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天之翼,中垂字是什么意思?
①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奋发。
②名词活用为动词,粘,指着地。
③名词作动词,向南飞。
④名词作状语,像旋风一样。
⑤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穿越。
⑥名词作动词,落下来。
玄幻小说有哪些霸气的句子?
①同情是一回事,敬意亦是另一回事,不是说你如何有情,就该让你肆意妄为,若是威胁到自身的安全,就算你情比天高,爱比海深,又如何!
②老子手中一把剑, 天下混蛋千千万。 惹动老子心头火, 杀尽天下王八蛋。
③杀人也好,救人也罢;但求心之所安,便可不负这一生滚滚红尘!我君莫邪这一生,不为国,不为民,但为心之所向、心之所安!凡事,对得住自己的心,也就走了!何必再去考虑那么多?什么国泰民安。什么天下大事,都是狗屁而已
④亘古纵横双刀客,天地九幽第一少。
⑤千刀万剐,至死不悔! 不成强者,唯死而已!
《异世邪君》
西方的马其顿方阵能跟秦军箭阵抗衡吗?
秦军箭阵必败。诸位别被电影里射程、威力堪比几百挺重机枪齐射的秦军箭阵给忽悠了,从兵马俑考古研究来看,秦军无论步卒还是骑兵配备的大多是轻型“臂张弩”,而用两脚蹬开乃至腰部一块使劲的“蹶张弩”“腰引弩”目前尚未发现有力证据表明秦军已批量列装。
经测算,秦军“臂张弩”牵引力(射手拉弓弦所需气力)只有30公斤,相应地其有效射程和杀伤威力也都不算大——最远射程70多米,有效杀伤距离不超过60米。至于秦弓则属于早期复合弓,据考证其技术水平与周代武士用弓大致相当,所需拉力也是30公斤左右,射程跟秦弩差不多。
从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战役来看,希腊重装步兵(配备大盾、长矛、铜盔和胫甲)从距波斯军约200米左右就开始冲锋。因为训练有素,其即便加速奔跑也能保证阵型基本齐整,而这个距离上秦军弓弩还够不着呢。
换做马其顿方阵情况也大致相同,等进入60米射程后,由于臂张弩施放速度所限,秦军弓弩手至多射出1轮箭雨,对方的矛尖(最长达6至7米)也就刺到胸口了。
或许有人会问,秦军箭阵难道不是像电影《英雄》里表现得规模那么大吗?就算一轮箭雨也足以给马其顿方阵以重大杀伤了。但真相却是秦军实际上是一支以轻步兵为绝对主体的武装力量,弓弩等远射兵器的装备规模并不大。
兵马俑1、2、3号坑考古发掘显示——1号坑5000余人步兵方阵(前锋部队)中弓弩手仅有210人,2号坑800余人混编部队(有步兵、弩兵、车兵、骑兵4个兵种)中有弩手160人,3号坑约70人将领卫队压根没有配备弓弩手。
这样算下来,一支约6000人(相当于现代1个步兵旅)的秦军合成化部队中远射兵器(弓弩)不会超过400张,弓弩手占比仅为总兵力6%左右,而要形成“遮天箭雨”的效果,参战秦军规模不到17万以上(弓弩手1万,而且必须集中使用)还是别想了。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经过亚历山大大帝改造过的马其顿方阵并非只有长矛兵,后者已演变成一个集骑、步、弓多个兵种为一体的合成部队,其中步兵分为保护方阵侧背的轻步兵和构成方阵主体的长矛重甲步兵,骑兵又分为保护方阵左翼的轻骑兵和专责突击破敌的重骑兵。
虽然有说法认为秦军可以侧翼迂回去攻击马其顿方阵两侧“软肋”,还认为只要脱离平原战场马其顿方阵就不好使了,但这种说法都忽视了双方兵力构成这一关键问题——如果秦军以同等数量去对阵亚历山大远征军(3万步兵、5000骑兵)的话,那么按照前面的比例,秦军兵力构成大致为2100名弓弩手、525辆战车(驭手和车兵合计约1500人)、2.9万名轻步兵、约600名骑兵(仅2号坑秦军方阵中有104名骑兵)、约400名将军卫队。
看出秦军兵力构成的缺陷了吗?如果放弃平原战场,秦军500多辆战车和上千名车兵就只能乖乖下车充当普通步兵作战,而且秦军骑兵数量少得可怜,只相当于马其顿军的不到八分之一!
这意味着什么?秦军要想发挥战车冲击威力就必须在平坦地形开战,但从历次战斗结果来看,落后的战车并不是马其顿方阵的对手。至于秦军骑兵,在数量上就不足以包抄突袭马其顿军侧翼。
秦军步兵的机动速度也不会超过马其顿步兵,更何况就算其绕到马其顿方阵两侧,对手只要4个动作即可反守为攻——立定、举矛、转向、放矛。再说了,负责侧翼掩护的马其顿骑兵和弓手怎么会放任秦军随意穿插己方军阵呢?而一旦进入近战肉搏状态,以短兵器为主且不注重个人防护的秦军步兵到底有多大胜算,恐怕就只有天知道了。
如何用行云流水写一首藏头诗?
“行云流水"使人舒畅,见“悟空"命题而起动机,晨步,一路行吟,拙拟古韵五绝、七绝各一,并五绝加字而为七绝拙诗一首,飧飨众友,期予雅正:
一、五绝
行色各殊同,云闲笑浊风。流平桃梗倦,水急竹篙忡。
桃梗:漂泊不定的人,见“桃梗土偶"典故。
仄起入韵,上平一东韵脚,格律示: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五绝格律有四种,除了上述以外,还有仄起不入韵:仄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中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起入韵: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起不入韵: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中仄平。
二、七绝
行山穷处翠依红,云绕衣襟碧落空。
流雾飞烟难一辨,水闻西侧看时东。
碧落:道教语,天上、天空。唐·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平起入韵格律,上平一东韵脚
七绝格律相应也有四种,但平仄关系整体发生了变化,因为七绝是在五绝的基础上演进发展而来的,仔细看看五绝和七绝的格律,不难发现,在五绝每一句句首加上平仄对应的两个字,就变成了规范的七绝格律;同样,把七绝每一句头两个字去掉,就变成了五绝,前提是不能犯“孤平”(仄平仄)。
三、五绝变七绝
原五绝拙诗:
行色各殊同,云闲笑浊风。
流平桃梗倦,水急竹篙忡。
每句首加两字变七绝拙诗:
天涯行色各殊同,高处云闲笑浊风。
阔岸流平桃梗倦,险滩水急竹篙忡。
上述两首诗,第一首是仄起入韵五绝,第二首在五绝基础上加上两个平或仄字的字,就变成了平起入韵的七绝。格律示例:
中平 中仄仄平平,中仄 平平仄仄平。
中仄 中平平仄仄,中平 中仄仄平平。
条友"晓钟晨晨”赐玉:
行至逆潮知帆劲,
云天风海虐舟轻 。
流离转徙必破浪 ,
水复山重不动心。
条友"书童华”赐玉:
行万里路,
云卷云舒。
流畅小溪,
水波欢送!
东汉除了开国之君刘秀外?
东汉王朝由刘秀于公元25年建立开始,到汉献帝于公元220年禅让于曹丕为止,共经历195年,其间共有14位皇帝。
这14位皇帝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和帝刘肇、汉殇帝刘隆、汉安帝刘祜、汉少帝刘懿、汉顺帝刘保、汉冲帝刘炳、汉质帝刘缵、汉桓帝刘质、汉灵帝刘宏、汉少帝刘辩、汉献帝刘协。
比较有名的皇帝就是:
1、开国之君汉光武帝刘秀;
2、开创了明章之治的两位中兴之君汉明帝刘庄和汉章帝刘炟;
3、曾写进诸葛亮《出师表》中,导致东汉灭亡的两位祸国之君,汉桓帝刘质和汉灵帝刘宏;
4、还有一个最有名的就是亡国之君汉献帝刘协。
刘秀是开国之君,在东汉的存在感最高,刘秀被称为位面之子,天选之人,意思就是:非常幸运的人,上天选定的人。刘秀最杰出的成绩就是在昆阳之战,以一万余绿林军,大破王莽的43万新朝精锐军队,昆阳之战新朝失败,从而导致了王莽的倒台。
刘秀为人低调,善于用人,懂得隐忍,即使自已的亲哥哥刘縯被更始政权的皇帝刘玄所杀,刘秀也不动声色,主动向刘玄承认错误,表低姿态,暂时赢得了时间与生命,之后另谋出路,趁机离开更始政权,自力更生,由此创下了帝业。
刘秀仅用了12年就统一天下,先后消灭了更始政权、赤眉军、陇右隗嚣、巴蜀公孙述等割据政权统一天下,建立了东汉王朝。
汉明帝刘庄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他的母亲是阴丽华,汉明帝是一位守成之君,基本上延续了刘秀时期的政策,同时积极开疆拓土,派窦固讨伐北匈奴,派班超出使西域,重新设置西域都护府,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存在。
汉章帝刘炟是刘明帝刘庄的第5个儿子,也是刘秀的孙子。19岁即位,31岁去世,当了12年的皇帝,在位期间,减免酷刑,推崇儒学,维护丝绸之路,与他的父亲汉明帝一起创立了东汉的中兴,合称为明章之治。
但是汉章帝刘炟31岁就去世了,导致后世的皇帝普遍寿命不长,也就是从汉章帝刘炟开始的。刘炟的儿子汉和帝刘肇去世得更早,27岁就去世了,导致少主国疑,外戚专权,也就是从刘肇之后开始的。
汉桓帝刘质和汉灵帝刘宏是东汉晚期的两位昏庸之主,诸葛亮曾在《出师表》中写道: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这里的桓、灵就是指的汉桓帝和汉灵帝。
汉桓帝是东汉第十位皇帝,15岁即位,在外戚大将军梁冀的控制下活得战战兢兢,28岁时联合宦官诛杀大将军梁冀所及家族,外戚被杀后,宦官在桓帝一朝的权力空前强大起来,也就导致后期的外戚与宦官大火拼,毁灭了东汉王朝。
汉桓帝还开启了党锢之祸,信任宦官大力打击士大夫阶层及外戚,开启卖官卖爵的先河,安于享乐,荒淫无道,让东汉政权处于毁灭边沿。
汉桓帝去世后,没有儿子,于是刘宏被外戚窦氏立为皇帝,汉灵帝基本上重复了汉桓帝的老路,干着一模一样的勾当,汉灵帝时期,外戚与宦官开始互相打击,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被宦官所杀,这里面估计也是刘宏的默许。
汉灵帝在位期间,由于民众生活困难,发生了黄巾起义,更是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在汉灵帝去世后,东汉朝廷就开始了大火拼,外戚与宦官双双覆没,让董卓控制朝廷,导致了最终的灭亡。
汉献帝刘协是汉灵帝的小儿子,是董卓强行扶持的皇帝,董卓还毒死了汉献帝的哥哥刘辩,汉献帝打一登上皇位,就成为了傀儡,而且他的一生都是傀儡,直到去世。
由于汉献帝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及三国崛起的时代,因此汉献帝也出现在关于三国的小说及史书中,在历史上有一定知名度,汉献帝是董卓拥立的,之后就被董卓控制,董死后被王允控制。
李傕、郭汜打败王允与吕布后,汉献帝又被李傕与郭汜控制,直到他逃出长安,来到洛阳后,被曹操迎立到许都,之后直到灭亡都在曹操父子手中控制。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同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皇位于自已,于是汉献帝去除帝号,被曹丕封为山阳公,之后就一直待在封地,直到公元234年去世。
汉献帝如果生在和平年代,也算是一代贤君,只可惜生在乱世,手中又毫无权势,被各个军阀控制,最终东汉是灭亡在汉献帝手中,但灭亡的原因却不是汉献帝造成的,他成了替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