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是哪个朝代的,有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温疫?
疫情,一直伴随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有数据显示,在我国古代,几乎十年就会发生一次大的疫情,三年发生一次小规模的疫情。不过,虽然每次疫情爆发时,总会夺取不少人的性命。但是,在一次次与疫情抗争的历史中,也摸索出了防控疫情的方法。
看过中国历史才发现,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发展史、奋斗史,也是一部与疫情阻史。每一次的疫情战,都会让我们中华民族变得更加强大,而且在与疫情奋战的过程中,我们还留下了许多到现在还在使用的疫情防控方法。
隔离防疫,阻止疫情传播
在我国古代,医学家很早就认识到了一些疾病的传染性,并主张通过隔离的方式来阻隔疫情的传播。在《汉书》中,就有用“隔离”来防控疫情的记载。比如,在疫情发生时,会建立专门的“病迁坊”,用来隔离患病的人。在唐朝时,在发生麻风疫情时,通过建立“病人坊”来阻隔疫情。
在20世纪初期,我国爆发了大范围的鼠疫。当时负责防控疫情的伍连德博士,立刻向清政府提议,对疫情较为严重的东北进行戒严,同时对患病的人和疑似患病的人进行分别的隔离。正是因为伍连德的隔离政策,使得这场鼠疫得以有效控制。
研发疫苗,防治未病
天花,曾经是威胁人类的一种重大传染病。不过我国医学家很早就发现了人痘接种术。这就是一种疫苗技术,通过提取天花病人身体的痘浆、痘疮结痂等,注射给健康的人,让人体内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防御疫情。这种人痘接种在牛痘接种前,可以有效地预防天花疾病,并在我国广泛地推广应用。
最近几天,我们总能看到不少好消息,比如新型冠状病毒毒株的分离,病毒成分的分析进展等。这些都为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虽然疫苗研发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我们要相信,在我国科学家的努力下,疫苗一定会成功。
财政支持抗击疫情
抗击疫情不仅需要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有财政作为支持。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时候发生疫情的时候,为了减轻民众的负担,朝廷都会推行减免税赋的政策。比如会对收成达不到一定比例的家庭,给予财政上的支持,以帮助他们维系基本的生活。财政的支持对抗击疫情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官方的惠民药房等。
在防控本次新型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国家也是出台了多项财政政策。财政部拨款44亿元用于疫情防控。同时对于患者,还有财政补贴救治费用。财政的支持可以减轻民众的压力,同时让患者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安心治疗,也可以进一步地控制疫情。
四,医者仁心,永远不变的是伟大的逆行者
虽然我国古代的医疗技术比较有限,但是在与疫情的斗争中,医护人员总是在一线上。历史上,疫情爆发时,也是名医辈出的。比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以治疗“伤寒”著名。汉代的华佗,在乱世仍秉承治病救人的理念,行医救人。李时珍、叶天士等医者都在防控疫情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无论是什么时代,当疫情发生时,医护人员永远是冲在最前线的。这次疫情爆发后,医护人员又是勇敢地站出来冲在了前面。1月24日,是农历的年三十。但是上海、山东等地的医护人员还有军队的医护工作者,却放弃了阖家团圆,出征武汉。他们有的人,早上刚收拾好回家的行囊的,但一声召唤,立刻更改了行程,他们中有的人甚至没有来得及跟家里人吃团圆饭就奔放了一线。
当看到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论生死”的请战书时,我泪目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致敬每一位可爱的逆行者。
浮生为卿歌李时珍所处的朝代?
李时珍是明朝医药学家,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明清时期有30位著名的医学家?
1、万密斋
著有《万氏儿科》、《妇科摘录》、《妇科发挥》;提出“寡欲、慎动、法时、却疾”的养生理论,被称为“中华养生第一人”。
2、薛己
他强调运用辨证论治的方法,以求疾病之本;其强调人以胃气为本。
3、李时珍
著有《本草纲目》,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躬亲实践,广泛向劳动人民学习。
4、王肯堂
著有《证治准绳》,对伤寒、外科、眼科对后世具有重大贡献。
5、陈实功
著有《外科正宗》,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作风正派。对病人,无论穷富贵贱都能一视同仁。。
6、张景岳
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极具创新精神的杰出医学家。
7、吴有性
著有《瘟疫论》,揭示瘟疫病原,根据其发病突然,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指出这是由于天地间存在着—种异气所致。
8、李中梓
著有《内经知要》、《医宗必读》,—生对中医理论研究十分重视,兼取众家之长。
9、华希闳
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六科准绳》,专门从事古医书的校刻工作。
10、赵献可
著有:《医贯》、《内经钞》、《素问钞》,认为命门为人身之大主,强调了命门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对忧郁症的治疗有贡献。
11、张志聪
著有《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东汉名医张仲景之后裔,博览群书,对《内经》、《伤寒论》研究颇深。
李时珍为什么能准确定性中草药的功效?
回答正文:
中医是咱们祖先传下来的瑰宝,李时珍更是中医中的佼佼者。那么,在古代那么多的中草药,有毒的无毒的,有功效的无功效的,他又是怎么准确得知的呢?我认为主要是有以下三种渠道:
1️⃣、通过以往诊治的案例,吸纳总结;李时珍诊治过很多的病人,在治疗每个病人的时候,他都会做总结。比如有的药,他药量放多了,病人病情加重了,那么他就会在下一次使用时相应减少药量。有的药,用少了,效果缓慢,那么下次同一副药使用的时候就会加大药量。
就这样,随着多年的行医经验,李时珍吸纳总结出了很多的数据,这些都一一写在了自己的记事本上,记录了下来。
2️⃣、研习前辈留下的珍贵宝典,学习总结;李时珍是明代人,在此之前,我国也有很多医学宝典,都是上千年来各个朝代的医者们根据自己行医时的经验,得出的宝贵经验。
如东汉时期的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是一部经典的医学典籍。
3️⃣、亲自尝试,感知中药草的功效。我们都知道神农尝百草,靠的就是用自己的身体亲自品尝感知各种中草药的功效。为了准确掌握各种百草要的功效,李时珍翻山越岭,走遍了全国各地。寻找到某种新的中药草时,李时珍又不敢用于医治病人,于是就会以身试毒,自己通过身体的反应来总结出该中药草的药性。
当然,这种方法时很危险的,只有在大致估算没有毒性的时候才能使用,要不然李时珍就是再多的命也不够用啊。不过,这种舍身为了医学的精神,依然是值得所有人学习。
回答总结: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得出来,李时珍通过总结过往的诊治案例、研习前辈医学宝典、亲自尝试等方法,准确掌握了中草药的功效。
所以,最后李时珍能够写下我国的医学宝典《本草纲目》,共计52卷,收药1892种,附图1109张。
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著作吗?
《本草纲目》,本草著作,52卷。明代李时珍(东璧)撰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稿凡三易。此书采用“目随纲举”编写体例,故以“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次辑录明代以前有关药物气味阴阳、五味宜忌、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补泻、引经报使、各种用药禁忌等论述,其中又以金元诸家之论居多。卷3~4为“百病主治药”,沿用《证类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病原为纲罗列主治药名及主要功效,相当于一部临证用药手册。卷5~52为各论,收药1892种,附图1109种。其总例为“不分三品,惟逐各部;物以类从,目随纲举。”其中以部为“纲”,以类为“目”,计分16部(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60类。各部按“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既便检索,又体现出生物进化发展思想。部之下为60类,各类中常将许多同科属生物排列在一起。各药“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一药名下列8个项目(即“事”)。其中“释名”列举别名,解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药物出产、形态、采收等;“辨疑”(或“正误”),类集诸家之说,辨析纠正药物疑误;“修治”,述炮炙方法;“气味”、“主治”、“发明”,阐述药性理论,提示用药要点,其下每多作者个人见解;“附方”,以病为题,附列相关方剂。
《本草纲目》版本颇多,除国外各种全译或节译本外,国内现存约七十二种,大致可分为“一祖三系”,即祖本(金陵本、摄元堂本)及江西本、钱本、张本三个系统。江西本系统,主要为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夏良心、张鼎思刻本等;钱本系统,主要为明崇祯十三年(1640)钱蔚起杭州六有堂刻本,并改绘药图,以及清顺治十二年(1655)吴毓昌太和堂本,乾隆间《四库全书》本即据此本抄录;张本系统,主要为清光绪十一年(1885)张绍棠南京味古斋刻本,文字参校江西本、钱本,药图改绘后增加十余幅,并附《本草纲目拾遗》。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即据张本影印,晚近通行本为197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刘衡如校点本,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金陵本影印本。
全书首列总目、凡例、附图。卷一卷二为序例,主要介绍历代诸家本草及中药基本理论等内容。首先列举《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唐本草》等四十一种本草著作,并加简要评介,基本反映出明代以前本草学发展概况;另又附列引用医书二百七十七种,经史百家书籍四百四十种,共计七百十七种。通过引述前人专论如神农本经名例、陶隐居名医别录合药方剂法则、采药分六气岁物、七方十剂、五味宜忌、五味偏胜、标本阴阳、升降浮沉、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引经报使、相须相使相畏相恶诸药、相反诸药、服药食忌、妊娠禁忌、饮食禁忌、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之法、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等,使中药理论获得系统整理。卷三卷四为百病主治,大致沿袭宋以前本草“诸病通用药”旧例,以诸风等一百十三种病证为纲,分列主治药物,或于病证下再分若干证,类列药物用法,复设草部、菜部、果木等为小纲,并详其主治,编次有序,便于临证参考。卷五至卷五十二为药物各论,总目原称载药一千八百九十二种,经实核为一千八百九十七种。各论均以“部”为纲,以“类”为目分类,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等十六部,每部之前均有简要论述。各部之下再分若干类,如草部分为山草、芳草、隰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类、杂草等十一类,凡六十类。每药均标注首载文献出处,若有归类变更或并入某药者,则以校正说明;下设释名、集解、辨题或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栏目解说。“释名”下列举别名,并释命名意义;“集解”介绍产地、品种、形态、采收等;“辨疑正误”对历代本草有疑误者予以辨正;“修治”阐述炮制方法;“气味”阐述药物性味及有毒无毒;“主治”包括功效;“发明”侧重阐述药性理论、用药要点及李氏学术见解;“附方”广录以该药为主的主治各科病证的有效方剂。本书在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基础上,进行大量整理、补充,并载述李氏发明与学术见解。其主要成就包括:集我国16世纪前中药学之大成,该书首先介绍历代本草的中药理论和所载药物,又首次载入民间和外用药三百七十四种,如三七、半边莲、醉鱼草、大风子等,并附方一万一千零九十六则。显示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除列“一十六部为纲,六十类为目”外,还包括每药之中“标名为纲,列事为目”,即每一药物下列释名、集解等项,如“标龙为纲,而齿、角、骨、脑、胎、涎皆列为目”;又有以一物为纲,而不同部位为目。特别是在分类方面,从无机到有机,从低等到高等,基本符合进化论观点。全面阐述所载药物知识,对各种药物设立若干专项,分别介绍药物名称、历史、形态、鉴别、采集、加工,以及药性、功效、主治、组方应用等;同时引述自《本经》迄元明时期各家学说,内容丰富而有系统。对中医药理论有所发明,书中强调对中药应该辨证应用,如藜芦条下称“吐药不一,常山吐疟痰,瓜丁吐热痰,乌附尖吐湿痰,莱菔子吐气痰,藜芦则吐风痰者也”。其中亦有前人所未论及之名言和精辟理论,如辛夷条下有“脑为元神之府”之论,橘皮条下称“脾乃元气之母,肺乃摄气之龠”等。书中对过去本草书籍中将两药误为一物者,如葳蕤与女萎;一物而误为两药者,如天南星与虎掌;品种混淆不清者,如百合与卷丹;药用部位失真者,如五倍子误认为果实;药物归类不当者,如将薯蓣列为草类等,均予以澄清更正。书中对妄图长生不老,服食丹石成风现象进行了批判,对黄连、泽泻服之可以成仙,草子可以变鱼等说,亦作了驳斥。本书虽为中药学专书,但涉及范围广泛,对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物理学、化学、农学等内容亦有很多记载。如在矿物学方面对石油的产地、性状作了详细记述;在化学方面,阐述了检验石胆真伪的方法;在物理学方面,从空气中的湿度变化,以推测雨量的大小;在农学方面,阐述采用嫁接技术,以改良果树品种的方法等。本书通过对药名的探索与考证,阐明某些汉字的字形、读音;也载述一些少数民族和其他国家药名的读音和含义。还记载契丹族用羊皮、羊骨占卜和写字,吐番人用燕脂化妆等习俗,蒙古族裹于牛皮内治疗外伤方法等。本书保存了16世纪以前大量文献资料,其中有的原书已佚失,有关资料可从本书得以窥见。
本书刊行后,促进了本草学的进一步发展,倪朱谟的《本草汇言》、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等,均是在其学说启示下而著成的本草典籍。达尔文(Chrles Robert Darwin)在其著作中亦多次引用本书的资料,并称之为“古代中国百科全书”。英国李约瑟( Joseph Needham)称赞李时珍为“药物学界中之王子”。本书为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刊行后,很快流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后又先后被译成日、朝、拉丁、英、法、德、俄等文字。
李时珍(约1518~1593)明代杰出医药学家。字东璧,晚号濒湖山人。蕲州(今湖北蕲春)人。世业医,父言闻,有医名。幼习儒,三次应乡试不中。师事顾日岩,读书十年。受家庭熏陶,兼好医书,遂精医药。千里就医于门,立活不取值。楚王闻之,聘为奉祠,掌良医所事。世子暴厥,治之即甦。经推荐,赴京师太医院供职一年,或云尝授太医院院判之职。晚年因子建中为官,遂进封文林郎、四川省蓬溪知县。念本草一书历代注解者谬误亦多,遂考古证今,辨疑订误,广采博收群书,奋发编修。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至万历六年(1578年),历时二十七载,三易其稿,著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初刊于金陵。子建中、建元、建木及诸孙皆参与绘制药图,孙树宗、树声为之校对。甫及刻成,时珍即逝。对脉学亦深有研究,所撰《濒湖脉学》(1564年)能融会先贤脉学之精华,删繁去芜,讲求实用,论述较为通俗简要,以韵体文写成,便于记诵。此书归纳脉象为二十七种,各撰体状诗、相类诗、主病诗。另著有《奇经八脉考》(1572年),于奇经循行路线及证治规律阐发尤多。已佚医著有《三焦客难》、《命门考》(或以为实系一书)、《五脏图论》《濒湖医案》《濒湖集简方》等。次子建元,从父业医,有医名。父卒,献《本草纲目》于朝廷。四子建方,精医,中年入选太医院医士。弟子庞鹿门,传其医学;瞿九思,传其儒学。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把动物药类按虫、鳞、介、禽、兽、人的次序分类叙述,反映了作者“从贱至贵”,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阴毛治蛇咬、女阴毛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