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第一才子,你如何看待明吹说明朝比唐朝强?
大明朝是一个非常民主的朝代,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好制度,象张居正这样一没靠山,二没钱财的一介书生,能够通过科举考试成长成一位比万历皇帝都牛的名臣,还有大明王朝到万历时已处于资本主义萌牙状态经济文化等空前繁荣,清朝替代明朝是一个历史的倒退,没有看到先进生产力,到处都是满洲人马刀下无助哭泣的百姓。
唐朝说是汉族建立的王朝,不如说是鲜卑族建立的唐朝。汉族的伦理观念和唐朝皇族的做法格格不入。李世民杀兄囚父不符合汉族的孝道。李世民杀兄弟并且取自己的兄弟媳妇,这不符合兄弟之间兄友弟恭。武媚娘先嫁李世民后随李治,这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嫁娶习俗。从这些风俗看,完全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明朝看不出明刚,元朝退出中原是不得民心,不是明朝朱元璋凭借一己之力把蒙古人赶出中原!明朝在领土上继承了大部分元朝的领土,但是没几年西域,西藏,就没了,明刚呢?打回来啊!连个屁都不放!明朝对得起自己的老百姓?明朝对得起只有朱姓的贵族,集全国财力养活这群猪,老百姓苦不堪言,最后明朝就是死在自己老百姓的手里。这就是爱民如子吗!
实际上是割地的,比如弃置交趾等。。。赔款的话,就是名头不一样。。。郑和下西洋的航海资料在明英宗时期海运、河运之争,就被下面一个支持河运的官员下克上,给一把火烧了,说以此绝了海运的后患。。。也就是明朝自朱棣死后,除了崇祯自杀好吹吹,也没有其他重大成就了。而历史上自杀的皇帝不少,怎么就只有崇祯是君王死社稷?
其实明朝晚期的皇帝要是有头脑的人就该遣人到欧洲去考察当地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实况。使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政治道路。發展工商业和科技事业。增强经济实力,发展海军。增强综合实力,扩大疆域,很可能到现在还未亡国。再次金帐,土匈等国也相继走上近代工业文明那太好。但是上述诸国宁可亡国也要坚持走黑暗反动的专制之路。越是食古不化之国越易丧失尊严。越是勇于革新之国越易于获得尊严。明朝一个郑和下西洋,就是体现,中国人在那个时期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就是天下无敌。也是人类奇迹,不是机械化,没有卫星定位,没有气象卫星。大规模木船远洋,是人类壮举唐朝也不是一个时代。以朝廷论,明朝强大。以国家论,唐朝远远超过明朝。因为唐朝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况,藩镇不能算朝廷的实力,但依旧是国家的实力。
天子守国门 君王死社稷!很多明粉是因为这句话喜欢上明朝,但是恰恰这句话导致了明朝灭亡,因为当时清兵十几万,李自成都是乌合之众,如果崇祯迁都南京,这时候大明在南方有百万大军,但是崇祯不愿离开北京,要殉国,导致后来南明百万大军群龙无首,虽然立了几个皇帝,但是内部矛盾不断,导致江北四镇投降,彻底葬送了南明,如果崇祯能够到南京依然可以带领南方百万大军打败李自成,把满清赶回关内,但是没有!!!
明朝,对中国东北的管理,实际上一直是很薄弱的。而对蒙古西藏,新疆的管理,根本就谈不上,正是清朝,把西藏和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的版图。虽说清朝末年被割取一些领土,但是清朝留给我们的国土,依然比明朝要大得多。无论清朝,明朝还是其他朝代,都是我国历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不必要去抬高某一个朝代,而去贬低另一个朝代。
唐朝虽然是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使唐朝达到顶峰,但随着“安史之乱”之后,平息叛乱使唐朝丧失了元气,到晚唐期间,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已成为唐朝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唐朝相对明朝,唐朝的强盛时期相对短暂,而动乱期较长,吐蕃甚至曾占领过都城长安。而明朝的统治相对平稳,盛世此起彼伏,国家长期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叛乱。只是种种原因,到了王朝末期主要由于气候原因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和政治腐败,致使流冠横行,满清不断侵扰。在内忧外患下不幸灭亡了。
王朝是家天下、家国一体,维护的是皇权利益,前期皇帝创业艰难懂得抚恤万民,中后期的皇位继承人长于深宫锦衣玉食,不知人间疾苦,就不知体恤百姓,能力越来越差,天怒人怨,遇到天灾人祸终致亡国。说到底,集权体制下,接班人问题是导致王朝兴衰的一个关键因素。说到底还是制度问题。
如何懂茶?
如何懂茶,爱茶,尊重茶。
中国的茶文化是一门很深的学问,里面的门道太多了。
中国的茶叶品种丰富,品质优良。而我对茶叶的了解也只是皮毛而已,喝过的有红茶,绿茶,花茶,黑茶,白茶,普洱茶,等等,我最喜欢喝的是龙井茶、铁观音、毛峰……
1、懂茶,就要了解各种茶的习性,口感,功效等等,懂茶的人,他们茶道的功夫是很深的,喝茶有特有的茶具,对水质、温度、洗茶等要求很高。品茶如品人、品人生一样,所以说,懂茶的人喝茶重在一个品字,那是一种文化内涵。不懂茶的人喝茶不讲究喝茶用具,杯子,缸子,纸杯等等都可以用来沏茶,喝茶重在一个饮字,只为一个习惯,只为解渴,那是一种生活习性。
2、说到爱茶,我想,懂茶的人是一定会爱茶的;而大多数不懂茶的人就不爱了吗?不是的,大多数不懂茶的人对茶的爱是一种喜好,一种习惯。我们中国是一个茶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人爱茶就如同外国人爱咖啡一样,你可以不懂茶,但必须爱茶,一定爱茶,而且,离不开茶。
3、说到尊重,我觉得人类不仅仅对茶要尊重,我们应该对所有的天赐之物都要尊重。
(以上图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请告知我会删除)
如何赏析苏轼的临江仙?
苏轼有多首存世的《临江仙》词作,我觉得较为经典的便是这首《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表现的是作者在经过痛苦的反思后超然于世,豁达放任,不向命运低头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词意释义】夜间,我在东坡雪堂饮酒,喝得醒了又醉,回到家好像已三更时分了。家童睡得鼾声如雷,我敲门都没有人答应,只好拄着手杖,听那江水的哗哗声。
我常恨自己的身子自己做不了主,什么时候才能完全忘掉为世俗名利而苦苦奔忙呢?夜已残,风停止了,江面平滑,微波不兴。我真想乘一叶小舟,从此远离尘嚣,寄身江海之上,自由自在地度过我的余生啊!
【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公元一零七九年,著名的“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开始了长达五年的贬谪生涯。这对时值盛年、才华横溢、有着“致君尧舜”政治理想、自视甚高的苏轼而言,不啻是重重一击,而令他倍感难堪尤觉屈辱的是:尽管他已脱离囹圄,恢复了自由,甚至还有着“团练副使”的头衔,但在政治上依旧不被信任,处处受到歧视和冷遇,他名为一州之副军事长官,却被明令“不得签署公事”,有职务而不让履行职责,其中的用意不言自明。苏轼犹如被软禁的囚犯,处境极为艰难窘迫。
一向洒脱乐观的苏轼在经历了这场宦海风波后,又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内心自是十分痛苦,思想一度变得非常的悲观消沉。为避免非议、灾祸再度及身,他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常常是“杜门深居”,过着孤寂凄清的生活,心境颇为灰暗、落寞。“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作者在患难之中“忧谗畏讥”的情绪及劫后余生、惊悸不定的生活现实。
幸得朋友相助、郡守厚遇,替他请得黄州城东数十亩荒地,以供耕种,又帮他于此修建了雪堂作为游息之所,这样,他不仅无须为生计犯愁,还有了一处可以饮酒谈天、消愁解闷的绝好地方。这其间他写了大量的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首《临江仙》词即是其中的一首。
【全文赏析】上片侧重于客观描述,交代了作者雪堂夜饮归临皋住所的客观环境氛围,作者自身的主观精神状态。下片则可看成是作者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作者“听江声”时的情绪波动、心境变化。全词真实细腻地反映出作者在遭遇挫折、身处逆境、心情沮丧、情绪低落的情况下,在一个特定的夜晚,徜徉于江边,寄情于自然,适时地调整心态,重新扬起生活的风帆,达观地面对现实世界的心理转变过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开头两句,作者以平朴的语言,叙述了了饮酒的时间、地点、状态,以及酒后由雪堂返回临皋住处的整个流程。
终其一生,苏轼与酒有着不解之缘。此刻,酒却成了他逃离尘世纷扰,忘却宦海沉浮的媒介。“醒复醉”寥寥三字深刻揭示了作者借酒买醉、以酒浇愁的痛苦心理。饮酒的乐趣荡然无存,满腹的苦楚挥之不去。在极度空虚、失意中,作者以酒来麻木自己消磨这无奈的时光。
“仿佛三更”则写出了作者恍恍惚惚、醉意朦胧的酒后状态。这种状态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作者一个时期以来沉重的思想压力,精神上得到了暂时的解脱,使作者能以超然、豁达的心态去审视自己的遭遇,梳理自己的情绪。
另一方面,“仿佛三更”又与下句的“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相照应,点明已是夜深人静,三更时分,整个大地在家童的“鼻息”声中酣然沉睡。作者仿佛独处于天地之间,他品味着这份属于自己的难得的宁静,浮躁不安的心渐于平静。他倚仗江边,注视着波涛汹涌的江河,倾听着滔滔不息的江水声,不禁思绪飞扬,感慨万千。
他想些什么?他可能想到人世的艰辛,仕途的蹭蹬。他也可能想到久别的朋友,远离的亲人。然而面对江河,他更有可能想到孔子那千古的喟叹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生发出岁月易逝、人生易老的无限感慨来。“不尽江河万古流”,相比于江河,个体的生命是那么的短暂,不过是江河中的一朵浪花,转瞬即逝,谁也无法把她长久地挽留。
此刻,这江声如激越的战鼓,震撼着他的心灵,激昂着他的斗志,使他陡生万丈豪情、平添几分战胜困境、直面现实的勇气和信心。这江水,这奔流的江水,冲去了他心中的阴霾,方才那些萦绕于心、不能释怀的沉郁、愤懑,随着江水漂的无影无踪。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作者从深层次上去探究导致自身痛苦的根本缘由,也是作者对自己半世奔波的清醒认识。从表面上看,痛苦好似来自于宦海风波以及由此引发的人生的种种不幸,究其实质,作者之所以时常感到身非自己所属,陀螺一般疲于奔命,呼吸不到自由的空气,感受不到生活的欢欣,实是因为自己心为外物所役,没有忘却“营营”,始终不曾从尘世的功名网中挣脱出来的缘故。一个人若太在意自己在社会中的名利地位、宠辱得失,就会陷入痛苦的深渊。
通彻了这一点,作者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宁静、空明、祥和、安适的境界中去一“夜阑风静口纹平”。夜静、江静、风静、心也静,这既是作者对现实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作者在这一瞬间心境完全趋于平静的真实写照。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孔子曾云:“道不行,乘檸浮于海”,这不过是孔子的牢骚之语,他终究没有成行。苏轼此语,亦非故作惊人之句“隐然有出世之意”。这只“小舟”绝非是一般意义上的小舟,它是作者经过痛苦的蜕变,摆脱尘世的羁绊,获得精神自由的心灵之舟。驾驭着这只小舟,作者就能自如地行驶在充满惊涛骇浪的人生江河之中。
研读这首词,我们不难发现,本词虽然简短,但却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心理转变过程的三个层面:饮酒时的痛苦、郁闷——置身于静谧的自然环境中心灵所达到的平和与宁静一过痛苦的反思后,超然于世的豁达放任,它体现了作者不向命运低头、乐观的人生态度。
山东有哪些小众又风景绝佳的地方?
虽然我不是山东人但我去了这几个地方后对山东有了更深的了解。关键是这几个地方远离的游人如织的喧闹给你带来的是安静和惬意。
1.青州古城
七千多年的古城不仅免费游览而且游人不是很多,这里牌楼众多夜景非常漂亮,有天主教教堂基督教教堂,商铺和民宿非常方便,登上城楼拜拜魁星还可以俯瞰古城全景。
2.井塘村
这里是一座幽静的山村,有世外桃源的感觉,这里民风淳朴,小桥流水,古戏台古民居而且这里还是诸多影视剧的拍摄地。来这里可以找寻到《红高粱》的熟悉场景。
3.云门山
这里历史悠久游客不多,来这里祈求平安长寿,一个巨大的寿字下面的寸字就有2.3米高,这里有人比寸短的说法。
4.黑山岛
一座幽静与世无争的小岛,这里风光秀丽游客不多,而且还能品尝到新鲜美味的海鲜。这里是休闲度假放松心情的绝好地方。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逆天的乞丐?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乞丐就一定没前途吗?如果能把乞丐事业做到顶尖那也是非常有前途的。
中国历史上真正逆天的乞丐一曲《帽儿破》随着电视剧《济公》的播出,一时间火遍了大江南北。如果说中国历史上那个乞丐最逆天,可能就要属这位活佛济公了。
所有见到他的人,都不认为他是一位得道高僧,都是认为其是一位邋遢的乞丐。 然而事实确实如此,济公是以乞丐身份示人,然而却以高德教化世人。
电视剧虽然是进行了加工处理,但是和真实的历史比起来是大差不差。在《灵隐寺志》中记载:
济颠禅师,名道济,台州李氏子,初参瞎堂远,知非凡器,然饮酒食肉,有若风狂。
济公是百姓给他的尊称,他的法号是道济,原名李修缘。他的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官宦世家之后唤作李茂春,母亲是王氏。
李修缘出生的时候,恰逢国清寺罗汉倒塌。而李修缘的母亲经常到这里拜佛,国清寺的主持就给他起名修缘,认为是罗汉转世。
而李修缘的父母在李修缘出生后,就给他指定了未婚妻。不知是上天注定还是其他,李修缘对于佛学的悟性很高,打小经常跟着母亲参佛拜礼。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向往佛家清静。而随着父母的相继离世,李修缘干脆逃了婚约出家做了和尚。
由于李修缘打小就跟国清寺参佛,索性干脆就在这里出家。李修缘的佛性确实很高,不仅对佛道典籍的理解很快,而且还在医学上面下功夫去研究。短短几年时间里面,就在佛道医道上面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
但是俗话说枪打出头鸟,李修缘渐渐的被一些和尚排挤,其中最严重的是智清和尚。正如电视剧中的道济一样,现实生活中的李修缘的佛性很高,但是对于三规六戒直不放在心上。智清就拿着这些东西来排挤他,处处给他使绊子。
李修缘后来是实在受不了此等压迫,因此决定 出游四方。一边继续学习佛法,另一边则是用医术四处救人。中间饿了困了都是靠沿途上的寺庙,不知不觉中来到杭州灵隐寺。当时灵隐寺的主持是慧远法师,看到李修缘的佛性慧根,于是就把李修缘留在了杭州灵隐寺。
虽然李修缘仍然是不改之前的习惯,坐着一些“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的事情,但是慧远法师一直是睁只眼闭只眼。虽然经常会劝告他,然而实在劝不了也会选择放任。可惜在慧远去世以后,新的主持容忍不下李修缘的所作所为,直接把他扫地出门。
李修缘从此又到了“鞋儿破,帽儿破”的日子,不久后流浪到了净慈寺。这个时候李修缘已经是70多岁的高龄,在这里做了一名简单的书记僧。但是还没有一年的时间,慈恩寺被一把大火毁掉,李修缘只好又再次出去化缘。
大约过了一年多时间,李修缘带着化来的钱修缮慈恩寺。等到慈恩寺被修缮差不多后,李修缘又在这里做了几年的书记僧。平时在那里参研佛法,时不时的会去外面给穷人医治疾病。然而年龄毕竟很大,没过几年时间李修缘圆寂于慈恩寺。
嘉定二年以79岁的高龄,在慈恩寺内圆寂。李修缘被火化以后,在其骨灰内出现了相当多的佛舍利,虽然一部分都被人抢走。但是其弟子收拾了一部分,在寺庙内搭建佛塔供奉。
何为逆天?而我们今天谈的是历史上哪些逆天的和尚,很多人都会说是武训、朱元璋、伍子胥、苏灿、高维这些有的没的。在我看来只是这些人命好,并不是所谓逆天而行。
而道济其实是“圣僧”,一直是以佛道之心以“乞丐”之行为入凡间。用身怀救世爱人的菩提之心,以“衣衫褴褛”、“装疯卖傻”融入世间。但是这么多的宣扬佛法的道路不选择,为何偏偏是此种被人误会的行经?用一位高僧评价所说:
“道济禅师,乃大神通圣人,欲令一切人生正信心,故常显不思议事。其饮酒食肉者,乃遮掩其圣人之德,欲令愚人见其颠狂不法,因之不甚相信。否则彼便不能在世间住矣。凡佛菩萨现身,若示同凡夫,唯以道德教化人,绝不显神通。”
也就是说李修缘所做的不可思议之事,诸如饮酒、食肉其实是掩盖他圣人德行。否则他便不可以在世间常住。过往菩萨显身皆是状如凡夫俗子,唯独用道德教化世人,而绝对不会显露什么神通,此方为逆天!
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那些曾经最牛的乞丐们。当然很多名人做乞丐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落难沦为乞丐的。当乞丐的经历,让他们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士,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对他们的人生都会深远的影响。
一 伍子胥
说起伍子胥他可是乞丐的祖师爷呢?他当年在楚国全家被杀,自己一个人只身来到了吴国的苏州。但他到苏州的时候他早已身无分文,随身只带着一把箫。
伍子胥只好席地而坐,吹箫乞食。后来遇到了公子姬光,得到了他是赏识,最后被委以重任。
后来在伍子胥的扶助下,姬光继位成为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带领吴兵大败楚国。伍子胥鞭尸楚平王,报了大仇。
由于伍子胥在苏州要过饭,后来苏州一带的花子便把伍子胥的像供奉起来,称他为祖师爷。 再后来流传到全国,所有的乞丐都知道这一传奇故事,因此大凡乞丐都敬奉伍子胥。
二 高纬
高纬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第五位皇帝,是南北朝有名的昏君。高纬有个更荒唐的“怪癖”---喜欢当乞丐。
他在后宫华林苑,设立了贫穷村舍,他自己亲自穿上破衣烂衬当乞丐,沿街乞讨,这倒不是他想体验贫苦人民的生活,而是想出新鲜法子来玩,寻求刺激,以打发无聊而空虚的生活。
结果,不仅荒废了政事,而且败坏了政风。做了皇帝还想当乞丐过过瘾,这真是闲的发慌了,这样的皇帝当政,国家能不亡吗?
三 朱元璋
朱元璋早年过的还是挺苦的。当年朱元璋做寺院当和尚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高彬法师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朱元璋也出来了,他边走边乞讨,他听人说哪里年景好就往哪里走,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等地整整当了三年的乞丐,然后又回到了寺院中。
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一直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 严嵩
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奸臣之一。严嵩专权了大约20年,1562年他被罢官抄家。最后无家可归的严嵩,在外流浪了两年,做了两年的乞丐,后来因病去世。
传说严嵩晚年只得在祖坟旁搭一茅屋,寄食其中,晚景非常凄凉。嘉靖四十五年四月,严嵩在孤独和贫病交加中去世。
他死时穷得买不起棺木,也没有吊唁者。临死前,严嵩艰难地写下“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掷笔而死。
五 吴六奇
吴六奇为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大力将军吴六奇的原型。他自幼读诗书,广涉经史。嗜酒好赌,之后荡尽家产。吴六奇的经历更为独特。
他在南方,无缘参加闯王起义军,而是入了丐帮。一路升迁,竟至八袋长老,地位仅次于帮主。
据说,他在广东梅县畲坑双头潭一带行乞时,栖息在一个石洞里,一时性起,在洞壁刻下“水光接天”和“煮宇口处”,笔力刚劲,铁钩银划。此洞被后人称为“吴钩洞”,至今仍在,为梅县一景。
六 苏乞儿
苏乞儿,原名苏灿,是中国武术上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位列“广东十虎”之一。一生充满曲折,从原本拥有幸福美满家庭被陷害到乞食为生,再到开创武术新高峰的泰斗,他也是“醉拳”的开山祖师爷。
其匡扶正义的豪举使其成为真正受人敬重的一代武林宗师。同时,也被多次拍为电影和电视剧。周星驰扮演的苏乞儿更是我们心中的经典了。
七 武训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
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引得众人一阵阵哄笑。
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旁观众人中有识得此丐的,纷纷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么?”这不是武侠小说里的情节,这个乞丐也不是洪七公这样的世外高人。
他的名字叫武训,他是当时中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普普通通的乞丐。然而这个平凡的乞丐,却以一番最不平凡的作为,名垂青史而为后人称扬。
在中国历史上,以乞丐身份载入正史的,大概只有武训先生了。
总结: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做乞丐就一定没前途吗?如果能把乞丐事业做到顶尖那也是非常有前途的。当然很多名人做乞丐都是因为各种原因落难沦为乞丐的。当乞丐的经历,让他们接触到了社会底层人士,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对他们的人生都会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