跟县令的关系搞好了,自己的生命才会有保障,万一和县令的关系搞不好,县令某日心血来潮,突然之间打个小报告,自己也就完犊子了。

可是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吕太公发现沛县县令尽管是一县之长,可是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个人势力背景等诸多方面都不如刘邦。刘邦在当时的沛县里面声望足够的强大,并且还跟县里的萧何和曹参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竟然如此将自己的女儿嫁给刘邦,那么自己就是他的岳父。

将来如果真的秦王朝查某些事情查到自己头上,刘邦也必然会为自己挡一挡风波,谁让自己是这孩子的岳父呢。有着这样的背景考量之后,吕太公开始有意无意的接触刘邦,甚至在吕太公生日宴会上,允许刘邦前来参与,并且暗中让自己的女儿结识刘邦。

一切达到木已成舟之后,便水到渠成道举行了这场婚礼。当然以刘邦这种无赖的性格来看,倘若秦王朝真的要找吕太公的麻烦,而刘邦此时没有足够的实力的话,八成会脚底抹油开溜了。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小生在此谢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