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秦昭襄王在位几年?
他在位56年 嬴稷(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又称秦昭王。嬴姓赵氏,名则,一名稷。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公元前306年—公元前251年在位),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五十六年的昭襄王赢稷,一代雄主,也是秦“奋六世余烈”中的承上启下者,继承和发扬了孝公和惠文王的秉法、守土、聚秦、开疆的政策并一以贯之,也客观上给了后世嬴政雄起的机会。
秦昭襄王后悔杀白起吗?
秦昭襄王杀白起会有一点后悔没有打下赵国但和违抗自己相比不会太多,毕竟每一个王都希望自已无论对错手下的将领都去先执行而不是托病不出。
赢驷和赢稷哪个强?
当然是嬴驷更厉害。
如果没有嬴驷做的这些基础,那么后面的嬴稷团队和嬴政团队,想要能够顺利干掉东周,干掉六国,那都是不太可能的事情。可以说,嬴驷是秦朝真正的奠基者。
嬴驷也就是秦惠文王,公元前325年,自称秦王。在他之前,秦国的国军都是公,但从他开始,正式称王了。所以,秦孝文王,其实是秦国的第一位王。
嬴驷和嬴稷对秦国的贡献对比:
秦昭襄王掌权之后,任由范睢为丞相。然后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除了继续领导秦国扩张之外,秦昭襄王做了两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一件是灭了东周王室,自此之后,周王室彻底断绝。另一件则是打了一场长平之战,彻底打垮了赵国。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比前面的秦孝公、孝文王、武王加起来都更长,也比后面的孝文王、庄襄王等几位秦王加起来更长。虽说在位期间,长时间没有实权。但在位期间,秦国确实是国力大增,这是事实。
秦武王死的时候已经23岁了?
馆陶公主出生时,其父汉文帝刘恒13岁,却已有四个儿子。
康熙帝玄烨第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他仅仅才13岁而已。
古人的生育年龄一直都是个谜,反正要比现代人早很多,几乎就是孩子做父母。
秦武王嬴荡举鼎而亡的时候已经23岁“高龄”,但他膝下却没有子嗣,因此王位最终落入了他的异母弟弟嬴稷的身上,嬴稷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
不过嬴荡是突然离世的,嬴稷继位可并不是他本人的意思。
勇猛尚武的秦王,最终过头而亡秦武王嬴荡,秦惠文王与惠文后所生之嫡子,先秦时代最锐意开拓的君王之一,虽然其母亲惠文后乃是魏国公主,但这并不妨碍秦国揍魏国。
从三家分晋之后开始,魏国就成了秦国东出函谷的巨大障碍,秦魏打来打去一直没断过。
不过战国就是这样,一边打来打去,一边又结亲联合,而结亲的方式很直接,那就是联姻,惠文王的王后,就是魏国公主。
换言之,嬴荡身上有一半的魏国血统。
小时候的嬴荡就天生神力,喜欢与勇士们一起做角力游戏,乌获、任鄙这两位大力士在惠文王时期就因为作战勇猛得到重用,自然也被嬴荡亲近。
秦人崇尚勇武,在惠文王眼里,这个孩子不仅有嫡子的尊贵,而且很符合秦人的风格,因此格外疼爱,早早将其册立为储君。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嬴驷薨,嬴荡继位为秦武王。
嬴荡登基后没多久,就筹谋着灭掉周王室,由此夺取天下,虽然当时的周天子早就成了空架子而已,但诸侯没谁去动这个忌讳,武王之举的确惊世骇俗。
出于试探,武王决定先行伐韩,因为周王畿就在韩国腹心之地,由于当时韩魏联盟,为免得魏国偷袭,秦国先派甘茂前往魏国拖延游说。
秦国软硬兼施之下,魏国倒戈,不仅不帮韩国,反而助秦攻韩,不多久韩国被打得七零八落只能投降,派人前去秦国求和。
武王趁伐韩由头带兵进入周王畿,准备取走九鼎,结果,就在嬴荡亲自动手搬起龙文赤鼎的时候,脚下一滑被大鼎砸中,当场气绝身亡。
无子继位,只得兄终弟及尽管当时武王已经23岁,在古代这个年纪早就做了父母,但他并没有子嗣,其生母惠文后也就这么一个亲儿子,嬴荡没有其他同母弟弟。
王位不可虚悬,但到底立谁成了个问题。
虽然惠文王就这么一个嫡子,却有一大群的庶子,另外,与惠文王同辈的兄弟觊觎王位的也并不在少数。
由于王位之争,秦国陷入大乱,惠文后想要扶持庶长子公子壮,而芈八子想要扶持亲子公子芾为秦王,还得到了惠文王的弟弟樗里疾的支持。
其实,芈八子虽然只是嫔御,无法与惠文后争,但她的娘家兄弟们争气,而且关键是樗里疾这个在秦宗室中有巨大分量的人物也支持她。
但这还没完,隔壁的赵国也想横插一脚,他们支持的乃是公子稷。
事实上,嬴稷也是芈八子的孩子,只不过当年年幼被送去了燕国作为质子,对芈八子来说反正都是自己的孩子,立公子芾或者公子稷都没关系。
那时的赵国是赵武灵王在位期间,实力不可小觑,迫于赵国的压力,加上芈八子态度松动与魏冉等外戚支持,远在燕国的质子嬴稷成功回到咸阳继位。
不过,嬴稷的继位还是受到惠文后与其他大量臣子的反对。
嬴稷登基第二年,天上突然出现彗星,庶长子公子壮与其他支持他的宗室、大臣纷纷公然反叛谋逆,史称“季君之乱”。
嬴稷命舅舅魏冉带兵剿灭,最终季君之乱很快被平息,参与此事的七位公子都被诛杀,惠文后因此死去,而武王遗孀武王后被送回了魏国。
秦武王年纪轻轻,为何没有子嗣根据史料的记载,秦武王只有武王后一位正妻而已,其枕边并没有其他人,不过先秦时代的史料记载往往有所遗漏,未必是真。
嬴荡是惠文后独子,虽然深受宠爱,但就这么一个独苗肯定不保险,为以防万一,惠文后必然会尽早考虑,给孩子安排亲事以有后代。
但奇怪的是,武王并没有留下儿子,甚至连女儿也都没有相关记录。
秦国时期,女子十四岁,男子十六岁就已经到了结婚的年纪,平民不婚是要罚款加税的,贵族自然更要以身作则。
所以在武王迎娶武王后之前,必然已经有了身边伺候的人。
有一种说法是武王本身没有生育的能力,不过这个可能不太高,他被立储很早,若是长久没有子嗣,被怀疑没有生育能力,惠文王不可能不为秦国的江山安定考虑。
其实主要的可能是,武王本身有孩子,但却早早夭折了,或者儿子没保住,只有女儿,但不论如何,他是身体健康的,惠文王才会放心传位。
另外还有个可能,那就是嬴荡真的是没时间。
作为秦国历史上稍有的锐意君王,武王嬴荡崇尚武力,从小就跟角力之士待在一起,对于儿女之情似乎也没什么兴趣。
君王也是人,或许武王真的是那种忙于事业,对自己的事情反而没兴趣的人物,现代像是这样的人也不在少数。
如果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也可以理解,当时天下征战不断,武王可能就是想着先趁年轻锐意开拓,建立功勋之后再去考虑子嗣的问题。
但是没想到,他在洛阳举鼎意外离世,没能留下子嗣,王位也意外落入不起眼的公子嬴稷的手中,历史充满巧合,非人力能更改。
周赧王的结局有多窝囊?
一代天子被大国欺负也就算了,竟然被一群百姓追得东躲西藏,再也没有比他更窝囊的君王了。
公元前315年,周朝末代天子周赧(nan,二声)王继位。人们都知道周朝早已衰败,那么此时的周朝到底衰败到什么程度了呢?已经没有一寸土地,是真正意义上的名存实亡。其实,当初西周覆灭,周平王迁都到洛邑建立东周的时候,周朝的国势还是很强的。论实力,东周在当时依然算得上是二流诸侯国的水平。而论影响力,东周依然可以号令诸侯。不仅很多中小诸侯国依然听命于周王室,甚至那些大的诸侯国都不敢对周天子无礼。毕竟,当时诸侯国林立,没有诸侯国可以做到一家独大。公然对周天子无礼,那是给了其他大国联合起来攻打自己的理由。这也就是为什么春秋时期,春秋五霸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做事,因为这样才不会给其他诸侯可乘之机。不过随着诸侯之间的互相吞并,一些大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与之相多的,周天子的地盘却越来越小,因此到了春秋末期,已经没人将周天子放在眼里了。他连做个傀儡的资格都没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战国时期,我们基本没听说过周天子做过什么。因为战国七雄压根就不鸟他,他只能缩在自己国中瑟瑟发抖。而在公元前441年,发生了一系列对于周朝来说至关重要的大事情,直接导致其土地全无。周贞定王驾崩,由其长子姬去疾继承王位,是为周哀王。然而周哀王继位仅仅四个月,周贞定王的二儿子姬叔便杀了周哀王篡位,是为周思王。结果周思王的王位也没坐稳,过了五个月,他便被周贞定王的三儿子姬嵬给杀了,姬嵬继位,是为周考王。自从周贞定王驾崩,其几个儿子相继弑兄夺位,使得周朝一片混乱。到了周考王继位,他下面还有一个弟弟叫姬揭,周考王吸取前面两任周王的教训,很担心姬揭会杀了自己夺取王位。思来想去,他做出了一个决定,将周国一半的土地分封出去,让姬揭成为诸侯,建立了西周公国,姬揭为西周公。这么做,一方面避免姬揭窥视自己的王位,另一方面则可确立二人的君臣关系。然而,事情的发展却出乎了周考王的预料。到了周显王时期,西周公国的公子根反叛,得到了韩、赵两国的支持。本来吧,这事情和周显王没什么关系,是西周公国的家务事。结果事情闹到最后,周显王迫于韩、赵两国的压力,将自己最后的土地封给了公子根,让他建立了东周公国,公子根成为东周公。至于周显王,则居住在东周公国成周城的王宫中。堂堂天子,最后落得寄人篱下的地步,也是够窝囊了。而这便是周赧王继位时所面对的情况。别说振兴周王室了,周赧王连日常开销都成问题,想做点什么,都要看其他诸侯的脸色。公元前307年,秦国国势强盛,因此秦武王嬴荡开始打周天子的主意,准确的说是打周天子持有的周朝礼器的主意。象征周天子至高无上地位的东西,当属九鼎了。九鼎是当年大禹治水成功后所铸,九鼎象征华夏九州。因此,有得九鼎便得天下的说法。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这九鼎便成了夏朝的传国礼器。后来,商灭夏,周又灭商,这九鼎便在不同朝代间传承着。可以说,这九鼎就相当于当时的传国玉玺。而秦武王当时派遣丞相樗里疾,率领战车上百乘前往东周公国求见周赧王。说是求见,其实就是武力威胁。樗里疾告诉周赧王,秦武王想要和当时有名的大力士孟说比力气,听说九鼎很重,想借九鼎之一的龙文赤鼎一用。秦武王好勇武,经常和人比力气,一些人因为力气大就身居高位,这确有其事。然而,秦武王要借龙文赤鼎比力气,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周赧王一眼便看出了秦武王的意图,是想打九鼎的主意。今天借奏龙文赤鼎,改天再借走另一鼎,估计过阵子,九鼎就全被他搬到秦国去了。周赧王已经一无所有,只有这九鼎和其他一些周朝的礼器了。他觉得秦武王欺人太甚,于是拒绝了秦国的要求。秦武王一看,这周赧王太不识趣了,一怒之下,便将其从东周公国的王宫赶了出去。天子做到周赧王这个地步,也是够窝囊了,一言不合就被人扫地出门,哪里还有一点天子颜面。周赧王无处可去,只得移居西周公国,好歹西周公和他是一家人,而且双方关系密切,于是西周公便接纳了周赧王,使得他不至于无家可归。在赶走周赧王后,秦武王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真的和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结果这鼎的重量远超其想象,他一个没站稳,这鼎就脱手砸到脚上,秦武王最后就这么去世了。可见,有些东西还是强求不来的。而周赧王自从被秦武王赶到西周公国后,一直耿耿于怀。毕竟他在东周公国的王宫,那可是东周天子一代代传承下来的,可不是西周公国的王宫可比的。所以他一直想找机会找回场子。别说,他还真找到了这么个机会当时,秦国在秦武王去世后,由秦昭襄王继位。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秦昭襄王时期的秦国,进入了吞并天下的快车道。凭借名将白起,以及秦国的虎贲之师,秦国横扫六国,不断攻城掠地,已经无人可挡。作为当时的强国,楚国自然无法坐视秦国的一家独大,想要找机会削弱秦国。思来想去,楚国便打起了周赧王的主意。楚王派出使者前往西周公国游说周赧王。楚国使者先将周赧王给夸了一遍,接着说秦国这样无法无天,扰乱了天下秩序,根本就不把周赧王放在眼里。此时,六国都对秦国不满,正是周赧王恢复天子威严的好机会。只要周赧王以周天子的身份,联合六国一同伐秦,六国必然纷纷响应。秦军再强,也不是六国联军的对手,其败亡指日可待。到时候周赧王也能得到不少好处。一听说能让秦国吃上大苦头,周赧王非常高兴,而对于楚国使者所说的好处,他也很期待,便接受了楚国的意见。于是,周赧王以周天子的名义号令六国组成联军共同伐秦。在周赧王看来,既然是联军,那么他作为盟主,自然也要出兵。可惜他一无所有,只能寄希望于西周公了。周赧王命令西周公组建了一支五千人的“大军”,由西周公代替周赧王率军出征。要知道,当时西周公国也就数万人,因此则五千人已经是西周公国的全部战力了。士兵是有了,但是西周公国太穷了,打仗所需的武器、甲胄以及粮草辎重都没有着落。西周公是没办法的,这事情还得周赧王来解决。周赧王觉得用钱买是个好主意,不过他没钱。但是他知道谁有钱,没钱就去借好了。于是,周赧王派人请来西周公国的富户、商人们,向他们说明了情况,希望他们能借钱来筹集粮草物资。相对的,等打败了秦国,不仅归还他们借出去的钱,还会分给他们一部分战利品。这些人觉得六国伐秦胜算极大,这笔买卖可以做,于是周赧王很快便凑集到了足够的军费。这下大军总算可以出征了。然而,当西周公率领人马到达会盟的集结地伊阙时,只有楚国和燕国派了一些人前来。三国联军加起来也就数万人,而秦国的军队是联军的十几倍。无奈之下,他们只得等下去,也许其他四国的军队只是有什么事耽搁了,来得晚一些。谁知,这一等就过去了三个月,依然没有见到其他四国军队的踪影,估计他们永远也不会来了。此时粮草已经吃得差不多了,三国军队只得返回各自国家。这场“六国联军灭秦”的闹剧,就这么收场了。而另一场闹剧才刚刚拉开帷幕。当西周公率领军队回去后,那些富户、商人们纷纷上前讨要战利品。这仗压根没打,哪里有什么战利品,于是西周公要他们去找周赧王,毕竟这钱是周赧王借的。此时,这些富户、商人们已经意识到事情有点不妙了。不过西周公国的军队不像打了败仗的样子,因此他们依然心存侥幸,去找周赧王讨债。周赧王自然知道前线发生了什么,别说战利品了,他连借来的本钱都还不上。毕竟他这个周天子还没有这些富户有钱。很快,富户们意识到,自己的钱很可能打了水漂,这钱可是他们辛辛苦苦挣来的,他们自然无法接受这个结果。于是,人们经常能看到这么一番神奇的景象:一个衣冠华贵的贵族男子,被一群衣着不如他的百姓追着满城跑,各种喊骂声此起彼伏。到了后来,周赧王被这群富户逼得连大门都不敢出,整天躲在自己的王宫里,假装不在家。而门外,则是日复一日地挤满了讨债的人。最后,周赧王实在是受不了这种日子了,每天被那些债主催债,吵得他都快精神崩溃了。万般无奈之下,周赧王只得躲到王宫后院的一座高台上。此时,想必他肠子都悔青了,当初就不该听信楚国的建议出兵。然而那些富户还是不愿放过他,每天围在高台下要他还钱,并给这高台取名为“债台”。这便是“债台高筑”一词的由来。据说,这一景象一直持续到周赧王去世为止。一代天子沦落如此,纵观史书,没人比他更窝囊了。等到周赧王去世后,秦国先灭了西周公国,夺取了周朝的礼器,接着又灭了东周公国。至此,周朝彻底灭亡。周赧王落得如此下场,一方面是因为历代周天子的不争气,他继位的时候接手的就是一个烂摊子。另一方面则是他不懂人性、缺乏阅历,被自己内心的欲望所驱使,最终酿成大错。不过,别说两千多年前的周赧王,即使到了现在,依然有人在不断重复他说犯下的错误,这才是最可怕的。周赧王的事迹中,给了我们三个警示。其一,要有自己的判断。楚国之所以忽悠周赧王以周天子的名义联合六国出兵伐秦,不过是把他当枪使罢了。周赧王却以为这是自己崛起的一次机会,实在是天真。其实只要明白一点,每个人做事都是首先确保对自己有利,周赧王就不应该上当。所以,当别人劝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首先是对对方有好处的。至于对你是否有好处,则需要自己好好琢磨下。比如周赧王,就算他成功促成六国联军伐秦,最后他能得到什么?他根本没有话语权,一旦秦国被灭,好处全是六国的,六国争霸,周赧王的日子依然不好过,至于所谓的战利品,六国凭什么给他?而一旦六国联军战败,他就要面对秦国的怒火,那是他无法承受的。所以,他从一开始就不应该听信楚国的建议。其二,要正视风险。周赧王和那些富户们都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他们只想着六国联军大败秦军的好处,却无视了失败的风险。其实,这很符合人性。人性的本质之一,便是趋利避害。在这种本能的驱使下,人们更愿意关注事情成功后的好处,而不愿意面对失败的风险,因此这些风险经常被人们有意无意的忽视了。周赧王忽视了伐秦失败的后果,也无视了还不起富户们钱的风险。而富户们则压根没考虑六国联军战败,周赧王还不起钱的风险。现代很多人搞投资、创业,都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一些人看到别人开餐馆、奶茶店挣钱,以为自己去做也是稳赚,却没有看到多少奶茶店和餐馆倒闭了。一些人看到别人买股票、理财产品挣钱了,以为自己也能靠此发财,却没看到更多的人亏得血本无归。做事都要承担风险的,稳赚不亏的事情基本不存在。只有正视风险的存在,才能减少自己踩坑的机会。其三,不要超前消费。无法正视风险,往往伴随着超前消费。周赧王因为没有意识到出兵伐秦的风险,于是向富户们借钱。结果因为联军无功而返,导致他根本还不起钱。其实,他当时最好的选择是不借钱了。联军根本不差西周公国那五千人马,那么点人根本不够秦军塞牙缝的。不借钱就不用背负债务,人生就能活得更洒脱。而且一旦还不起钱,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就是天塌下来了。现代最喜欢超前消费的便是大学生和刚工作的年轻人,然而他们往往收入低甚至缺乏收入,因此还款能力低下。很多人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越借越多,最终尝到自己欲望酿成的苦果。
所以,超前消费是魔鬼,能不借钱就别借钱。周赧王生活在战国时期,此时的周王室早已名存实亡,因此他不必为周朝的灭亡而负责。但是,他却应该为自己失败的晚年生活负责。一代天子,惹不起那些实力强大的诸侯也就算了,毕竟形势比人强。但是他被一群百姓追得东躲西藏,连门都不敢出,这就太窝囊了。就算对待一个诸侯国的贵族,百姓们也不敢如此。由此可见,昔日的周天子,已经落魄到什么地步了。不过周赧王的人生还是有价值的,至少他为后人留下了一些警示。人们可以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而这也是我们读历史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