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火烧的乌巢还是故市

天美资源网

官渡之战,火烧的乌巢还是故市?

谢邀。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亲率5000骑兵奔袭袁绍军后勤基地乌巢,获得决定性胜利。

官渡之战,火烧的乌巢还是故市

袁绍派遣大将淳于琼领兵万人北迎运粮车,沮授建议袁绍,应派遣蒋奇帅一支人马,防止曹操对运粮部队的骚扰。袁绍不听。淳于琼夜宿乌巢,离袁绍军四十里。

许攸对袁绍说:不要急于和曹操相攻。应该赶紧分兵,一方面和曹操相持,一方面径从它道迎天子,则大事立马就成功了。袁绍不听,说:我要在这里先战胜他。许攸怒。

这时,恰巧发生了许攸家属犯法的事,袁绍准备治许攸的罪,于是许攸来降。

许攸对曹操说: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急之日也。现在袁绍有辎重万余辆,在故市、乌巢,屯军没有严密的防守;今用轻兵袭击,出其不意,把他的粮草烧掉,不出三日,袁绍就会不战自败。

众人都怀疑许攸说的话,只有贾诩劝曹操听从许攸的建议。于是,曹操留曹洪和荀攸守大营,选精锐步骑,打上袁军的旗帜,人衔枚马缚口,夜里从间道出兵,人抱束薪,路上有问的,就回答说是袁绍怕曹操抄后路,派去防备的。听到的都信以为真。

曹军到乌巢后,立即开始进攻,淳于琼看曹操来的人少,于是出战,结果被曹操打败,退回营中。曹军开始放火,营中惊乱。公元200年官渡之战中,曹操亲率5000骑兵奔袭袁绍军后勤基地乌巢,获得决定性胜利。

袁绍有机会翻盘吗?

官渡之战的惨败让袁绍已经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其原因是此战的失败,导致袁绍集团元气尽失,最终的覆灭也只是迟早的问题。

那么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到底失去了什么样的元气呢?我们就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01.名将的损失导致军队丧失军魂

名将是组成军队的脊梁,也是整个军队魂魄,有他们的存在,能够鼓舞士气。名将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浸染而成,并且反过来熏陶和感染整个军队,最后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由于袁绍的失误导致数位名将的丧失,以至严重的影响了士气,摧毁了士卒们敢战敢拼的勇气。

首先,颜良和文丑被杀导致士气衰败。

颜良和文丑是袁绍麾下的名将,是统一北方,击败公孙瓒以及黄巾军的悍将,正是二人卓越的表现,从而树立了袁绍军在北方的威名。

然而,常年的胜利也滋生了俩人的傲气,也为他们悲剧的结局埋下了伏笔。对于曹操来说,袁绍兵多将广,聚成一团不容易对付,因而需要将他们分散开来,一个一个的对付。

诛杀颜良:曹操采纳荀攸的“声东击西、轻兵掩袭”之计,顺利的诱使袁绍分兵,将性格促狭的颜良单独派出来追击。

曹操在白马留下伏兵,等到颜良率军赶到的时候,伏兵突然出现,并以张辽为掩护,关羽单骑突入,在万人之中顺利的斩杀颜良,从而导致颜良军溃散,顺利的解了白马之围。

斩杀文丑:诛杀颜良之后,袁绍并没有进行反思,反而让名将文丑继续前进。曹操见状,采取荀攸的“饵敌”之计,诱使文丑来进攻。曹操以不足六百骑兵冲击文丑军,文丑军战败,而文丑死于乱军之中。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丑与颜良,皆绍名将也,再战,悉禽之,绍军夺气。

颜良和文丑两员大将的战死不但触怒了袁绍,迫使他采取了冒进的前进政策,而且极大的摧毁了袁绍击败公孙瓒积攒下来的士气,这就为后来两军对垒,袁绍军不敢死战埋下了祸患。

其次,淳于琼等人被虐杀导致袁绍军产生恐惧心理。

许攸投降后,向曹操进献了焚烧乌巢粮草的计策,于是曹操亲率五千虎豹骑偷袭乌巢,经过一番激战,曹军不但击败了留守乌巢的守军,还击败了赶来救援乌巢的援军。

为了增加袁绍军对曹军的恐惧心理,促使他们临阵崩溃,曹操割掉主将淳于琼以及麾下士卒的鼻子并且连许多牛马的嘴唇也割掉。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绍军将士皆恟惧。

袁绍士卒眼见这些残忍被虐杀的士卒以及战马,产生了极端恐惧心理,无法直接面对曹军,为后续全军崩溃留下了祸患。

再次,张郃,高览等人倒戈导致袁绍军溃败。

当曹操偷袭乌巢的消息传来,大将张郃建议优先援救乌巢粮草,可是袁绍听信郭图的建议,只派少量兵马去救援乌巢,而让主张救乌巢的张郃和高览去攻打曹操大本营。

援救乌巢行动失败后,郭图唯恐袁绍责怪自己,于是又谗言于袁绍,认为张郃等人没有尽力攻打曹操大营,从而导致失利。

张郃等人无法击破曹操大营,唯恐袁绍怪罪,于是临阵倒戈,投降曹操。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于是绍军惊扰,大溃

张郃和高览的投降,直接导致袁绍军的崩溃。

如果说颜良和文丑被杀只是导致袁绍军重新认识了曹军的战斗力,收敛了以前狂傲的气焰,那么淳于琼等人被割掉鼻子,则扩大了他们对曹军的恐惧心理,至于大将张郃高览临阵投降,则直接成了压死袁绍军的最后一根稻草。

颜良,文丑,淳于琼,张郃,高览等人均是袁绍军内的名将,他们是支撑其袁绍军的军魂,他们的存在是袁绍军敢于打硬战的勇气和力量。失去了他们,袁绍军再无和曹军拼杀的勇气,只剩下一败再败的窘境。

02. 谋士的丧失导致袁绍再无合理的规划

官渡之战的失败不仅让袁绍失去了大量的将领,而且也是失去许多可以制定出正确的谋士,这些谋士才是形成袁绍指向正确方向前进的力量。

首先,文武双全的沮授。

袁绍夺取冀州后,就让沮授统领三军。沮授不负众望,协助袁绍夺取青州、并州、幽州,进而一举统一河北。

在官渡之战中,沮授甚至自身的弱点,于是提出缓进战术,但是遭到袁绍的拒绝。

乌巢屯粮被焚烧之前,沮授提出派强兵猛将去守护粮草,还是遭到拒绝。官渡之战失败后,沮授由于受到囚禁而被俘虏。

沮授多次拒绝投降曹操,进而意图逃归河北而被杀。

沮授的损失导致袁绍再也没有能够统领三军能文能武的谋士,进入加剧了袁绍集团的分崩离析。

其次,足智多谋的田丰。

田丰在投靠袁绍之后同样也是屡立奇功,为袁绍出谋划策,从而顺利的消灭公孙瓒,平定河北,占据北方四州。

官渡之战时期,田丰认为袁绍应该采取持久战的方式来应对曹操,袁绍拒绝。田丰极力劝阻,结果得罪了袁绍,反而被认为意图败坏军心,于是将田丰囚禁起来。

官渡之战失败后,袁绍为了掩盖过失不愿意面对田丰,就在狱中将他处死。

最后,妙计丛生的许攸。

官渡之战开始后,许攸建议袁绍派一支精兵偷袭曹操防卫空虚的许都,并且认为即使偷袭不能成功,也可以让曹操首尾无法兼顾,可是袁绍听不进去许攸的建议,坚持从正面战场上击败并生擒曹操。

刚好这个时候,许攸的家人犯法,而留守邺城的审配不顾情面将他们逮捕,许攸听说后非常生气,一气之下就投奔了曹操。

官渡之战期间,袁绍陆续损失了谋士沮授,田丰和许攸,从而导致袁绍失去了能够正确组织起规划的人才。这些人才的损失也是袁绍在官渡之战失败后再也没有可能东山再起的主要原因。

03. 兵力的损失导致基层军力损失

在击败公孙瓒,扫平北部之后,袁绍已经收纳部众数十万。为了对付曹操,袁绍精简士卒,挑选精锐士卒十万,骑兵一万南下。

步骑共计十一万均是经过血战之后的士卒,他们强悍,敢于死战,是袁绍集团军中的精华。可是经过官渡之战后,袁绍只是带领800余步骑逃回河北。

其中七八万余人要么战死沙场,要么被曹操坑杀,其余的士卒投降曹操。这场战役让袁绍损失了绝大部分的精锐士卒,导致袁绍军的基础战斗力完全丧失。

即使经过一年左右的恢复,依然难以让袁绍军回到从前,以至在随后的仓亭之战中,袁绍再次败北,从而导致袁绍抑郁而终。

因此,基层精锐士卒的丧失让袁绍丧失了最为精华的力量,导致袁绍军在随后的日子中再也无法组织起一战的勇气和力量。

总而言之,官渡之战的惨败不仅让袁绍丧失了数位名将,摧毁了袁绍军敢于战斗的勇气,而谋士的被杀也让袁绍军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大量精锐士卒的损失则让袁绍失去了在正面战场上硬刚曹军的勇气。正是这三个方面的损失从而导致袁绍失去了翻盘的机会,再也没有战胜曹操的可能,失败只是迟早的问题。

三国演义三大战役的先后顺序?

.就重要性而言,为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夷陵之战。

2.就时间先后而言,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

3.官渡之战奠定北方一统基础。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赤壁之战奠定南北三分基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夷陵之战决定了彼此制约的基础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Xiāotíng],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

官渡之战梗概?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延津县僧固[40]),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谁的胜算大?

曹操在官渡之战初期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胜算,结果刘表观望不动,孙策被刺杀了,而袁绍的失误又给了曹操反败为胜的机会!于是,曹操逆反了!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载入了伏龙芝军事学院战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