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洞,军队里为啥把1234567890读作幺两三四五六拐怕勾洞?
当过兵的朋友都知道,在部队使用通讯手段时数字“1234567890要读成幺两三四五六拐八勾洞,这是我军独有的数字读数方法,属于标准的军事术语,主要运用于军事通讯中对数字的语音表达方式,可以用来表示坐标、方位、角度、高度、速度、代号等等含义。比如步兵在需要炮火支援时是这样向炮兵呼叫的:07-07,我是18,我是18。4号地域,3号方位物西100-远300,敌排散兵冲击队形。炮兵收到后答复:07明白,请注意隐蔽。其中的“07”读作:洞拐;“18”读作:幺八;“100”和“300”分别读作:幺洞洞和三洞洞;而炮兵指挥员接到炮击命令后下达的操作指令为:各炮注意,前方敌支撑点,表尺289,方向向左009,高低+2,4号装药,空爆引信,全连四发急促射,预备,放!其中的“289”读作:两八勾;“009”读作:洞洞勾;“仰角2”读作:正两。下图为我军正在开火的152mm火炮。
军事数字读法的原因与作用士兵来自五湖四海,说起话来难免南腔北调。其中“2”的发音最为混乱。我们知道,很多南方士兵,把“2”读成“yi”或类似的音(如粤语)。为了避免发音混乱,通信兵就用普通话中的"两"代替“2”的读音。还有南方人发后鼻音与北方人的发音区别非常大,所以"0"就不能读做"ling"而读成"洞"。其实跟现在很多地方打麻将的时候喜欢把"饼"读做"桶"或"洞"是一样的道理。下图为参加实战演练的民兵连,女通讯兵正在使用步话机向上级汇报“战斗”情况。
在很多方言里的“b、p、m、f”发音各有不同,比如“p”是爆破音,发声清晰,于是数字“8”就读成了“怕”。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汉语韵母的频率,据研究发现,在汉语韵母中“i”的频率最低,清晰度最差,跟“a”比,“i”的发声只是“a”的一半,差了至少3 分贝。大家知道,战场上通讯时夹杂着枪炮声和士兵的说话声等噪音,通信兵如果发“i”对方可能听不清楚。通信不畅,在生活中尚且会造成许多麻烦,于是大家想出一个好办法,全面替换“i”音,因汉语里“幺”指小的意思,所以把“1”读成“幺”,“7、9、0”则根据其形状重新认读做"拐、勾、洞",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7”,由于其声母“q”发音极不分明,改用“拐”,辅音“g”的爆发声带来了宝贵的清晰度。下图为准备参加野战条件下通讯演练的陆军女通讯兵。
在战场上通讯的数字误读可能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在战场上通讯时倘若不使用规范的军事数字读法来报告数字,将会存在造成误读从而引起火力打击偏差甚至误伤的风险。我们以粤语为例,如果使用粤语来向本文第一段中那样向炮兵要炮,那么“3号方位物西100-远300”中的“西100”就有可能会被通讯兵误读为“西200”,因为粤语中的数字“2”发音为“yi”。如此误读造成的后果是炮兵火力打击误差达100米,这么大的误差是无法起到“火力支援”效果的,也就是说根本打不到敌人。如果因通讯误读造成本应该打到敌人头上的炮弹变成打到自己人头上,大家可以想像:全连五门152mm大口径火炮四发急促射下的20发大威力高爆杀伤弹所造成的误伤将是多么的可怕!下图为陆军炮兵营15门152mm火炮正在进行实弹射击演练。
军事数字读法在民间的运用由于军事数字读法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在社会上也被广大百姓所采用,比如说运用最广泛的数字“1”的读法,大家都已经习惯将其读为“幺”。比如报警电话“110”、火警报警电话“119”、急救电话“120”等等,以及个人手机号码开头的数字“1”都习惯读为“幺”,假设在发生火灾时如果有人向广东人说“快打119”,而不是说“快打幺幺9”,那么很可能会让听者以为是在说“快打229”,因此数字“1”以“幺”为发音已经成为全国约定俗成的读法了。文章最后作者邀请各位读者使用自己本地的放言来模拟本文开头中提到“呼叫炮火支援”,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有趣现象,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下图为公安110指挥中心接线员,电话接通后女警的语音应答为:您好,这里是xxx市幺幺零指挥中心~~~
你知道的最有意思最有情趣的打油诗是什么?
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捂脸][流泪]!
赠李琪
宋朝:苏轼
东坡五载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苏东坡趣事:最有情趣的诗《赠李琪》,幽默风趣中又不失优雅和伟大。
北宋时期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多后,年岁渐长上书请求调离,得许。在地方欢送仪式宴会上,一名歌姬李琪求诗。
刚开始,苏东坡也是一乐,刚刚开筵,苏东坡就挥笔写下两句“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大家听完之后都笑了。
苏东坡风趣地陌生的歌姬李琪说,我苏东坡在黄州快五年时间了,是什么原因让我没有在我诗里提及你李琪呢?”,估计李琪也笑了。
随后大家开宴入习,饮酒敞怀,一醉方休。因为这就是苏东坡调离黄州的送别宴会。苏东坡也是心情复杂,最后酩酊大醉。
宴会结束,大家陆陆续续离开。李琪看到酒后的苏东坡,鼓足勇气,再次求诗,因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才写了两句诗。苏东坡作为大文豪,伟大的一面有所体现,立即又给李琪写上了下两句诗,“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苏轼说,我就像唐朝诗人杜甫一样,海棠花虽然美艳绝伦,但是杜甫一辈子从来没有给海棠花写过诗。
言下之意就是说,李琪就是海棠花。
为什么在酒后醉醺醺的时候,苏轼还可以清新的知道,杜甫不写海棠诗?
杜甫一生不写带有海棠两字的诗,因为杜甫的母亲叫海棠。
这涉及到封建时代的避讳问题,因为自己也避讳自己的爷爷一个字序,所以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三苏”,所有的作品中,都不带序字。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
欧阳修算是苏轼的恩师,北宋时期两人互爱有加,值得传颂。
欧阳修趣事:欧阳修作诗羞秀才,文化中渗透着修养。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号醉翁、六一居士。
欧阳修趣事:北宋时期有一位自命不凡的秀才,听说欧阳修很有才气其非常有名气,心里很不服气,决定要去找欧阳修,与欧阳修比个高低,以证明自己的厉害。
有一天,去找欧阳修比学问。路上看到老者,感觉老者是位有学问的人,估计是读书之人。
于是秀才就故意卖弄,指着路旁一颗枝枯叶败的小树,要与老者对诗。老者推辞,秀才更加自傲说:“路边一枯树,树上两个杈。”老者一听连连摇头,不说话。
可是秀才却要求老者对诗,老者只好说诗两句:“春来苔为叶,冬至雪当花。”
秀才看这老者出口不凡,大吃一惊,但是还是不服,向前行了几步,看到一对白鹅扑腾着翅膀跳进池塘里,秀才马上说:“前面两只鹅,扑通跳下河。”,老者随口念到:“白毛映绿水,红掌击清波。”
秀才仍然不服气,还想找机会挽回面子。两人来到一处渡口,等候摆渡的人聚集了不少。
秀才还想显示自己,想在大庭广众之下给老者难堪,就高声说道:“两人同乘舟,去访欧阳修。”
老者轻轻地冲着秀才说道:“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羞)”。
秀才也算聪明,听到这两句诗,明白了老者就是欧阳修。
于是羞得无地自容,灰溜溜地逃走了。
羞秀才诗
宋朝:欧阳修
两人同乘舟,
去访欧阳修。
修已知道你,
你还不知羞。
苏东坡趣事:最有情趣的诗《赠李琪》,幽默风趣中又不失优雅和伟大。
苏轼被贬黄州四年多后,年岁渐长上书请求调离,得许。在地方欢送仪式宴会上,一名歌姬李琪求诗。
一名普普通通的在场娱乐的歌姬,向大人苏东坡求诗。
刚开始,苏东坡也是一乐,刚刚开筵,苏东坡就挥笔写下两句“东坡五载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大家听完之后都笑了。
苏东坡风趣地陌生的歌姬李琪说,我苏东坡在黄州快五年时间了,是什么原因让我没有在我诗里提及你李琪呢?”,估计李琪也笑了。
哄堂大笑之后,大家开宴入习,饮酒敞怀,一醉方休。因为这就是苏东坡调离黄州的送别宴会。苏东坡也是心情复杂,最后酩酊大醉。
宴会结束,大家陆陆续续离开。
李琪看到酒后的苏东坡,鼓足勇气,再次求诗,因为刚刚开始的时候,才写了两句诗。
苏东坡作为大文豪,伟大的一面有所体现,立即又给李琪写上了下两句诗,“恰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苏轼说,我就像唐朝诗人杜甫一样,海棠花虽然美艳绝伦,但是杜甫一辈子从来没有给海棠花写过诗。
言下之意就是说,李琪就是海棠花。
面对一名小小的歌姬,苏轼不惜曾诗,这是古人的一种胸怀。
赠李琪
宋朝:苏轼
东坡五载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
恰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为什么在酒后醉醺醺的时候,苏轼还可以清新的知道,杜甫不写海棠诗?
杜甫一生不写带有海棠两字的诗,因为杜甫的母亲叫海棠。
这涉及到封建时代的避讳问题,因为自己也避讳自己的爷爷一个字序,所以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三苏”,所有的作品中,都不带序字。
这就是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
卧室房间的墙壁上发出嗡嗡的响声?
这种现象,绝大多数是因为空调在安装的时候不规范操作导致的;消除或减小这种因“传振”导致的声音的办法有:
1、用海绵、保温棉之类的东西隔到内外机害揣愤废莅肚缝莎俯极连接管与穿墙洞墙壁之间,隔振;
2、在室外机四个地脚下面各增加一个橡胶垫片,减震;
穴读音是二声还是四声?
穴
xué
◎ 洞,窟窿:孔~。石~。~居。~隙。龙潭虎~。
◎ 人体可以进行针灸的部位,多为神经末梢密集或较粗的神经干经过的地方:~位。
◎ 旧艺人称在市场或广场上表演时所占的一块地方:掌~的(指地主或班主)。走~。~头。
◎ 姓。
八一洞是什么?
洞有三门,游览面积4000平方米,游程达1200米。洞景多与道教有关:洞顶有堑壕,长20余米,名为天沟,沟面有石纹, 视之为龙,故有龙洞之称;有天然形成天锅、石灶,传为道士 炼丹之用;石床,亦称仙人床;石室相传为大禹藏天书之处; 又有怪石林立,称之谓万仙朝尊。全洞有6个景区,分别为:
1.雨洞,洞顶密布水珠,洒落如雨;
2.隔凡洞,此处已在太 湖之下,洞顶时传波涛之声,恍如与凡界相隔,有超尘之感; 洞多钟乳石,景致甚佳;
3.天后别宫,据《吴郡志》载:“ 天后者,林屋洞之真君,住大湖包山下”,此传为天后居处;
4.丙洞,有“碧波清漪”题刻,亦称水晶宫;
5、龙洞,唐宋 时帝王遣使投放金龙玉简之处;近年出土有4条金龙,7条铜龙 和3块玉简;
6.炀谷洞,有仙坪、神台,即大禹藏书石室所在。 林屋山摩崖石刻自宋至民国有20余处,有宋李弥大、范成 大(至能)、明胡缵宗,清钱大昕、俞樾等人的遗迹。山高60 米,有云岩,曲岩,伏象岩,鳞岩等怪石,象形奇石甚多,古 人称之齐物观。
每当霞光初起,登山而见山村炊烟渐升,袅袅 冉冉,与太湖水雾相融,如诗如画,即著名的西山胜景“林屋 晚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