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森塔尔效应,心理学中的罗森塔尔效应和普雷马克原理是不是相反的?
!不是,普雷马克(D·Premack,1965)最早提出,利用频率较高的活动来强化频率较低的活动,从而促进低频活动的发生。而罗森塔尔效应是一种期待效应。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1966年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一个是促进效应,一个是期待效应。两者无关
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过程?
实验过程:
1968 年的一天,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 L.雅各布森来到一所小学,说要进行 7 项实验。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了 3 个班,对这 18 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
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罗森塔尔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是随便挑选出来的。
8 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 18 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老师的期望起了关键作用。
老师们相信专家的结论,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确有前途,于是对他们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热情,更加信任、鼓励他们,反过来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强,因而比其他的 80%进步得更快。
罗森塔尔把这种期望产生的效应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神话中的一位雕刻师,他耗尽心血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倾注了全部的爱给她。爱神阿佛洛狄忒被雕刻师的真诚打动了,使姑娘的雕像获得了生命。
罗森塔尔效应是什么2?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亦称“罗森塔尔效应”或“期待效应”,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相反的说,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断地受到阻力,这些阻力就会产生,成功的人都会培养出充满自信的态度,相信好的事情会一定会发生的。这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玛利翁效应”留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赞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种能量,它能改变人的行为,当一个人获得另一个人的信任、赞美时,他便感觉获得了社会支持,从而增强了自我价值,变得自信、自尊,获得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并尽力达到对方的期待,以避免对方失望,从而维持这种社会支持的连续性。
作为幼儿老师应该怎么做?
罗森塔尔效应,又叫期待效应,大概意思是说你希望学生成为怎样的人,他往往会成为怎样的人。作为幼儿园老师我们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相信他们能成为更好的人。
教师期望效应是谁提出的?
教师期望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提出,所以他又称罗森塔尔效应或皮格马利翁效应。那什么是教师期望效应呢?先看下面这个故事。
东东是一个调皮的孩子,特别好动,上课总是动来动去,幼儿园的老师告诉东东妈妈,东东有多动症,最好去医院检查一下!但是回家后妈妈却表扬东东说:“东东,你真棒,今天你们老师表扬你啦!原来你只能在凳子上坐一分钟,现在都可以坐五分钟啦!”。晚上,东东居然没有要妈妈喂他吃饭,自己吃完饭,还自觉的完成了作业!小学,东东成绩不好,老师怀疑东东是不是有智力障碍,妈妈又用了同样的方式估计东东,东东从前不喜欢上学,妈妈说了后,第二天,他居然很早起床,早早的去了学校!
总结故事,期望效应就是,一个人的表现会受到其他人(特别是“权威人士”)的暗示和影响,当然也会受到自己的暗示和影响,也就是说我们会成为我们自己或别人所预期自己成为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