骈文代表作,孔乙己出自哪部散文集

天美资源网

骈文代表作,孔乙己出自哪部散文集?

出自鲁迅的《呐喊》,在鲁迅笔下,这个愚昧可笑,心地淳朴善良,却受尽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的虚造人物以及他与酒馆的故事是当时整个社会的写照。

他顽固迂腐。他深深地相信与知识与读书的力量,可是他却连秀才都没考上。 孔乙己“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所以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只能莫须有地端着读书人的空架子,满口不符实际的之乎者也。他的一句“窃书不能算偷”的歪理充分展示了他的穷酸劲儿。

骈文代表作,孔乙己出自哪部散文集

他不伦不类。虽然都快沦为乞丐了,却仍穿着一条“又脏又破(的长衫),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虽穿着代表学问的长衫,却因心理上觉得自己不够条件怕别人笑话,像短衣主顾般站立着喝酒。孔乙己偏偏死要面子,感觉任何时候读书人都比其他人高一等,时时刻刻显摆着自己的身份。

他善良懦弱。当邻居的孩子们听到了笑声围住孔乙己,“他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 。一个“便”字,展示了他不假思索的分享突出的大方气质。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着碟子”时,身为穷人的他,不但没有朝孩子们大声吼叫职责,反而“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不用说普通的穷人了,就是有再多钱的富人,也会大声责骂无辜的孩童,但是出人意料,他却怕辜负自己的善心而懦弱。

你觉得哪一句写的最好?

我认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最好。

从句式格律方面来说

首先,对仗工整。上句的"落霞"、"孤鹜"与下句的"秋水"、"长天",对仗考究。而更绝地是,上下句中又各自成对,也就是格律上要求较高的"句中自对":"落霞"可对"孤鹜","秋水"正对"长天"。

其次,上句写动,霞、鹜"齐飞";下句写静,水、天"一色"。一动一静,以动衬静。上句侧重于目随景而动,突出景物神态;下句侧重于心因景而静,突出景物色彩。画面和谐,美不胜收。

再次,巧化成句,别出新意。王应麟《困学记闻》卷十七:"庾信《马射赋》云》:'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王勃仿其语。

如果我们从对仗的角度去比较王勃与庾信彼此文句的优劣,会发现王句的长处恰在于上下句都能"句中自对",而庾句则不能。最后,如果"落霞"是指真正的彩霞而不是指一种鸟(形如鹦哥)的话,那么便有一个好处:点线面结合。孤鹜尽管不一定只有一只,但总之是不会太多的几点;落霞也只能是天边的一线或一小片(位于西天)而非满天;而秋水与长天却是地道的一个广阔的面了,由此,点线面巧妙结合,写景极富层次性。

从美学角度

首先是色彩美。

夕阳之下,晚霞绚烂耀眼,而鹜的羽毛是深色的,加上是逆光,所以孤鹜近乎一个暗影,而晚霞不可能遮布西边半个天空,尚在碧空显露,碧空相对于落霞光度稍逊,但相对于孤鹜来说却较亮,它们--孤鹜、落霞、碧空--就成了明暗的对比--孤鹜的影子更加深暗,晚霞和碧空则更加灿烂。孤鹜的颜色以绿、褐、紫等为主,属于冷色,而且它们之间是补色关系。晚霞的背景是晴空,它是蓝宝石色的,和晚霞的颜色也是互补色的。我们知道,当互为补色的两种颜色相邻时,能构成最强的对比,在效果上,能使双方达到最大的鲜明度。王勃巧妙地运用了这一对比,使整个图案显得格外地鲜明而美丽。

其次是动态美。

孤鹜是在"飞"的,云霞是在"落"的,只有天空是凝然不动的。秋水虽然平静,但并不是冬天的止水,水面上不会死气沉沉。微风过处,秋水上会不断地泛起涟漪,涟漪过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被荡开后,透出水下的景物:水草、乃至鱼虾等等。这分明是一幅流动着的美丽图画。

其三是虚实美。

碧空高深无比,红霞稍低些,而孤鹜又更低,这就有了三个层次,而它们下边又有秋水。秋天的水是宁静的,当"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时,天上的画卷自然地映在水中,所谓"天光云影共徘徊",水中又有了三个层次。而且,在天上越高的景物,在水中的倒影就越深。这就构成了实景与虚景的对比。况且微风过处,秋水泛起涟漪,平滑如镜的水面上倒映着的景物会被荡开,依稀透出水下的景物。这和水面上的映像同样构成了一种虚实之美。

其四是立体空间美。

"秋水共长天一色",在天边,天空和水面这两个本来并不相交的平面经过持续的变 形相交了,这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并能使人感到整个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的真实感。不仅如此,"秋水共长天一色"把人们的视线引到水天相接之处,这是人们视线所能达到的最远的地方。而"落霞与孤鹜齐飞"又把人们的视线引到天顶,这是人们视野中最高之处。这一景象又映在秋水中,使具有最大高度的景物又有了最大的深度。有远有高有深,境界开阔,给人一种强烈的立体美。

其五是引人遐思的想象之美。

鸟是有生命的,而天空和云霞则是无生命的,这里,后者成了前者活动的背景,而前者则是后者中一个有情感、有意志的动点,令人想到有生和无生;晚霞长空亘古常存,而孤鹜则只是一个匆匆过客,给人一种永恒和短暂的感触;"孤"鹜与"落"霞齐飞,一只"孤"鹜,缘何而孤?飞向那里?……令人顿生情思;"秋水共长天一色",远方水天相接之处,茫茫缈缈,那里是王勃的心绪所在?那里景色又如何?……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真精妙至极,王勃真是个天才。

初唐四杰分别被称为诗杰?

初唐四杰是指的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四杰名次,亦记载不一。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说,唐开国后"复有王杨卢骆",并以此次序论列诸人,为现所知最早的材料。张说《赠太尉裴公神道碑》称:"在选曹,见骆宾王、卢照邻、王勃、杨炯",则以骆为首。杜甫诗句"王杨卢骆当时体",一本作"杨王卢骆";《旧唐书·裴行俭传》亦以杨王卢骆为序。

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王勃明确反对当时"上官体","思革其弊",得到卢照邻等人的支持(杨炯《王勃集序》)。他们的诗歌扭转了唐朝以前萎靡浮华的宫廷诗歌风气,使诗歌题材从亭台楼阁、风花雪月的狭小领域扩展到江河山川、边塞江漠的辽阔空间,赋予诗以新的生命力。卢、骆的七言歌行趋向辞赋化,气势稍壮;王、杨的五言律绝开始规范化,音调铿锵。骈文也在词采赡富中寓有灵活生动之气。陆时雍《诗镜总论》说"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杰正是初唐文坛上新旧过渡时期的杰出人物。

最好的文言文名篇?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首先应从经典学起,尤其是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它们奠定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基础,后世各种思想,都可以在诸子百家的著作中找到源头。它们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钥匙。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五经之首,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易经》中对自然规律的总结归纳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老子《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它以哲学意义上的“道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阐述“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具有深远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

孔子《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同时,现在遍布世界各地的传播中华文化的学校均以孔子学院命名,可见孔子及其著作《论语》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代表性名片。

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还有很多,我觉得首先领会了这三部著作的精髓,可以起到对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管中窥豹的作用,同时,对充实自己的思想、启迪自己的智慧,也会裨益良多。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