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洁修身,什么叫廉洁修身呀?
廉洁修身,指的是清白高洁,不贪污,品行端正且修养身心。廉洁修身作为一种社会价值取向,始终引领着社会向前发展,形成一种良性的追求。一个廉洁的社会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反之,腐败现象的频繁发生将会导致一个社会承受沉重的政治代价和经济代价。
廉洁修身格言诸葛亮?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大学生如何廉洁修身?
我发表下我的看法
首先大学生应该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现在很多的大学生从小在父母的照顾下学会了依赖
没有独立照顾自己能力。所以首先大学生就应该要培养自己的独立自理能力,先把自己照顾好,在生活上能够自理才能谈其它方面的。
我大学生活其实没做到那么修身,大一大二那会都在谈恋爱,然后偶尔也会去做兼职吧。还好的就是学习方面没有落下,该拿的都拿了。大三当过一年部长,也算学了一些东西。也是常常去图书馆的,不过我看的都是小说,哈哈哈。
大学我觉得过的让自己满意,多经历,以后不后悔就是最好的。
廉洁修身的手抄报标题?
1.反腐倡廉2.敬廉崇洁3.廉洁奉公 4.清正廉明5.廉洁之风6.清白廉洁你是要做手抄报吧?我也是啊
曾国藩的修身之道有哪些?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国藩继承发扬儒家教育思想取得了巨大成功。
曾国藩作为一个政坛上的大人物,之所以区别于其他政客最为显著的地方,是非常注重完善自己人格的修炼,促进仕功的建立。
诚、静、谨、恒来修身
曾国藩强调的自身修为要目光向内,即自我管理,是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修身与气势庞大的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简单,事实是一旦真正实行起来,它远比战略困难得多。正人先正己,曾国藩上承三省吾身的教诲,下启自我批评的风气,时刻不忘修身养德。他的修身功课主要为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
他从三十一岁起,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称为《过隙集》,“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不但内心反省,而且努力改正。《过隙集》刚写到第九天,他便猛省从前与某人结仇怨,错在自己当初“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晚他即到某人住处“登门谢罪”。长谈之後,又请吃饭。从此前隙尽释。自此曾国藩时时反求诸己,处处修德养望,在人格、声望等几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还有,他写有,也不外出,不应酬,而深省内心,读书写字,这是积蓄能量的最好方式,每天都在练功,与古人所秉承的“功夫在诗外”一致。
许多人都认为人格修炼是空虚的东西,认为修身是虚无缥渺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修身才是他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原因。
曾国藩的修身,人格修炼对他事业有帮助,他靠人格的魅力成为卓越的领袖。有极高的威望,全国各地的优秀人才投入到曾国藩麾下,幕僚多达三四百人,当时第一流人才都是出自他手下。野史记载,许多新科进士不愿意履朝廷之任而愿意进入两江总督的幕府,曾国藩的一个手令就可以使他们千里趋之。
他如饥似渴读很多实学的书,使他一生能够遍兼五个部的部长。培养自己的声望、知名度,当时没有媒体,没有电视,他靠什么呢?靠诗文。三十岁时他自信诗已经达到很高的地步。在北京城里的知识分子圈和他的家乡湖南知识分子圈中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回到湖南一呼百应。还有无数反映民生的奏折,老百姓喜欢不喜欢?有政治之心的知识分子喜欢不喜欢?真正想为国家做一点事的官员也不会反对。这些奏折副本在社会上广为流传,使得曾国藩建立了很高的社会声望。
曾国藩为自己立下课程十二条:(即著名的曾国藩修身十二法)
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读史:念三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昧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取积愈难清。
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治学篇
曾国藩曰“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
为学之首要在立坚卓之志。(今有几何?我做不到,甚至想都不敢)
其二,“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之不专也。”(虽有心博学而精深,却总是浅尝辄止)
第三,“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有志、有识(既博且专)、有恒,治学之三要素。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治学之法:“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修身篇
克己之学——反省自己
刚柔并济——“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
讲求清廉——“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有此三者,自然鬼伏神钦,到处人皆敬重。”“盖凡带勇之人,皆不免稍肥私囊。余不能禁人之苟取,但求吾身不苟取。以此风示僚属,即以此仰达圣主。”
事事谨慎——三实:不说大话、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
三忌:天道忌巧,天道忌盈,天道忌贰。
三薄:幸灾乐祸,一薄德也;逆命亿数,二薄德也;臆断皂白,三薄德也。
三知:知命,知礼,知言。
三乐:读书声出金石,飘飘意远,一乐也;宏奖人才,诱人日进,二乐也;勤劳而后憩息,三乐也。
三寡:寡言养气,寡视养神,寡欲养精。
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细思古人功夫,其效之尤著者,约有四端:曰慎独则心泰,曰主敬则身强,曰求仁则人悦,曰思诚则神钦。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主敬者,外而整齐严肃,内而专静纯一,斋庄不懈,故身强。求仁者,体则存心养性,用则民胞物与,大公无我,故人悦。思诚者,心则忠贞不贰,言则笃实不欺,至诚相感,故神钦。四者之功夫果至,则四者之效验自臻。
以上编辑自网络资料,我最近阅读曾国藩文集,深感文正公修身功夫了得,而自己读来觉得很惭愧,缺点太多还自以为是,若不修德进业,空谈高论而已,无益于身心,但长浮华。世上的农夫躬耕陇亩,而每一个都需要耕好这片心田,心灵的杂草需要慎独,在慎独中上无愧于天,下无愧于心。有哲人说过,能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是他所遇见的人和所读的书。无怪于巴菲特说,告诉我有怎样的朋友,我就知道十年后你是谁。
立德、功、立名,三不朽也。仰慕往圣高贤,其臭如兰,当为我等及后世千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