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居删减,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人到电影院看电影了?
这是一种很好的趋势。
所谓电影,只有电影院才能展现它视听上的真正魅力,也是一种对正版版权的支持。电影《一一》中说到“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比起以前至少延长了三倍。”如果能在真正属于它的地方度过这三倍的“人生”,那才称得上一种品味。
自己一个人用电脑看电影,总觉得缺点什么,那就是氛围。
一个人用电脑刷再多遍也比拟不了电影院所带来的氛围。
比如之前看《阿飞正传》内地重映的时候,影厅门口等开场的人群各自讨论着电影的情节和人物,你会有一种归属感,等待开场的心情会激动很多。当时看到刘德华饰演的角色站在电话亭外的那个充满王式风格调调的镜头,逼格十足。之前在电脑看没有特别留意,但是那一刻,大家都因为这种熟悉到爆的王式格调而笑了出来。我到现在还能记得那一刻的定格。
除了氛围,还有一种属于观众的反应。
在电影院看电影,你的每一个感官反应都会无形地放大,因为大荧幕带来的代入感太足了。除了会留意到自己的观感外,你还能注意到其他观众的反应,这是一种额外的乐趣。比如上面提到的。也比如之前去看的《寂静之地》,如果我自己用电脑看,可能会调低音量,或者用别的事情分神,在电影院我不能。所以就能看到左边那位小姐姐越看挨得越歪坐得越低,右边的同伴一直捂着耳朵。有一场女主角走下楼梯,就要踩到楼梯上凸起的钉子前,全场窃语“不要啊不要啊”……
除了这种电脑给予不了的观感外,还得益于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的流行,尤其是微信。每月的片单推荐,成了各大影视公众号的必推内容、观众的必看攻略;还有朋友圈、微博的自来水推荐。所以被吊起胃口的观众自然就会买票去电影院,而且新上映的电影只能去电影院。
有朋友跟我说过,去电影院看电影是最便宜的外出消费。
对比吃大餐、看展览、外出旅游,四五十块左右的两小时电影,的确算是便宜消费,但这也并不完全。只是现在购买电影票的途径太方便了,而且经常有各种优惠票价,去电影院看电影已经是一项很平民的活动了。加上周末节假日,去电影院看电影可以说是三五结伴、一家大小、爱人伴侣必备的一项活动,既能其乐融融、又能增加互相的话题度,何乐而不为呢。
最后一位皇后婉容到底埋葬在哪里?
婉容死后葬在哪儿?
只能用死无葬身之地来形容,可以说是非常凄惨了。
溥仪一共有过五位妻子,婉容可以说是很特殊的存在,因为她是溥仪的皇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婉容1906年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封建家庭,其父是晚清内务府总管郭布罗·荣源,母亲则是定郡王爱新觉罗·溥煦的孙女、毓长的第四女爱新觉罗·恒香,因此婉容身上是流淌着皇室血液的。
婉容出生之后,由于她是家中第一个女孩,所以她的父亲荣源十分高兴,便从曹植所写的《洛神赋》中取字,给她取了婉容这个名字,意思是“惊若翩鸿,婉若游龙”。
婉容虽然出生在一个封建家庭,但她的父亲荣源是个进步人生,十分尊崇男女平等,还特别重视子女的教育。
因此,婉容可以跟很多男孩子一样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而且她也很聪明,从小就广泛学习琴棋书画等传统文化,荣源还给她聘请了一个美国人当英文老师,所以她也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婉容逐渐长大之后,不但才学十分出众,而且还是一位端庄秀美、清新脱俗的大家闺秀,在京城贵族圈中的名声很大,很多人都想娶她为妻。
不过,因为出生在满清贵族家庭,所以婉容的婚姻注定将不平凡,而且也由不得她。
1922年,清逊帝溥仪开始选妃。
溥仪虽然已经退位,但因为《清室优待条件》的存在,所以溥仪依然可以享受皇帝该有的待遇,这里面就包括自主选妃。
据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所述,当时被送到他面前的女子照片有四个,但照片太过于模糊不清,以至于看不清照片中女子的容颜和身段。
在这种情况下,溥仪就凭感觉选中了文绣,但因为瑾皇贵妃(也就是珍妃的姐姐瑾妃)更喜欢婉容,所以她做主让婉容做皇后,让文绣做妃子。
溥仪一度还对瑾皇贵妃颇有微词,但在他结婚当天,他第一次见到婉容的时候,才知道婉容是如此美丽,因此心中十分欢喜。
然而,跟溥仪的婚姻对于婉容来说,却是一生悲剧的开始。
在结婚第一晚,溥仪只是去看望了她,但并没有跟她同房。婉容那时候不知道,溥仪其实是个“能力”十分欠缺的人,因此才没有碰她。
但毕竟婉容年纪小,所以也不太在乎这件事,而是对未来的婚姻生活充满期待。
由于溥仪和婉容都接受过西方教育,又有着很多共同爱好,所以在最初的日子里,两人关系非常好,感情也很不错。
就比方说,两人虽然都住在宫中,却经常用书信来交流,还时常诗词相和,甚至有时候两人见面还用英文交流,以此来相互促进英文水平的提升。
据溥仪回忆,婉容是个知书识礼,相貌娇美、谈吐文雅、举止端庄、仪态不凡、内刚外柔并富有善心的女人,也是一位中西兼并的贵妇,这很符合他的审美观,他因此对这段婚姻十分满意。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婉容开始对男女之事充满期待,但由于溥仪很少跟她同寝,所以她不得不熬过一个个寂寞空虚冷的夜晚。
在这种情况下,婉容不知怎么就学会了抽香烟,以此来打发漫长而寂寞的夜晚。
后来,婉容的烟瘾越来越大,到她出宫之前,已经一天要抽八十五支烟了,相当于现在的四五包,这在清宫档案中是有记载的。
婉容十八岁的时候,香烟已经无法满足婉容了,她便开始抽大烟,自此之后就无法自拔了,大烟也伴随了她终生,知道她去世之后,陪伴她的也只有一杆烟枪。
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溥仪不得不带着婉容和文绣离开皇宫,辗转去到天津。
与宫中不一样的是,宫外的生活充满诱惑和乐趣。
婉容去到天津之后,很快就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她还成为了一个摩登女性,穿旗袍和高跟鞋,还烫了头发,经常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也会见过许多国家政要,生活还是十分丰富的。
除此之外,婉容还特别喜欢购物,她经常去大型百货商场购物,因为有溥仪给钱,所以她花钱毫无顾忌,有用的没用的都买下来。
事实上,那时候婉容跟文绣的关系开始恶化,购物其实就是一种争宠的手段,但给溥仪带去了不小的经济压力,溥仪为此没少找人“要”钱,张作霖就曾资助过他。
但是,在天津的生活并不是一直平静的,由于溥仪“能力”十分欠缺,导致妃子文绣意见很大。
再加上文绣接触社会之后思想上也逐渐进步,也不屑于跟婉容争宠,因此从溥仪居住的日租界张园逃走,并登报跟溥仪离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刀妃革命”。
当时文绣在报纸上说,“侍帝九年,未蒙一幸”。也就是说,文绣跟溥仪结婚九年,就没有过哪怕一次夫妻生活!
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妃子跟皇帝离婚的案例,文绣就是历史第一人,而且她还大胆揭露了皇室丑闻,因此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这件事一度成为人们茶前饭后的谈资。
事实上,文绣之所以离开溥仪,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溥仪想要去接受日本人的邀请,去满洲重新建立朝廷,从而继续自己的皇帝梦。
但溥仪这种行为,实际上是给日本人当走狗,这对于有着强烈爱国心的文绣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她因此决定离开溥仪。
但不管怎么说,文绣的行为让溥仪丢了大面子,溥仪在羞恼之余,将所有责任都归咎到婉容头上,他认为是因为婉容跟文绣争宠,这才导致文绣出走的,因此不再宠爱婉容。
而婉容跟文绣有一点很像,那就是她也很反对溥仪去满洲当皇帝,溥仪因此越发冷落婉容。
在溥仪那儿失宠之后,婉容跟川岛芳子走得比较近。
1931年溥仪去到满洲之后,婉容在川岛芳子的诱骗下,也被带到满洲,成为了伪满洲国的皇后。
婉容本无意再为皇后,更何况是伪满洲国的皇后,她的抗拒心理因此很强,但在日本人的控制下,她根本就无法逃脱。
不仅如此,婉容的一举一动都被日本人时刻监视着,她根本就没有自由,为了避免日本人的骚扰,她甚至不敢迈出大门一步。
更让婉容难受的是,由于文绣的缘故,溥仪怎么都不肯原谅她,还对她冷眼相加,十分厌弃。
在这种情况下,婉容只能以大烟度日,整日待在房间吞云吐雾,她因此时常不处在清醒状态,在精神上开始也出现一些病态。
就比如说,婉容时常在房间里大吵大闹,还砸东西,溥仪知道后十分生气,便叫人拿铁链子去锁住她,有时候一两个月才放开她。
久而久之,婉容的精神越发不正常,开始出现记忆力衰退,整个人也十分憔悴,没有生活能力。
为此,溥仪又不得不叫人去照顾婉容,让人喂饭给她吃,还给她洗澡,而她在的表现就如同一个三岁的小孩子一般,没有半点自我意识。
但有时候婉容也很正常,她会在早上起来的时候,坐在镜子前打扮自己,也会偶尔到院子中散散步,但很少说话,看起来十分独孤而又无助。
总而言之,婉容一会儿正常,一会儿不正常,在人格上十分分裂。
事实上,婉容之所以变得如此,一方面是因为跟溥仪的婚姻让其变得抑郁,一方面是因为长期吸食大烟,给他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了极大创伤。
不过,根据婉容的家人回忆,婉容虽然因为吸食大烟而日渐消瘦,但因为资质很好,所以看起来还是挺有韵味的,是一个俏丽的女人,可以让所有男人无法自拔,除了溥仪之外。
可不是嘛,婉容跟溥仪结婚十多年,还一次都没有尝过男人的滋味,而且她那时候已经快三十岁了,生理上的需求就更加旺盛了。
1934年,溥仪为了摆脱日本人的控制,便让亲信给自己找了一些侍卫,这些侍卫是溥仪亲自挑选的,个个都是壮实的汉子。
那时候婉容的精神状态不太好,但她的哥哥润良却别有用心,便让一个女佣人在中间牵线搭桥,让溥仪身边一个叫做祁继忠的侍卫跟婉容发生了关系。
事实上,婉容的哥哥润良可不是什么好鸟,他为了个人私利,不但怂恿婉容吸大烟,还将他卖给川岛芳子。
润良后来又跟到了伪满洲国,想继续从从婉容身上获利,而介绍祁继忠给婉容就是为了获取某种利益。
不管怎么说,祁继忠让婉容人生第一次尝试男人的感觉,她感到十分快乐,便时常跟祁继忠私会。
那段时间,婉容的精神状态好了不少,因为她觉得生活总算是有些色彩了,便时常精心打扮自己,还时常露出一些笑脸。
但好景不长,婉容跟祁继忠在一起没多久,祁继忠就因为被选为伪满将校候补,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去了。
失去祁继忠之后,婉容十分痛苦,但很快他就看上了另一个侍卫,名字叫做李体育。
然而让婉容没想到的是,她跟李体育在一起之后不久,她就意外怀孕了。但因为溥仪几乎不去见婉容,所以这件事被很好地隐瞒了下来。
事实上,婉容原本可以选择打掉孩子的,但她实在太想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了,便决定将孩子生下来。
溥仪对婉容的私情和怀孕之事一无所知,但终归纸是包不住火的。
1935年,婉容即将生产了,需要找医生接生,溥仪这才知道了婉容干的丑事。
婉容后来生下一个女婴,但被溥仪抱走,丢进火炉中烧死了。但溥仪却告诉婉容,孩子已经被她的哥哥润良抱去抚养了,婉容这才没有大吵大闹。
为了发泄怒火,溥仪将婉容彻底打入冷宫,不准许她走出房间半步,也不允许任何人去见她,前后长达近十年时间。
因为遭到溥仪的处罚,又太过于想念女儿,婉容不到两年时间就从一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变成了一个日渐黄花的疯子。
婉容从来不梳洗打扮,也不下床走动,到后来就因为双腿萎缩而无法下地走路了,双眼也因为长期不见阳光而视力模糊,生活得十分悲惨,溥仪不得不派去的两名太监和两名女佣照顾她。
到1938年,婉容因为喜怒无常,还时常大骂下人,结果太监和女佣都不愿管她,每天只是给她送一些吃的。
久而久之,婉容的房间就变成了“猪圈”,臭气熏天,但她却毫不在意,其实她对这些根本就没有意识。
但有时候到了夜晚,婉容会突然变得异常清醒,她经常半夜大声骂父亲荣源,说他为了当国丈将自己推向深渊,最终断送了自己的一生。
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东北,关东军开始节节败退,溥仪最终在飞机即将起飞的时候被苏联红军逮捕,最后被送到苏联监狱关押。
婉容因为被溥仪丢在伪满洲国皇宫,最后被游击队抓住,先后辗转于通化、长春、永吉、敦化、延吉等地。
在延吉,婉容被关押在监狱里,她不但很难吃到一顿饱饭,还烟瘾发作而痛不欲生,整个人也已经憔悴到看不出她是谁了。
根据溥仪弟弟溥杰的日本妻子嵯峨浩所述,有一次她去监狱看望婉容,只见婉容头发凌乱,身穿一件破烂的黑色旗袍,脚上穿着一双破鞋,她生活根本无法自理,大小便失禁也不自知,说不出话也看不见人,只是蜷缩在监狱的角落里瑟瑟发抖。
嵯峨浩不确定面前这个女人是不是婉容,但当她看到婉容的眼睛,她才知道那确实是大清国曾经的皇后婉容。
在未来的日子里,婉容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差,她还患上了严重的痢疾,只有一个老中医时不时去给她看病,但治疗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效果。
到了八月下旬,婉容的病情开始恶化,最终死在了监狱中。
而直到婉容死前一刻,她还以为自己的女儿还活着。
溥仪虽然骗了婉容,但这对婉容来说对她来说或许并不是坏事,至少是一种安慰。
关于婉容死后的埋葬地点,有一种说法是,婉容去世之后,监狱的官员认为她是伪满洲国的皇后,恶孽深重,就打算用旧炕席卷着尸体扔在北山上。
但这个提议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他们认为死者为大,婉容毕竟当过皇后,应该好好将其安葬,最后得到了多数人同意。
于是,监狱就用木板做了个简陋的棺材,将婉容装在里面,还将婉容随身带在身边的一杆烟枪放在棺材中,然后抬着棺材随便找了个地方埋了。
这个说法并没有被证实,因为直到现在也没有发现婉容的坟墓在哪儿。
还有人说婉容被安葬在延吉市南山,但也没有被证实。因此到现在,也没有人直到婉容究竟葬在哪里。
曾经辉煌无比的皇后,死后连葬身之地在哪儿都不被人知道,这跟死无葬身之地又有什么区别呢?
直到2006年,经过婉容弟弟润麒同意,有人以招魂的方式将婉容安葬在华龙皇家陵园,跟溥仪合葬在一起,还给她取了个谥号,叫做孝恪愍皇后,这当然是不正式的。
据说,婉容去世后三年,在伯力收容所过囚禁生活的溥仪,通过嵯峨浩写给溥杰的家书得知了婉容的死讯,但他当时无动于衷,面无半点表情。
如果说在婉容生孩子之前,溥仪对她还有一丝丝感情的话,那么在婉容生下孩子之后,溥仪就彻底放弃她了。
据记载,溥仪在婉容生下孩子后不久,就娶了十七岁的祥贵人谭玉玲;谭玉玲莫名其妙地去世之后,溥仪又在1942年娶了福贵人李玉琴。
溥仪的这两次娶妻,对他来说都是快乐,但对于倔强的婉容来说却是痛苦万分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婉容的病情。
婉容的一生可以说是具有悲情色彩的,她十六岁嫁给溥仪,只过了短短数年快乐时光,就立马陷入到十分悲惨的境地,遭到溥仪冷落不少,而且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被人利用,最后在痛苦中去世,着实令人唏嘘不已!
极简生活是怎样的生活方式?
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的精神是否极大自由,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得出这个结论,并不是因为我国国民2016年人均图书阅读量为7.86本的数据。
说实话,打从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从贫寒到温饱到饱暖,一路狂飚突进的进入物质社会了。光从阅读方面说,郭敬明《小时代》的风行,各种小女生对霸道总裁小言文的热爱,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各种外在的美好,可以是个人追求的一部分,但并不应成为追求的全部,更不该成为追求的重点。毕竟,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依靠“买买买” 并不能助你一臂之力。
不过,好在,这个世界是纷繁而多元的,有人提倡“买买买”,也有人高喊“扔扔扔”,且不说多年前梭罗先生就在瓦尔登湖边实践过一把极简主义生活,光看近年从日本卷过来的“断舍离”之风如何风行,便可知极简主义在今天已经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当然,就好像吃素还有全素和蛋奶素等诸多类型,在自家看来,极简主义也可分做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两种。激进者,以日本、台湾作者的出品居多,看书名便可知作者的想法了《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零杂物》、《断舍离》、《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大抵是是扔扔扔为主,最后的理想状态,虽然达不到我的家里空无一物,但也只保留最基础的生活必需品。
通常,这种极简主义者也都积极奉行环保主义,请注意,所谓积极奉行,并不只指购物自带环保袋一类的,通常他们还是自制洗发水、洗衣皂的手工达人。总之,是要过上绝圣弃智,绝巧弃利的至简生活。
相较于这种类似中国古代隐士的生活,近年盛行于欧美的极简主义便显得入世且温和的多了,光是看看书名,你便知道这些书的内容并不是一味叫你扔扔扔的,比如《少的乐趣》《极简生活》《极简: 在你拥有的一切之下,发现你想要的生活》,比如刚刚看完的《极简生活》,便令人感慨良多。
这本书的作者艾琳.博伊尔是美国的一位博客作者,也是一位普通家庭主妇,一名妻子、一位母亲。全书的内容很简单,书如其名,通过记述自己极简生活的真实经历,同大家分享自己关于极简生活的个中心得。
和《零杂物》那种全书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自己如何扔扔扔的行动类极简生活图书不同,《极简生活》的内容在静水流深中显得平凡而琐碎。这本书讲的就是作者同受众在跌跌撞撞的生活中做出那些简单的决定,简单的做法,简单的目标和简单的习惯,用事实表明简单物质和朴实设计带来的快乐,以及慢节奏生活带来的种种好处。
你大可将其看成是一个新婚主妇的家务日志,书中所讲的内容,大抵都是如何收拾屋子,如何下厨请客,如何打扫清洁等等。
虽然是一个极简主义者,但作者自己也在书中表示,自己不是圣人,也用智能手机,也叫过那种装在一次性餐具里的外卖,也有忘了带环保袋的时候,也没用苹果醋酸洗头发。
准确说,作者提倡的,是那种每个人的行为都发生改变的温和派渐进式改革。
在这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就说,“很多极简主义者的书一开始就不简单,他们有太多随意支配的钱,有太多不必要的支出,东西太多了,而幸福却远远不够,我的这本书并非如此。”
是的,作者选择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并非如其它极简主义者一般,是因为厌倦了物质的极度繁华那种,像释迦牟尼同李叔同看破红尘选择出家一样。作者所以如此,完全是因为他们租的房子实在太小,地方有限所致。
的确,新婚夫妇在刚刚开始新生活的时候,总是要面对这样那样的问题,每个居家用品的广告里主妇们总是妆容精致,笑的春风得意,但却没告诉你如何面对暖气漏水,如何自修洗手间坏掉的灯泡,如何捕鼠捉蟑螂。
虽然中美国情大有差异,但过日子这事儿都是大同小异的。作者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安家是艰苦的工作,安全就要打理各种事情。似乎总是有做不完的决定,而选择时总是左右为难。选什么样的拖把、那种肥皂,面粉是精白的好,还是全麦的好,都是实际问题,活生生的摆在那里。
在书中,作者毫不藏私的同大家分享了她的心路历程,包括那些或丢人,或失败的经历,很诚恳的向大家表示,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居家经验,让那些简单的解决方案能像新鲜空气一样,给读者带来启迪。
同童话结尾处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日子不同,作者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大家,生活是复杂的,生活不是那么简单,但决定用什么窗帘可以非常简单。
不管房间多小或多大,我们都要尽己之力的照顾好自己的家,对自己的生活多一点掌控,时刻铭记什么是真正重要的,同时善待自己。
最后,我们可以用梭罗的一段名言总结极简主义者的理念。 我想要认真地生活,吸取生命的精华,我想要坚定清苦地生活,想要击退所有并非生活的东西,摒弃所有的浮夸,将生活浓缩到最基本的需求。
相信以上也是很多极简生活向往者所希望达成的目标。在物质极大丰富,精神却总空虚的今天,或者我们都应该让自己的生活中少一点消费主义,多一点极简主义,努力去过一种更简单,但更快乐的生活。
目前你看过的最喜欢的电视剧是什么?
对我来说,最喜欢看的电视剧,是李幼斌老师主演的电视剧《亮剑》。
李幼斌老师扮演的李云龙,真是将这个角色的形象演绎到了骨髓里,李云龙的侠肝义胆、使命担当、机敏灵活、侠骨柔情都被真实的还原并演绎出来,以至于后面《亮剑》翻拍,都无法超越这部经典,反而让大家都去看原版这部,足见其拍摄的效果的确已深入人心。《亮剑》首播是在2006年央视一套黄金电视剧档播出的,那些年央视一套黄金档的电视剧堪称神仙打架——《汉武大帝》、《乔家大院》、《大宋提刑官》、《贞观长歌》……,但是《亮剑》一经播出,它的影响力远超以上电视剧,从各大卫视争相转播就可以看出,热度和复播率直追《还珠格格》系列!我就是只蚊子,也能叮出一管子血来《亮剑》一经播出,将抗日剧的热度带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后面的《雪豹》、《黑狐》等电视剧也都纷至沓来,说的直白点,有人看,愿意看,当然拍的多了,而这都是《亮剑》带来的影响。一个少将,三个大佐,其余的全是鬼子的军官啊我觉得《亮剑》拍的成功的地方取决于四个因素:剧本过硬、演员演技爆棚、配乐大气细腻、拍摄角度新颖等。一、剧本过硬《亮剑》里面的台词基本都还原了都梁著作的小说《亮剑》中的原话,非常接地气。“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给老子拉过来……开炮!开炮!开炮!”,“当年老子怎么叫他打枪,现在就教他怎么打仗……”,“我自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云龙兄当真大丈夫也”,“不求连城璧,但求杀人剑,楚团长初次见面就将爱枪相赠,真所谓宝剑赠英雄啊!”……还有很多,这些台词都将每个人物的性格、修养、心理状态表现的淋漓尽致,代入感非常强,一经阅览,就深入脑海,让人难以忘怀,想要重温一遍,再重温一遍……,反正我是重温了几十遍!好的剧本就是将这些经典都全盘吸收,情节设定没有大的修改,还原给观众一个非常原味的《亮剑》。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二、演员演技爆棚演员们的投入演出,是这部电视剧的高分亮点,李幼斌、何政军、张光北更是将李云龙、赵刚、楚云飞的形象完美的演绎出来,其余角色张大彪、孙得胜、旅长等戏份虽然并不多,但演员的完美演出,将这部剧的高度无形中又提高了不少。虽千万人吾往矣三、配乐大气细腻再来说下《亮剑》的配乐,片头曲的大气磅礴,配上灰色的场面尽头,既雄壮,又悲壮,将观众直接带入到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片尾曲的细腻柔情,又彰显了在战争年代那一抹温情是多么的珍贵和来之不易,战友情、爱情,在那样一个年代,都是珍贵异常的情感。片头曲和片尾曲都多次在剧中作为配乐使用,而通过配乐,在剧中情节带动下,更是将情感带到极致。骑兵连连长孙德胜四、拍摄角度新颖等最后在说下这部电视剧给我印象深刻的另一个点,那就是日语交谈原声展现,在《亮剑》之前的电视剧,里面的日本部队人员交谈大多用的都是中文,最多辅助一声“嘿”、“八嘎”等非常简单的短词,但这部电视剧里面存在大量的日语原声,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其实是有点不难烦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听不懂。不过多看几遍后,才发现这也是这部剧的魅力所在,真实还原当时的情景,使得电视剧的代入感很强!柱子:我打中了!以上就是我认为《亮剑》这部电视剧经久不衰的原因,不多说了,我去再刷一遍!有哪些经典的谍战类电影电视剧?
我的小说《谍影重重》改编的谍战剧《黑狐》,另外前面的《雪豹》 ,我参与了剧本修改。还有后面的《苍狼》,都是同一家公司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