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治体制,台湾的历史简介?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内战的结束,国民党逃往台湾从而使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63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位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东临太平洋,东北邻琉球群岛,相隔约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峡,与菲律宾相隔约300公里;西隔台湾海峡与福建相望,最窄处为130公里。面积3.6万平方公里。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
为什么台湾音乐这么强?
说起台湾的流行音乐厉害就必须知道流行音乐的起源,也就是某个音乐为什么流行起来,大家都知道现代音乐包括电子,流行,爵士,迪斯科,摇滚大多都是西方也就是欧美发起发展起来的,发展了就要传播,那么传播就要有一个途径,大致的途径就是欧美到日本,然后来到台湾再到东南亚和香港,最后会传到中国大陆,为什么最后才是中国大陆呢,因为大陆是在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开放的,而台湾一直和日本保持比较密切的联系,而且台湾的一些文化也受到日本的影响比较多,毕竟日本殖民台湾几十年。从这个脉络就能看出来,流行音乐在欧美发展影响了日本,并且日本经过发展再到台湾,台湾的主流文化是大中华文化,传统教育比较发达,诗词歌赋加上流行音乐双重叠加,产生了一大批比较有名的流行音乐作品,因为当时台湾和大陆交往不是很顺畅,所以又经过香港才影响到大陆,所以早期的大陆流行音乐大多是模仿或者是借鉴香港台湾的,所以那时候只有港台才有明星,大陆流行音乐总有些感觉不入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深化,大陆的流行音乐已经站在完全在港澳台的前面了。但是台湾毕竟是底子厚,所以总还是会涌现出几个不错的流行音乐人才,但是已经是大不如前了。
最早的台湾是什么样子的?
历史上,台湾曾被西班牙、荷兰、日本先后占领过。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重归中国的版图。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台湾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的状态。50多年来,台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台湾岛是中国的第一大岛,位于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台湾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海上联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台湾海峡南北两端指的是?
海峡两岸,即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省,简称两岸。国际上,常常用“海峡两岸”或“两岸”指代整个中国。
此一称谓系一个源于地域概念的政治名两岸对话词,指台湾海峡两岸的中国大陆与中国台湾。因为“海峡两岸”这个名称不涉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所认定的较为敏感的政治称谓或对岸的政治地位,所以常常被用作政治概念来指代台湾海峡两边的台湾当局与中国大陆当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
中国古代地方制度及概念?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县两级制。
郡:秦分天下为四十郡,其中著名的有陇西、颍川、南阳、邯郸、钜鹿、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河东、上党、太原、代郡、雁门、云中、琅琊、汉中、巴郡、蜀郡、长沙、黔中。
郡设郡守(也称太守)掌行政,郡尉掌兵事,监御史掌监察等。
县:地方基层行政区域。
县设县令、长,掌行政,县尉掌兵事,县丞、主簿,为县令、长的助手。
县以下设乡,乡及其以下是基层群众性自治单位。
汉朝初期采取郡—县制和封国制度(国也下辖县)。后来监察区“州”也变成了地方军事行政区域,就成了州—郡—县。
州: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分全国为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或部。每州置刺史(后或称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东汉时代,共有十三州,即:司隶(直辖州)、豫州、兗州、徐州、青州、凉州、并州、冀州、幽州、扬州、益州、荆州、交州。
襄阳古城自东汉刘表莅襄作荆州牧治始,历为州、郡、府、县治
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早期相当于独立的王国。之后王国行政权全操控在中央任命的国相中,国相等同于太守。国的区域略等於郡,所以“郡国”连称。
隋唐时期的地方行政主要为州—县两级制度。其后一些地位特殊的州改称府,监察区“道”变成了地方军事行政区域,也就是藩镇,就成了道—州(府)—县三级制度。
道:唐代的道是监察区,略相当於汉代的州。开元年间,分为十五道:京畿、关内道、都畿、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东道、山南西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剑南道、岭南道。后来道变成了地方军事行政区域,也就是藩镇,亦称方镇。长官原为观察使,统军者加节度使、防御使、经略使。
州:从南北朝起,范围渐渐地缩小了。在唐代,全国共有三百多个州,成为了县的上级行政区。长官为刺史,其下属僚佐主要有: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判司。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府官设置与州相同,仅名称稍有变化,如其长官改称尹,副长官改称少尹等。
宋初为州(府)—县二级,同时设有军、监特区(军为军事特区,监为经济特区),或属于州,或与州差不多。后改为路—州(府)—县三级。
路:最初是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和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例如福建路、广东路(又称广南东路)、广西路(又称广南西路)、湖南路(又称荆湖南路)、湖北路(又称荆湖北路)、陕西路、河北路等,都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路不设唯一性长官,设四司分管事务。漕司(漕运),长官为转运使,管财赋;宪司,长官为提刑按察,管司法;仓司,长官为别提举常平使,管为民政;帅司,长官为经略安抚使,管军政。
军(监):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监)等於一个州或府,直辖於路。
府、州、军、监,长官为知事,即知府,知州等。通判,知事发出的政令,需通判签署才生效,通判同时有监督当地官员的权利,也被称为监州。此外,还有推官、判官、巡检、录事、户曹、司法、司理四参军。县,知县事,即知县,其他与汉唐同。
明清为布政使司(通常称为省)—府(州)—县三级制(注:明清还有直隶州、属州,情况较复杂,暂不赘述)。京师和南京直接隶属于中央,成为北直隶,南直隶。各府(州)、县下设卫所,负责统领军队。
省:本来是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於中书省办事处或中书省行署),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成为正式的行政区域名称,简称为省。
布政使司:来源于元代的行省,分设三司。布政使全称承宣布政使,又称藩司,总揽一省之大政。按察使,一称臬司,掌管一省之监察与司法。都指使,一称都司,掌管地方军事。在布政使司下分设若干不同性质的监察区划,名为“道”。其后又有督(总督)抚(巡抚)之制。总督偏军事,巡抚主检查,但最后又变成三司的长官。
府(州),设知府(州)(顺天、应天南北两京府为府尹)、同知(两京府为府丞、治中)、通判、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