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故事,你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吗

天美资源网

乐不思蜀的故事,你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吗?

温水煮青蛙是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小故事。

有人认同,会说:逐渐升高的温度,会让青蛙慢慢地适应环境,不能意识到危险的临近,从而被煮死。

乐不思蜀的故事,你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吗

有人不认同,会反驳说:冷水只要加热到一定温度,青蛙感觉到不舒服,还是会跳出温水,从而逃生。

对于两种不同的观点,我不做评论,先和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我们再做评判。

1月份。张扬看上了一个手机,可是囊中羞涩,灵机一动用信用卡分期。3000元的手机12期还款,每期只要272.5元。对于月入4000的他来说,小菜一碟。

此时,财务状况(水温)是每月开支272.5元,总债务3270(包含一年手续费)

2月份。和女友出去吃吃饭买买衣服加上日常开销,半月时间工资已经用光。为了维持下半个月的生活开销,从信用卡预借现金2000元,分12期还款,每期182.6元。

此时,财务状况(水温)是每月开支455.1元,总债务5177.5(包含手续费并且扣除上月账单272.5)

3月份。小伙伴们都用高配电脑玩游戏,张扬的电脑太差,每次组队都被骂。于是用信用卡分期,购入一台4500元电脑,分12期每期还款408.75元。

此时,财务状况(水温)是每月开支863.85元,总债务9639.4(包含手续费并且扣除上月账单455.1)

……

第一年,信用卡的欠账从3千多,上升到4万多。张扬觉得无所谓,年轻人要有压力才有动力。

第二年,欠款上升到9万多,每月手续费就要800-900才能应付。张扬还是不以为然,大不了努力一点节约一点,一两年也就还清了。

第三年,账务的雪球滚到了16万左右,工资的三分之一都要用来应付手续费。张扬稍微有点紧张,不过看着别人都20万、30万的欠着,也觉得没什么。

……

多年以后,账务的雪球越滚越大,每月的收入连手续费都无法应对,更别说还款了。看着几十万的债务,彻夜难眠。

温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非要放在青蛙的身上来解读,我相信科学的实验就能告诉我们,这个故事是假的,温度只要超过青蛙的承受范围,它感觉不舒服了就会逃离。

但是这个小故事如果放在“人”身上,就有很大的教育意义。

当账务的温度从几百,到几千,人一般是没有多少感知的。

当账务的温度从几万到十万的时候,人也只会稍微紧张。

当账务的温度高到几十万的时候,人才会反应过来,却发现为时已晚。即使想奋力逃脱,却也是举步维艰、困难重重。

切记一句话,有些事发生在别人身上叫“故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就是“事故”。

对于乐不思蜀有何见解?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将刘禅塑造成了一个低能弱智的形象。那句“此间乐,不思蜀”当作了其一生的污点,以至于扶不起来的阿斗成为人们形容一个人无能常用语。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曾经有一句著名的广告词:男人不止一面。其实,历史人物又何尝仅有一面?甚至更多的时候,历史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其人为塑造出了自己想象的模样。

三国时期,是乱世之秋。此间各类英雄、枭雄、奸雄粉墨登场,成为后人为之津津乐道的时代。而刘禅却绝非这三者之一。但是如果仅仅用一介庸才,无能之辈来形容,必然陷入认识历史的误区,无法客观以对真实的历史。

先来看一下刘禅刻板形象的来源。对于绝大多数未曾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而言,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通过电视剧来了解到刘禅这么一号人物。这两种渠道,对其负面评价居多。这也形成了如今大家认为其无能昏庸的主流。而对于读过《三国演义》的人而言,了解刘禅大都是通过其宠信奸佞,不事朝政,消极抵抗,还有和司马昭那一番对话。

刘禅在位四十余年,其中,在诸葛亮死后,其依旧能够延续蜀汉命运二三十年,这绝非是一个庸才所能做到。

那么他为何如此表现呢?

首先,他怕,怕那些功成名就功高震主的臣子。

蜀汉的建立,依靠的是刘备为首的荆州集团。在这个集团当中,精英无处不在。诸葛亮乃是一代名相,五虎将个个能顶一片天。而他们治下的其余名将,也同样在刘备、关羽、张飞等死后,紧密团结在以诸葛亮为核心的周围。他们忠心耿耿,但是对于后主刘禅而言,这些都是大山。面对他们的时候,他心中难免惴惴不安。这些从血与火中拼杀出来的实力极为强悍,如今又都以诸葛亮马首是瞻,那么刘禅即使再信服诸葛亮,心中能有对其父亲那样毫无保留的信任吗?

况且,在刘备临终之际,曾对诸葛亮说,刘禅能辅则辅,不能则取而代之。这句话很明显是一句试探的言语。因为刘备甚至自己儿子能力不足,担心诸葛亮有不臣之心。那么这种担心,难道没有对刘禅表达过吗?所以,刘禅表现出足够的诚意,让荆州集团对自己放心,这是最明智之举。

其次,拉拢团结益州本地集团势力。

前面说到了刘备和诸葛亮一生依赖的都是荆州集团,在蜀汉境内,能够和荆州集团相提并论的唯有益州集团。但是荆州集团却不愿意益州集团做大,从而抢夺自己得之不易的地位。那么对于刘禅而言,益州集团就成了其天然的同盟军。因为蜀汉建立在益州的基础之上,从长远看,益州本土势力必然代表了未来。而失去了基础的荆州集团则是空中楼阁,必然慢慢被架空。在诸葛亮死后,荆州集团一日不如一日,便是印证了刘禅的判断。同样,拉拢到自己身边的益州集团,才是刘禅得以继续稳坐钓鱼台二十多年的原因。

最后,面对强悍的曹魏,刘禅做了最明智的决定。

当时,作为曹魏实际掌权人的司马昭,在经历了司马家族多年的卧薪尝胆之后,终于开始拿蜀汉祭刀。因为相较于东吴,蜀汉的偏居一隅,实力更弱。那么以曹魏数十万雄兵,蜀汉可以用来抵挡的实力又在哪里?曾经的人中之龙诸葛亮都难以破解这个困局,更何况刘禅?那么对于他而言,能做的是什么呢?采用不抵抗的政策,进而保住蜀汉的万千百姓,从而不用生灵涂炭。如果他坚持抵抗,看似好像忠勇有余,但是如果蜀汉真的有这份实力,当年诸葛亮又何必苦苦北伐?

所以,看似愚笨的刘禅,虽然绝非诸葛亮、庞统、徐庶那种人中龙凤,但智慧也算不低。只是在那等形式之下,哪怕是强若卧龙,也不能改天换地。而最终那一句“此间乐,不思蜀”,不过是委屈求全,保存自己及家人的身家性命罢了!

如何理解后主刘禅对司马昭曰?

来人,跳蜀舞————

蜀国幸存下的旧臣无不哀泣

蜀国的舞姬表情哀恸平静

舞姬赤足,等于现在的裸露重要部位

在汉朝古代特别是对刚降的季汉来说,其实是极大羞辱,属于明讽蜀汉没有礼法,下作蛮荒

——“安乐公,颇思蜀否?”

——“此间乐~不思蜀也~~~”

司马昭:【人之无情,乃至于此!】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

现在有一种观点非常流行,就是从阿斗成功保命这点夸阿斗,说阿斗聪明,格局高啥的。

譬如我放一下这张截图中这位作者的观点。(因为这种夸赞阿斗的观点现在很流行,所以我就拿此观点做分析,对此网友,我没有恶意,最多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

他的意思,因为阿斗保命成功,所以值得夸。

但这位作者又首先肯定阿斗是一国之君,这个就很矛盾了。

因为如果首先定位是一国之君,是继承昭烈帝刘备皇位的君王,那必然要首先继承昭烈帝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复汉气节,是需要有保汉室家国复汉人大业,救黎民百姓于乱世的宏伟大志的。

很显然,阿斗没有。

再怎么夸赞阿斗保命成功,首先阿斗作为君王,如果不能保效忠他的臣民,导致臣民均身死族灭,阿斗只保住自己一个活命成功,这是什么样的君王?

阿斗不战而降后,据《三国志》正史记载,蜀汉臣民就连普通老百姓都被魏军屠得血流成河哀嚎遍野,

夸赞阿斗不战而降,回答此间乐不思蜀是对的人请明白———阿斗作为一国之君,不战而降后除了自保他自己,并没有护下任何一人,

蜀国太子直接死于乱军砍杀,姜维、关羽等族更是无一幸免惨不忍睹。

这个就像什么呢?

譬如我们今天拿鬼子侵略我朝成功,姜维诸葛亮和刘备就如同誓死保卫自己国家的志士军人。

那首领如阿斗这样的,来代入一下?

还有人说当时已经不合适打仗,阿斗不战而降是最好的?

然而事实如何呢?

当时姜维全师,尚在剑阁;钟会在汉中,已考虑回师。罗宪在东,霍弋在南。邓艾本是孤注一掷,侥幸成功。

若论难打,刘璋在同等情况下,撑了刘备一年。孙权面对曹操大军临江、内部意见不一时,依然懂得奋起对抗。

更不用提刘禅他老子刘备,在徐州之败、汝南之败、当阳之败后,经历了多少次险境,照样还是挺过来的。

就在此事五年前,诸葛诞在淮南面对司马昭二十六万大军,还是死扛到了最后。

相比起三国其他案例,刘禅是:在还能打的前提下,自己立刻选择了投降。

所以,阿斗就是无情,就是怂。(摘)

而且我开头贴出的司马昭对此评价的历史记载就是:

「人之无情,乃可至於是乎!」

当然会有人又会说刘禅大智若愚很聪明啦。

但司马昭根本没在乎他聪明不聪明。他的重点是,刘禅无情。

自然是无情,

阿斗就是个无情没有血性的傻子。

于是正史最后这样定论刘禅。

《三国志》卷四十二:禅既闇主。

即:这是个昏暗的君主。

所以,『此间乐,不思蜀也』难道是一句好话吗?

七步之才三顾茅庐望梅止渴乐不思蜀?

这几个成语都是三国里的人物故事,第一个说的是曹植七步成诗。

第二个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第三个是曹操在行军途中见兵士们因口渴难耐,行军缓慢,他心生一计,告诉大家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大又酸,可以解渴,兵士们一听顿时觉得口里生酸水,也不渴了。

第四个说的是刘禅被司马昭软禁,乐而忘本,不思故土。

乐不思蜀成语故事主要内容20字以内?

乐不思蜀讲的是蜀汉昭烈帝病逝于白帝城后,后主刘禅当政,此人昏庸无道,不懂治国只知玩乐,最终国灭被俘,在异国他乡被软禁之时,司马昭为试探刘禅,故意表演蜀国歌舞给他看,蜀臣皆悲,唯刘禅不悲返喜,司马昭问曰:汝思蜀否?禅答曰:此间乐,不思蜀。这就是乐不思蜀的由来。

试问:连祖宗家庙,江山臣民都不爱的人,他又会爱谁呢?说明这样的人极度自私,不懂爱国的人就是行尸走肉,禽兽不如。(现在有人说他是大智若愚,为求自保故作痴态忍辱负重,我不敢苟同。请问他可有过复国之行?他可有过复国之想?)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