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抗日战争时候中国国军一个集团军大概有多少人

天美资源网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抗日战争时候中国国军一个集团军大概有多少人?

谢邀!

大家都知道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国共双方在长达十四年的抗战中都付出了巨大牺牲。国民党坚持正面抗战,在与日寇的多次会战中,因为武器装备等诸多原因而失利,沦丧了大片国土,有很多国民党将领为了民族大义阵亡沙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国民党军队在抗日战争中阵亡的两个集团军司令,他们也是中国抗日阵亡最高级别的将领,一个家喻户晓,一个却不为人知。一、国民党第33集团军司令张自忠。张自忠是山东临清人,国民党上将衔陆军中将。他是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在抗日战争期间先后参加过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与枣宜会战等等。因为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与日寇议和,日寇企图拉拢在北平治病的张自忠,所以当时平津舆论界一度认为张自忠为“汉奸”。1940年5月,日军为了控制长江交通、切断通往重庆运输线,集结30万大军发动枣宜会战。当时担任第五战区右翼集团军兼第33集团军总司令的张自忠,率领各部队出战迎敌。当张自忠东渡襄河,率部北进的时候,与日寇发生了遭遇战。他率领的1500余人被近6000名日寇包围在南瓜店以北的沟沿里村。张自忠部被迫率部退入南瓜店十里长山。此后,日寇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发动多次冲锋。张自忠一直疾呼督战,即使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最终,张自忠所部全军覆没,张自忠壮烈牺牲。二、国民党第36集团军司令李家钰。李家钰是四川蒲江人,早年隶属川军邓锡侯部,先后担任四川边防军总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十七军中将军长。抗日战争时期,李家钰出任第36集团军司令,出川抗日,转战山西、河南抗日前线。1944年,日本侵略者为彻底灭亡中国,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豫湘桂战役,当时李家钰部担负河南陕县、渑池、灵宝、阌乡一带黄河防务。战役之初,蒋鼎文和汤恩伯率领的40万国民党军队在10万日寇面前一触即溃,向豫西逃跑。失去了总指挥的各路大军也纷纷西撤。

国民党失败的原因,抗日战争时候中国国军一个集团军大概有多少人

李家钰对颇为愤慨,宁可抗战死,不愿苟且生。他眼看各路大军无秩序逃窜,就在一个临时会议上,就慨然说:“如果明天继续西进,窃愿殿后,以免挤在一起,彼此都不好办”。1944年5月21日,李家钰率集团军总部官兵在负责掩护撤退的途中,被日寇伏击。在敌寇密集火力射击下,总部官兵200余人全部殉难,李家钰头额及左腋被子弹和枪榴弹破片击中终因流血过多而壮烈牺牲。李家钰是十四年抗战中继张自忠在第一线督战,死战不退后第二个战死的集团军司令官,战死后李家钰被追赠为二级陆军上将,举行了国葬。可惜如今的人都知道张自忠,不知道李家钰。

一支军队野战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

野战能力主要看几个方面,一个是武器装备情况,重武器特别是坦克、重炮多的军队,野战能力一般不会太差,野外环境相对视野开阔、地形开阔一些,这样容易组织火力,而象坦克、火炮都是火力输出的重要手段,象苏联在诺门罕收拾日本人就是这么干的,当然苏军的普通士兵很多是刚刚当兵的,素质远不如已经进行了大约一年训练的日本兵,但是苏军就是用自己强大的炮兵压垮了日军。

这些东西都是适合于野战,便于观察,便于发扬火力,在城市中,所有的东西都挤在一起,不容易发扬火力,也不容易发展目标。

要是你的手下是这个样子,那还是别和人家打野战了,远远的人家一炮就把你给轰没了。

一个是有数量比较多的重型装备,还要会打,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保护自己的缺陷不被对手攻击就是一个指挥员的水平了,还是诺门罕战役,一开始日军打得比较顺手,主要就是利用夜间时间,渗透到苏军的阵地上,首先摧毁苏军的重武器,然后再利用自身步兵上的优势迫使苏军打近战,这样在战役初期占了大便宜。

四平保卫战的争议比较大,但是不容置疑的是,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战斗意志和昼守夜攻的战术顶住了国军的攻势达一个月之久。

而顽强的战斗意志也是非常重要,这个方面,解放军的四平保卫战最能说明问题,当时的解放军对于大规模野战并不清楚,尤其是这种大规模防御战,解放军不会做防御工事,做出来的工事跟日军的炮楼似的,让国军的大炮一炮一个,成了靶子。但是,依旧是成功的坚守四平长达一个月,虽说最终放弃了四平,但是依旧是达到了最初的战役目的。而解放军就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国军相持。

当然,决定野战能力的还有诸如后勤保障能力,而如果说到后勤保障能力那就还包括国家的生产能力,这说起来就多了。

图片来自网络。

南京战役国军失利的主要原因?

南京保卫战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有作战目的不明确,统帅态度模糊不清、识人不准,用将严重失当、用兵不得法,指挥水平低下、撤退与疏散毫无章法,并误导了南京军民、长官责任心差,撤退时率先逃跑等。

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是?

一、客观方面:

反革命力量过于强大,大大超过了革命的力量;资产阶级发生严重的动摇、统一战线出现内部分化。

二、主观方面:

由于中国共产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在大革命的后期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了无产阶级对于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武装力量的领导权。

当时的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对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中国革命的特点、中国革命的规律都把握不到位,不善于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

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的具体情况,对于中国革命做出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指导,影响了中国共产党对许多问题的决断和有关方针政策的实施。

战争结束后是赢的一方打扫战场吗?

从古至今,战争之后打扫战场往往都是必做的一项工作,而打扫战场时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处理敌我双方战死者的尸体。那么,打扫战场的工作通常会由哪方去做?敌我双方的尸体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打扫战场:通常由战胜方处理,但也有例外情况

关于战场的打扫工作,毫无疑问通常是由战胜方来打扫的,毕竟战败方或溃散、或撤退,往往已经离开了交战区域,是根本没有时间,也没有能力打扫战场。当然,凡事都有例外,有些特殊情况下,打扫战场的工作也会由其他人来完成。

1、援军负责。如果战败一方撤退,而战胜一方又需要追击敌军,自然是来不及打扫战场的,这种情况下,战场便往往会交由战胜方的援军打扫,毕竟兵贵神速嘛,这种情况从古至今都不少见。

2、各自军队。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双方对峙的情况下,即一场战役的结束并不足以彻底分出胜负的情况下。这种情况下,往往会由双方各自派出部分人前去打扫战场、收拢伤员和尸体。这种现象在近现代战争中尤其多见,负责收拢伤员和尸体的士兵往往带着红十字标记,交战双方均不得进行攻击,当然这些人也不允许携带武器。

3、当地百姓。这种情况只会发生在交战双方都无力打扫战场的情况下,于是便由官府组织当地百姓或百姓自发组织起来对战场进行打扫,这种情况其实同样并不少见,抗日战争时期便曾发生过。

4、特殊机构。这种情况相对来说比较少见,且基本只会发生在近现代,或者交战双方没有能力打扫战场,或者双方根本没有处理尸体的意识。这种情况下,负责打扫战场的,往往都是红十字会、维和部队之类的特殊机构。

以上便是战争中,主要负责打扫战场的各种情况,虽然战争中通常由战胜方负责,但由于各种特殊情况,也往往会出现其他势力打扫战场的情况。

清理尸体:通常以就地掩埋为主,但同样有例外情况

无论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还是为了避免瘟疫引起更大的伤亡,处理战场上的尸体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而除了主要将领会被运回原籍安葬或单独安葬之外,普通士兵的尸体,从古至今主要有以下六种处理方式。

△长平古战场遗址

1、就地掩埋。这是最为常见的处理方式,如果有条件,通常会将己方的士兵尸体单独立坟掩埋,以求袍泽入土为安。而敌人的尸体可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了,通常会挖几个乃至几十个大坑,将尸体推进去掩埋完事,更简单的则是找一些天然的深沟大壑将尸体扔进去埋掉。例如秦赵长平之战,根据现代对长平古战场遗址的发掘来看,秦军当时便是找了一些天然沟壑,将战死的赵军尸体和处死的赵军俘虏扔进去掩埋了事。

2、放任不管。这种方式通常只会在天气严寒,或者风沙较大、环境干燥的情况下才会采用,毕竟只有这种特殊的环境才会保证尸体不易腐烂变质,从而导致瘟疫的发生。当然,这里主要针对的敌人的尸体,在将己方尸体处理完之后,有时候敌人的尸体也会被原封不动的扔在战场上,任由鸟兽虫蚁分食,最终腐烂化成白骨。杜甫的《兵车行》里面便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词句。

3、火化处理。古人讲究“入土为安”,大家虽然生前为敌人,但毕竟死者为大,再加上大量焚烧尸体产生的气味实在不好闻。因此,虽然宋朝以后火葬已经开始逐渐流行,但我国古代仍然很少采用这种方式。不过,这种方式在西方则比较常见,原因在于他们认为火焰有净化人灵魂的作用,这样能够使得死者升入天堂。不过,尸体毕竟不是易燃物,近现代还可以通过浇汽油来助燃,在古代可就没有这么好办了,因此这种方式往往只会被应用于规模较小的战役,恐怕这也是这种方法在西方较为流行,但在东方很少出现的原因之一,毕竟西方和东方在战争规模方面,还是存在天壤之别的。

4、筑造“京观”。简单来说,就是将敌人的尸体堆积起来,一方面可以炫耀自己一方的战绩,另一方面则对敌人形成巨大的威慑。当然,这种方式通常出现在进攻一方获胜的情况下,毕竟是在敌国领土,就算产生瘟疫己方损失也不会太大。例如,《东周列国志》中便有“潘党请收晋尸,筑为'京观',以彰武功于万世”的记载,而明朝时期,张辅奉命进攻安南,也曾杀死两千多名战俘筑“京观”。

5、当做武器。这种方式说起来比较残忍,即用死去的士兵尸体作为武器,故意丢入敌人的城池之中产生瘟疫,从而达到破城的目的。例如1347年,蒙古军队围攻卡法城长达三年而未能破城,而蒙古援军却又带来了鼠疫,结果导致每天都有上千士兵死亡。于是,蒙古军队便将因“鼠疫”而死的士兵尸体,通过投石器扔进了卡法城,结果导致此城居民大量感染,并迅速经过来往的热那亚商人流向了西方,这便是曾经横行欧洲的黑死病的源头。

6、充作食物。这种方式虽然比较残忍,但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三国志·魏书·程昱传》中便有“初,太祖(曹操)乏食,昱略其本县,供三日粮,颇杂以人脯”的记载,当时曹军粮草供应不足,曹军便以人肉夹杂在军粮之中,供士兵食用,而且一吃就是三天。在军粮匮乏的情况下,采用这种丧心病狂的处理方式倒也情有可原。而在五代十国时期,部分少数胡人政权,更是专门将老人孩子和妇女充作军粮,他们将此称之为“两脚羊”。而唐朝“黄巢之乱”中,秦宗权也曾在行军时用车载着盐尸充作军粮,四处掳掠百姓小民,任意烹食,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如上所述,古代战场上处理死尸的办法通常便是以上五种,其中就地掩埋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式,其他几种则比较少见,这也是现代经常会在古代战场遗址发现“尸坑”的原因所在。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