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电视剧,王者荣耀里面的韩信是淮阴侯韩信还是韩王信?
是淮阴侯韩信
我们可以看到王者荣耀大部分人物都是根据历史经典人物改来的
如诸葛亮,张良,张飞,吕布等
都是些有名气的人物
而韩王信说实话如果不是熟读历史
光靠一些影视剧和书籍,相信大部分人不知道历史上还有这么个人
而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相信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大多秦汉书籍和影视剧都有提到
甚至就连小学课本里也有这么个故事
相比名气,自然是淮阴侯韩信更深入人心一些
所以王者荣耀里的韩信自然也是照着他的模型做的
希望这回答对你有帮助
翟母进饭典故?
漂母进饭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列传》,指施恩而不望报答。
典故原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
信钓于城下 ,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既贵,酬以千金。
蒯册是京剧哪个戏里的人物?
京剧《蒯彻装疯》又名:《喜封侯》。汉韩信为破楚大元帅,以功封三齐王。其时,天下大权皆归于韩信。齐人蒯彻,极有机变。在韩信帐下逆料汉高疑忌太甚,必不能保全功臣,劝信叛汉,韩信不从,蒯彻遂佯狂于市。
及九里山一战,楚灭而天下一统,韩信即降封为淮阴侯,又被吕后诱斩之,夷其三族。韩信临死有言,悔不用蒯彻之计,为貌女子所诈。
帝即命陆贾取蒯彻前来问罪。
陆贾奉命往齐,果见蒯彻或哭或歌,语言颠倒,乃智诱与语,始恢复其故态。遂送至洛阳见帝。
帝欲烹之,置油鼎于殿上,蒯彻侃侃直陈,既不推诿,又不瑟缩;帝为之动容,因赦其罪。蒯彻乞韩信首级,葬于淮阴。予以官,不受;闲散以终其身。
如何报复当年让他忍受胯下辱的恶少年?
韩信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大将军,战功赫赫,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韩信一生的荣耀是曾经的忍辱负重换来的,那么在韩信取得了辉煌成就之后,又是怎么处置那个让曾经让韩信受了胯下之辱的屠夫呢?让我们从三个小故事看韩信的人生态度!
一、韩信“蹭饭”受辱胸怀大志的韩信在沦落到吃不起饭的地步了,在小小的淮阴县四处流浪,时任南昌亭长听说了韩信吃不起的情况后,心有不忍,就与妻子商仪要把韩信请回自己家中来吃饭,妻子虽不乐意,但也听从了丈夫的话,把韩信请回了家中。
韩信对亭长十分感激,说日后必定好好报答。
就这样,韩信每日三餐都在亭长家吃。刚开始还好,可时间长了,亭长家也渐渐开始揭不开锅了。
一日,亭长妻子掀开米缸,发现家里的米缸快见底了。终于,她再也忍不住了。
她在亭长面前怒斥韩信“无耻”,成日在家里吃饭,把家里都吃空了。亭长被妻子说得有些心动,但嘴上还是说道:“当初是我邀请韩信来家里吃饭的,如今怎能说反悔就反悔?”
亭长妻子知道亭长不会直接让韩信离开,于是心生一计。
第二天,天还没亮,亭长妻子便起来做饭,饭做好后,她把还在熟睡的亭长叫了起来。亭长有些纳闷:“今天怎么这么早?”
妻子说道:“我们先吃,等韩信来了,我们都吃过饭了,也不必为他再做饭。”
亭长无奈,只能吃了饭又接着睡觉。到了吃饭时间,韩信来到亭长家,却发现亭长家今日并未做饭,反而都在睡觉。
韩信不解,于是在门前踱步。亭长妻子看见韩信,故意慢悠悠地洗漱,然后打扫院子,洗衣物,就是不做饭。
韩信红着脸上前询问。不问倒好,一问,亭长妻子便怒斥了韩信一番,让韩信颜面扫尽。
韩信被妇女指着鼻子辱骂,生平还是第一次,别提韩信内心的愤怒了,韩信一怒之下离去后,再也不来亭长家了,
淮阴侯韩信者,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史记·淮阴侯列传
愤怒离去的韩信对亭长一家很失望,自言自语道:“做善事有始而无终,又怎么能算仁厚呢?”腹中空空的韩信在乡间漫无目的地走着,内心想着一定要闯出一番名堂来,以此来激励自己。
二、漂母饭恩韩信年少落魄时每天在河边钓鱼只为能饱餐一顿,但往往事与愿违,韩信也钓不上来几条鱼,经常食不果腹,在河边洗衣物为生的漂母注意到韩信很久了,看到落魄的贵公子,顿生恻隐之心,就每天带点饭给韩信吃,韩信非常感激。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几十天。漂母每天到河边盥洗衣物,也每天为韩信准备饭食。终于有一天,韩信在接过漂母饭食时脸红地说道:“您没有嫌弃我,反而送我吃食。等日后我封侯拜相,一定赠予您千金,报答您对我的恩情。”
漂母听完韩信的承诺,顿时把脸沉下来,说道:“你堂堂七尺男儿,一不能耕地,二不会经商,沦落到这种地步。我看你可怜,给你饭食,并不是贪图你的‘千金’,你说这些话,简直是侮辱我。如果以后还想吃我的饭,就不要再说这样的话!”
韩信万万没想到漂母会说出这样的话,韩信思绪万千,是啊,韩信一不会种地,二不懂经商,自己连饭都要靠别人施舍,自己会什么呢,苦练那么久的兵法又有什么用呢,顿时韩信被漂母的话浇醒了,自己不能在这里呆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走出去闯荡,漂母的恩情一定要报答的,韩信就这样离开了自己淮阴之地。
三、韩信胯下之辱韩信落魄时喜欢佩戴一把长剑,悠悠得走在大街上,市井中有一屠夫看韩信不顺眼,就故意欺负他,挡住了韩信的路,并指着韩信说:“你这个穷小子别看天天佩戴一把剑,其实你是懦夫一个,今天你要从我这过去的话,有两种选择,要么你拿剑杀了我,要么从我胯下钻过去”,说完一群人哈哈大笑,
韩信攥紧拳头,怒视着眼前这个屠夫,手去拿宝剑,众人都以为韩信要拔剑杀了他,这时有起哄的人喊了一句“杀了他”,顿时人群中都是呼喊声,
韩信看着周围人越聚越多,心里不由得想:“是十步杀一人,血溅七尺,还是像狗一般从他的裤裆下爬过去呢?如果杀掉他,不过是少了一恶少,但杀人需偿命,自己尚未实现鸿鹄之志,杀之无名毫无意义?更何况,韩信的宝剑是由上好精铁锻造而成,寒光映日,摄人心魄。自古以来,名剑只斩千夫长,杀一小人,何苦来哉?”
想到此处,韩信默默低下了头。
韩信把剑扔到地上,然后单膝跪下,双手撑地,在围观人群轻蔑的笑声中,慢慢双膝跪地,从恶少的胯下爬了过去。
这两条腿仿佛两座大山,将韩信最为看重的尊严牢牢压在了下面。
韩信在淮阴县城呆不下去了。
韩信出道这就是韩信出道前经历的心酸往事,看来天才也不是一帆风顺的,磨难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成功前尝尽人间苦楚,当你成功后,会发现以前所受的苦难都是你宝贵的财富吧!就像苏秦的一句名言:如果在洛阳给我良田二亩,我还能像今天一样佩挂六国相印吗?
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韩信带着所有的耻辱出发了,决心要闯出一番天地,一定要成为人上人。
在秦末乱世之中,韩信先后投靠项梁,项羽,最后被汉王重用,拜为大将军,韩信的军事才能完全发挥出来,灭代国,魏国,赵国,降燕国,降齐国,为刘邦灭项羽立下汗马功劳,成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的第一功臣,就这样韩信被封为诸侯王齐王,后有徙为楚王,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侯。
韩信衣锦还乡韩信当了楚王回到了那个曾经让他受辱的淮阴县,年轻的楚王心潮澎湃,他看着四周熟悉的街道,自己还能叫出很多人、很多店的名字。可他们依旧是百姓,而他已经是楚王了。
韩信荣归故里需要找三个人
1、漂母
2、南昌亭长
3、恶少屠夫
一、漂母报恩,千金诺言韩信见到漂母,他感激地说道:“您还记得我当年许下的千金之诺吗?虽然您不图我的回报,但我衣锦还乡,又怎能不兑现自己的诺言呢?还请您收下金子,成全我渴望报答您的心意吧!”
漂母没有拒绝韩信的报恩,这不仅是荣华富贵,更是儿子对母亲的一片心意。
二、南昌亭长,以德抱怨南昌亭长赶紧对楚王行了大礼,他跪在台下,眼睛不敢往上看。妻子如此辱骂楚王,自己还能有好下场吗?他默默地等候着韩信的发落。
良久,韩信叫人拿来了一百个大钱。
他把大钱扔在亭长面前,道:“当年,你收留我在你家吃饭,于我有恩。今日,我本应厚赠你千金,可你却纵容你妻羞辱我。做好事不能有始有终,实在令人心寒。今日,赐你一百钱,回报你给予我的饭食。”
南昌亭长收起大钱,跪谢楚王,并不敢有怨言。在他看来,妻子将韩信辱骂到那种地步,如今,韩信没有杀了他们泄愤已是大恩,哪还敢要求韩信的回报呢?
三、屠夫恶少,以“官”报怨当卫兵们从屠户家,将恶少绑起抓走时,恶少和他的家人们纷纷哭喊绝望了。他们没想到报应竟然来得如此之快,那个昔日落魄的少年,竟然变成了高高在上的楚王!
韩信执剑在上座,执戟士兵们雄赳赳气昂昂地站在两侧。恶少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他不敢抬头看韩信的眼睛。
要说韩信对恶少没有一点儿痛恨,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他当即起身,拔出宝剑走到台下。看热闹的众人纷纷起哄叫好,等着韩信一剑杀了恶少。
可让大家没想到的是,韩信竟然用剑锋挑断了恶少的绳索,并让他站起来。
劫后余生,恶少的膝盖有些发抖,腿也有些发软。当他哆哆嗦嗦又强装镇定地站起身后,韩信大声说道:“当年,就在距离此地不远的地方,我在此人胯下伏行而过。天下都以为我怯懦,并以此为辱。大将龙且也用此事来羞辱我。可真正的英雄,难道不该能屈能伸吗?我的剑三尺寒光,当日如何杀不得他?只是杀了他,我就再没有横扫天下的机会了。如今,我是楚王,他是百姓。当初那些看不起我的人,今日又纷纷指责此人为小人。他落在我的手里,我灭他九族又有何难?可我素来认为,这个人是个壮士,他不该被我杀死。”
其实韩信胯下受辱并非是懦夫表现,一个人面对如此羞辱,竟然能隐忍不发,这才是坚韧与大勇,何其可怕。
众人听得纷纷点头,恶少也因韩信的一番话羞愧难当。
“此屠,可为楚中尉!”韩信指着恶少大声说道。这句话让在场众人都惊呆了。中尉一职至关重要,相当于楚国的公安部部长。
众人都没想到,韩信不但没有杀他,还让他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史记·淮阴侯列传
总结韩信当了楚王后,衣锦还乡,知恩图报,对当时有恩于他的人必定涌泉相报,对曾侮辱过自己的人并没有睚眦必报,反而以德报怨,让人佩服韩信的心胸宽广,能容下他人,不计前嫌,这点让我们看到了韩信的为人,自此以后,天下无不称颂韩信心胸宽广,爱才心切,也有越来越多的壮士来到韩信门下,愿意为其效忠。
参考资料:史记
彭越凭借挠楚战术逼死项羽和韩信齐名?
彭越凭借挠楚战术逼死项羽,和韩信齐名,晚年结局如何?
彭越结局非常悲惨!不仅被杀,还被灭族!
彭越是砀郡昌邑人,秦末举兵起义,曾相助刘邦攻昌邑,项羽分封后无归属,楚汉相争时归顺刘邦,采用游击战术挠楚疲楚,参加垓下之战,被封梁王。
公元前197年,陈豨在代地造反,刘邦亲征,兵至邯郸,向彭越征兵,彭越生病,派部下领兵去邯郸,刘邦生气。适逢彭越府家仆密告刘邦,彭越和扈辄要造反。刘邦把彭越贬为庶人,迁往蜀地,彭越赴蜀途中遇吕后,被带回。吕后建议刘邦杀了彭越,刘邦于是杀彭越,并夷其宗族,封国被废。
分析一下原因,彭越的悲剧其实是由他自己的“投机心理、侥幸心理、邀功心理”导致的:
1、 垓下之战前待价而沽,“投机心理”埋下隐患彭越其实非常具有军事才能的,但也是非常善于投机的人,“投机心理”很重:
第一次“投机”表现是“起事”:秦末陈胜吴广起义后,天下群雄纷纷揭杆,包括项梁项羽叔侄都起兵反秦,乡里人劝彭越也起兵,彭越却说,让两条龙(即秦、楚)先斗,我们等等再说。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桀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一年后,彭越才带领乡里人起义,起义的时候严明军纪,并斩杀了一个迟到的乡亲“立威”,其后,收集诸侯走散的士卒千余人。并帮助刘邦打昌邑,未克,刘邦西入咸阳,彭越没有跟随,依然在魏地收集闲散士卒。
灭秦后,项羽大封诸侯,彭越也没什么功劳,所以啥也没得到,自己所带领的一万多人也没有归属。
后来田荣造反,联络彭越击楚,项羽派萧公角迎战彭越,被彭越击败,显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
第二次“投机”表现是“归汉”:楚汉相争开始,刘邦听从韩信之计,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并东出函谷,向项羽的老巢彭城挺进。彭越见刘邦形势喜人,舍田荣而归顺刘邦。并收复魏地十余城,刘邦立魏豹为魏王,让彭越当魏的相国。彭越应该是不愉快的,因为魏地主要是彭越打下来的,结果给人家做了“嫁衣”。
彭城大战刘邦大败,彭越打下的城池都丢了,但彭越懂得保存有生力量,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魏豹投降项羽,但彭越没降,而是引兵驻扎在河上。
在刘邦与项羽荥阳对峙时,彭越发明了“游击战术”,专门在项羽的后方骚扰楚军,并抢了项羽的粮食,使项羽军粮总是供应不上。并利用防守薄弱的机会,攻下了梁地17城。项羽很恼火,不得不回兵进攻彭越。彭越打不过项羽,就向北跑,打下昌邑周边20余城,抢得粮食十万斛,送给刘邦。游击战术让项羽无可奈何。
第三次“投机”表现是“垓下”:鸿沟和议后,刘邦背信,追击项羽,在固陵被项羽打败。刘邦召集韩信、彭越发兵,到垓下会师,合击项羽。结果韩信和彭越都按兵不动,都在观望,这是典型的待价而沽。
刘邦很生气,但又无可奈何,听从张良之计,封韩信为齐王,封彭越为梁王,并划定了王国的区域,有些王国区域在项羽手里,只有打败项羽,封地才能落实。韩信、彭越得到刘邦封王的旨意后,才发兵垓下,几路大军十面埋伏,一战击败项羽,消灭楚军,天下归汉。
彭越“待价而沽”的投机心理,显示彭越并不是对大汉有多忠诚,一个诸侯王不一定忠诚,刘邦怎么会放心?
因为韩信彭越的“待价而沽”给刘邦的心理投下了巨大的阴影,让刘邦怀疑了他们的忠诚,为以后“秋后算帐”埋下了隐患。
2、 刘邦剪除异姓王时丧失警惕,“侥幸心理”缺乏应对刘邦称帝后,就以义帝无后为理由,把韩信封为楚王。这个明显的信号,韩信没有警觉,彭越也没有警觉,继续高枕无忧地当他的梁王。
刘邦称帝当年,临江王共欢叛变,刘邦派卢绾、刘贾围剿,投降后被杀。这是个明显的剪除异姓王的信号,但彭越没有警觉,也没有采取预防措施,继续高枕无忧地当他的梁王。
刘邦称帝当年十月,燕王臧荼造反,刘邦亲自带兵平叛,剿灭了臧荼,令卢绾为燕王,这时彭越还是没有提高警惕,继续高枕无忧地当他的梁王。
刘邦称帝第六年,原来项羽的部将利几反,刘邦御驾亲征,剿灭了利几。彭越还是没有提高警惕,继续高枕无忧地当他的梁王。
当年12月,有人告楚王韩信谋反,刘邦将韩信贬为淮阴侯。不久又将另一个韩信即韩王信迁往太原。而将两个韩信的封地封给了刘氏子孙。这么明显的打击异姓王的行动,彭越依然无动于衷,侥幸地认为跟自己没关系。
高祖十年八月,陈豨在代地造反,刘邦亲征,征调彭越兵至邯郸,彭越称病不至,派部将领兵前往,刘邦不高兴。部下扈辄建议造反,彭越不听。家仆到刘邦那儿告密,刘邦出其不意袭击并抓捕彭越,经审查,彭越有谋反嫌疑,刘邦将彭越贬为庶民,迁往蜀地。
刘邦一次次的打压剪灭异姓王,彭越抱着侥幸心理无动于衷,没有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导致自己被废,让自己陷入很被动的“鱼肉”境地。
彭越如果早点提高警惕,可以效法张良,早点自请贬王为侯,交出兵权,完全可以安享晚年的。后来吕后称制时,齐王刘肥就把自己的封地一部分送给鲁元公主,吕后就放过刘肥了。
彭越稍微看开一点,退一步也许就“海阔天空”。
3、 被贬庶人时恃功邀怜,“邀功心理”缺乏冷静彭越被贬庶人,全家迁往蜀地途中,巧遇吕后。
彭越向吕后哭泣,辩解自己无罪,希望回到故乡昌邑去。吕后假装答应,把彭越带回洛阳,见了刘邦后说彭越是勇将,流放蜀地会有后患,不如杀掉。
刘邦默许,吕后让彭越家仆再诬告彭越谋反,彭越被杀,并被灭族。
《史记.魏豹彭越列传》: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雒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原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雒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彭越遇吕后哭诉导致被杀,完全是彭越“邀功心理”作怪。
本来,刘邦是皇帝,刘邦已下令贬彭越为庶人,彭越需要做的就是执行君命,因为天子无戏言。但彭越遇到吕后哭诉,搞出一副很委屈的样子,其实吕后明白,这是他邀功心理,彭越哭是提醒吕后他是有功之臣。
吕后那么聪明,当然明白,刘邦和吕后都不怕你邀功,怕的是居功自傲,甚至利用功劳和影响力做出过激事来。
所以心狠手辣的吕后直接把彭越带回洛阳处死,把彭越可能据功造反的隐患直接灭杀。
时间往后穿越一下,看看李勣的做法,就比彭越聪明多了。
李勣就是徐茂公,归唐后屡立战功,被封英国公,成为凌烟阁24功臣之一。
李世民死前,怕李治即位后无法驾驭李勣,就把李勣贬为叠州都督。并对李治说,如果李勣有怨言,就杀了他;如果没有怨言,你即位后就启用他,这样有恩于他,就会为你效忠。
李勣接到被贬通知后,立即启程赴任,连家都没回。高宗即位后不久就被召回,任左仆射,相当于宰相。
后来李勣带兵灭了高句丽,解除了唐王朝东北边患,死后陪葬昭陵。
彭越的做法与李勣相比,云泥之分!
彭越的悲剧结局,一半在刘邦和吕后,还有一半的原因在他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