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庶香,山东贺姓的祖宗是哪里的?
出自姜姓,是为避帝王名讳所改的姓氏。春秋时,齐桓公(姜姓)有个孙子叫公孙庆克,他的儿子庆封以父名命氏,称为庆氏。庆封在齐灵公时任大夫,在庄公时与崔杼曾为上卿,执掌国政。后两人再升为左右相国。因崔杼家内发生内乱,庆封以弑君罪灭掉崔氏,独霸朝政。于是庆封把政事交给儿子庆舍处理,自己只管吃喝玩乐,引起了朝上朝下对庆氏的不满,后庆封的亲信卢蒲癸和王何,趁庆封外出之机,杀死了庆舍,庆封见势不妙,便逃到了吴国。吴王噶朱方封给庆封,庆氏宗族闻讯赶来相聚,从此,庆氏比在齐国时还要富裕。至西汉末,子孙徙会稽山阴,东汉时传至庆仪为汝阴令,其曾孙庆纯官拜侍中,为避汉安帝的父亲刘庆的名讳,“庆”字改为同义的“贺”字。庆纯改为贺纯。史称贺姓正宗,是为江苏贺氏。
出自少数民族改姓。据《魏书.官氏志》等所载,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
迁徙分布
中国贺氏播迁各地,主要是在汉代之后,分布地区广泛,郡族门望较多。据《元和姓篡》记载,庆质的孙子叫贺齐,为三国时吴国大将军,齐的孙子贺邵任中书令,邵的儿子贺循在西晋任太子太傅,循的12世孙贺德仁为唐太子中书舍人,德仁的侄孙贺默为彭州刺史,德仁的侄曾孙就是唐玄宗时秘书监贺知章。又据《古今姓氏书辩证》记载,南北朝时,后燕有清河太守贺耕,南凉都乐都(今属青海)有将军贺连,宋朝时有忻州定襄(今属山西)贺氏、易州(今属河北)贺氏、开封陈留(今属河南)贺氏、蔡州(今河南汝南)贺氏、洛州(今河南洛阳)贺氏、济南(今属山东)贺氏、会稽(今浙江绍兴)贺氏、齐州临邑(今属山东)贺氏,密州(今山东诸城)贺氏等。其中,会稽贺氏和河南(今洛阳市)贺氏族大人众,所以贺氏以会稽、河南为郡号。洛阳的贺氏以鲜卑族居多。除了上述贺氏之外,宋代以后各朝代贺姓人散居各地者仍多,不胜枚举。清代江西贺氏,因躲避官事,千里迁徙至陕西榆林府,今天已经是名门望族。
历史上有哪些文人无耻的典型事例呢?
说到文人无耻的典例这两位就不得不提了,一个因无耻名断黄泉,一个靠无耻官运亨通。先来说下第二位吧,第一位粉丝太多,我怕挨打。
一、靠无耻官运亨通的这位,在历史上被称不倒宰相,他一生的仕途都建立在政治权利的更迭上。中国古代经历了无数个朝代兴亡,像秦汉更替,隋唐相承,尤其在乱世,各个政权更是走马灯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一旦涉及到王朝旧王朝覆灭,新王朝建立,便会出现一批亡国遗老,这些前朝旧臣要么选择归隐,如竹林七贤;选要么择选择复兴国祚,如反清复明吴三桂;还有一部分慷慨赴死以身殉国,如南宋陆秀夫背着小皇帝和十万军民一起跳海殉国。总之,大部分亡国遗老,尤其前朝重臣都会以各种方式为故国尽忠,江山可失,气节犹存!而现在要说的这位,在他身上毫无忠义可言,他就是“长乐老”冯道,冯道的无耻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欧阳修骂他“无廉耻者”,司马光骂他“奸臣之尤” 。在他的字典里从来没有“忠君”这个字眼,他一生为官的信条就是:谁打倒了当今天子,我就跟着谁继续混!冯道最初是后唐宰相,后晋灭后唐,又仕后晋为相;契丹灭后晋,由仕契丹为太傅;契丹北迁,冯道又仕后汉为太师;后周灭后汉,又仕后周为太师兼中书令。他当官五十年,先后侍奉了五朝八姓十二朝皇帝!张飞换了两个老大被张飞骂成“三姓家奴”,那冯道这得叫“八姓家奴”?
辽太宗耶律德光灭掉后晋后,在汴梁皇宫中穿龙袍即位。身为后晋忠臣的冯道第一反应居然不是组织抗辽,而是第一时间跑去朝拜辽太宗,向他俯首称臣,毫无廉耻可言!辽太宗都被冯道的谄媚行为给逗乐了,就挖苦他说:“为什么要前来朝拜?” 没想到冯道竟无耻地坦白道:“现在我那里城池丢失了,兵卒也所剩无几,只能向您投降了!” 真是人不要脸天下无敌,这脸皮连辽太宗都不服不行。
第二位大家太熟悉了,他就魏晋时期有名的美男子潘安。可能由于潘安长得太美,后人对他的印象大多停留在他那玉树临风、绝世无双的外貌上,很少有人知道他也是一个明明很有才却偏偏要靠颜值的文学家,潘安的文采和当时的陆机不相上下,二人并称“潘岳”。当然更少会有人注意到,潘安也是阿谀谄媚的一把好手,而且他最终被杀也是因为无耻攀附权贵。当时晋惠帝司马衷智商低下,大权旁落在他的丑皇后贾南风父女手里,贾家一时煊赫无此。潘安为了攀附贾家权贵,就和大富豪石崇一起巴结国丈爷贾充过继到来的孙子贾谧。而且这俩人把谄媚发挥到了极致,他们每次看见贾谧马车扬起的尘土都要跪倒参拜,来表达对贾谧的尊重。为此潘安的母亲还特意告诫靠自己本事谋取功名,不要去做这些无耻的勾搭,可他不听母亲劝告,继续各种恬不知耻地拍马溜须。后来八王之乱贾皇后和贾谧伏诛,潘安也被牵连其中无辜被杀。后世流传一个叫“望尘而拜”的成语,说的正是潘安谄媚的故事,用来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态。
历史上佟国维后来的结局如何?
导读:随着《雍正王朝》的热播,康熙、雍正两朝皇权接替过程中的关键人物——隆科多,因为对皇四子胤禛的鼎力相助,而广为人知。历史上的隆科多,更是有着“佟半朝”称号之佟佳氏家族的典型代表人物,位极人臣、权势滔天,被雍正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
有鉴于此,诸多看官乃至众多清史研究专家认为,隆科多乃系在有清一代,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相称呼的唯一人。
但是,在清朝历史上还有一位赫赫威名的一代权臣,拥有着被皇帝以“舅舅”相称的巨大恩典和超高待遇,而且和隆科多有着直接关系。他就是隆科多的父亲,清朝著名外戚权臣,康熙皇帝的岳父兼舅舅——佟国维。
对于佟国维和佟佳·隆科多这对父子之间,“佟氏”和“佟佳氏”之姓氏的不同,笔者先进行一下说明。
佟国维所在的佟家,在清朝的发迹来自于其祖父佟养正对努尔哈赤的投靠,《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记载:
佟养正,世居佟佳地方。天命四年,大兵征明,克抚顺城,养正同弟养性及族众来归。太祖高皇帝念养正原系满洲,将族人大半令居于佛阿拉,恩养三年,不加差役。其子孙现隶本旗汉军旗分。
也就是说,在努尔哈赤时期,佟家就被编入了汉军旗八旗。顺治朝时期,佟家出现了一个改变家族命运的人物,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也就是佟国维的姐姐。
康熙八年,康熙皇帝为了抬高生母孝康章皇后母家出身,把母家由汉军正蓝旗抬到汉军镶黄旗。
《清实录·圣祖实录》记载了康熙二十七年,佟国维的大哥佟国纲“请归满洲”的请求:
窃臣祖原系满洲,被明人诱入开原,囚放抚顺。后太祖高皇帝兵取抚顺,将臣祖养正并族人大半令居于佛阿拉。明时以臣家原系满洲,将臣族数百人尽行杀害。今臣等仍在汉军之列,能无伤心痛恨而告之于我皇上?
由此,康熙皇帝又将佟氏中佟养正这一支抬至“天子亲率”、“八旗之首”的满洲镶黄旗。
这也是《清史稿·列专一·后妃》中,对孝康章皇后记载的由来:
后家佟氏,本汉军,上命改佟佳氏,入满洲。后族抬旗自此始。
也就是说,自隆科多这一代,“佟氏”被康熙皇帝特命改成了“佟佳氏”,也就造成了佟国维和隆科多这对父子之间姓氏不同的情况。
为什么说佟国维系康熙朝一代权臣?我们先来看下佟国维和清朝皇室的直接关系:
康熙皇帝生母——孝康章皇后,乃系佟国维的亲姐姐;
康熙皇帝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乃系佟国维的女儿;
也就是说,佟国维是康熙皇帝的舅舅兼岳父,妥妥的国丈兼国舅,正儿八经的皇亲国戚。
再来看下佟国维的巨大功勋:
1、逮捕并诛杀吴应熊
《清史稿·列传七十四》记载:
康熙九年,授内大臣。吴三桂反,子应熊以额驸居京师,谋为乱,以红帽为号。国维发其事,命率侍卫三十人捕治,获十馀人,械送刑部诛之。
看见了吗?
逮捕并诛杀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就是出自佟国维之手。康熙二十一年,佟国维擢升领侍卫内大臣、议政大臣,成为一品大员。
2、两次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
《清史稿·列传七十四》记载:
二十九年,师征噶尔丹,命参赞大将军裕亲王军务,次乌阑布通,与兄都统国纲并率左翼兵进战。三十五年,从上征噶尔丹。
康熙二十九年和康熙三十五年,佟国维两次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并获得胜利。而且,其长兄佟国纲还在康熙二十九年,首次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为国捐躯,再加上推其女孝懿仁皇后之恩,佟国维被晋封一等公。
和康熙皇帝的直接亲属关系,再加上两次较大功勋的建立,佟国维在康熙朝前中期,绝对是权势滔天的所在。
但是,面对康熙皇帝这样的“千古一帝”,面对可以将其“原配”岳父——赫舍里·索额图圈禁至死的一代明主,佟国维也曾经获得了三次重谴:
第一次:康熙二十九年,首次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以“敌军溃遁。师还,未穷追”之罪,被“罢议政大臣,镌四级留任”;
第二次:康熙三十五年,二次跟随康熙皇帝亲征噶尔丹的时候,以“驼运稽迟”之罪,被康熙皇帝严斥;
第三次:首次废立太子胤礽之时。
对于佟国维获得的第三次“获重谴”,我们予以详细说明。和《雍正王朝》中的演绎并不相同,历史上的佟国维在太子胤礽首次被废以后,力推皇八子胤禩为新太子人选的行为并非为了和康熙皇帝达成政治交换,更不是为了佟佳氏家族下一代——佟佳·隆科多于仕途的飞跃做出铺垫,而是真正对于皇八子胤禩的政治站位和坚定拥护,也是被康熙皇帝斥责最为严厉的一次。
《清史稿·列传七十四》记载了康熙皇帝对佟国维的训斥:
阅月,上已定复立允礽为皇太子,又谕曰:“尔乃国舅,又为大臣。皇太子前染疯疾,朕为国家计,安可不行拘执?后知为人镇魇,调治全愈,又安可不行释放?朕拘执皇太子时,并无他意。不知尔肆出大言,激烈陈奏,果何心也?今因尔言,群小复肆为妄语,诸臣俱终日忧虑,若无生路。此事关系甚重,尔既有此奏,必有确见,其何以令朕及皇太子、诸皇子不致殷忧,众心亦可定?其明白陈奏。”
不可否认,康熙皇帝和佟国维之间虽然份属君臣,但佟国维毕竟是康熙皇帝的岳父兼舅舅。佟国维对于皇八子胤禩的举荐,虽然惹怒和打乱了康熙皇帝对于皇储安排的大局设定,但康熙皇帝竟用了“肆出大言”、“因尔言,群小复肆为妄语”、“尔此奏,令朕及皇太子、诸皇子殷忧”等等严厉斥责之语,也难怪佟国维在被康熙皇帝训斥以后,会“引罪请诛戮”。
在佟国维倍感屈辱,向康熙皇帝请求“诛戮”以后,康熙皇帝更是怒不可遏,再次发出上谕:
“朕特为安抚群臣,非欲有所诛戮。尔初陈奏,众方赞尔,谓如此方可谓国家大臣。今尔情状毕露,人将谓尔为何如人?朕断不加尔诛戮,尔其无惧,但不可卸责於朕。观尔言迷妄,其亦为人镇魇欤?”
这次,康熙皇帝则直接将佟国维的举动归结到了“卸责於朕”等毫无人臣之礼上,更是用“亦为人镇魇”等语,对其大加讽刺。
注意,此时的佟国维已经“致仕”,也就是退休了五年了,但依然担任着部分荣誉官职,经过这次康熙皇帝大怒以后,佟国维被彻底的“罢职回家”。
但是,这并没有影响佟国维的最终结局,在严重惹怒康熙皇帝的前提下,康熙五十八年,佟国维病逝,康熙皇帝依然给予了“赐祭葬”的巨大恩宠。
“赐祭葬”乃系清代高级官吏死亡时,皇帝按其官阶或其功劳大小赐给祭品、祭文,或遣官治丧的制度,用以表示皇帝对于去世官员的重视和尊崇,乃系极大的荣耀。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亲自为佟国维撰写碑文,以示恩宠。
《清史稿·列传七十四》记载:
雍正元年,赠太傅,谥端纯。世宗手书“仁孝勤恪”榜,命表於墓道。
也就是说,佟国维得到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倍加推崇和特殊恩宠,如此结局,绝对属于“善终”行列。
那么,又为什么说佟国维才是清朝历史上第一个被皇帝以“舅舅”称呼的权臣,并非其子隆科多呢?笔者援引康熙皇帝为佟国维亲撰碑文和《清实录》中的记载,予以明确说明。
在康熙皇帝为佟国维夫妇所树碑文中,有着以下表述:
尔一等公、议政大臣、舅舅佟国维,性资忠勇,器识宏通。依日月之光华,懋成劳于钟鼎。际海山之清宴,食旧德于旗常。比晋秩夫崇阶,益靖共于在位。
作为碑文表述,康熙皇帝能够直接公开称呼佟国维为“舅舅”,足以说明问题。
另外,《清实录·圣祖实录》中记载了佟国维的一份奏折:
佟国维奏曰:臣虽以庸愚解任蒙皇恩命为舅舅。仰见圣体违和、冀望速愈故奏请速定其事。
而康熙皇帝是如何回复的呢?
谕佟国维曰:将来诚如尔言、朕有难于措处之处、自不必言众人亦将谓舅舅所奏果是矣。
这里,佟国维不仅以“舅舅”自称,而且康熙皇帝还在回复朱批中,予以了“舅舅”称呼的明确。这说明,佟国维被康熙皇帝以“舅舅”称呼的情况早已经约定俗成或者早就习惯了!
除此之外,在康熙皇帝的朱批中,类似“舅舅佟国维回奏之语”、“舅舅年老之人”、“今舅舅既有祈望朕躬”等直接证明康熙皇帝对佟国维的称呼例子,更是屡见不鲜。
单就上述记载,就足以证明佟国维才是被皇帝公开以“舅舅”称呼的人物所在,其子隆科多也只是雍正皇帝承袭康熙皇帝所立“祖制”,才出现的特殊恩宠而已。
参考文献:《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二十》、《清实录·圣祖实录》、《清史稿·列专一·后妃》、《清史稿·列传七十四》
我是@正说请代十二朝,欢迎关注!个人见解,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历史上最牛的皇后是谁?
乱世之中的女子宛若飘萍,是生是死绝非自己所能掌控,不仅普通人如此,即使贵为皇后也概莫能外。在中国漫长的帝制史当中,遭遇坎坷的皇后并不鲜见,其中经历最坎坷者,非先后嫁给两国皇帝却做了6次皇后的羊献容莫属。
羊献容,祖籍泰山郡,生于京师洛阳,出身于数百年名门望族-泰山羊氏,祖父羊瑾官至尚书右仆射,父亲羊玄之官至侍中,外祖父孙旂则官至平南将军。早在少女时期,羊献容便以美艳绝伦、性情温婉而知名,并成为很多豪门公子竞相追求的对象,而她之所以下嫁白痴皇帝司马衷(晋惠帝),完全是政治操作的结果。
原来,晋惠帝登基后,皇后贾南风频频干涉朝政,肆意贬斥或杀害反对者,包括太傅杨骏、淮南王司马亮、太宰卫瓘、楚王司马玮、太子司马遹等人在内,全都遭遇她的毒手。贾南风的残忍跋扈引起宗室们的恐惧与不满,为此,赵王司马伦(晋惠帝的叔祖父)发动政变,废黜并毒死贾南风,随即执掌军政大权,时在永康元年(300年)。
贾南风死后,该由谁来做皇后便成为难题。为物色一位靠谱的继任者,司马伦向心腹孙秀求教,而孙秀在考虑再三后,便向主公力荐族叔孙旂的外孙女羊献容,并得到司马伦的首肯。就这样,羊献容被送入皇宫,成为晋惠帝的第二任皇后。然而,由于晋惠帝是个白痴,羊献容虽贵为皇后,但情感生活却并不幸福。
就在羊献容入宫后的次年(301年),司马伦便篡夺帝位,并尊奉晋惠帝为太上皇,羊献容为太后。然而仅过了3个月时间,司马伦便被齐王司马冏等人推翻、杀害,晋惠帝和羊献容则重新恢复帝后之号。此后4年间,晋朝的政局更加动荡,而羊献容作为各种势力互相争斗的“牺牲品”,屡次被抛入命运的低谷,其夸张程度远超小说家的想象极限。
永兴元年(304年),成都王司马颖在邺都遥控朝政后,将羊献容定性为司马伦一党的“余孽”,并在当年二月派人进京,逼迫晋惠帝将羊皇后废黜、幽禁在金墉城,此即羊献容第一次被废。同年,将军陈眕与东海王司马越等人起兵讨伐司马颖,在进入洛阳后,上表奏请恢复废后羊氏的位子,此即羊献容被二次被立,时在当年七月。
同年,司马颖派大将张方率军进攻洛阳,一战便击溃司马越,迫使后者逃回封国避难。张方进入洛阳后,威逼晋惠帝迁都长安,并再度废黜、幽禁羊皇后,此即羊献容第二次被废。张方挟持晋惠帝迁都后不久,留守洛阳的东台尚书仆射荀藩等人公开反对司马颖,并矫诏恢复羊皇后的位号,此即羊献容第三次被立。
次年(305年),张方率军攻占洛阳,第三度废黜羊献容。然而没多久,立节将军周权自称平西将军,率军收复洛阳并让羊皇后复位,此即羊献容第四次被立。然而周权在洛阳的控制没有维持多久,便被洛阳县令何乔攻灭,羊皇后遂再度被废黜、幽禁,此即羊献容第四次被废。
在1年多的时间里,羊献容先后被废黜4次、复立3次,俨然已成为各种势力实现各自目标的工具。为除掉这个“祸害”,河间王司马颙以皇帝的名义颁布诏书,以羊献容多次为奸人所立、有损国体为由,派尚书田淑到东台赐死羊献容。好在统领东台的司隶校尉刘暾、尚书仆射荀藩、河南尹周馥等人同情羊皇后的遭遇,坚决不执行命令,最终才让羊献容保住性命。
永兴三年(306年),恢复元气的司马越再度举兵,并联合范阳王司马鸠、幽州刺史王浚等人击败司马颖、司马颙的联军,将晋惠帝由长安迎回洛阳,并恢复羊皇后的位号,此即羊献容第五次被立。可惜好景不长,仅过了7个月时间,司马越便毒死晋惠帝,然后扶立皇弟司马炽为帝,是为晋怀帝。
司马炽登基后,尊称皇嫂羊氏为惠帝皇后,并让她迁居弘训宫。就这样,年纪轻轻的羊献容便成了寡妇,除了抚养为晋惠帝诞下的独生女清河公主外,大部分时间里都过着孤寂冷清生活。但时人绝想不到,这个看似混吃等死的“未亡人”,在数年后竟会改嫁匈奴族将军,并最终成为敌国的皇后。
原来,永嘉五年(311年),由匈奴族创建的汉赵帝国(前期称汉,后期称赵,即前赵)攻陷洛阳,晋怀帝君臣被俘。在清点“战利品”时,汉赵主帅刘曜被风姿绰约的羊献容所迷倒,竟然把她纳为妻妾。刘曜虽然出身匈奴族,但相貌堂堂、英武绝伦,是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绝非晋惠帝可比。所以,羊献容委身刘曜后,竟然找到理想中的幸福生活,并一连为他生下3个儿子。
7年后,汉赵发生靳准之乱,刘曜率兵平叛后夺得帝位,并于第二年(319年)册立羊献容为皇后,羊氏由此成为史上唯一做过两国皇后的女人。据正史记载,刘曜对羊献容非常宠爱,并且经常让她参与政事,而羊献容对前赵的政事也多有建言。前赵光初五年(322年),羊献容在幸福中离世,死后葬于显平陵,谥号为献文皇后。
作为羊献容唯一的女儿,清河公主的命运同样备尝坎坷。原来,在洛阳沦陷后,清河公主跟母亲失去联系,被流民裹挟着逃往江南,结果在途中遭乱军绑架,之后又被卖到会稽郡富商钱家做婢女。由于钱家小姐生性残暴、好折磨人,因此清河公主在钱家经常遭到辱骂、毒打,境遇极为凄惨。
好在,清河公主最终逃出魔窟,并辗转来到建康,向镇守当地的琅琊王司马睿(晋元帝)表明身份,才得以恢复公主的位号。随即,司马睿下令逮捕并处死钱家父女,清河公主至此才算是报仇雪恨。司马睿称帝后,改封清河公主为临海公主,并把她赐婚给宗正曹统,此后,公主的事迹便湮没不闻。纵观羊献容母女的坎坷遭遇,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史料来源:《晋书》、《资治通鉴》、《十六国春秋》等。
邢夫人和王夫人有亲生子女吗?
邢夫人有两个亲生儿子,一个是贾琏,另一个是贾宝玉。王夫人有一个亲生儿子,他就是死得很早的贾珠。这就奇怪了,《红楼梦》中明明说的是贾宝玉是贾政的儿子,王夫人是他的母亲,为何又变成了邢夫人的儿子了呢?这其中的玄机,当先从贾琏说起。
贾琏是郝公长子,为何叫做“琏二爷”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时说,郝公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叫做贾琏。贾琏虽是贾赦的长子,却住在了叔叔贾政家,替叔叔做事。奇怪的是,冷子兴只说了贾赦的一个儿子,并没有说贾琏的弟弟是谁。更奇怪的是,贾家的人都叫贾琏为“琏二爷”,明明是家中老大,为何却变成了老二呢?
假如按照贾家,包括宁荣二府的排行,贾琏叫做“琏二爷”恐怕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单以荣国府排行,贾珠是老大,贾琏就是“琏二爷”。但是,这样一排贾宝玉的“宝二爷”就没有着落了。有读者说,贾琏是与宁国府贾珍排行,贾珍是珍大爷,贾琏就是“琏二爷”了。这种说法更不靠谱,贾琏明明是荣国府的,为何跑到宁国府去排行?他又没住在贾敬家中,也没有替贾敬做事。
贾琏要参加宁国府排行不是不可以,宁荣二府原本就是一个大家族,“宁国府除夕祭宗祠”时,书中就有这样一个排序:“廊上几席,便是贾珍、贾琏、贾环、贾琮、贾蓉、贾芹、贾芸、贾菱、贾菖等”。这个坐席很有意思,也很有寓意,贾琏确实坐在了贾珍之后,应当是“琏二爷”。但是,为何没有贾宝玉呢?
而且,这个座次中既有宁国府的贾珍、贾蓉,还有荣国府的贾环,以及贾氏宗族旁支的贾琮、贾芹,贾芸等人,也就是说,贾家大排行,要以宗族行序论,不能把贾珠、贾宝玉搞丢了。即便是贾珠死了,不能参加祭祀,但在家族族谱中,他也是要占据一席之地的。从贾珍、贾珠的婚姻子息状况看,这两人才是贾家大家族中的珍大爷、珠二爷,贾琏也应当是排行第三,叫“琏三爷”才对。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贾琏在整个宗族排行第三,回到荣国府单论,则贾珠是大爷,贾琏是二爷。这样排还是有问题,那就是贾宝玉就做不成“宝二爷”了。但是,书中的贾宝玉却是铁打的“宝二爷”,谁也撼动不了这个“二哥哥”。
这其中的蹊跷,其实是这样的:贾琏、贾宝玉都是邢夫人所生,他们是一母同胞。而且,贾琏是邢夫人养小叔子所出,是贾政家的“琏二爷”。贾宝玉不是王夫人所生,而是邢夫人与郝公所出,他是贾赦嫡派次子,也就是冷子兴隐去的贾琏的弟弟。贾琏、贾宝玉是同母异父的兄弟,因而,在贾赦的名分上,贾琏是长子,贾宝玉就是“宝二爷”。暗地里,贾琏是贾政的亲生儿子,是“珠大爷”的同父异母兄弟,故而,他是“琏二爷”。
这样一来,书中人物的关系就十分清楚了,贾宝玉无论贾琏算哪家的,他都是“宝二爷”。这样讲,书中支持吗?
邢夫人为何是尴尬人,她到底做了什么“尴尬事”《红楼梦》专门有一回书,写的就是“尴尬人难免尴尬事”。尴尬事指的是贾赦要娶贾母贴身丫鬟鸳鸯为妾,偏偏让邢夫人去鼓捣。这件事确实是够尴尬的,但邢夫人为何是“尴尬人”呢?难道说,在这之前就做过“尴尬事”?
从焦大醉骂中可知,宁荣二府各隐藏着一件说不得的丑事,一家“爬灰”,另一家“养小叔子”。绝大多数读者都认为,“爬灰”说的是贾珍与秦可卿之间的事,其实,书中根本就没有这样写,没有一处提到或者暗示贾珍偷了自家儿媳妇。宁国府“爬灰”的事暂且搁下,咱们单讲与本题目有关的事情,也就是邢夫人养了小叔子。
荣国府上下都深恨贾赦老而好色,但却没有一个人敢当面抵触,只在背地里暗骂。邢夫人必定不愿意如此,但她“尴尬”在先,被贾赦拿住了,不得不去做这件尴尬事。贾母自知在这件事上对不住长子,也不好以母亲的身份当面斥责。鸳鸯是贾母赖以活下去的贴身丫鬟,正如贾母所言:“外头孝敬,暗地里盘算我。有好东西也来要,有好人也要,剩了这么个毛丫头,见我待他好了,你们自然气不过,弄开了他,好摆弄我!”
在这件事情上,荣国府正如焦大所言:“胳膊折了往袖子里藏”。贾赦可不愿意把断胳膊藏在袖子里,隔三差五就要闹出个动静来。为了明媒正娶,有父母之言,贾赦让贾琏去南京找来鸳鸯的父母。贾琏不愿意去,便撒谎说鸳鸯的父亲不知死活,母亲也得了耳疾。此时,贾赦说了一句真话,揭秘了邢夫人养小叔子的尴尬事:“下流囚攮的,偏你这么知道,还不离了我这里”。
“下流囚”明显不是贾赦骂自己,而是骂贾政,“下流囚攮的”,这句话骂得太露骨了,说的就是邢夫人养小叔子,与贾政生了贾琏。这也是贾琏住在叔叔家,替叔叔打理事物的原因所在。
那么,贾宝玉为何又是贾赦与邢夫人所生呢?这个秘密是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姑说的。贾宝玉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说:
今日原欲往荣府去接绛珠,适从宁府所过,偶遇宁荣二公之灵,嘱吾云:‘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禀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宁荣二公说得十分清楚,贾宝玉是“嫡孙”,嫡孙就是继承贾家大业之人。宁荣二府各有“嫡孙”,宁国府是贾珍,荣国府无疑就是贾宝玉。而荣国府袭爵之人是贾赦,冷子兴说过:“长子贾赦袭着官”。荣国府应当以贾赦为嫡传,如果贾琏是贾赦的长子,那么,荣国府就应当是贾琏袭爵。但是,宁荣二公没有说贾琏是“嫡孙”。所以,贾宝玉是贾赦与邢夫人所生,贾赦死后,袭爵者应当是贾宝玉。
但是,书中为何又把贾宝玉写成了王夫人的儿子呢?
太虚幻境贾宝玉不是王夫人亲生,其中隐藏着“过继”秘史林黛玉进荣国府时,贾宝玉去庙里还愿,宝黛没有见面,王夫人倒是先给外甥女说了这个表哥:“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王夫人的这句话看似母亲对儿子的亲昵,但哪有这样说自己儿子的?对照上文的解读,贾宝玉确确实实是个“孽根祸胎”,是荣国府见不得人的一件大丑事。
《红楼梦》中的王夫人,实则“王府人”。就在林黛玉进荣国府这回书中,作者反复以“蟒”写金陵王家。王熙凤出场时,书中写她“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螭,就是没有角的龙,也就是大蟒。林黛玉在王夫人起居室内,见到了三条金钱蟒,王家、蟒蛇,其实暗藏了“王莽”。
螭,是没有角的龙,是明代藩王的规制。因而,“螭”又出现在了荣禧堂中,是一条“大紫檀雕螭案”。又以“金蜼彝”暗示,这里就是一座明代藩王府,金蜼彝之“蜼”是一种长尾猴,明朝建立于猴年(戊申),崇祯自缢于猴年(甲申)。据朱元璋所撰之《朱氏世德碑》可知,朱家祖先在元初时是做黄金生意的,所以,《水浒传》、《西游记》中的“金公”都暗喻的是朱洪武,也就是明朝。四大名著一脉相承,“金蜼彝”,当然隐喻的是明朝了。
荣禧堂中有一副对联“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日月”就是“明”。这副对联的落款是“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如此,荣禧堂、东安郡王、穆莳就组成了“荣穆王”。荣穆王是第十一代桂林靖江王朱履祜的谥号,因而,荣国府写的是桂林靖江王城,王夫人就是“王府人”。
王夫人是“王府人”,那么,邢夫人就是“行夫人”,是大行夫人,所以,贾赦住在了“黑油大门中”,分明是个“大行之人”。这一笔,暗写的是朱履祜之子,第十二代靖江王朱亨嘉在南明时期称帝谋反,被隆武帝缢杀的历史。靖江王谋反篡夺朱明正统,所以,王夫人被隐喻为“王莽”。这段历史我在其他文章中有详细解读,此处按下不表。
朱亨嘉死后,隆武帝没有撤藩,而是以朱亨嘉叔叔之子朱亨歅袭爵。靖江王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嫡派子孙,书中的“兴隆街大爷”说的就是朱兴隆。而朱兴隆之主朱文正因涉嫌投敌没有被封为藩王,他的儿子朱守谦却被四爷爷封在了桂林做了靖江王。贾政之“政”,就是文正。这就是书中所写的贾政没有袭爵,但却是荣国府之主的原因。
朱亨嘉死后,朱亨歅袭爵,又是书中贾宝玉的两重隐喻。朱亨嘉谋反,害了靖江王这一家,当然是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了。另外一层隐喻,则是朱亨歅袭爵,也就是贾赦家的“宝玉”做了叔叔文正家的藩王。书中以贾琏“只在乃叔政老爷家住着,帮着料理些家务”,暗写了历史真实,桂林靖江王确实是四叔所封。
这样讲,似乎很乱,也有点牵强。其实,这其中所隐藏的还不止这些事,个中还有南明时期的诸多隐喻,讲的都是朱明正统纷争的历史。因篇幅所限,此处不再细讲。而邢夫人“养小叔子”的事,又涉及到清宫的一段秘史。这段秘史,更说明贾宝玉不是王夫人亲生的。
《红楼梦》主写的是从朱元璋开始,直到南明灭亡的朱家家史。灭掉大明的是清朝,也就是薛宝琴所讲的“水国”、“真真国(女真)”。因而,书中就大骂清廷,“养小叔子”的事暗骂的是孝庄和多尔衮不尴不尬的事。
作者所骂是有缘故的,因为书中的荣国府除了“荣穆王”外,还隐藏着顺治第四子“和硕荣亲王”。荣国府依然是一座藩王府,甚至是亲王府。顺治第四子原本是有机会做皇帝的,却被忽然宣布得天花死亡。《红楼梦》中,以鸳鸯骂嫂的事,揭露得天花者不是和硕荣亲王,而是康熙。顺治第四子没有死,而是被曹寅的教引保母孙氏以嫁给曹玺为续弦夫人之名,秘密藏到了曹家。
贾宝玉身上就有和硕荣亲王之子曹頫的影子,曹頫在曹寅、曹颙父子相继离世后,过继到这一房,因康熙而继承了江宁织造职务。鸳鸯骂嫂,就写在了“尴尬人难免尴尬事”这回书中,作者一击双鸣,或者后来的“增删批阅者”在原著中隐写了这段清廷丑闻。
以上简要解读,证明邢夫人有两个亲生儿子贾琏、贾宝玉,王夫人只有一个儿子,那就是早死的贾珠。没了亲儿子,过继之子就成了她生存的希望。因而,贾政要打死贾宝玉,王夫人一力劝阻,书中写道:
不觉失声大哭起来,“苦命的儿吓!”因哭出“苦命儿”来,忽又想起贾珠来,便叫着贾珠哭道:“若有你活着,便死一百个我也不管了。”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哭贾宝玉实际上哭的是贾珠,贾珠若在,王夫人哪里会顾忌贾宝玉的死活?若是亲生母亲,谁都是娘身上掉下来的肉,王夫人能这样哭诉吗?宝玉是不能死的,宝玉若死,贾政家就归了贾琏,贾琏又是邢夫人名下之子,王夫人就做不成荣国府一家之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