袋食蚁兽,嗅嗅是鸭嘴兽吗?
嗅嗅是长鼻子,和鸭嘴兽长得差不多,但它不是鸭嘴兽。
《神奇动物在哪里2》嗅嗅的原型,经过许多动物爱好者的观察发现,一种多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小动物,可能和嗅嗅更为接近。那就是针鼹。
针鼹,通常被称为刺食蚁兽,与鸭嘴兽同为仍然生存的单孔目动物。被分为三属,分别为针鼹属、原针鼹属及巨针鼹属。
在针鼹属中只有一个种:短吻针鼹;而在原针鼹属中现存只有三个种:长吻针鼹、阿滕伯勒长喙针鼹鼠、大长吻针鼹。
而巨针鼹属则是一种史前针鼹,包含了最古老的针鼹,现在只发现了其化石。它们生存于中新世至更新世,约于5万年前灭绝。
针鼹的背部和身体两侧都被毛发和硬刺所覆盖,外形和刺猬、豪猪很像,受到威胁和攻击时也会把身体卷成球状来保护自己。
短小而有力的四肢及大爪,使得它们成为了挖洞高手。
细长的吻部也是针鼹的最大的特点,针鼹的吻部同时具有口和鼻的功能,但没有牙齿。
它们会撕开软木或蚁丘,然后用它们长达30cm、带有黏性的舌头,将猎物捕获。
针鼹还是非常少见的卵生哺乳动物。
每年5月~9月是针鼹的繁殖期,此时的雌性针鼹腹部会长出一个临时的育儿袋,将产下的卵送到育儿袋中继续孵化。大概几周之后,幼崽便从卵中被孵化出来了。
刚孵化出来的针鼹宝宝只有1.5厘米左右,全身没有毛发,呈半透明状。在育儿袋里通过舔舐乳汁生存,大概在在育儿袋内约45-55天之后,会开始长出毛发。
针鼹妈妈此时会开始挖掘洞穴安置幼崽,育儿袋也会慢慢消失。差不多半岁左右,在小针鼹的毛发和硬刺全部长齐之后,它们就会离开洞穴,独自生活。
因为体温低、新陈代谢很慢,在哺乳动物中,针鼹可以算是一种较为长寿动物。
儒艮有多大?
儒艮的体长一般在70到110厘米之间,体重一般在20到35千克之间,因此可以说儒艮的身体大小适中。儒艮属于中小型哺乳动物,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地区,生活在森林或半草原地带。儒艮适应力强,能适应不同环境,但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和狩猎等因素影响,儒艮的数量逐渐减少。儒艮通常以昆虫为食,它们的舌头可以伸长到身体外面30厘米,帮助它们捕捉蚂蚁和白蚁等细小的昆虫。儒艮也有很强的前臂力量,在寻找食物和挖洞时也非常有用。此外,儒艮的皮肤有很强的防水性能,能够保护身体不被淋湿。
世界上最臭的虫?
1、臭鼬
臭鼬,光看名字就知道是一种十分臭的动物。它们的速度很慢,臭鼬不试图逃脱攻击者,相反,它们依靠腐臭的气味来保护自己。臭鼬为什么那么臭?因为它们会发出的一种辛辣液体,其实是一种硫酸化学物质的混合物,可以在3米以外的威胁下精确喷洒,臭味可达一英里外!尽管威力很大,但臭鼬并不喜欢使用它,因为它们只携带大约15毫升的化学物质,而且需要一个星期才能补充供给。
2、庞巴迪甲虫
当受到干扰时,它们会从腹部喷出一种热的有毒化学物质。庞巴迪甲壳虫在体内储存两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对苯二酚和过氧化氢。庞巴迪甲壳虫可以喷4倍于它的身体长度,所造成的损害可以致命的攻击昆虫和小生物,对人类也是极为威胁性的。
3、狼獾
狼獾是黄鼠狼家族中害羞的一员,很少被人类看到。像大多数黄鼠狼家族一样,它们有分泌液体的腺体来标记它们的领地。其气味非常令人讨厌,所以给狼獾起了“臭熊”和“讨厌的猫”的绰号。
4、臭虫
土生土长在中国、韩国、日本的臭虫,在美国的每一个地区都是在偶然情况下被引进之后发现的。它们的名字来源于当它们受到威胁时,便会在腹部腺体中产生令人不快的气味,奇臭无比,因此得名。
5、麝香牛
居住在北极的这些毛茸茸的、有角的哺乳动物从尿液中产生出一种有臭味的“麝香”,它只由雄性产生,在交配季节被用来标记它们的领地。在标记完领地时,许多尿液会被覆盖在腹部周围的毛发上,这对于它们来说是种独特的气味。
6、袋獾
也被称为塔斯马尼亚恶魔,是一种分布在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州的有袋类食肉动物。肌肉发达,这些生物在压力下可以散发出一种非常强烈的臭味,这有助于保护自身安全,但当它们平静和放松时,它们一点也不臭。
7、小食蚁兽
小食蚁兽被认为是动物王国中最难闻的生物之一,它们的刺激性气味大约是臭鼬的4到7倍。也有可能在50米以外的地方闻到较小食蚁兽的臭味!
8、条纹艾鼬
以�m齿动物和昆虫为食,作为非洲的一种食肉动物,在各种地方栖息。一般独居,到了晚上出去捕猎,它也会发出一种恶臭味来阻止任何潜在的捕食者,一些报告指出,这种动物的分泌物可以在半英里以外的地方闻到!
9、麝雉
也被称为“臭鸟”,是在南美洲的亚马逊和奥里诺科三角洲发现的一种热带鸟类。臭鸟因其消化系统而得名,臭鸟是世界上唯一一种几乎完全靠树叶为生的鸟,由于它们吃的叶子中含有芳香化合物,结合发酵过程,臭鸟会产生一种非常令人讨厌的、类似粪肥的气味。
10、千足虫
当千足虫感觉到自己处于危险之中时,它们会蜷缩成螺旋形,有些会释放出一种令人厌恶的气味液体,使许多捕食它们的动物望而却步。有些物种还会分泌氰化氢,一种剧毒的化学物质,仅仅一只这样的千足虫就能产生足够的氰化氢来杀死6倍以上的老鼠,而由100只千足虫释放出来的气体可以杀死一个人!
植物的目是什么?
分类学术语。上有纲或亚纲,下有科。也可能有总目、亚目存在。例如食肉目(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下有猫科、熊科、 犬科、熊猫科等),莎草目(属植物界、种子植物门、被子植物亚门、单子叶植物纲、鸭拓草亚纲,下有禾本科、莎草科等)。
生物分类学中的一个名词,即界、门、纲、目、科、属、种中的目。其用途是将该纲内的生物再详细分类,例如鸟纲中有雁形目(大雁)、鸡形目(鸡)等。和其他的类群一样,哺乳动物纲可分成很多目。
猫科动物被列入食肉目,因为它们是吃肉的温血动物,例如虎。哺乳动物还包括:灵长目(猩猩)、鲸目(蓝鲸)、奇蹄目(马)、偶蹄目(牛)、食虫目(刺猬)、有袋目(袋鼠)、啮齿目(鼠)、贫齿目(食蚁兽)、长鼻目(象)、兔形目(兔)等。
生活相关的目
灵长目
人类就属于灵长目(人科、人属、人种),与人类最接近的是黑猩猩,据考证人类的祖先很可能正是在森林消失后才与黑猩猩的祖先分道扬镳。
奇蹄目
奇蹄目(学名:Perissodactyla )是哺乳动物下的一个目,因趾数多为单数而得名。原始奇蹄动物的脚趾是前四后三,现生的奇蹄动物貘就是这样的脚趾结构。奇蹄目成员胃简单,不具备偶蹄目部分成员那样多的胃室,但盲肠大而呈囊状可协助消化植物纤维。代表动物有马、貘、犀牛。
偶蹄目
偶蹄目(学名:Artiodactyla)是哺乳动物中的一个目,多为大型、中型的草食性陆生有蹄类哺乳动物。世界上现有171种,由于第3和第4趾(指)特别发达,长短相等;第1趾完全退化,第2和第5指(趾)不发达或缺如,因指(趾)为双数,指(趾)端又有鞘状蹄,故称为偶蹄目。代表动物有牛、猪、羊。
啮齿目
著名的害兽——老鼠属于该目。由于不断增长的门齿(不断需要咬硬物磨),与人类相近的食性,机灵、聪明,又能携带传染给人类的病毒细菌,老鼠是人类最讨厌的害兽。
食肉目
早期人类八成最讨厌食肉目,因为大多是人类最强力的敌人。狼、虎、熊……除了可爱的大熊猫改变了食性改吃竹子,小猫咪咬不死人,多数食肉目动物是早期人类的天敌。小猫咪能够消灭老鼠,部分狼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也被改造成了人类最好的朋友狗,这是人类最常见的食肉目动物吧。
莎草目
该目这是我们关系最大的植物。禾本科包括我们最常见的食物如大麦、燕麦、稻、黍、高粱、玉米等,除荞麦以外,几乎所有的粮食都是禾本科植物。另外还有观赏、建筑、食用等多用途的竹子。很多草食性动物的食物(多种草类)也基本是禾本科植物。这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种类最多、几乎到处都是的植物
为什么亚马逊丛林作为最大的原始森林没有狮虎象野牛等大型猛兽?
亚马逊雨林位于南美洲,远古的狮子到达过北美洲;老虎自诞生之后从未走出亚洲(或许在里海以西有过分布);南美洲曾经有长鼻目,后来灭绝了;牛科目前北美洲还有,但没有进入过南美洲。猫科动物起源于亚欧大陆,长鼻目起源于非洲,牛科起源于亚欧大陆,这三个类群想要进入美洲必须通过白令陆桥,也就是目前的白令海峡水位下降后形成的大陆桥,是物种迁徙的通道。南美洲离亚欧大陆太远,只有当亚欧大陆与北美大陆之间的白令陆桥形成时,亚欧大陆上的物种才能迁徙到美洲,迁徙过去之后如何挺过数次大冰期又是一个难题。▲南美现存最大原生哺乳动物——美洲貘
美洲物种凋零非常严重,北美现存有蹄类只有30余种,而我国的有蹄类都不止这个数。南美洲降水丰沛,又有全球最大的热带雨林以及径流量和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自然条件看似非常优越,实则是块“烂地”,亚马逊地区生物种类繁多,但昆虫占了很大部分。▲狮子的历史分布图,绿色的是现代狮
南美洲原本是和南极、澳大利亚连在一起的,所以南美洲的土著哺乳动物都是非常原始的有袋类,比较高级的哺乳动物都是从亚欧大陆经白令陆桥到达北美洲,再经过巴拿马陆桥到达南美洲,或是发源于北美洲的物种通过巴拿马陆桥进入南美洲,称之为南美洲生物大迁徙。北美洲、南美洲陆地及淡水的动物群因巴拿马地峡的形成,而经中美洲互相迁徙交换。这次迁徙的最高峰是约3百万年前的上新世中期皮亚琴察阶。虽然迁徙过来这么多物种,但存活到现在的极少。
南美洲现存最大的本土陆生哺乳动物是300公斤左右的美洲貘,最大的食肉目动物是眼镜熊,最大的猫科动物是美洲豹。美洲豹也是美洲大陆硕果仅存的豹亚科物种,藏在丛林里才躲过一劫。南美洲经常有过长鼻目物种,比如居维象和剑乳齿象,它们在近1万年间灭绝了。强大的史前猫科动物刃齿虎1万多年前也在南美洲分布过。南美洲现存的两种大型猫科动物就是美洲豹和美洲狮,美洲豹也称美洲虎,但不是真正的老虎,美洲狮也不是真正的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