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 季羡林,季羡林写过哪些关于童年生活故事?
《我的童年》是季羡林所作的文章,出自《季羡林自传》。
季羡林先生用自己的笔,讲述了他从山东临清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的孩子,一步一步成长为学贯中西、享誉海内外的学术大师的人生历程,记述了他九十多年来所遇到的人和事,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展示了他个人的奋斗经历和情感世界。
那些上学时总看闲书的?
中国已故东方学大师季羡林在接受小记者苗苗采访时说,要想把文章写好,还是要多读点“闲书”。正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若有神”,古今中外大凡有成就者,尤其是政治家、战略家、哲学家、文学家等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知名人物,无不是爱读书、读好书的典范。
这里所谓的“闲书”,主要是指与本职工作或者自身专业关联不大但对人生成长有所帮助的书籍,如小说、杂志、百科等,对学生来讲就是除课程之外的,对职业人士就是除本专业以外的,当然不包括那些宣扬迷信、色情、暴力、变态等糟粕类书籍,这里,只对还在成长阶段的学生看“闲书”提点个人意见。
在当下应试教育还是主流教育方式的情况下,当学生是很辛苦的,白天围着老师转,晚上围着作业转,假日围着课外题转,属于自己的生活和时间很少。老实说这不是一个正常的成长方式,很像宋代以后的八股文,把思想禁锢在一个笼子里面,不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有些家长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把课外书一律列为“闲书”,不允许孩子看“闲书”,慢慢就使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以致在学校“高分低能”,进入社会后“有文凭没水平”,与个人得不偿失,与国家弊大于利。好在近年来国家已意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提倡把休息时间还给孩子,提倡孩子培养阅读兴趣,“闲书”也成了光明正大的好书了。
当然,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还是要以学习课程为主。但在闲暇时分,还是要多读点课外书,以丰富知识,拓展视野,陶冶情操。季羡林在谈到看“闲书”的体会时说,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他在散文《我的童年》里也讲到自己看的闲书还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男生谁没有一两本金庸、梁羽生、古龙的武侠小说,女生谁没有一两本琼瑶、亦舒、岑凯伦的言情小说,一点也没有影响这一代年轻人的成长,现在已成为中国发展的中坚力量。
在当前各类纸版书、电子书极其丰富的今天,看“闲书”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对学生看“闲书”也提出了挑战,但总的来看也没脱离“读什么样的书”“怎么读书”这两条基本问题。这里,就这两条给学生们提三点建议:
一是宜精不易粗。学生的业余时间不多,读书广泛涉猎不可取,还是要精挑细选,以教育部推荐的阅读书目为主。
二是适龄且适度。有些书很好,但并不适合学生阅读,比如《周易》、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晦涩难懂,学生阶段了解一下即可。
三是多读“无字书”。“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除了多读书外,学生时代还是要挤出时间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生活中去,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相互印证,这样才能达到看“闲书”的目的。
季羡林的我的童年节选是围绕什么描写自己童年生活的?
从亲情与见闻的角度来介绍他自己的童年生活
《我的童年》季羡林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总写作者对童年的感受
第二部分(2——13)写我童年的生活
第一层(2——10)交代我的.生活背景,回忆童年在家乡的生活。
第二层(11——13)离开故乡,抒发思乡之情
介绍了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父亲与叔父艰难的生活;我每天最高的享受;偷吃死面饼子的趣事;介绍我的启蒙老师;回忆童年时的小伙伴;交代我离开故乡的原因。
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都会赴约到达的成语有哪些?
形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会赴约到达”的成语有三个:
1、风雨无阻 [ fēng yǔ wú zǔ ] 【释义】不受刮风下雨的阻碍。指预先约好的事情,一定按期进行。【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黄秀才从陆路短船,风雨无阻,所以赶着了。”【例句】明天进行足球比赛,风雨无阻。
2、一往无前 [ yī wǎng wú qián ] 【释义】一直往前,无所阻挡。形容勇猛无畏地前进。【出处】毛泽东《论联合政府》:“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3、不见不散 [ bù jiàn bù sàn ] 【释义】双方约定一定要碰面。【出处】: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43回:“咱们两个人死约会,不见不散,老西等候多时了。”【示例】:季羡林《我的童年》:“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浮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
你做梦经常会梦到的是什么?
【多情只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我平生爱做梦,老来多做思念之梦;在梦的内容上,有了三个特点:
一、做的即便是恶梦,地点总是在故地;虽也在城市里住过很多年,一般不会梦到钢筋水泥的建筑,总是乡村的景物。
二、总是会梦到亲人、师友,总是会梦到有过密切交往的故人。
三、常会梦到自己正在读书、写文,连梦到的书本,也大多是早年的。
近日里读了前人写梦的一些诗文,发现了我的这三个特点,原来也是比较普遍的;而有了这样特点的诗文,也往往会真切与感人。
邵雍《昼梦》诗云:
“梦里有乡关,乡关二十年。”
他离乡二十年了,梦里依然觉得身在故里,河山依旧;似乎人都是一样的,梦里的背景,也是早年的。
又如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秋。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
此曲以归乡之梦作为主线,接连写出了梦之前听到的萧声、梦当中所见的灯花残棋,以及梦遊之后难眠的种种心事,十年辛酸、亲人的忧,都涌上了心头。
大诗人李白也经常在梦中怀念故乡与乡村生活,例如:
“唯有梦魂南去日,故乡山水路依稀。”(《古风》)
“我心亦怀归,屡梦松上月。”(《赠别王山人归布山》)
“昨宵梦里还,云弄竹溪月。”(《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
“轩盖宛若梦,云松长相亲。”(《酬王补阙惠翼庄庙宋丞泚赠别》)
李白写梦的诗句,有的是赠给亲属的,更写得真挚、感人;比如,“梦得池塘生春草,使我长价登楼诗”(《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二首》之一)、“昨梦见惠连,朝吟谢公诗。东风引碧草,不觉生华池”(《书情寄从弟邠州长史昭》)。
据《古今诗话》记载,“谢灵运,会稽人,玄之孙。尝与弟惠连吟弄,弟不在,思未得。晚梦惠连,忽得‘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以为神助。”
李白在诗句中,借用了谢灵运梦见惠连而得佳句的典故,既切合了他与亲属在身份上的关系,也回顾了自己当年学诗的旧事。
李白在诗风上,与杜甫是迥异其趣的,但彼此之间感情真挚,友谊深厚。
李白流放之时,杜甫积想成梦,写成了《梦李白二首》,第一首的前八句是: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李白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正安西北);在当时,此为瘴疠之地。
远在北方的杜甫听到了这个消息,忧思交加之下,就梦到了他,却也不禁起了疑问:
“你明明是困于罗网,怎么又生出了翅翼,来到了我的身边呢? ”
杜甫在第二首的前八句里,又这样写道: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李白《送友人》诗里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之句,杜甫在这儿是活用其意。
杜甫说,天上的浮云飘来飘去,可你这个远在天边的游子,却总不见归来,令我好不思念,竟至于“三夜频梦君”;而每次梦到你在“告归”之时,你又总是苦叹: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我有一个老友,四十年来,行走在“江湖多风波”的社会上,交游颇多,也时常对我叹息说,“舟楫恐失坠”;他还说过,只有我这么一个知交,而我也是相似的慨叹。
我俩曾经讨论过,“知交”何以会如此罕有?
他的说法是,当今之世,世态炎凉、人心难测,而我则为他的少年之交,故有深切的了解与友情。
其实,从杜甫的诗句看,自古就是知交罕有的,并非只是今时;比如,元曲《冻苏秦》中就说:
“也素把世态炎凉心中暗忖。”
活了近百岁的季羡林先生,也说如此世态,是“古今所共有,中外所同然,是最稀松平常的事,用不着多伤脑筋”的。
在他写的《世态炎凉》一文中,我读到了以下的叙述:
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的一个“不可接触者”。走在路上,我当年辉煌时对我低头弯腰毕恭必敬的人,那时却视若路人,没有哪一个敢或肯跟我说一句话的。我也不习惯于抬头看人,同人说话。我这个人已经异化为“非人”。一天,我的孙子发烧到四十度,老祖和我用破自行车推着到校医院去急诊。一个女同事竟吃了老虎心豹子胆似的,帮我这个已经步履蹒跚的花甲老人推了推车。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如吸甘露,如饮醍醐。这件事、这个人我毕生难忘。
老先生这番话,也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为什么我在梦境里,除了几个亲人、几个故交、几个师长之外,每次梦到了其他的人,面目总是很模糊的,脸孔也总是会变化的,忽地就变成了另一个人。
由此也可明白,多数诗文所写的梦中之人,仅仅只有几个;因为投入了真挚的情感,而令读者深受感动。
郭沫若写道:
“我的母亲爱我,我也爱她。我就到现在虽然有几十年不曾看见过她,不知道她现在的生死存亡,但我在梦里是时常要和她见面的。”(见于《郭沫若文集·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沈钧儒老人也在一首诗中写道:
“昨夜梦我母,今夜梦吾妇,琐屑道家常,未与生前异;忘乎其在梦,纵梦也堪喜!”(《二月五日夜之梦》)
英国作家普里斯特来也写到了,他是如何与已逝的故人、在梦中谈笑风生的:
“死者就在梦境之中,有说有笑。往事历历其中,虽有时支离破碎,混乱不堪,但偶而又象雏菊那样的新鲜。”(《梦》)
但,恐怕梦中这样的有说有笑,也是难遇、难得久的,正如清人龚自珍的一首《浪淘沙》所写:
“好梦最难留,吹过仙洲,寻思依样到心头。去也无踪寻也惯,一桁红楼。中有话绸缪,灯火帘钩,是仙是幻是温柔。独自凄凉还自遣,自制离愁。”
元稹在元配夫人韦丛死后,写过许多悼亡诗,以梦作为通往幽冥的途径,且看他的《记陵三梦》第三首:
“君骨久为土,我心长似灰。
百年何处尽?三夜梦中来。
逝水良已矣,行云安在哉?
坐看朝日出,众鸟双徘徊。”
虽说是“三夜梦中来”,然而,人亡犹如东逝之水,他也只能呆呆地坐看“众鸟双徘徊”了。
李商隐在赶赴东蜀途中,遇到了大雪封关,此时他多么想,能由妻子寄上御寒之衣,可是他的妻子早已亡故了,他也只能“回梦旧鸳机”了: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宋神宗熙宁八年的一个晚上,苏轼做了个梦,他回到家乡与亡妻王弗,会面于轩窗下。
梦中,只见风姿绰约的王弗正在临窗梳妆;十年不曾见面,生死茫茫,当此之时,他又惊又喜又悲,千言万语,一时无从说起。
于是,两人默默相对,只是流泪,却突然的,诗人又泣不成声、肠断心碎了;于是,他就哭醒了,便回忆梦中的情景,写下了一首著名的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于30岁之时,王弗因病弃世,年仅27岁。
据《亡妻王氏墓志铭》上所写,王弗“葬于眉(今四川眉山)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而诗人这时却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两地相隔何止千里?
写这首词之时,苏轼40岁,虽说岁数还不大,但他于奔波劳碌及其感时伤怀的人生磨难中,早已显得苍老了;王弗看到他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模样,恐怕也是认不出他了。
人生苦短,缘聚缘又散!
今年的中秋夜,我独坐在姚江边上观月。
近于十二点之时,我打开了一个网络; 看到了一些网友的留言,或者愤愤于儿女不孝,或者在感叹寻偶之难,以及人性的自私与欺骗、争斗,或者悲伤于自己的孤寂处境。
我也写了一个短文,摘录其中的一段:
“孤单的众位网友啊,一起仰头望,天上的明月全中国是一样的圆——这就是咱们在一起赏月了!能够有今日的一个月圆之夜,与友们一起仰望明月,颇感欣慰;看啊,天上的月亮圆了,圆啊! ”
我在这篇短文里也提到了,“此时,我也是一个人坐在姚江边。曾经有个友人一起散步的,但几个钟头前,就被他的老婆叫去、离开了;也许今晚他要受到训斥呢,不要去羡慕他人,各人自有各人的福与烦恼。从根上看,出生以后,每个人的心与命,终究就是孤单的 ”。
缘份、缘份,就讲一个“缘”,缘聚、缘散,半点也由不得人的;唐末诗人张泌写过一首诗,说他在梦中寻觅旧时的恋人: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
多情只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张泌曾担任过南唐内史舍人,他早年和邻家之女浣衣,彼此相慕;诗句里的“谢家”,是以东晋才女谢道韫,指代浣衣的家。
诗评家刘逸生分析说:
“大概诗人曾经在女子家里待过,或者在她的家里和她见过面。曲径回廊,本来都是当年旧游或定情的地方。因此,诗人进入梦乡以后,就觉得自己飘飘荡荡地走进她的家里。这里的环境是这样熟悉:院子里四面走廊,那是两人曾经谈过心的地方……”
“可是,眼前廊栏依旧,独不见所思之人 ”,“人是再也找不到了,那么,还剩下些什么呢?”
这就是缘份尽了——多情只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网友之间的关系,也是一样的“缘起”道理,隔屏相望,聚散无常——多情只有庭前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我还想起了感叹“人生如梦”的一首曲子,是无名氏作的《玉交枝》,也抄写在这里,以供网友们品味——
休争闲气,都只是南柯梦里。想功名到底成何济?总虚脾,几人知?百般乖不如一就痴,十分醒争似三分醉。只这的是人生落得,不受用图个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