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山东人的酒文化有何表现?
作为山东潍坊人,我来说说东部这边喝酒怎么喝吧。反正我是从正月初一醉到现在,基本一天两斤。到现在都没有休息休息。
先说入座,主陪,副陪是要对门座的,主陪两边分别是主宾,副宾。副陪两边分别是三宾,四宾。八人桌以上需要有三陪,四陪。如果主陪,副陪座南北正位,那么三陪,四陪就座东西正位。好啦,着算是坐下来。坐下后主陪的任务是照顾好主宾,副宾。有什么特色菜要多给主宾,副宾介绍。要把控全局,带动气氛,一般座这个位置的一定是这顿饭里面东家最尊重的朋友或者领导,如果没有这样的人其次才是东家座。
副陪的任务和主陪向对应,照顾好三宾,四宾,同时要配合主陪烘托整个桌上的气氛。打好配合。
宾主落座之后,开始倒酒。我们这边喝酒似乎有梁山好汉遗风。流行的标准杯是三两三的高脚玻璃杯。以前多喝低度酒,38左右,最近几年开始喝酱香53度。一般我们都是主陪带第一杯酒,七口喝出来,这七口有各种带酒词,比如远方来的贵客,很高兴你们来到我大山东大潍坊,今天很荣幸坐在这个位置跟各位把酒言欢,这样吧,我带一杯酒,七口喝出来吧。那就开始吧。第一口的带酒词基本大差不差都是欢迎。以后得六口就因地制宜了。第二杯就是副陪的是了,副陪一般就是六口或者带五口了,一般情况就是要感谢一下主陪,然后就是敬一下来宾,什么的把气氛烘托到最高,这时候就两杯下肚了,(这里单独说一下,主陪副陪带的酒我们这边是必须要喝出来之后再说,如果喝不出来或者喝着喝着不喝了我们这边视为不尊重人,除非确实是身体或者酒量导致喝不了,那就无所谓了。都体谅了。)一般情况下,两杯下肚这个是很平均的喝法,谁的酒量大谁的小就基本看出来了,然后三陪和四陪分别带两口,着基本就三杯酒下去了。然后单独进行。看官们,这只是共同酒才喝完哦,别着急,这时候一般没有特殊客人就不共同喝了,就开始单独敬酒了,一对一开始了,一般东家会先敬远方来的客人,一般都是敬两口。具体喝到什么位置自行商量。这一单操作是酒下的最快的时候,基本着一番操作就要一个小时。基本感情都是在这个阶段树立。一般到这个节凑基本酒量不行的就倒了,酒量大的就会找桌上酒量大得俩人开始拼酒量了。这个时候基本就四到五杯酒了,然后我们这边是只要主宾不说上饭我们就一直喝到几点都不能由东家说上饭。就是继续喝。很多外地人都在这个坑里掉下去的。如果主宾要了饭,那么一般情况就不怎么喝了,上饭之后由主陪总结一下喝个全家福酒也就结束了。但是有的时候意犹未尽就可以继续全家福,我曾经在上了饭之后让主陪喝出了全家福之第24个(啤酒)。真是棒啊!
另外我们这边喝酒的标准比法是,白酒一杯,啤酒就要两瓶,红酒就是要一杯两口的跟。
山东人喝酒时间一般比较长,除了一些礼仪性的筵席控制在1小时左右外,一般酒席时间要超过3小时,有的时候遇见对脾气的人甚至可以连着喝中午直接喝到晚上,换地方继续,喝完之后再去KTV继续,K完了再去野摊烧烤继续。一般操作完回家就是凌晨四点左右。经常喝到四点的我。想想都是泪。
然后第二天各种难受,
然后朋友一个电话来说:晚上出来喝点吧?我说:不去了不去了昨天喝晕了还难受呢。
朋友:来吧少喝点。
我:那就少喝点?
朋友:嗯少喝点。
然后又是凌晨四点回家!
全是泪啊。
为什么有些人不了解酒及酒文化?
酒文化
酒是人類生活中的主要飲料之一。酒與中國文化密切相觀,它的發明者,共推仪狄、杜康。中國制酒源遠流長,品種繁多,名酒薈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類之一,約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時代,中國人獨創酒曲复式發酵法,開始大量酿制黄酒。約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國人發明了蒸餾法,從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酒滲透於整個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從文學藝術創作、文化娛樂到飲食烹飪、養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國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原始社會,我國酿酒已很盛行,遠古時期的酒,是未經過滤的酒醪,呈糊狀和半流質,對於這种酒,不适于飲用,而是食用,故食用的酒具一般是食具,如碗,鉢等大口器皿。
夏朝
夏朝酒文化十分盛行,商人善飲酒,古云:“ 杜康造秫酒 ”,杜康作為夏王朝的五世國王,亲自造酒,可見當時人們對酒的重视程度。鄉人於十月在地方學堂行飲酒禮:“ 九月肃霜,十月涤場,朋友斯飨,日杀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由此詩充分展示了夏朝的酒文化。
商代
商代酿酒業十分發達,當時的酒精飲料有酒、醴和鬯,飲酒風氣很盛,特别是貴族飲酒極為盛行,酒的廣泛飲用引起商統治者的高度重視, 紂王造酒池可行船,整日里美酒伴美色,商代留下了“酒色文化”。
周代
周代大力倡導 “ 酒禮 ” 與 “ 酒德 ”,把酒的主要用途限制的祭祀上,於是出現了“ 酒祭文化 ”。周代酒禮成為最嚴格的禮節,周代鄉飲習俗,以鄉大夫為主人,處士賢者為宾。飲酒,尤以年長者為優厚,“ 六十者三豆,七十者四豆,八十者五豆,九十者六豆 ”。其尊老敬老的民風在以酒為主體的民俗活動中有生動顯現。這即是周代的“酒儀文化”。
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的文獻,對酒的記載很多:
《論語》:“ 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詩經 · 幽風七月》:“ 十月穫稻為此春酒以介眉瘦 ”
《詩經 · 小雅吉日》:“ 以御宾客且以酌醴。”醴,酒的一種,系甜酒。
《禮記 · 月令》:“ 孟夏之月天子飲酎用禮樂。” 酎,重酿之酒,配樂而飲,是說開盛會而飲之酒。
《禮記 · 玉藻》:“ 凡尊必尚元酒唯君面尊,唯餉野人皆酒,大夫側尊用木於士側尊用禁。” 尚元酒,带懷古之意,系君專飲之酒。春秋時分國人和野人,野人是指普通群眾。餉野人皆酒,意思是讓們一般的飯菜,喝普通的酒。木於、禁是酒杯的等級。
從商周至春秋戰國時期,特别是北方游牧民族,酿酒技術已有了明顯的提高,酒的質量随之也有很大的提高,飲酒的方法是:將酿成的酒盛於青銅垒壺之中,再用青銅勺挹取,置入青銅杯中飲用。
秦漢
秦朝經濟的繁荣,酿酒業自然也就興旺起來。秦汉年間出現“ 酒政文化 ”,統治者站在“ 講政治 ” 的高度屡次禁酒,提倡戒酒,以减少五谷的消耗,最终屡禁不止。漢代時期對酒的認識进一步加寬,酒的用途廣為擴大,東漢名醫張仲景用酒疗病,水平相當高。調和人倫、獻諛神靈和祭祀祖先是漢代基本酒文化功能,以樂為本是漢人酒文化的精神内核。秦漢以後,酒文化中“ 禮 ”的色彩也愈來愈濃,酒禮嚴格。而東漢末年,酒文化從以樂為本向以悲為懷的轉變。
兩漢時期,飲酒逐漸與各種節日聯系起來,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飲酒日,酒曲的種類也更多了。漢代之酒道,飲酒一般是席地而坐,酒樽入在席地中間,里面放着挹酒的勺,飲酒器具也置於地上,故形體較矮胖。
三國
三國時期作為我國的酒文化的發展時期,不論是技術,原料,還是種類等都有很大进步,三國時期的酒風機 “ 盛 ”,酒風剽悍、嗜酒如命, 陶元珍先生評價三國酒風時曾引用這樣一段話:“三國時飲酒之風頗盛,南荆有三雅之爵,河朔有避暑之飲。” 三國勸酒之風也頗盛,喝酒手段也比較激烈。
魏晋南北
秦漢年間提倡戒酒,到魏晋時期,酒才有合法地位,酒禁大開,允許民間自由酿酒,私人自酿自飲的現象相當普遍,酒業市場十分興盛,並出現了酒税,酒税成為國家的財源之一,因此就有了 “ 酒財文化 ”。 魏晋南北朝時期名士飲酒風氣機盛,借助於酒,人們抒發着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懮思、對歷史的慨嘆。酒的作用潜入人們的内心深處,從而使酒的文化内涵也随之擴展了。
魏晋時期之酒道,此時期開始流行坐床,酒具變得較為瘦長,此外, 魏晋南北朝時出現了“ 曲水流觴 ” 的習俗,把酒道向前推进了一步。
隋唐
唐宋時期的酒文化是酒與文人墨客大結緣。唐朝詩詞的繁荣,對酒文化有着促进作用,出現了辉煌的“ 酒章文化 ”,酒與詩詞、酒與音樂、酒與書法、酒與美術、酒與繪畫等,相融相興,沸沸揚揚。唐代是中國酒文化的高度發達時期,唐代酒文化底蕴深厚,多姿多彩,辉煌璀璨。“ 酒催詩興 ”是唐朝文化最凝炼最高度的體現,酒催發了詩人的詩興,從而内化在其詩作里,酒也就從物質层面上升到精神层面,酒文化在唐詩中酝酿充分,品醇味久。唐朝酒肆日益增多,酒令戰風行,酒文化融入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
唐人崇尚“ 美酒盛以貴器 ”。其酒道,飲酒大多在飯(食)後,正所謂“ 食訖命酒”“食毕行酒”“烹雞設食,食毕,贳酒欲飲”。當時的飲酒之道,是在食毕进行,飽食徐飲、歡歡,既不易醉,又能借酒獲得更多的歡聚盡興的樂趣。
宋遼金元
宋朝酒文化是唐朝酒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比唐朝的酒文化更豐富,更接近我們現今的酒文化。酒業繁盛、酒店遍布,宋代酒店強調名牌的文化個性。金代北方民族素有豪飲之風,有着濃厚的酒文化底蕴,金代有着燒鍋酒文化。而元代出現了烧
燒酒( 阿剌吉酒)。此外,宋代發明了蒸餾法,从此白酒成為中國人飲用的主要酒類。
明清
明代起義烽煙不斷,清王朝不御外侵,百姓四處迁徙避患,地域文化的形成促进“ 酒域文化 ” 的產生。明清以后,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的飲品,每逢佳節令,“ 專用酒 ” 十分流行,如元旦飲椒柏酒、正月十五飲填倉酒、端午飲菖蒲酒、中秋飲桂花酒、重陽飲菊花酒。清代有“ 酒品之鄉,京師為最 ” 之說,當時京城的達官貴人們比較崇尚黄酒,中下层百姓則多喜歡價廉味濃的燒酒。
明清兩代可以説是中國歷代行酒道的又一個高峰,飲酒特别講究“ 陳 ”之字,以陳作酒之姓,“ 酒以陳者為上,愈陳愈妙 ”。此外,酒道推向了一個修身養性的境界,酒令五花八門,所有世上的事物、人物、花草魚蟲、詩詞歌賦、戲曲小說、時令風俗無不入令,且雅令很多,把中國的酒文化從高雅的殿堂推向了通俗的民間,從名人雅士的所為普及為里巷市井的愛好。把普通的飲酒提升到講酒品、崇飲器、行酒令、懂飲道的高尚境地。
新中國
當今,酒文化的核心便是“ 酒民文化 ”。人的酒行為更為普遍,酒與人的命運更為密切,酒廣泛地融入了人們的生活,貼近“ 生活 ”的酒文化得到了空前的豐富和發展。如生日宴、婚慶宴、丧宴等等以及相關的酒俗、酒禮,成為生活内容。
酒到底起源于哪里?
现代对酿酒起源的看法
1、酒最早是天然产物
人类不是发明了酒,而是发现了酒。酒里的最主要的成分是酒精(学名是乙醇),许多物质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转变成酒精。谷物中的淀粉在自然界存在的微生物所分泌的酶的作用下,逐步分解成糖分,酒精,自然转变成了谷物酒。水果和乳汁也很容易转变成酒。
2、最早的酒——果酒和乳酒
远古时代,人们的食物主要靠采集和狩猎,采集的野果含糖分高,最易发酵成酒。动物的乳汁中含有蛋白质,乳糖,也很容易发酵成酒,以狩猎为生的远古人也有可能意外地得到乳酒。
蒸馏酒的起源
用特制的蒸馏器将酒液加热,由于酒中所含的物质挥发性不同,在加热蒸馏时,在蒸汽和酒液中,各种物质的相对含量就有所不同。酒精(乙醇)较易挥发,则加热后产生的蒸汽中含有的酒精浓度增加,而酒液中酒精浓度就下降。收集酒气并经过冷却,其酒度比原酒液的酒度要高得多,一般的酿造酒,酒度低于20%。
蒸馏酒则可高达 60%以上。
现代人们所熟悉的蒸馏酒分为"白酒"(也称"烧酒"),"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兰姆酒"等。
白酒:中国特有,谷物酒蒸馏而成
白兰地:是葡萄酒蒸馏而成的
威士忌:是大麦等谷物发酵酿制后经蒸馏而成的
兰姆酒:是甘蔗酒经蒸馏而成的。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是蒸馏器。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条件,但也可能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
一、蒸馏酒起源于东汉
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 26.6-20.4的蒸馏酒。在安徽滁洲也出土了一件类似的青铜蒸馏器。所以有人认为东汉已有蒸馏酒。
二、蒸馏酒起源于唐代
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光"中提到了烧酒。陶雍有"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的诗句。有些人认为这里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酒。
三、蒸馏酒起源于宋代
宋代的《丹房须知》中描述了蒸馏器"抽汞器";南宋周去非在1178年写成的《岭外代答》中记载了一种广西人升练"银朱" 的用具,基本结构与《丹房须知》
四、蒸馏酒起源于元代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近时惟以糯米或粳米或黍或大麦蒸熟,以普瓦蒸取。其清如水,味极浓烈,盖酒露也。辛、甘、大热、有大毒。过饮败胃伤胆,丧心损寿,甚则黑肠腐胃而死。与姜、蒜同食,令人生痔。盐、冷水、绿豆粉解其毒。"。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中说:"盖烧酒名酒露,元初传入中国,
五、国外蒸馏酒(alcohol)的起源
大约在12世纪,人们第一次制成了蒸馏酒。当时蒸馏得到的烈性酒并不是饮用的,而是作为引起燃烧的东西,或作为溶剂,后来又用于药品。国外的蒸馏酒大都用葡萄酒所蒸馏。从时间上来看,公元12世纪相当于我国南宋初期。
酒文化在社会上到底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形式?
酒能养性,酒能乱性。一说酒就醉了!还好,酒遇到了文化。自从有了文化加身,酒就是不醉人,人也自己醉了。
一起来看看什么是酒文化。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的这首诗,一个酒字都没有,但读完之后,给人的感觉都是酒,谁读谁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就是欧阳修自己,当时因参与推行新政被贬滁州。有一天欧阳修邀请好友到山上凉亭(后称“醉翁亭”)喝酒。说是喝酒,也喝醉了,但却“意不在酒”,只是想借喝酒游山玩水,消除他沉重的忧虑和痛苦。读完《醉翁亭记》,酒味没有,有的只是欧阳修悲喜交加的复杂心情。
现如今,有人说在酒桌上借喝酒的机会谈成一笔大生意或者解决了一件大事情,这就是一种酒文化。也对,酒文化不单是喝出来的,也是借来的,可以是“借问酒家何处有”、“借酒消愁”,也可以“举杯邀明月”、“对酒当歌”。
临沂人四方酒桌的礼仪?
沂蒙地区有斟酒不满,刻薄人不浅的这个说法,在敬酒的时候,需要主人陪着敬酒三次,副主陪最后在敬三次。 不能要求客人强行喝酒,因为是对客人的不尊重。
如果只是单纯的家庭酒会,那就需要以长幼为序开始坐下,长者可以提议或者是宣布开始,不需要敬酒,自己端着酒喝就可以,其他人则随便。 而晚辈可以从大到小依次敬酒,并且说一些吉利话。
如果是在外面和朋友喝酒的话,那就可以进行劝酒了。 在一些沂蒙地区,也很盛行。 但不能太过分,也不要逼着对方喝,因为这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在沂蒙地区民间的饮酒中,大部分人在酒桌上会玩游戏,最常见的游戏则是剪刀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