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直接动力根本动力都是什么?
历史唯物主义地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 展的基本动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马恩指出:我们都非常重视阶级斗争,认为 这是历史的直接动力,而当前我们的直接动力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历史唯物论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由基.本.动.力.、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三个层次所构成的动力系统。基本动力是动力系统的最高层次,它是构成任何社会的基本矛盾并贯穿其始终,其相互运动推动社会的发展。
根本动力 是动力系统的动因层次,它是在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中处于关键位置,决定其 他矛盾的产生和发展,从最根本层次上推动社会发展。
直接动力是动力系统 的操作层次,它能够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框框,解放生产力,使其动力功 能得以实现,进而直接推动社会的发展。人类社会不论其性质如何,都是在 基本动力、根本动力和直接动力相互运动相互作用推动下不断向前发展的。总的来说 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矛盾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请您说一说教育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感谢邀请:
教育最大的意义在于教导每个人更好的成长、做人。
世界是物质的,从物质的角度看,人类与其他生命体并没有大的差别,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自然生命体中的“万灵之长”,其根本就在于人类通过适应自然生存环境考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能够代际传承的文明智慧。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传承人类智慧文明成果,引导每一个人更好的做人、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成长就是让自己变更好
教育应该赋予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诺贝尔奖”是全世界上地位最高的荣誉奖项,“诺贝尔奖”获得者更是为世人所崇敬。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教育是社会生产生活分工协作高度发达之后的必然产物,是赋予孩子们更好适应社会生活技能的活动,简单的说教育就是引导孩子摸索出自我驾驭社会生活的使用说明书。如果把社会比作是一部机器,那么它可没有标准的使用说明书,每个人都需要通过自身努力学习掌握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编纂出适应个体生活的社会机器使用说明书,教育教学就是协助孩子们编撰社会使用说明书的活动。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
1、生活即教育
⑴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具体教育的作用;
⑵生活决定了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
⑶教育为改造生活服务,在改造生活的的实践中发挥积极作用;
⑷“生活即教育”是对传统教育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批判。
2、社会即学校
⑴为了改革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即社会决定学校,学校为社会服务
⑵陶行知主张社会即学校,为了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
⑶陶行知把整个社会、整个人生都列入生活教育范畴,从而把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终身教育三者联系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大教育体系即社会终生教育体系;
3、教学做合一
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为了避免瞎做、瞎学、瞎教,所以指出在“在劳力上劳心”,以期理论与实践之统一;
⑵这一原理将 “做”放在第一位,是完全符合“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认识论思想的;
⑶陶行知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之一,是改变传统教育脱离实际的弊端,又是为了把学从视为“字纸篓,死读书,读死书”的教学转到重培养学生能运用“活的知识”、具有“行动能力”、“生活能力”、“创造能力”的轨道上来。
教育是赋予孩子们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活动,它需要理论知识作为铺垫,但更需要引导孩子积极参与生活实践,实践才是学习成长路上最大的舞台。因此,教育活动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紧密的结合起来,社会需要丰富孩子们学习的文化内容,更需要提供给孩子们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成长的文娱环境。
学习让自己变强大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人个人成长的过程被统称为学习,学和习又分为有机统一的两个部分:① 学是链接、了解、理解知识,将知识转化为大脑记忆;② 习是尝试、体验知识,是通过理解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将社会性的公共知识转化为个人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私有能力,简单的讲学习就是通过模仿、练习将人类共有智慧和思想转化为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成长是事物从最初级状态向成熟状态发展、靠近的过程,成长意味着掌握更多的知识、具备更多的技能,同时也消磨了更多的时间、预示着生命逐步被减少……成长犹如登山,每前行一步就会距离山顶更近一步。
学习成绩并不能完全决定个人生活的未来,只有能够充分“学以致用”的人才能凭借良好的综合素质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如果不懂得做人,即便学问做得再好,走进社会也不可能获得幸福和快乐,还可能会因为道德品质的低下最终断送自我。做人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被教会,它需要个人具备真实的生活体验、需要参与真实的社交和劳动生产实践。因此,无论教育如何发展都应该将教导做人放在首位,不仅要求孩子去做,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更要以身作则、不断地完善自己,为孩子的学习成长树立积极阳光的好榜样。
教育是老师以自身言行帮助学生更好适应社会生活的活动。孩子们学习成长最终的目标是什么?答案有且仅有一个,那就是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更好的做人,帮助孩子们完成生活成长从他律过度到自律、从老师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人可以摆脱欲望的依赖吗?
欲望是什么?人可以摆脱欲望依赖吗?
欲望是什么?欲望就像人吃饭一样,一顿不吃饿的慌。欲望是人意识领域中念头,想法,获取某种利益或者是目的一种力量。
人可以摆脱欲望的依赖吗?
人按照理论,当然可以摆脱欲望的依赖,不去想,压制,再就是分解那种欲望,把想法转移到或者是牵引到其他的意识灵异里,不再去纠结,纠缠,把欲望自消化在无中。
欲望本身没有褒义或者贬义之区分。但是欲望具体事由,又有好坏之别。比如看到美女 我特喜欢,特爱,我想去和她谈恋爱,这种欲望不是好事也不是坏事,是正常之事。但是如果美女不同意,欲望膨胀到自己难以控制,千方百计占有对方,用尽伎俩欲罢不能演绎淋漓尽致,最后欲望成了强奸借口,这时候的欲望就是坏事。
欲望也不是靠压抑能解决了的,也不是能彻底摆脱掉的,而是需要智慧能力想法提高,来获取正确的理念,在实现那种欲望前提下,不为非作歹。
为什么会有七情六欲?
我们通常所说的“七情六欲”,其实包含了两种文化,其中“七情”的说法,来自我们的本土文化,而“六欲”则来自印度的佛教文化,佛教传入中国以后,随着与中华文化的不断融合,她的很多词汇,也越来越多的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用语中,比如我们常见的“功能”、“书记”、“律师”等等,这些词汇最早都是出自佛教。
七情与六欲“七情”是指我们的七种情绪,按照《黄帝内经》所说,包括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西方有个说法叫“情商”,就是指对情绪的管理与控制,情商越高,证明对自己的情绪管理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情绪与我们的身体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一个人的情绪如果经常不稳定,那就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健康状况,比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有:“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的记载。
“六欲”的说法来自佛经,指的是六种希求,如眼睛求美色、耳朵求妙音、鼻子求好香、舌头求美味等等,一切让我们觉得舒服的感受,我们都会有所希求,这个就叫做“欲”,所以佛经里面讲“于所乐境希望为性,勤依为业。”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我们对一切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境界,都抱以期望,希望能多得,常有,这个就是“欲”,“勤依为业”是指“欲”所导致的后果,就是促使我们为达成此等期望而勤劳不缀。
七情六欲的缘起七情六欲的缘起,对应着佛教的因缘果报,它们的顺序,应该是六欲在前,七情在后,六欲的前面,还有一个“受”,也就是感受,即对每一次生命果报的感受。
因为佛教认为生命是不断轮回的,前生所作的一切,决定了来生的状况,所以前世是因,来生是果,前生的所作所为所导致的后果,将会在来生承受,这些受分为三类,一类是乐受,一类是苦受,还有一类适中,既不苦也不乐,佛教术语叫“舍受”。
那么在接受这些果报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六欲”,对于乐受会产生一个接近的欲求,对于苦受则会产生一个远离的欲求,那么在能否接近与远离的过程中,“七情”就出现了,如果目的达到了,比如想接近的接近了,想远离的远离了,“喜”的情绪就出现了,如果目的无法达到,则会出现“怒”等其它情绪。
在“六欲”的促使下,我们会产生第一轮的行为,情绪产生以后,又会产生第二轮、第三轮等行为,这个都叫做“造业”,所造下的各种业,又会导致下一生的果报,这个就是佛教的三世因果说。
总结由此可知,七情六欲是有它们的前因后果的,那么正确的应对方法,就是要把握好当下,即面对当下的感受,我们要在充分考虑到各种后果的前提下清醒的应对,千万不要为了图当下一时之快而为将来埋下隐患。
对于情绪的管理,我们中国文化讲究一个“和”字,也就是和谐的意思,《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所谓的和谐,其实也就是适度的意思,遇到高兴事就开怀笑一笑,遇到伤心事呢,也不妨哭两嗓子,笑出来,哭出来,气也就顺了,气顺了,情绪也就稳定了。
保持稳定的情绪非常重要,如果硬压着,气弊里那里,就会给将来情绪的巨大波动埋下隐患,这样一来,我们难免会出现诸多的偏激行为,这对将来的果报是非常不利的。
当然稳定情绪的方法很多,特别是在佛教的修行中,对于各种不同的人,各种相应的方法都有,但总体来讲,不外乎戒、定、慧三大类,不过这些说起来,又是一大篇文章,就不在这里多聊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网上查阅补充,如果有好的方法,也希望多做分享。
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核心原因是什么?
什么是人类文明?是科技还是生产力?其实这些都不是人类文明!真正的文明代表的是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与道德,这才是人类文明!由此可见,真正的人类文明根本就没有什么进步!
人类最大的悲剧,就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人类文明!一直以来,人类社会的主流观念都把科技称之为人类文明,以为科技发达就是人类高度文明!根本就不知道“文明”代表着什么!
其实,决定人类文明程度的绝对不是科技,也不是生产力,而是人类的生存手段,即人类获取物质的方式!而人类迄今为止,采用的生存方式依旧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丛林法则是自然界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天然的、条件反射的生存法则。因此,丛林法则遵循的法则就是弱肉强食、胜者为王,即所谓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所以,丛林法则是天然的、野蛮的、毫无人性的生存之道。
但是,人类在进化中却在不知不觉中将这种自然界的生存法则带进了人类社会!最终必然导致了人类的野蛮,并且导致人类社会产生了战争与贫富差距等等无法解决的各种矛盾!
可见,丛林法则不止导致了人类社会的野蛮与残暴,也必然导致人类社会在文明建设方面的永远停滞不前!而且,由于物质存在的形式决定了意识。所以,丛林法则不仅将人类永远束缚在野蛮阶段,也愚昧了人类,让人类很难找到人类文明发展的正确方向!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至今从本质上仍旧属于野蛮社会,但是人类却竟然以为今天的人类社会已经是非常“文明”!因为在丛林法则的束缚下,人类的思维也已经“丛林法则”化,把野蛮视为“文明”,把弱肉强食、杀人不见血的残酷竞争视为“公平、公正、合理”。虽然也有人将人类的希望寄托在实施共产主义社会上面,但是,这种共产主义理论却将人类社会的贫穷怪责资本主义的所谓的“剥削”!
其实,导致了人类社会产生各种矛盾的总根源就是因为人类至今仍旧秉持的丛林法则!即丛林法则是人类社会产生所有不平等的、并导致了人类野蛮与残暴的总根源!可见,人类唯一的希望就是消灭丛林法则,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可惜,丛林法则不仅导致了人类的野蛮,还顽固的控制着人类的思维,致使人类至今仍无法真正认识自己!因此,人类很难挣脱丛林法则的束缚,从而走向文明,走向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