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和孟母三迁类似的典故?
与孟母三迁相似的故事有:画荻教子、岳母刺字、断机教子、陶母戒子等。1、画荻教子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2、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的时候,宋朝当权无力,而金人又不断骚扰边境,宋朝的生死存亡命悬一线。岳母有心中有大我,不仅没有担心、阻止儿子上战场,反而鼓励他去报效国家,并且在他的后背用绣花针刺上“精忠报国”四字,鼓励岳飞。岳飞收到鼓励后,积极投军,奋勇杀敌。因为过人的功勋受到元帅的赏识,一路升迁,也成为了一代抗金英雄。
3、断机教子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便问道:“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跟过去一样。”孟母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4、陶母戒子
东晋陶侃之母,陶母也是单亲家庭,丈夫早年去世,家境贫寒,但是陶母却特别重视孩子的教育。她教导陶侃,交友一定要找比自己更有水平的人。一次,同郡的范逵因为有名望被举为孝廉,来到陶侃家做客,天寒地冻,陶家又没什么好的东西来招待范逵的,陶母就剪下自己的头发卖给邻居,以此换来钱财。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古人对头发是异常重视的,范逵知道后十分感动,也看中陶侃的才华,所以举荐陶侃为郎中。陶侃也因此走上仕途。
战国时期默默善迁的故事发生在?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的人,邹国位于现在的山东地区,因此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应该发生在山东。
儿童睡前故事大全?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母三迁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战国时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体现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怎么体现?
孟母三迁体现了文化母体对客体培育的内在影响。
人所处的环境所长期形成的地域文化就是文化母体,而在其环境中所成长的即为客体。文化母体对客体的生长和培育是有着极其重要的内在影响力。
文化母体形成的文化属性给生长客体贴上了本性标签。人从出生懵懵懂懂,无善无恶,使他对环境的感受固化为自身行为模式,进而以模式的连锁结合形成内在的思想。正所谓所知、所学、所做、所想,孩童从周围环境中知道人的行为,仅凭周围人的反映和自身做出这些行为人们所给予的喜恶反映来判断行为价值,从而模仿个人认为将会引起别人认同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旦固化成个人的行为习惯,随之而来的就是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一旦这种思想观念形成,这就要给他的思想打上了地域文化母体的本性标签。
这种文化母体指的是相同文化地域所共同构成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有存在了构建在文化母体基础上的多元性文化,但是这些多元性文化的本质是离不开文化母体的属性。如屠夫叫和尚念经,和尚叫屠夫杀猪,这都是在各自不同文化母体上产生的思想认知。虽然这些文化母体相邻,但是具体投射到行为加之判断上是不一样的。
文化母体之内存在的多远文化对成长客体自我认知产生判断性影响。文化母体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文化母体内本身就存在了多元文化,在文化母体的属性作用下,自我发展完善。这种多元文化对成长客体后天形成的价值观念导向具有判断性的影响,既通过成长客体对自我成长所产生的思想观念进行自我判断,这种判断就来自于多元文化的影响。举一个例子大家能够更好的理解,很多地区都易产生强盗,强盗分为很多种,杀人不眨眼、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等等,为什么同是强盗却又表现出大相径庭的行为。这就是多元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山东的强盗叫响马,他认同强盗的自身文化属性,但是对强盗的行为价值判断却是收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父母的思想形成还不是收到文化母体的约束和固化。也就是说孟母三迁,不仅想通过好的文化母体给孩子固化成文化属性,更是通过多元化的文化判断孩子价值观念的形成,使之更加符合社会的需求和后天多元文化所形成的价值导向。
当然,以孟母当时的条件搬离到另一种文化母体的地域是不现实的,但是所幸孟子所处的地域上的文化母体,正是战国时代以文化不同属性所划分的国家领域,文化母体的属性是属于周王朝以来所倡导兴起的,孟子所见哭戏、杀猪、商贾等行为只是影响孟子后期的行为判断,对本质性思想不起决定性作用。当然,这种多元文化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毕竟这对于一个人以后行为价值导向起着社会、自我评判的标准。毕竟响马也是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