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妃嫔等级,清代后妃常用的饰品有哪些?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员 闫红
一、 扁方
质地多为白玉、青玉,少数为金、银制品。扁方从质地到样式制作都精美绝伦,在仅一尺长的窄面上,透雕出的花草虫鸟、瓜果文字、亭台楼阁等图案,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扁方上缀挂着丝线缨穗,与脚上穿的花盆底鞋遥相呼应,使之行动有节,增添女人端庄秀美的仪态。
金镂空镶珠扁方
二、 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
它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髻里面是用铁丝按头围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须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其美。
大拉翅
三、 簪子
簪分两种类型。一是实用簪,多用于固定发髻和头型用的;二是装饰簪,多选择质地珍贵的材料,制成图案精美的簪清代镀金点翠簪子。簪子是满族妇女梳各种发髻必不可少的首饰。通常满族妇女喜欢在发髻上插饰金、银、珠玉、玛瑙、珊瑚等名贵材料制成的大挖耳子簪、小挖耳子簪、珠花簪、压鬓簪、凤头簪、龙头簪等。簪子种类虽然繁多,但在选择时还要根据每个人的条件和身份来定。
簪子
四、 头花
满族妇女除了簪子外,还普遍喜欢在发髻上插饰花朵,将硕大的花朵戴在头上历来是满族的传统风俗。头花大多以珍珠、宝石为原料,满族妇女在梳头时,把大朵头花戴在头正中,称为头正,也有选用两朵相同颜色和造型的分插头的两端,俗称压发花,又称压鬓花。 这些花色彩协调,晕色层次丰富。足以以假乱真。
电视剧中的头花(仅作参考哈)
五、 勒子,俗称“包头”。
北方人称其为“脑包”,是一条中间宽两头窄的长条带子,戴在额眉之间。清代妇女戴勒子,沿袭明代旧制。由于贫富之别,勒子的质地以及勒子上缀的饰物都有所差别。这种遮眉勒在北方比较实用,因此流行起来经久不衰。除勒子外,还有一种金约,类似勒子形制,但比勒子还要窄些。
六、 流苏
流苏是满族妇女十分喜爱的首饰,其造型近似簪头,但在簪头的顶端垂下几排珠穗,随人行动,摇曳不停。满族妇女所喜爱的流苏多种多样。顶端有凤头的、雀头的、花朵的、蝴蝶的、鸳鸯的、蝙蝠的,等等;下垂珠串有一层、二层、三层不等。
清代凤凰流苏老银耳环
参考文献:
1、肖东发主编;钟双德编著,《凤冠霞帔 佩饰艺术与文化内涵》,现代出版社,2015.04,第157页
清朝时嫔妃真的可以随意处死宫女?
在前一阵子大热的清宫剧《甄嬛传》等其他清宫剧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受宠的嫔妃随意就可以处死太监、宫女,对他们可以说是生杀予夺,毫无顾忌,更有甚者似乎连皇帝本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似乎在他们眼中这类事情早已经是司空见惯、不值一提,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宫斗剧中的这种情节和史实相符吗?现实中妃嫔真的有这么大的权利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清朝乾隆皇帝的惇妃就是血一般的教训,下面且听我细细道来。
惇妃的艰难升迁之路乾隆帝惇妃汪氏出生于乾隆十一年(即公历1746年),比乾隆整整小了快四十岁,这也真可以说的上是一场超越年龄障碍的“爷孙之恋”了。乾隆二十八年(即公历1763年),出身满洲“上三旗”中正白旗的小汪被册封为“永常在”,五年之后乾隆就把她晋升为“贵人”,但是没过几天汪氏就得罪了乾隆,被喜怒无常的他打回了原形,降为了“常在”(补充:清朝皇帝的后宫妻妾可分为八个等级,从下往上依次是: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
也许是乾隆自己也感觉亏欠了这个出身不俗的小姑娘,从乾隆三十六年(即公历1771年)开始,汪氏的位份就一再升迁,到了三年之后乾隆三十九年汪氏就成了我们影视剧里熟知的“惇妃”了:
尔惇嫔汪氏、夙协芳规。早膺德选。娴兰宫之礼教。聿着壸仪。庆萱幄之纯禧。能承慈眷。自褒封之既具。徵敬事之无愆。兹奉皇太后慈谕册封尔为惇妃。乾隆四十年(即公历1775年),惇妃生下来她唯一的后嗣,乾隆帝的最爱:固伦和孝公主(十公主,后来被乾隆指婚下架给了和珅的儿子丰绅殷德)。
戕害宫女,被贬为嫔大抵是看着自己圣宠优渥,女儿又甚得皇帝喜欢,惇妃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有点“作死”了,史书《清史稿》中就记载了她在乾隆四十三年(即公历1778年)鞭打宫女致死,因而再度被贬的事:
(惇妃)尝笞宫婢死,上命降为嫔。这件在电视剧再普通不过的事,却惹得乾隆龙颜大怒,为此他还专门下发了一则长达千字的上谕,详细说明了此事的严重后果、恶劣影响以及处罚措施:
从未有妃嫔将使女毒殴立毙之事。今惇妃此案。若不从重办理。于情法未为平允。且不足使备位宫闱之人。咸知警畏……惇妃、即着降封为嫔。以示惩儆……此案虽系小事。朕一秉大公至正。与综理庶务无异。亦可恍然咸喻朕意矣。将此旨交总管内务府大臣。传谕内府诸人知之。并着缮录一通。交尚书房、敬事房、存记。令诸皇子共知警省。永远遵奉。
更有意思的是,在上谕里乾隆为了说明自己对宫女、太监性命的重视,对此次惇妃事件处理的公正合法,他还搬出了自己作为典范。他在圣旨里说:自己虽然贵为天子手握生杀大权,面对手下人不听使唤却也从不轻言杀伐,致使发生“将阉竖辈立毙杖下”的事,最多也不过略施薄惩,打个几十板子,让他们吃点皮肉之苦。
时过境迁,复位为妃可能是乾隆皇帝考虑到爱女十公主的脸面,不忍心看她因为生母的位份低而受到歧视(毕竟这宫里子以母贵,拜高踩低的人还是不会在少数的),也可能是乾隆年纪大了(生于康熙晚年的乾隆老爷子这个时候也已经年近七十了),忘性大根本连这事都不记得了,结果没过两个月“惇嫔”就又被复封为妃了。
结论综上来看,清朝皇帝的后宫妃嫔是绝对没有决定太监、宫女生死的权利的(整个皇宫里能这样干还不受处罚的估计也就之后皇帝和他的母亲皇太后了),《甄嬛传》里的这些有关剧情都是不符合事实的。而且就独论惇妃打死宫女这件事来说,退一步讲,假设惇妃要是没有生下十公主,让乾隆没了这个“投鼠忌器”的障碍,好大喜功的他一怒之下直接把惇妃降为贵人、常在都不是没有可能的。
所以说别看下人在宫里地位不高,但个个也都不是好惹的,可以让人予取予杀的。至于电视剧里有关的这些故事嘛,咱们看看权当一乐便可,千万不可把它当真,认真你就输了!
参考文献:
《清史稿》、《清高宗实录》
(文/历史漫谈君·晓史事)
中间生得每个等级的名字叫什么?
皇后为正妻 选秀三年一次,分位从高到低为 正一品皇贵妃,一人 正二品贵妃,二人 正三品妃,四人 正四品嫔,六人 正五品贵人 正六品常在 正七品答应 正五品以下不计数 还有一种官女子,相当于通房丫头 选秀初封只能封为正五品及以下,之后再晋级 低阶妃嫔一宫两人,分位高者为主位,高阶妃嫔可独居一宫 妃位及以上称娘娘,嫔位及以下称小主 皇后居坤宁宫,太后居慈宁宫 皇后统领六宫,众妃嫔之首协理六宫
古代后宫妃嫔们的称呼?
妃嫔等级
一、 周秦两汉时期
1、周朝
周朝时期,天子称王,正妻称后。
王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女御。
后正位宫闱,同体天王;
夫人坐论妇礼;
九嫔掌教四德;
世妇主丧、祭、宾客;
女御序于王之燕寝。
2、秦朝
秦始皇统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后称号。
帝祖母曰太皇太后,帝母曰皇太后,嫡(妻)曰皇后。妾皆称夫人。
3、西汉
西汉初期,沿袭了秦时的母后称号。又设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等妃嫔的称号。
汉武帝时增加了婕妤、娙娥、傛华、充依。
至汉元帝又新置了昭仪。
妃嫔等级扩充到十四等。
且各有爵位:
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
婕妤视上卿,比列侯。
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
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视千石,比中更。
充依视千石,比左更。
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
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
顺常视二百石。
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汉时,只有先朝的皇后可被尊为皇太后。如嗣皇帝是妃嫔所生或从皇族宗室中过继而来者,其生母皆不得称(皇)太后。
但也有个别例外。如汉哀帝是诸侯王之子过继而来,其祖母傅昭仪被尊为帝太太后、皇太太后,生母丁姬被尊为帝太后。再加上已被尊为太皇太后的汉成帝母王政君,已为皇太后的成帝皇后赵飞燕,宫中一时出现了四位太后并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时期,追求复古,种种名目层出不穷。
其罢汉朝妃嫔称号,模仿先秦时期,自创了和、嫔、美、御四等称号。
和三人,嫔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东汉
东汉光武帝建国,去繁为简,妃嫔称号共有四等:贵人、美人、宫人、采女。
贵人授予金印紫绶,俸禄为粟数十斛。美人、宫人、采女则没有爵位和俸禄。
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时期诸侯王正妻称王后,母称王太后。东汉时,随着诸侯王封地日渐缩减,王后被改称为王妃,王太后改称王太妃。
汉时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称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1、 三国
(1)魏
曹操为魏王时,王后之下的妃嫔称号有五等:夫人、昭仪、倢?⑷莼⒚廊恕?
文帝曹丕增加了贵嫔、淑媛、修容、顺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华、修仪三等,废除顺成称号。
妃嫔爵位:
贵嫔、夫人,位次皇后,爵无所视;
淑妃位视相国,爵比诸侯王;
淑媛位视御史大夫,爵比县公;
昭仪比县侯;
昭华比乡侯;
修容比亭侯;
修仪比关内侯;
倢?又卸海?
容华视真二千石俸;
美人视比二千石俸;
良人视千石俸。
(2)吴蜀
吴蜀两国史料不详。
蜀有贵人、昭仪,吴有夫人、美人,其余不详。
2、 两晋
两晋时期的妃嫔等级由晋武帝司马炎依据汉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设三夫人:贵嫔、夫人、贵人。位视三公。
九嫔:淑妃、淑媛、淑仪、修华、修容、修仪、婕妤、容华、充华。
位视九卿。
其余还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视千石以下。
3、 南北朝
南北朝时期,妃嫔称号世有增减。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国初废除才人、中才人称号,其余仍用晋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废除夫人称号,新创制了贵妃的称号,以贵妃、贵嫔、贵人为三夫人。
又以昭仪、昭容、昭华来代替九嫔中的修华、修仪、修容,重新设置了中才人、充衣。贵妃位比相国,贵嫔比丞相,贵人比三司(司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废除淑妃、昭华、中才人、充衣称号,重新设置了修华、修仪、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废除贵人,代之以新设置的贵姬;再置昭华,增加了淑容、承徽、列荣。
妃嫔等级为: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次于九嫔的称号: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齐
齐高帝建元元年,设置贵嫔、夫人、贵人为三夫人,修华、修仪、修容、淑妃、淑媛、淑仪、婕妤、容华、充华为九嫔,美人、中才人、才人为散职。
永明元年,以贵妃、淑妃、贵人为三夫人,废除夫人称号。因九嫔中少了一员,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开国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驸马都尉。
梁
三夫人:贵妃、贵嫔、贵姬。
九嫔:淑媛、淑仪、淑容、昭华、昭仪、昭容、修华、修仪、修容。
九嫔以下:婕妤、容华、充华、承徽、列荣。
其它还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陈沿袭梁制。
(4)北朝
(a) 北魏东魏西魏
妃嫔称号有左右昭仪、三夫人、九嫔(上三嫔和下六嫔)、世妇、御女。
左右昭仪位视大司马,三夫人视三公,三嫔视三卿,六嫔视六卿,世妇视中大夫,御女视元士。
后又设置女官,掌管内司。内司如同尚书令、仆。
二品:作司、大监、女侍中。
三品:监、女尚书、美人,女史、女贤人、女书史、书女、小书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宫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飨、女食、奚官女奴。
北齐
文宣、孝昭二帝妃嫔称号惟有夫人、嫔、御。
武成帝好色,广置妃嫔。清河年间,依古制设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女。妃嫔称号有:
左右昭仪,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嫔:上嫔:光猷、昭训、隆徽。比三卿。下嫔:宣徽、凝晖、宣明、顺华、凝华、光训。比六卿。
二十七世妇:正华、令侧、修训、曜仪、明淑、芳华、敬婉、昭华、光正、昭宁、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静训、曜德、广训、晖范、敬训、芳猷、婉华、明范、艳仪、晖则、敬信。比从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贞懿、曜光、贞凝、光范、令仪、内范、穆闺、婉德、明婉、艳婉、妙范、晖章、敬茂、静肃、琼章、穆华、慎仪、妙仪、明懿、崇明、丽则、婉仪、彭媛、修闲、修静、弘慎、艳光、漪容、徽淑、秀仪、芳婉、贞慎、明艳、贞穆、修范、肃容、茂仪、英淑、弘艳、正信、凝婉、英范、怀顺、修媛、良则、瑶章、训成、润仪、宁训、淑懿、柔则、穆仪、修礼、昭慎、贞媛、肃闺、敬顺、柔华、昭顺、敬宁、明训、弘仪、崇敬、修敬、承闲、昭容、丽仪、闲华、思柔、媛光、怀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艳华、徽娥、肃仪、妙则。
比正四品。
散号:才人、采女。
其后又立二后,妃嫔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仪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国。
北周史料不详。
在民间传说中,谈到皇帝的家庭生活时,经常说是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或者说三千粉黛。总之,皇帝是妻妾众多。
这些说法自然有一定的道理。皇帝是封建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这种权威表现在各个方面,对异性随心所欲的大量占有,就是这种权威的一种表现。为了满足皇帝无止境的私欲,同时也为了子嗣众多,便于挑选皇位的继承者,于是,一套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后妃制度就逐渐确立和健全起来。
据《礼记》记载,周朝的制度是,天子立一后、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这说明早在周朝时天子的妻妾就有夫人、嫔、世妇、御妻等名号,妻妾的数量相当惊人,为后代帝王开创了恶例。春秋战国时期,各路诸侯相继称王,他们都以天子自居,在后妃制度上自然也要仿效天子。
事实上,他们拥有异性的数量早已超过了周天子。孟子说,当时大人“侍妾数百”,管子说“齐襄公陈妾数千”。秦汉以后,除皇后仅一人外(某个朝代的并后现象除外),总的趋势是妃嫔的级别增多,宫女的数量增大。秦统一六国以后,改天子为皇帝,尽收六国宫女充实后宫,正妻称为皇后。
除皇后以外,秦始皇把他的妃嫔分为七个级别,即: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此外还有上千的宫女。汉初因刘邦起自民间,对于皇家的礼仪体制,并不十分重视,后宫也没有一定的制度。至武帝时,他好大喜功,追求声色之乐,除皇后一人外,妃嫔增至十四级。
依次为:昭仪、婕妤、蛾子、容华、充衣、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五官、顺常,第十四级名号较多,如舞渭、娱
灵、保林等。另外还有所谓“家人子”、“待诏掖庭”之类的侍妾宫人,数量几千人。她们地位低下,要随时为皇帝淫乐纵欲,献出自己的身体。
如生有子女,地位可以上升,如有幸而受到皇帝宠爱,还可以升为正式妃嫔。她们很有些像“红楼梦”中的平儿。说她是丫头吧,她又有妾的名分,说她是正式的妾吧,她又不同于赵姨娘之类的人。王莽改制,规定贵妾之类为一百二十人。其后历代即以此为妃嫔的常数。光武中兴,后宫称号只有皇后、贵人、美人三等。
简化了前代后宫品级太多之弊。后汉的后妃比较知礼遵法,很少失德败行。三国时魏国在皇后之下,分妃嫔为五级,到太和元年(公元二七七年一,增至十二级。晋武帝灭吴以后,把孙皓后宫数千人,掖庭数万人,全部纳为已有。
北魏道武帝开始设立中官,其余妃嫔称夫人,没有定数。
孝文改革,恢复古代一百二十人编制。以后直至隋唐都无大变化。当然,无论北魏还是隋唐,这只是名义上的规定,其实际数字则远不止此。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他统一全国以后,因为惧怕其妻独孤皇后,不敢招纳新欢,成为封建帝王中唯一保持一夫一妻而没有妃嫔的帝王。
独孤皇后逝去以后,他才敢稍事增华,纳其所爱。其子炀帝则一反乃父之风,追求淫乐,扩充后宫,生活糜烂,其荒淫纵欲,绝不逊于普武帝。唐初两次遣散隋后宫美女六千人,即可想像炀帝荒淫到何等程度。
唐朝,皇后以下,以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为夫人。
以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
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下面还有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等名号,共一百○八人。总计一二一人。玄宗时宫女增至三千。白居易诗句“后宫佳
丽三千人”并非虚夸。肃宗宝应元年(公元七六二年)放宫人三千,也足证确属事实。
宋与唐相仿,妃的称号,除贵、淑、德、贤外,又加一宸妃。辽代妃号更多,金代妃号达十二种。到了明朝,朱元璋监于历代后宫宫女太多,秩序混乱,干预政事,后患无穷,曾进行过整饬。规定了六宫定制和出入制度。但这也无济于事,嘉靖皇帝,一次选入宫中的有名号的妃嫔就有九人,其他无名号的就更多了。
明朝的妃号有贤、淑、敬、惠、顺、康、宁、昭等。诸妃中以皇贵妃位次最高,仅次于皇后,贵妃为第三。宫人名号有宫人、选侍、才人、淑女等。到了明朝末年,政治更加腐败,宫廷中的宫女竟多至九千。
清朝在康熙以后,才典制大备,后宫号位定制严明。皇帝的正妻称皇后,居中宫,主内治。
以下为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嫔六人,分居东西十二官,协助皇后主内治。嫔以下还有贵人、常在、答应三级,均无定
额,随居东西各宫,勤修内职。不过,纵观清朝历史,除皇贵妃、贵妃之外,也还有其他妃号,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规定尽管十分严格,但各皇帝妃嫔数目的多少出入较大。
康熙、乾隆的妃嫔都大大超过规定,而同治、光绪等又远没有那么多的妃嫔。清朝宫女人数比明朝减少,按定制在三百人以下,实际上也不止此
数。纵观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封建帝王的这种多妻制是一种极端罪恶腐败的制度。首先,它是对妇女的摧残压迫。“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白居易对这些被压迫少女的命运表现了深切的同情。
她们或始而得幸,旋即被弃;或终生望幸,却永宿空房,不得见皇帝一面;或小有不慎,触怒帝尊,则刀斧加身。高墙深宫,月园月缺,不知有几多怨叹,几多血泪。黄宗义曾愤怒地斥责封建皇帝,“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造成民间多怨夫,宫中多怨女。
其实这还只是后妃制度罪恶之一端。
其次,这种多妻制也腐蚀皇帝本身。他们有的春宵苦短,懒于国政,倾复邦国;有的因纵欲过度,而伤身害命。中国皇帝长寿者少,后妃如云,纵欲无度,淫乐自状实为原因之一。
第三,官闱内部,争宠嫉妒,倾轧残杀,以及种种秽闻丑行,更对整个官僚机器隐寓着潜在的危险。
众所周知,如汉之吕后残杀戚夫人,何其残忍。三国魏文帝时,郭后谗死甄后,而下令装殓时,要以发复面,以糠塞其口,使她在地下不能辱骂泄愤。后甄后之子曹睿即魏明帝查知真相,为生母报仇,还以其人之道,逼死郭后,装殓时,同样以发复面,以糠塞口。这种嫉妒残害,仇杀报复的惨剧,在历代宫廷中屡见不鲜,其罪恶之源,即在皇帝的一夫多妻制。
汉成帝时,赵飞燕姐妹切盼生子,以巩固其受宠的地位。但她两人又偏偏不孕,于是赵飞燕即专选一些多子的侍郎宫属和宫奴等与他们私通。其妹则在成帝面前为她巧加掩饰,即使如此,她
仍不孕。对宫中其他美人,已怀孕者令其堕胎,已生子者加以杀害,赵氏姐妹绝不让其他宫人生子破坏她们的地位,因此死于她们手中的生命不知有多少。
封建帝王都高唱伦理道德,似乎只有他们才是知礼守法的典范。殊不知宫闱以内,失德败行,秽乱官掖的丑闻屡见于史。臭名昭著者如贾南风即是伤风败俗的典型,她是晋惠帝皇后,她不只狠毒悍嫉,而且淫丑外张。她连生四女,偏不生男。她比赵飞燕姐妹更凶悍,竞用卫士所执的大戟,当胸将一怀孕官妾刺死。
晋武帝自矜“朕本诸生家,传礼来久”,是最尊崇“礼法”的。贾南风的秽行丑闻,则无异于给了晋武帝一个响亮的耳光,打下了司马氏家族虚伪惑人的“礼法”面具,彻底暴露了辉煌宠丽的宫廷中的腐朽污秽。凡此种种,必将影响庞大约封建官僚机器的运转,削弱历代帝王的统治地位。
。
清朝皇后的顺序?
清朝皇后的顺序:
1、太祖努尔哈赤,孝慈高皇后,叶赫那拉氏孟古姐姐;
2、孝烈武皇后 乌拉那拉氏阿巴亥;
3、太宗皇太极,孝端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哲哲;
4、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布木布泰;
5、世祖顺治福临,废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6、孝惠章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7、孝康章皇后,佟佳氏;
8、孝献皇后,董鄂氏;
9、圣祖康熙玄烨 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
10、孝昭仁皇后,钮祜禄氏;
11、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胤禛养母);
12、孝恭仁皇后,乌雅氏,(胤禛生母);
13、世宗雍正胤禛,孝敬宪皇后 乌拉那拉氏 ;
14、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弘历生母);
15、高宗乾隆弘历,孝贤纯皇后,富察氏
16、废皇后,乌拉那拉氏;
17、孝仪纯皇后,魏佳氏(颙琰生母);
18、仁宗嘉庆颙琰 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
19、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20、宣宗道光旻宁,孝穆成皇后,钮祜禄氏;
21、孝慎成皇后,佟佳氏;
22、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孝和睿皇后侄女,奕詝生母);
23、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24、文宗咸丰奕詝,孝德显皇后,萨克达氏;
25、孝贞显皇后(慈安太后),钮祜禄氏;
26、孝钦显皇后(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杏贞(载淳生母)。
清朝皇后是指清朝(包括后金)册封皇后,及追尊皇后。此外,还包含出尊封的皇太后、太皇太后。
慈禧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
生前上徽号次数最多、字数最多的是孝庄皇后,她生前顺治、康熙二帝先后九次为她上徽号,共上了20个字。即“昭圣慈寿恭简安懿章庆敦惠温庄康和仁宣弘靖”太皇太后。
生前上徽号最少的,是清太宗皇太极的孝端皇后。她生前没有上过徽号。
死后谥号字数最多的是咸丰帝的孝钦皇后,即慈禧太后。她死后按皇帝的标准上的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鲜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甚至超过了满清入关后所有皇帝的谥号。
扩展资料:
生育子女最多的是康熙帝的孝恭皇后和乾隆帝的孝仪皇后,前者生下三男三女,后者生下四男二女。
当皇后时间最长的是光绪帝的孝定皇后,从1889年被立为皇后到1908年光绪帝去世,共当了19年皇后。也是严格意义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后。
当皇后时间最短的是康熙帝的孝懿皇后。她在康熙二十八年七月初十上午被立为皇后,当天下午就去世了,当了半天的皇后。
1856年,长子艾新觉罗的诞生; 1861年,咸丰皇帝去世后,他与孝县皇帝一起压制了两个宫殿,称为慈禧太后,以及慈禧的象征慈禧太后(即小玉)结合后,龚公王新新发动了新政政变,屈服于八大部长,夺取了政治权力,形成了“第二宫幕,王子审议”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了一个平静的时期,历史被称为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
光绪皇帝去世了,慈禧选择了三岁的溥仪作为新皇帝。日本皇帝是皇后太后。第二天,他在仪昭寺去世,被埋葬在菩提达塔墓中。
皇后的产生需经过皇帝册立。册立皇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诏告天下,普天同庆,同时还有一项正式隆重的立后仪式。
若是皇帝在登基前以有正室,则通常不另择人选,直接将正室纳入后宫,并册立为皇后,但也有皇帝是先将正室纳入后宫,并先册封为嫔妃,待日后在进行擢升为皇后,如汉宣帝的妻子许平君先被封为婕妤,后立为皇后。
但也不是所有正室都能被立为皇后,如曹丕的妻子甄氏和唐宪宗的发妻郭氏。皇后在礼仪上与皇帝平等,出同车、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要接受百官的朝贺。皇后拥有自己的官署(如汉朝的皇后三卿),负责管理后宫,理论上皇帝的所有嫔御、后宫的宫女、女官等,都是她的臣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