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战国策又称?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计分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战国策》是继《国语》之后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左传和国语是先秦时期编年体和国别体的小说?
《左传》,相传为左丘明著,是中国古代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更是先秦散文著作的代表。作品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春秋内传》、《左氏》,汉朝以后多称《左传》。它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国语》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所撰的一部国别体著作。他的编纂方法是以国分类,以语为主,故名“国语”。《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又名《春秋外传》或《左氏外传》。
甚么叫国别体史书?
国别体史书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的书籍。《国语》、《战国策》均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而《史记》、《后汉书》、《晋书》等,既是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国语》是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
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是什么?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后世影响:
它的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它的私修性质,打破了官方对史学的垄断,成为诸子百家争鸣的先声。而“二十六史”中,私修者多达三分之一,亦可说是受其引领所致。
它的春秋笔法,姑且不论有多少后人穿凿附会之处,但其本身所彰显的史学精神却勿庸置疑,那便是勇敢无畏,刚直无私。中国史脉能绵延至今而不断,与孔子当初所赋予的那股坚韧之气息息相关。
扩展资料:
史书体例
1、编年体,史书编著的一种体裁。按在世皇帝的年号记载(即按年代顺序记载)历史事件。
代表作:《资治通鉴》(由宋代司马光编纂,是我国现存编年体通史中影响最大的一部)。此外,编年体史书还有孔子《春秋》、“春秋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等。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
2、国别体:以国(诸侯国)为主体记载,即按国家分类记载历史。(共两部) 最早的一部春秋时期左丘明作的《国语》; 较好的一部是汉代初期刘向编订的《战国策》(国别体史书代表作)。
3、纪传体——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即以人物活动为中心记载历史,就是为人物立传,代表作《史记》。例如《三国志》《史记》等都是纪传体。《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断代史体例,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此体裁创始于东汉史学家班固,他所著的《汉书》,写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西汉王朝230年的历史。二十五史中除《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的二十四史都属此体。
其中《南史》、《北史》、《五代史》包举数朝,仍然属于断代史的范围。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于断代史。今人所著的《秦汉史》、《隋唐史》等,也属于断代史范围。
5、纪事本末,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加以集中叙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它创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史书的四大载体?
我国古代四大史体分别是国别体、编 年体、纪传体和纪事本末体。 (1) 国别体 国别体是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 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国语》是 中国第一部国别体史记,又称国记,是一 部分国记事的历史散文著作,起自西周穆 王,讫于战国初年的鲁悼公,分载周、鲁、 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历史。 它最 初的记录者可能是各国的史官,在春秋战 国之际由晋国的史官编纂成书。《国语》 的记事较《春秋》详细生动,也保存了许 多珍贵的史料。《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 体史书,按国别分为东周、西周、秦、齐、 楚、燕、赵、魏、韩、宋、卫、中山12国策, 定名为《战国策》。&n bsp; 它主要记述战国时期 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 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 历史的重要典籍。 晋代陈寿的《三国志》 是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 历史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 文帝黄初元年(220)到晋武帝太康元年 (280)六十年的历史,受到后人推崇。 (2) 编年体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 曰顺序记述史事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 其叙事线索清楚,时代背景明确,比较容 易了解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同时也 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之间的联 系。 它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和以年代 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使史书系统性强,避免重复叙事。但是编年体因为记 事按年月分列杂陈,所以不能集中叙述每 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且难以记载不能 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 忽略经济、文化事件。 其对于历史人物的 描绘则因为时间的限制,不能广泛而集中 地刻画。编年体的代表作有《春秋》《左 传》《资治通鉴》。《春秋》是我国现存最 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 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 成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 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 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 而作,又名《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中的杰作,由北宋司 马光主编,历经十九寒暑编写而成,上起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 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 1362年的历史。 (3) 纪传体 纪传体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 容,按时间先后顺序记载历史事件的一种 史书编纂体例,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 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 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 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 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 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 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记载错综复杂的 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 物的。 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搭配起来,使其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风 格。但纪传体也有弊端,因为分头叙述人 物,同一个历史事件被分记到各个人物传 记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即所谓的 “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 我国最 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 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 ⑷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线,将历 史上发生的大事,以每事一题,专立篇目 的形式,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间先后顺序 加以集中叙述并详述其过程的一种史书 编纂体例。 首创这种体例的是南宋的袁 枢,他依据《资治通鉴》编写《通鉴纪事 本末》,正式创立纪事本末体。 其后,用此 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代陈邦瞻的 《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明 代张鉴的《西夏纪事本末》,清代谷应泰 的《明史纪事本末》、民国黄鸿寿的《清 史纪事本末》等都是贯通古今、自成系统 的纪事本末体的代表作。 纪事本末体,兼 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于记事,方 便阅读。 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 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 事为主,弥补了编年、纪传二体在记事方 面都存在的明显不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