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是怎么形成的,中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大约在1亿年以前的中生代,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岩浆冒出地表,快速得到冷却的岩浆便形成花岗岩。此后距今几千年前,由于岩浆入侵引起花岗石错动挤压,从而产生了大量体积较小的石块,那些在水边的石块,经过长时期水的缓慢冲刷和自身的相互滚动,最终形成今天的鹅卵石。
卵石是经过很长时间,逐渐形成的。
由于地壳运动等自然力的震动风化,再经过山洪冲击,流水搬运和砂石间反复翻滚摩擦,终于形成可爱的圆浑状小卵石。河流流经不同的地质构造,山体有不同的岩石,经过冲刷,就会形成不同成份的鹅卵石。高山上的岩石由于风化作用崩落下来,在河水的冲刷过程中,受到水的搬运作用和相互磨圆,形成了卵石。
山洪灾害与地质灾害的区别?
山洪灾害涵盖的范围较广,凡在山地发生的灾害都属其中,水灾、旱灾、岩崩、地陷、森林火灾、雪崩、火山等均属山地灾害。山洪灾害仅含山地水资源过多而形成的灾害,以及与其伴生的灾害,如溪河暴涨以及暴雨诱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
地质灾害仅指山地由于自然地质作用或人为作用地质环境恶化,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或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遭受破坏的灾害事件。地质灾害与水资源运动变化相关密切,滑坡、崩塌、泥石流现象往往既称为地质灾害,又称为山洪灾害。
什么天气易发生山洪?
暴雨,大风天气容易山洪爆发。因为暴雨, 雨下的很急 雨水在很短的时间 , 雨水聚集起来 像河水一样 ,从山上的高处,往低处直泻而下 ,形成一股洪流 ,高处的泥土,泥沙 ,往低处 流的时候, 随着雨水从山上流下 ,就形成了山洪 ,所以我们在开车或者走路的时候 ,遇到大风大雨天气 ,一定要远离山下 ,确保自身安全 。
暴雨是如何形成的?
暴雨的形成需要各方面的配合,简单来说可以分为三方面:
1. 充足的水汽供应每逢三、四月,中国内陆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减少,华南沿岸每每受到偏南气流的影响。这些气流大多经过长海路而来,所以都是较温暖潮湿的。华南沿岸的水汽会因此增多,而充足的水汽是有利降雨的其中一项重要条件。
2. 空气抬升空气抬升的机制有很多种,而低压槽是春夏时在华南引发空气抬升较为常见的天气系统,伴随低压槽的天气一般都是不稳定的。由于低压槽轴心的气压较两旁为低,空气流进低压槽而汇聚,继而被逼抬升,抬升时水汽会因冷却而凝结成水滴,凝结所释出的能量亦有助空气继续上升,形成积雨云及产生降雨。除低压槽外,地形、地面高温、锋面及一些高空天气系统或特征(如:急流、涡旋、切变线及高层辐散区等)也有助空气上升。如一道低压槽徘徊在华南沿岸时,刚好配合若干上述所提到的气流抬升机制,气流抬升运动可以变得相当急剧,引发大雨。
3. 大气不稳定度暖空气的密度因较冷空气为低,所以较轻,容易向上升,因此当大气低层充满着温暖潮湿的空气时,低层空气容易向上升,大气便会变得不稳定。去评估大气的稳定度,较常用的指数有「自由对流高度」(Level of Free Convection (LFC))、「对流可用位能」(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和【K 指数】 等,它们的数值可以从每天的探空资料计算出来,数值天气模式亦可提供这些指数的预报给预报员参考。
当以上三方面的条件全都同时出现时,暴雨形成的机会便会大增。暴雨带来的威胁不单由于大量的雨水可能导致低洼地方和排水道不畅通的地方出现水浸、河道泛滥、山洪暴发、以及近斜坡的地方有山泥倾泻的风险,更会有伴随暴雨的强雷暴和强劲阵风,甚至冰雹和龙卷风等的威胁。由于暴雨的演变及生成的位置存在随机及不确定性,预报员需利用实时的观测数据来有效地评估暴雨短期的强度变化、影响的时间及对地区的威胁,以便适时地发出相应的暴雨警告信号。
山洪会持续多久?
山洪是由山体区域大量降雨形成的,山洪可持续至降水减弱时间段。由于山体区域降水集中,导致陡峭的山体无法贮存过多的雨水,雨水会从降水之初开始沿山体抛面倾泄而下,行至山谷区域后汇集四面八方的雨水形成山洪,山洪爆发迅猛,待降雨减弱山洪会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