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母的作用,如果做成双层甲板的航空母舰?
兔哥回答;航母作为海上的移动机场,依靠所搭载的舰载机来实现作战能力,这样以来航母甲板的作业效率就成为舰载机起降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相同甲板面积舰载机起降效率高战斗力就强,因而如何提高航母甲板的使用效率就成为航母战斗力的重要前提,也是所有拥有航母的国家探讨的话题,那么,把航母设计成上下两层甲板,一个用来起飞一个用来降落岂不是一举两得,事半功倍?
其实,航母双甲板的设计并不是新鲜事,早在二战前就有了这样的设计先例,例如,英国的暴怒号、光荣号航母就曾采用双层甲板设计,日本的加贺号,赤诚号更是采用了三层甲板的设计。然而,最后都不得不回归到单层作业甲板的结构上来。只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和航母的结构特性和使用要求密不可分。下面我们以现代航母的结构来分析一下双层甲板所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重心稳定性的因素;航母的甲板是多层结构,而就使用功能看本身就是双甲板,一个就是起降作业甲板,还有一个就是机库甲板。现代航母的机库甲板采用全封闭结构并成为舰体的一部分,但也有升降飞机的巨大出口。航母的飞行甲板也是现代航母唯一的能够起降飞机的作业甲板,如果设计成双层甲板,那么就必须要升高甲板的高度,而航母的起降甲板的宽度都超过船体吃水宽度的一半左右。例如,美国尼米兹航母的舰体宽度为40米,而飞行甲板的宽度为76.4米,多出去快一倍了,机库甲板的高度8米多,上部还有一个居住甲板,从机库甲板到飞行甲板的高度在11米以上。机库甲板离水线并不高,只所以把机库甲板放进舰体就是解决稳定性的问题,因此,机库甲板离水面太低无法起飞舰载机,要采用双层甲板就必须在现有飞行甲板上加一层甲板。这样的高度就等于航母头重脚轻一样,能站住就不错了,弄不好被风浪一吹自己就得打滚。
(二)第二层甲板无法降落和起飞舰载机;如果采用两层甲板,第二层不能用来降落飞机是肯定的了,因为飞机降落需要很高的空间,因此,第二层只能用来起飞。然而,现在的舰载机起飞都必须有用来挡发动机尾焰的挡焰板,舰载机起动时,尾焰沿挡焰板会向上方喷出很高的火焰,其温度近千度,这样一来必然会使上层甲板处于长时间的火烧状态,就仿佛成了一个烧烤用的铁板烧,上面的人,飞机能受得了吗?而且,下层甲板通风也不好,必然会形成一个高温区域,不利于作业,还有就是直升机不能使用。
(三)限制了航母机库的作用;航母上必须要有机库,如果把飞行甲板放第二层,降落甲板放第一层,飞机降落入库必须经过第二层的起飞甲板,起飞甲板也容不下这么多飞机,只能放到第三层的机库甲板,这样升降机就不能设计在外面,因为为了降低重心,只能把机库甲板尽量下放,如果采用外置升降机,估计海浪进水是一定的。而内置升降机势必会占用甲板的宝贵空间,得不偿失,效率只会低不会高。
(四)对航母机械维修、弹药运送造成影响;航母不单单是移动机场,也是维修飞机的航修厂,需要有足够的空间维修飞机,测试发动机,如果采用了双机库,给维修保养带来不便,总不能到起飞甲板上去测试维修保养吧,如果在机库,离水面太近,航母机库开口肯定的进水,大风大浪情况下机库发大水了可就是天大的笑话了。另外就是弹药,航空油料的补给,这不是一个小数,隔一层甲板给补给带来很大的困难,不现实。
(五)彻底打乱航母的设计理念,给航母结构带来严重影响;采用双机库,使航母的结构严重改变,航母并不是简单的建造,而是涉及结构力学,抗打击强度要求等等。双层甲板必然会对航母的结构强度带来不利影响,加高的舰体除了稳性的降低,也增大了航母的体积,风阻系数必然也会增加,从作战角度讲也加大了被攻击中受弹面积。而且对航母的设计制造的难度也无限加大,完全超出了现在航母的设计、建造技术支持,对航母的作业使用也带来了变革性的影响,一切都重新来过,这可是最重要的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
总之,航母的双甲板从过去的有到现在的没有,是经过反复实验中得出的使用经验,是经过论证的。双层甲板并不是简单的加一层甲板这么简单,航母作为海水上漂泊的移动机场,有一个必要的重心稳性的问题。同时流体浮力的性质也要求航母的浮力力矩和结构重量的平衡,这样航母才能平稳的驰骋大洋,经受大风大浪的洗礼。而采用双层甲板不但不能增加效率,反而会因结构的变化而降低舰载机的起降效率,甚至是带来安全隐患,目前的技术无法支持。所以,航母的双层甲板并不现实。
以上是兔哥个人的看法,欢迎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个人的观点,探讨评论,指正。
航空母舰都有什么作用?
在航母战斗群里面:
潜艇执行护卫航母安全,反潜,攻击敌方的水面舰只;
补给舰执行给航母编队补给淡水,油料,食物等任务;
驱逐舰主要用于攻击敌方舰只,潜艇,侦察巡逻,布雷,等保卫航母安全的任务;
护卫舰主要任务是为舰艇编队担负反潜、护航、巡逻、警戒、侦察及登陆支援作战等任务。
巡洋舰它的主要任务是为航空母舰护航,或者作为编队旗舰组成海上机动编队,攻击敌方水面舰艇、潜艇或岸上目标。
战列舰自从二战结束之后已经没落,目前的地位被巡洋舰取代。
航空母舰一般总是一支航空母舰舰队中的核心舰船,主要用舰载机夺取制空权,对敌方舰只或者陆地阵地进行轰炸等
辽宁舰对我国的国防有什么意义?
辽宁舰是我国海军第一艘航空母舰,当然是意义重大的。辽宁舰是一艘排水量高达6万吨级的大型航母,当然,在他下水的80年代,6万吨级就已经很大了,当年的美国海军小鹰级也就8万吨级。不过时过境迁,如今的美国大型航母已经有10万吨的排水量,因此有人指出,辽宁舰怕是得降格为中大型航母,但是笔者认为,辽宁舰既然是以大型航母设计的,那他依然应该归类为大型。
图为在大洋上巡航的辽宁号航母舰队。
辽宁舰作为我国海军第一艘航母,培养了我国海军最早的一批舰载机飞行员和航母各个战位操作人员,同时,作为我国海军航母的训练舰,他也源源不断为国家培养新的航母指挥军官和士兵,使得新建造的航母可以快速的形成作战能力。举个例子,比如山东舰刚刚服役,就开始了舰载机的起降训练,并且从一开始就具备了夜间起降能力,而在过去,辽宁舰形成这些能力可是用了好几年的时间。
辽宁舰作为一艘大型航母,当然在作战上也有他的重大意义。首先,他有效的拓展了我国海军舰队的侦察预警范围。他搭载的直-18J直升机可以在距离航母200多公里处巡航,对空探测距离超过500公里,对低空战斗机目标也有超过300公里探测距离,因此可以对航母外围500公里处的敌军空中目标进行探测和定位。同时,他还可以对海上距离航母300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探测。
其搭载的歼-15舰载机也可以执行巡航任务,在距离航母400公里处,持续巡航1个小时以上,这样,实际上等于为航母提供了足够的外围早期预警和侦查体系,极大拓展了海军的侦察半径,过去海军只是依靠舰载雷达进行搜索,效率自然不如航母。当然,我们还有海洋监测卫星和无人机的支持,不过有航母算是进一步增强了搜索能力。
从防御角度来看,辽宁舰携带的24架歼-15战斗机还是很给力的。24架重型四代战斗机,数量虽然没有美国一艘航母那么多,但是也足够建立起一条战役级的空中交战线,用来拦截敌人来袭的战机、轰炸机、舰载机。歼-15做大作战半径超过1000公里,当然,实战中肯定不会有那么远,毕竟飞行路线不可能是直线,高度也不是恒定,所以实战中基本可以在600公里处建立空中交战线,在这个距离也可以得到预警直升机的支援。
要是在过去,只依靠军舰的防空导弹建立防空圈的话,那就只有最大100-200公里的防御范围,而且防空导弹从发射到拦截还要消耗时间,也不能起到控制空中的作用,是处于被动防御地位,舰载机建立的交战线,可以为后方的舰体提供非常安全的空中环境,即便是一定时间的安全也是有意义的,为后续的055大型驱逐舰发射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创造了有利条件,这都是对战斗稳定性的极大提升。
从进攻作战的角度来看,歼-15可以挂载4枚反舰导弹升空作战,要知道,1艘054A护卫舰也就8枚反舰导弹,而且齐射能力也不如飞机。2架歼-15的反舰能力就超过了1艘054A,一次性派出16架攻击飞机的话,可以形成较为绵密的打击规模,即便是为了照顾航程,挂载2枚反舰导弹、2枚格斗导弹,那16架战斗机也能发射32枚反舰导弹,一次攻击就能让4艘美国海军宙斯盾驱逐舰防空力量接近饱和。
图为携带YJ-83K反舰导弹的歼-15战斗机。
如果再配合其他舰艇、潜艇发射的导弹,或者在近海配合岸基轰炸机的导弹,那么这个立体式打击的威力还会更大。在远海脱离岸基支援条件下,也为海军提供了过去没有的空中攻击力量,使得打击更加富有立体层次。这就给敌人的拦截造成了困难,毕竟不同高度、不同速度、不同方位的来袭导弹,会让照射雷达来不及反应,造成效率降低。
从远洋作战来看,辽宁号航母的服役改变了海军的战术。我国海军也开始进入机动舰队时代,航母的加入,以及大型综合补给舰的出现,让我国海军开始具备在深海大洋展开,并且展开机动,建立海上作战体系的能力,而不是过去那种从固定海港出发,到固定区域展开,作战完成又返回的方式。
图为在甲板上待命的歼-15,其中2架位于起飞位置,随时能起飞拦截目标,是快速反应力量。
海上机动舰队是战争中的战略性部队,航母带领大量驱逐舰、潜艇,在未知的海域反复机动巡航,伺机歼灭敌人出现在当面的舰队,在敌人想不到的位置、时间,发动攻击,这种海上机动作战的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出现了,珍珠港袭击、大黄蜂号空袭东京、中途岛作战都是机动作战的典范,日本战后还为此出了一本书《机动舰队》来总结得失。美国如今也非常强调海军的机动性,提出了全球公域介入与机动联合作战,要求海军在海上依靠机动作战夺取到制海权。
我国海军也需要在海上建立机动舰队,依靠一个一个点上的打击和胜利,牵制、影响战争全局的发展和敌人的调度,逐步破坏敌人利用海洋的能力。如果仅仅依靠驱护舰,是无法完成海上机动作战的,他们的火力持续性不足,防御是被动的,攻击距离也不够远,而且自持力较差,并且侦查能力有限,不能及时捕捉敌人舰队方位。但是加入航母就不同了。
在机动作战中,辽宁舰可以反复对陌生海域进行侦察,发现敌人舰队后,可以在远程就发动攻击,小舰队就使用舰载机灭之,大舰队就带着驱护舰一起攻击,总之,能够有一个灵活的棋子在海上不断机动,敌人的海上调度就不会那么自如了。如今,我国海军已经服役2艘航母,第3艘也要建成了,到那个时候,机动舰队的力量就更加强大,在海上进行战略级的决战也是可以做到的。
图为辽宁号编队,驱护舰可以和他组成战斗体系,作战能力进一步提升。
而以上的能力,都是过去以驱护舰为骨架的我国海军所不能做到,或者无法想象的,说辽宁舰开启了我国海军的新时代,也不为过,这就是他的重大价值和意义。
航空母舰排水量越大越好?
排水量大的航母,意味着承载力量太,续航能力强,关健还可装备强大火力,增加舰载飞机,导弹,火炮等,盼望我国今后最好有十万吨以上航母十艘以上,五艘巡戈南海,五艘再加轻型航母三至五艘巡戈东海至台湾海峽,建设强大的海軍,同样是我们的中国梦,強军梦!让我们共同期待,支持!
中途岛海战日军惨败的重要原因是忽视了战列舰的作用?
不是,日本在中途岛惨败原因有:
一、分散兵力
当时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拥有压倒性优势,日军完全可以凭其强大的实力碾压守卫中途岛的美军。毕竟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战术都是徒劳的。然而,日本人却在此战中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将兵力分散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向所罗门群岛深入,试图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同时又分兵入侵新几内亚的莫尔斯比港,以使澳大利亚本土进入日本空军的轰炸范围之内;第二部分派第五舰队(包括轻型航母两艘,巡洋舰五艘,驱逐舰十三艘,运输船四艘)进攻阿留申群岛,试图借此吸引美国海军的注意力;第三部分由南云忠一中将率领第一航空舰队(包括舰队航母四艘,战列舰二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十二艘)攻击中途岛。
如果一切都按日本人的计划进行,那么在此役之后,日军就将彻底掌握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导权。然而,尽管理想很丰满,可是在经过分兵后,日本进攻中途岛的力量大为削弱,这就为后来的中途岛海战惨败埋下了伏笔。
二、情报收集处于劣势
在中途岛海战发生前,日本海军实力远超美国海军。但美国这边也有一项巨大优势,那就是在情报收集方面远远胜过日本。这就造成日本海军的行动几乎都在美军眼皮底下发生,而美军的航母编队却埋伏在日军的侦查范围之外。更致命的是,日本侦察机在进行空中侦查时留有很大的空隙,这就让美军的三艘航空母舰可以从东北方向神不知鬼不觉地慢慢靠近中途岛而不被发现。中途岛海战日本之所以惨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情报方面吃了大亏,
三、作战计划缺乏弹性
在入侵中途岛之前,日本海军制定了复杂严密的作战计划。为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日军还在每项计划上都留有预备方案,试图做到算无遗策。然而,由于美国在情报方面拥有极大优势,因此对日军的全盘计划早已了然于胸。所以尽管日本人留了许多预备方案,可是当战事发生后,面对美军变幻莫测的打法,日军的“锦囊妙计”很快就不够用了。由于作战计划缺乏弹性,南云忠一在面对太多突发情况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昏招连连。这也是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惨败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四、指挥不当
尽管有上述几项原因,但攻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在实力上依然胜过美国海军。如果战场指挥得当,这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最后鹿死谁手也未必可知。然而,身为舰队指挥官的南云忠一却在此战中失误连连。
在正常情况下,航母编队对一个地面目标发起攻击的时候,往往要留一部分装载鱼雷的轰炸机在航空母舰上,以准备对付来自海上的敌人。可南云忠一却认为美军不可能在此时出现,于是下令将航母上的轰炸机全部从鱼雷换成炸弹。可当更换工作正在进行中的时候,日军却发现美军航母已近在咫尺了。这就导致日军在海战还未开始前就已经吃了一个大亏。而且南云忠一下令四艘航母上的飞机同时出击,这就意味着所有飞机要同时收回和再装备,所以有一段时间整个舰队几乎毫无攻击力。
当战斗开始后,海军中将山口多闻建议让停在航母上的轰炸机立即起飞,南云忠一又认为轰炸机缺乏战斗机的掩护,于是拒绝了这一建议。结果美军飞机一个并不致命的攻击造成停在航母“赤城号”上的轰炸机发生爆炸,挂载在飞机上的炸弹又发生连锁爆炸效应,“赤城号”因此被炸毁。之后的“加贺号”、“苍龙号”也都是因防御工作不到位而导致毁灭性灾难。
在整个中途岛海战中,南云忠一的表现就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正是他的糟糕表现才让美军赢得了这次史诗级的胜利。
结语
中途岛海战让日本损失了4艘航母,332架飞机(其中炸毁在航母上的约有280架),3000多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士兵。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日本海军虽然在战斗舰和巡洋舰方面依然保持优势,但却因为缺乏制空权而导致战斗力大幅衰退。美国人靠此战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并依靠国内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在短时间内造出大批舰船、飞机,从而奠定了太平洋战场的胜局。一、分散兵力
当时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拥有压倒性优势,日军完全可以凭其强大的实力碾压守卫中途岛的美军。毕竟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战术都是徒劳的。然而,日本人却在此战中犯了一个严重错误,那就是将兵力分散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向所罗门群岛深入,试图切断美国与澳大利亚之间的海上交通线。同时又分兵入侵新几内亚的莫尔斯比港,以使澳大利亚本土进入日本空军的轰炸范围之内;第二部分派第五舰队(包括轻型航母两艘,巡洋舰五艘,驱逐舰十三艘,运输船四艘)进攻阿留申群岛,试图借此吸引美国海军的注意力;第三部分由南云忠一中将率领第一航空舰队(包括舰队航母四艘,战列舰二艘,巡洋舰三艘,驱逐舰十二艘)攻击中途岛。
如果一切都按日本人的计划进行,那么在此役之后,日军就将彻底掌握整个太平洋战场上的主导权。然而,尽管理想很丰满,可是在经过分兵后,日本进攻中途岛的力量大为削弱,这就为后来的中途岛海战惨败埋下了伏笔。
二、情报收集处于劣势
在中途岛海战发生前,日本海军实力远超美国海军。但美国这边也有一项巨大优势,那就是在情报收集方面远远胜过日本。这就造成日本海军的行动几乎都在美军眼皮底下发生,而美军的航母编队却埋伏在日军的侦查范围之外。更致命的是,日本侦察机在进行空中侦查时留有很大的空隙,这就让美军的三艘航空母舰可以从东北方向神不知鬼不觉地慢慢靠近中途岛而不被发现。中途岛海战日本之所以惨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情报方面吃了大亏,
三、作战计划缺乏弹性
在入侵中途岛之前,日本海军制定了复杂严密的作战计划。为了应对各种意外情况,日军还在每项计划上都留有预备方案,试图做到算无遗策。然而,由于美国在情报方面拥有极大优势,因此对日军的全盘计划早已了然于胸。所以尽管日本人留了许多预备方案,可是当战事发生后,面对美军变幻莫测的打法,日军的“锦囊妙计”很快就不够用了。由于作战计划缺乏弹性,南云忠一在面对太多突发情况的时候显得手足无措,昏招连连。这也是导致日本海军在“中途岛战役”中惨败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四、指挥不当
尽管有上述几项原因,但攻击中途岛的日本海军在实力上依然胜过美国海军。如果战场指挥得当,这场震惊世界的大海战最后鹿死谁手也未必可知。然而,身为舰队指挥官的南云忠一却在此战中失误连连。
在正常情况下,航母编队对一个地面目标发起攻击的时候,往往要留一部分装载鱼雷的轰炸机在航空母舰上,以准备对付来自海上的敌人。可南云忠一却认为美军不可能在此时出现,于是下令将航母上的轰炸机全部从鱼雷换成炸弹。可当更换工作正在进行中的时候,日军却发现美军航母已近在咫尺了。这就导致日军在海战还未开始前就已经吃了一个大亏。而且南云忠一下令四艘航母上的飞机同时出击,这就意味着所有飞机要同时收回和再装备,所以有一段时间整个舰队几乎毫无攻击力。
当战斗开始后,海军中将山口多闻建议让停在航母上的轰炸机立即起飞,南云忠一又认为轰炸机缺乏战斗机的掩护,于是拒绝了这一建议。结果美军飞机一个并不致命的攻击造成停在航母“赤城号”上的轰炸机发生爆炸,挂载在飞机上的炸弹又发生连锁爆炸效应,“赤城号”因此被炸毁。之后的“加贺号”、“苍龙号”也都是因防御工作不到位而导致毁灭性灾难。
在整个中途岛海战中,南云忠一的表现就像是一个输红了眼的赌徒,正是他的糟糕表现才让美军赢得了这次史诗级的胜利。
结语
中途岛海战让日本损失了4艘航母,332架飞机(其中炸毁在航母上的约有280架),3000多名经验丰富的军官和士兵。在此后一段时间内,日本海军虽然在战斗舰和巡洋舰方面依然保持优势,但却因为缺乏制空权而导致战斗力大幅衰退。美国人靠此战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并依靠国内强大的工业生产力在短时间内造出大批舰船、飞机,从而奠定了太平洋战场的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