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有多少儿女

天美资源网

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有多少儿女?

李世民一共有三十五个儿女,其中儿子有十四个,女儿则有二十一个,是皇帝中比较能生的一个了。他的儿女中李治是最出名的一个,在李世民晚年被立为太子,并成功登基,原本李世民立的太子是李承乾,但是他因为谋反而被废为庶人,在这之后李治就被立为了太子,并在李世民因病去世后继位

李世民有几个儿子啊?

一共有十四个儿子

李世民的儿子,李世民有多少儿女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唐朝建立后,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拜天策上将,封秦王。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年号贞观。在位初期,听取群臣意见,虚心纳谏。对内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唐太宗儿子曹王?

曹王李明,唐太宗李世民第十四子,生母巢王妃杨氏,即李元吉的妻子。 在很多现代人看来,李明是唐太宗与弟媳杨妃所生

李世民是李渊的第几个儿子?

这个李世民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李渊的长子是李建成,次子就是李世民了,三子李元吉,最好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了太子李建成,成了大唐第二位皇帝,这才有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为何传位给了平庸的李治?

大部分人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为了避免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的悲剧重演,才否掉了魏王李泰,转而立最为平庸的李治为太子。不过事情可没那么简单,这背后其实是三股势力明争暗斗角逐出来的结果。

第一股势力:太子党 第一股势力是以太子李承乾为中心展开的,也就是太子党,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唐太宗李世民安排给他的,主要为杜如晦、魏征、陆德明、杜正伦、于志宁、孔颖达等人,都是文臣;第二个部分则是李承乾自己争取来的,主要为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陈国公侯君集等,武将为主。

李世民曾用“房谋杜断”来形容他最重要的两个谋士房玄龄与杜如晦,杜如晦是帮助他决断的,地位相当于汉高祖刘邦的张良。众所周知张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能力不一般,杜如晦即使不能完全等同于张良,也能算作顶级的人才。杜如晦的子嗣以及同族都有在朝中担任要职,最高的是叔父杜淹官至宰相,他们一家确实是不小的一股势力。

魏征更不用说了,是唐太宗李世民最敬重的宰相,他的谏言基本都必须采纳,话语权是最重的。魏征与陆德明、杜正伦、于志宁、孔颖达等人同时被唐太宗李世民安排给太子李承乾为老师,而于志宁也官至宰相,孔颖达、陆德明还是“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唐太宗李世民给李承乾安排的这个阵容可谓是十分豪华,占去了文臣当中至少三分之一的势力,可见其对李承乾是多么重视。

李承乾自己争取来的汉王李元昌是唐高祖李渊第七子,是他的叔父,想当时争取到了一部分宗室力量;杜荷、侯君集也手握重兵,尤其是侯君集还是战神李靖的徒弟,军事能力不一般。

李承乾的太子党可以说是文武两个阵营都有涉及,还都扎根很深,但是他自身也有问题,不仅有足疾,形象不怎么好,而且还不尊师重道,落下了不好的口碑。当他看到弟弟魏王李泰深受唐太宗李世民宠溺,越来越不安,才想着暗杀李泰,最终被迫“造反”,兵败被废。

不过这些只是史书里列出的表面理由,实际背后是李承乾自己的太子党势力衰弱,才担心地位不稳做了出格的事情。

杜如晦在贞观四年就病逝了,杜淹在更早的贞观二年死的,杜氏的力量其实已经大不如前了;魏征在李承乾造反的后一年病逝,当时身体已经大不如前,一直推辞不想当李承乾老师,跟李承乾其实是属于面和心不和的情况;至于孔颖达、陆德明的权力实际相对较小,杜正伦在李承乾造反之前就早已经被贬官了,李承乾这群老师当中仅于志宁一人身体健康且掌握实权。

李承乾所掌握的文臣的力量已经衰减得太厉害了,换成谁都会担心地位不稳,更何况还有第二股势力一直想废掉他。

第二股势力:魏王党 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一共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李承乾、魏王李泰、唐高宗李治,其中李承乾与李泰年龄相差只有一岁,在李治上位之前两个哥哥都是年富力强的类型。李泰的长子李欣四岁的时候就跟年幼的李治玩在一起了,感情非常深。李治因为年龄小的缘故,而且性格比较懦弱,不怎么受关注,所以最开始争储大战主要还是在李承乾与李泰之间。

李泰是最像唐太宗李世民的儿子,所以非常受宠。贞观十年,李泰受封魏王,遥领了七个州的军事。本来是要去封地就藩的,但唐太宗李世民不舍得让他离开,还让李泰搬到有东宫之西的武德殿居住。这些行为都有些过头的,属于反常的行为,很可能唐太宗李世民最开始就有废李承乾立李泰的想法了。

岂料这个时候宰相魏征出马了,直接谏止了。这点可以看出,尽管魏征不怎么喜欢李承乾,但还是会去维护李承乾这个嫡长子的合法继承权的,避免出现争储风波。

唐太宗李世民还安排王珪做李泰的老师,王珪的地位其实仅次于魏征。只不过王珪贞观十三年就病逝了,没能继续支持魏王李泰。

此外房玄龄的家族势力可能跟魏王李泰关系紧密,这个主要是从房遗爱倒推出来的。另外史书里记载房玄龄与杜如晦在晚年的时候不和,所以房家与杜家是有比较大概率卷进争储君斗争而对立的。

另外魏王李泰在文化界还非常出名,一定程度上受到很多文化界的名门望族的支持,人缘也非常好。

唐太宗李世民宠爱过头了,重臣王珪做老师,房家的支持,在文化界人缘好,魏王党势力还算强大——种种迹象表明魏王李泰是有可能也有足够的实力冲击太子储君之位的。

不过第三股势力早就在暗中蠢蠢欲动了,已经布好了局。

第三股势力:晋王党 第三股势力晋王党,其实是由长孙无忌与褚遂良这一对盟友组织起来的。具体分工是长孙无忌在背后操控,褚遂良在台面上出力。

早在魏王李泰被唐太宗李世民过度宠溺的时候,长孙无忌就已经让褚遂良上疏劝谏了。很显然,在他们的眼中,魏王李泰才是真正的对手,太子李承乾早晚会被废掉。

至于他们选了晋王李治的原因也很简单,一方面是因为李治年龄小,没有其他势力支持,另一方面是李治性格问题,比较好容易掌控,这对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把持朝政是极为有利的。

在唐太宗李世民在世的时候,他们还不怎么敢打击异己,但也是不遗余力地排挤不同政见的大臣,与房家、杜家的势力多有不和。李治登基后,他们还炮制了房遗爱谋反案,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此,属于清算敌对势力。

如此一来,他们也只有选择立晋王李治,才最符合他们的利益。

史书里说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李泰加紧了争储步伐,直接摊牌了。甚至李泰向唐太宗李世民允诺会诛杀了自己的儿子(李欣等人),然后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不过这事被褚遂良搅黄了,提醒唐太宗李世民不要重蹈玄武门之变骨肉相残的悲剧。然后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让三个爱子都能存活,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跟我一样的疑惑,魏王李泰既然这么受宠,当太子李承乾被废之后,他就是最大的受益者,太子之位理应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为何要多此一举做出杀子立弟的承诺呢?

如果史书里记载的是真的,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早就已经公开支持晋王李治了,让魏王李泰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但问题是魏王李泰怎么会傻到用杀子立弟这种残忍的方式来博得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呢?难道李泰不清楚玄武门之变留给李世民的心理阴影?

而且李承乾谋反,本来要处死,李世民硬给保下来了,这说明李世民是极不愿意看到任何骨肉相残的情况出现,李泰怎么会没有悟到呢?反而用杀子立弟这种有违人伦,不道德的方式来劝父亲呢?

所以我感觉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早就在李世民面前反复提立晋王李治为太子的事情,这个消息传到魏王李泰耳中,不得已走了极端,说出杀子立弟这种反常的话。

当然了也不排除另外一种情况,就是褚遂良篡改了部分史实,因为褚遂良是负责修史的主要官员。《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下决心立李治为太子的当天,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场,明确是褚遂良劝说之后才下的决心。所以杀子立弟的说法,是有一定概率是褚遂良加进去的。

综上所述,太子李承乾造反实际是因为不受宠且太子党势力衰弱太严重,加上魏王李泰这个强劲的竞争对手威胁很大,所以最终逼反了;魏王党虽然势力不小,但因为晋王党支持者是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权势更大,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说动了唐太宗李世民否掉魏王李泰,改立晋王李治为太子。

这样看来,太子党、魏王党、晋王党这三股势力,实际还是晋王党最强,藏得最深。不过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最终也不得善终,被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翦除了。

我是东海寻人,喜欢这篇文章的小伙伴,记得关注、点赞、收藏、分享、评论哦!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