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知了猴喜欢在什么地方爬出来

天美资源网

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知了猴喜欢在什么地方爬出来?

知了猴在北方地区出现比较频繁。

它们喜欢傍晚出没,晚上7~11点都可能有。尤其是下雨天。因为下雨之前气压的关系,它们在地底大概闷的慌,这时候知了候喜欢出洞,但它们爬到树木树干或树枝的一定高度接着就羽化了。

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知了猴喜欢在什么地方爬出来

知了的幼虫期叫蝉猴,蝉猴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味道口,成为时髦的美味佳肴。蝉体含营养物质丰富,干基蛋白含量在70%以上,脂肪约7%,维生素及各种有益微量元素均高于一般肉类食品,可称其为当今食品中蛋白王。

是谁告诉蝉要下雨了作文?

蝉知道下雨和它的翅膀结构有关,当空气中湿度比较大时,蝉就飞不起来,预示着快要下雨了。

农村里面有很多动物,他们的行动告诉大家天气的变化,这些经验大家不能丢。有时候人们总说这么一句话,“要想知道今天下不下雨,可以去问蝉”,那么蝉怎么知道下雨呢?

跟婵翅膀结构有关,快下雨时,空气湿度大,婵翅膀不容易飞,这是婵的天性行为。夏天,大家可以注意蝉的这一天性,看蝉能否知道下雨。其实关于动物与气候的关系有很多,比如:“雨中闻蝉叫,预告晴天到”,说的是如果下雨的时候有蝉叫,那么天就快晴了;“早蚯闻蝉叫,晚蚯迎雨场”,说的是早晨看到蚯蚓那么今天就会晴天,如果是傍晚看到蚯蚓,那么天就快下雨了,正好可以用蚯蚓来钓鱼了;“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蛤蟆出来了,一般都会下雨的;“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说的鸡如果晚上不上窝,鸭子叫的很欢,那么风雨一般就快要到了。

没脱壳的知了什么时候出来?

知了猴通常是在傍晚时分,天刚刚擦黑的时候就开始往外爬,一直持续到晚上12点左右。知了猴每天出土的数量不等,但下雨之前出土的数量往往最多,因为下雨之前气压的关系,它们在地底闷的慌,这时候知了候喜欢出洞,但它们爬到树木树干或树枝的一定高度接着就羽化了。

知了能预报天气么?

知了鸣天气晴,雨天蝉不鸣;蝉在雨中叫,预报晴天到;蝉儿鸣叫,雨季早停止;蝉鸣结束早,秋季转凉早。

牛和羊常常被人相提并论,牛能预测天气,羊也不例外。大科学家牛顿有一回听牧羊人说天要下雨,他便表示怀疑,因为当时天气异常晴朗。可是没出半个小时,果然下起大雨。牛顿大为惊叹,便去请教。牧羊人说,羊是一只“活湿度计”,如果它喜欢躺在屋檐下,天就要下雨;如果羊在草地上蹦跳,则为晴天。

今年的知了为什么比往年多很多?

我们这不但吃知了的若虫(知了猴),还吃知了(蝉),粘知了可是我们这小孩子的一大童年趣事,如今是用专门的粘知了杆(与鱼竿有些相似),然后末端缠上小孩子玩的“小手”,一旦把小手贴在知了的翅膀上,它就插翅难逃了。

这个活可是有技术含量的,首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因为知了趴在树干上,其体色与树皮的颜色比较相似,尤其是榆树上的知了,很难发现。其次,手不能抖,因为知了杆的末端很细,手轻轻一抖末端就来回的晃动,最后要慢慢接近知了,然后对准它的翅膀戳下去,才能粘到知了。

“小手”粘知了

这还是“先进设备”,我们小时候用的是竹竿,长度不够就将一粗一细的两根竹竿用铁丝绑起来,然后没有“小手”,就用偷偷用面粉洗出面筋来缠在竹竿头上,去粘知了。记得小时候,我负责粘,弟弟负责摘,两三个小时我们哥俩就能粘200多个。

不过,近些年,知了明显的比以前少多了,前几年我想着再去体验一下小时候的乐趣,结果一个下午,我们哥俩就粘了四十多个。但是,今年又不一样了,前几天弟弟给我打电话,他自己在老家一中午又能粘一两百个了,而且在城市里,今年的蝉鸣比往年更加的响亮,可见,知了今年确实比往年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这个问题。

知了为什么曾经大幅度的减少?

01 常见的蝉

知了学名蝉,属于蝉科下的昆虫,在我国比较常见的蝉以黑蚱蝉、蛁蟟、蟪蛄这三种为主,其中黑蚱蝉是最常见的,它们有着黑色的外壳,透明的蝉翼,体型也明显的比另外两种大,我们听到的蝉鸣有99%是它发出来的,不过能够发出鸣叫的黑蚱蝉是雄性,它们与雌性最大的区别就是腹部与胸部之间(腹面)有两个半圆形的盖板,里面就是它的音室。

蟪蛄是一种小型的蝉,它们体色以灰色为主,比黑蚱蝉小了不止一倍,翅膀也是灰色,上面有一些黑褐色的斑点,它发出的声音是连续的比较刺耳的类似于“吱~”的叫声,它们通常会趴在白杨树和榆树上,由于体型小,体色更接近于树皮,所以非常的难找,以前去粘知了,几个小时也就粘五六个。

最后是蛁蟟,蛁蟟又叫呜蜩、鸣鸣蝉,学名斑翅透蝉,它的体型介于黑蚱蝉和蟪蛄之间,属于一种中型的蝉,它们的出土时间要比二者都要晚,往往听到蛁蟟的叫声,蝉也就能再叫个十几二十天了。而且蛁蟟的叫声类似于“呜悠~呜悠~哇”(拟声词),所以我们老家叫它“无忧哇”。

除了出土时间和叫声的区别外,蛁蟟的体色也明显不同于前两者,它有着透明且带有黑色斑点的翅膀,身体以暗绿色为主,这家伙喜欢栖息在梧桐树上,非常的难粘,警惕性不是一般的强,有时候人刚刚走到树下它就停止鸣叫飞走了,所以以前一个夏天也就能粘不超过5个蛁蟟。

02 蝉减少的原因

蝉的减少并不是某一种种类,而是常见的蝉都减少了,而它们减少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捕捉。蝉的一生其实并不容易,它们从树上树枝皮下的卵开始就开始了自然损耗了,除去一些不能孵化的卵以及被一些寄生动物寄生的卵(比如蚋就喜欢在蝉的卵中产卵,这种现象叫做卵寄生),能孵化的只有一小部分,然后它们随风落到地面上,如果落到了坚硬的路面上,基本上就死亡了,只有落到松软的地面上,它们才能进入地下。

在地下它们要度过至少3年的时间,然后才能爬上树枝变成蝉,而在我国几乎全国范围内都有吃知了猴的习惯,所以大多数的知了猴还没有来得及变成蝉就被人抓走吃掉了。

而在一些像地区甚至有吃蝉的习惯,比如我们这,此时再加上粘知了的损耗,知了的数量显然是逐渐的下降的。

第二:树木相关。树木的砍伐也是知了的一大“杀手”,举个例子,在我们老家南边有一条河,以前河的两岸成排的大树,小时候我自己都抱不过来,我们以前粘知了能粘几百个就是在这些大树上,但是这些树在后来都被砍伐掉了,之后,这里的知了几乎就消失了。

这是因为大树砍掉之后,它们很难找到孵化的地点,而且即使在附近的一些灌木丛上孵化了,它们也没有足够的食物(树木的汁液)生存,于是一些知了只能飞到庄稼地里,然后被农药喷洒杀死,因此,曾经一些比较高大的树木被砍伐,也是知了减少的原因之一。

为何今年的知了会比往年多?

知了的数量增加其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说一下今年知了对往年多的原因:

第一:捕捉量少了。以前,在农村一到夏天,几乎全家都会出动,或者晚上去抓知了猴,或者白天去粘知了,但是如今不同了,农村留守的人越来越少了,大部分都是一些年龄比较大的,他们最多也就是在自家附近找一下知了猴。,

而且如今的小孩有手机、电视,也很少愿意顶着大太阳去粘知了,因此,捕捉量少了,给了知了喘息的时间,这样只需要给知了6年左右的时间(两个繁殖周期),它们的数量就能明显的增加。

第二:树木多了。近些年随着国家大力的对环境整治,一些原本光秃秃的河岸、山头也逐渐的郁郁葱葱了,而树木的生长是需要时间的,一般情况下,知了会待在离地至少3米以上的树上,而曾经砍掉又种上的树也逐渐的长到了适合它们栖息的高度了,所以,它们的栖息环境和繁殖场所多了,也是它们数量增加的原因之一。

第三:天气相关。今年的天气比往年也有不一样的地方,首先是高温,今年夏天的高温天气明显的比往年要更长,这其实与温室效应有很大的关系,而高温是知了猴出土必备的条件之一。

其次是湿度,知了猴在出土前会在地面上开一个针眼大小的孔,这是它们判断光线以及湿度的孔,而今年夏天的雨水明显的多于往年,这也给了知了猴出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写在最后

今年的知了确实比往年要多,这与这些年人为的捕捉、生态的变好以及今年雨水较多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这或许是件好事,因为知了虽然吸食植物汁液被人们认为是一种害虫,但是它们本身对污染的耐受能力低,对环境的要求较高,而且它们在夏季是许多动物的主要食物之一,比如一些鸟类,所以,这是生态在逐渐变好的一种标准。

最后,蝉鸣虽然有些吵人,但是没有蝉鸣的夏天好像是不完整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种感觉,尤其是前几年。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