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政是谁的儿子,公子将闾是秦始皇的第几个儿子?
公子将闾是秦始皇的第4个儿子。公子将闾(?-前209年),中国秦朝始皇帝、二世皇帝时代的公子。嬴姓秦氏。秦始皇之子。始皇帝死后、幼子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赵高为郎中令,专权跋扈,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逮捕到宫殿问罪。二世派使者谕令将闾:“公子不臣,罪当死,吏依法办事。”将闾回答:“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我罪而死。”使者说:“臣不得与谋,只是奉书从事。”将闾仰天大呼喊天三次:“天乎!吾无罪!”兄弟三人都拔剑自杀。秦始皇长子为什么被称为公子扶苏?
秦始皇长子为什么被称为公子扶苏?这个问题隐含了两层意思,试逐一辨析之:、
1、扶苏为什么被称为公子?这和秦始皇没有立太子有关。秦还是秦国这么一个王国的时候,就已经有相当完整、严密、规范的继承制度。举例来说,秦始皇的祖父安国君也就是后来的秦孝文王就在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前265)被秦昭襄王立为太子,而在秦昭襄王五十六年(前251)秦昭襄王去世之后,太子安国君一即位,就立正妻华阳夫人为王后,立子楚(也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异人,他在成功返回秦国成为安国君世子之后改名子楚)为太子。
子楚也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他只当了3年国君,赵政13岁就成为秦王,所以未经立太子这一环节。但这只是技术上的问题。
到了秦始皇这里,他却始终没有立太子,这就相当异常了。
王立群先生认为秦始皇不立太子的原因是因为怕死或者好听一点渴求长生不老,窃以为不是很合理。
秦始皇之所以自称秦始皇,就是已经有其即位者依次为二世、三世以至无穷的想法,并且从他13岁即位开始(前246)就开始营建自己的陵墓,具体由李斯主持规划设计,章邯负责监工,前后修筑时间长达38年,也就是说与其整个统治时期几乎相始终,这说明秦始皇在追求长生不老的同时,对自己终究会死这个事实也是有清醒认识的,至少是一颗贪心、两种准备,因为怕死不立太子的理由似乎不能成立。
秦始皇不立太子,一个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他在太子人选上陷入选择恐惧症,这个判断到底准确与否,也不能完全确定,但有一点,扶苏肯定是他重点关注的人选之一。
有一个比较大的可能,就是秦始皇对扶苏相对偏于仁爱的性格作风有些不满,所以既疏离扶苏,又培植扶苏,处于一个比较纠结矛盾的状态。
这为后来秦始皇突然去世带来的权力真空和继承危机埋下了伏笔,而扶苏也只能被以公子称之。2、公子扶苏为什么名叫扶苏?这则和其母亲的身份有关。扶苏之名,很可能出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全诗为: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所谓扶苏是树木名,一说就是桑树,又有说法是花名。
有人以白话翻译为:
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没见到子都美男子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狂徒。山上有挺拔的青松,池里有丛生的水荭。没见到子充好男儿啊,偏遇见你这个小狡童。袁梅《诗经译注》认为“这是一位女子与爱人欢会时,向对方唱出的戏谑嘲笑的短歌”。
秦始皇的妻子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但从秦始皇给第一个儿子起名扶苏来看,扶苏的母亲很可能是郑国女子。
小说《秦始皇之缱绻》里面塑造了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叫郑夷简,是秦始皇年轻时候的恋人,但是正史中没有任何记载。
不过从《山有扶苏》诗歌的含义以及秦始皇给长子起名扶苏来看,或许反映出年轻时代的秦始皇还是有温情脉脉的一面,当然这也是个人的猜测,没有很坚实的证据。公子扶苏作为一代暴君的儿子,从他的时代开始,一直以来却得到了普遍的同情和赞许, 这或许多少也能告慰这位命运多舛的皇子。嬴政是谁的亲儿子?
无论正史还是野史,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一事儿已成定论。这个历史上最大的“瓜”,二千多年来,被历朝历代群众吃了个够。
秦始皇嬴政到底是不是嬴氏血脉?
秦始皇是中国2000余年中央集权封建君主制的的制造者,关于他的话题从来都不缺乏,而最具争议最让人烧起八卦之心的,无疑是他的身世之谜。(秦始皇)
关于秦始皇的身世之谜共有两个版本。
《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而据《吕不韦列传》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秦始皇本经》和《吕不韦列传》都是出于司马迁之手,秦始皇的身世之争也由此而来,究竟哪一个版本才比较可信呢?秦始皇是嬴氏血脉还是吕氏血脉呢?
《秦始皇本纪》记载比较朴实,而《吕不韦列传》记载得比较花哨,且有前后矛盾之处《秦始皇本纪》用语朴实无华,更像是客观叙述史实,所以可信程度较高。
而《吕不韦列传》的记载则显得好像是作者亲眼目睹一样,读起来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像是读一本言语生动的小说,而且有前后予盾的地方。
矛盾在关于对赵姬的描写,一会说赵姬是一个‘善舞者’,也就是歌姬;而后又说赵国曾想杀了人质异人一家,因为赵姬是豪门之女而作罢。
这就有点搞笑了,如果赵姬是豪门之女又怎会沦落到做歌姬,需知那时候歌姬的地位并不高,就如货物差不多,有钱人是可以互相赠送或购买的;就算赵姬真的是豪门中落而做了歌姬,杀了就杀了,赵国还需要有顾忌吗?
这就是《吕不韦列传》让人觉得有予盾的地方。
这两份完全不同的史学记载,为什么会出自同一个人之手?司马迁是西汉时期的史学家,所以关于秦始皇的有关纪载,司马迁不可能是亲眼目睹,也是根据另外的史料整合而成,只是根据什么的史料无法考证罢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秦始皇的身世有两种不同的史料记载呢?下面来看一下,秦始皇灭楚国时发生的一件事,可能会有一些启发。
话说在秦兵临燕国边境的时侯,眼见国家将破,燕国太子丹想出了荆轲刺秦王的办法,想刺死嬴正,以破坏秦国对燕国的进攻。
虽然最终刺杀行动宣告失败,燕国也没能逃过亡国的厄运,但赢政差一点死于荆轲的匕首下,吓出了一身冷汗。
对于其他六国来说,赢政就是家破人亡的敌人,恨不得蠃政死的大有人在。
所以,有条件有机会的就去刺杀赢政,比如说太子丹;而没有条件搞刺杀的,利用赢政、赵姬、吕不韦、异人之间的复杂关系经历,从蠃政的血脉上下手,幸运的话,能颠覆秦国的政权最好,就算不能影响,能恶心一下秦国皇室也是好的。
由此可见,两相比较之下,《秦始皇本纪》的记载更可信,蠃政是赢氏血脉而非吕氏血脉。
欺君是杀头大罪,吕不韦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不可能明知道朱姬有身孕也敢将其献给子楚子楚虽然是赵国质子,地位相对低下,但是存在理论上的咸鱼翻身可能性,万一日后登上帝位,发现嬴政不是亲生的,这可是杀头的欺君大罪。
吕不韦只是一个精明的珠宝商人,并不是一个穷途末路的政治赌徒,他原本的生活就可以过得很好,唯利是图是建立在人身安全的前提下,犯不着冒杀身之祸去给子楚下套。
另外据《战国策》记载,嬴政于公元前259年在赵国邯郸出生,之后子楚便把朱姬立为夫人,而秦、赵两国始终一直战争摩擦不断,这样一来,子楚一家三口始终处于赵国的严密监视之下。
原来人质只是子楚一个人,这下一下子三个人质,目标更大,这就增加了全部全身返回秦国的风险和异数。
吕不韦首先跑去秦国,用珠宝买通了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再借机向华阳夫人接近,这华阳夫人是安国君(秦孝文王)最宠爱的姬妾,但是无子嗣,吕不韦向华阳夫人极力痛陈有子嗣才是长久富贵得宠之道,建议收远在邯郸做人质的子楚为养子。
打了预防针做了一番公关之后,吕不韦便返回了赵国。
公元前258年,秦国派大将王齮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上下震怒,便想杀了人质子楚泄愤。
吕不韦认为这是一个机会,便拿出六百斤金贿赂守城官吏逃出邯郸城,成功带子楚逃到了秦军出征的军营,最终得以返回秦国。
不过可惜的是,由于事急从权且目标太大,朱姬和蠃政母子还留在邯郸做人质。
子楚经过吕不韦在邯郸的一番调教,又得以从赵国逃回来,精神面貌已大不相同,回到秦国后便和吕不韦去见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惊叹于吕不韦的努力和手段,正式收子楚为义子。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子楚的父亲安国君即位,是为秦孝文王。
这时吕不韦再向华阳夫人献策,向安国君吹枕边风,立子楚为太子。安国君最宠爱就是华阳夫人,禁不住这波枕头风,便立了子楚为太子。
秦国新君登基,对外对内政策都有所不同,而赵国也有意缓和和秦国紧张的关系,便将赵姬和嬴政送回了秦国。
赢政、赵姬最终得以平安返回秦国,完全是秦昭襄王‘适时’驾崩而产生的政治效果,是‘意外之喜’,并不是吕不韦所能控制的,不可控代表风险高,也就不符合商人尽量避免风险的投机本质。
由此可见,吕不韦的政治投机目标从来就只是子楚一人,向子楚献姬也只是投其所好,并不包含赢政,赢政也只是子楚和赵姬爱的结晶,如此而已。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子楚)驾崩,嬴政继承皇位,吕不韦位极人臣获封相邦,被赢政尊为‘仲父’。子楚去世后,太后赵姬和吕不韦旧情复炽,但吕不韦又怕事情败露,便给赵姬送了一个假太监嫪毐解寂寞,借机抽身离开赵姬身边。
后来嫪毐谋反叛乱一案爆发,因为嫪毐是吕不韦送入宫的,因此受到牵连,被秦王政削官流放四川,吕不韦在流放的途中服毒自尽身亡。
嫪毐谋反一案也侧面反映了一个信息,假如赢政生父是吕不韦,那么赵姬肯定会告诉嬴政,此时子楚已死,这一家三口偷偷地守住这个秘密,秦朝就是他们吕家的天下,这样就不需要弄个假太监嫪毐来避嫌,吕不韦也就不用服毒自杀,这样岂不是皆大欢喜?综上所述,秦始皇是赢氏血脉无疑。嬴政他妈?
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在儿子亲政之前的那些年里,是整个秦国的最高掌权者。赵姬的真名实姓,于史无载。
她出身在赵国都城邯郸,又归于赵氏,所以史家便称她为赵姬。
吕不韦经商于列国之间,致千金之富。
在邯郸居住期间,身边无人相伴,便娶了这位豪门出身,“绝好善舞”的千金小姐,与之同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