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的儿子,为何皇位传给六岁顺治

天美资源网

皇太极的儿子,为何皇位传给六岁顺治?

皇太极根本就没有传位,当时是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大儿子豪格争皇位,皇太极的皇后和大哥代善为了稳定局面,决定立别人,凭着子以母贵选定了九阿哥福临和十一阿哥博果尔,

皇太极在清朝皇帝里面能力至少排前三?

前有开创后金帝国的努尔哈赤,后有带领清军入关的多尔衮。皇太极夹在这两个能力超强的父子中间,的确存在感很低。

皇太极的儿子,为何皇位传给六岁顺治

但是不得不说,大清国是皇太极建立的。大清的第一位皇帝是皇太极,大清第一位入关的皇帝顺治,是皇太极的儿子。

既然皇太极的地位如此高,而且能力也绝对能排在清朝各皇帝前列,为何存在感那么低呢?是不是因为他没什么作为呢?

前后两位领袖功绩都太大,盖过了皇太极。1、努尔哈赤开创了后金汗国。

清帝国的前身是后金,后金的建立者,是努尔哈赤。努尔哈赤当年十三副铠甲起兵,先一统建州女真,后又征服了叶赫女真和海西女真,将整个女真部落都给统一了。

建立了大一统女真以后,努尔哈赤的野心并没有结束。他开始向明朝发起进攻,与此同时,建立了后金汗国。

宋朝时期,有一个大金国,也是女真族建立的王朝,所以这里努尔哈赤建立的在历史则被称之为后金。

满清帝国最初的基业,都是从后金这边继承过来的,所以说努尔哈赤是满清创业的第一代人,相当于曹魏集团的曹操一样。

2、多尔衮带领满清入关。

按照次序来排名功绩的话,自然是轮到皇太极了。可是按照功劳来排名,还真的轮不到他,因为他的14弟多尔衮,要比皇太极更加出色。

多尔衮在皇太极的栽培下,逐渐成为了满清帝国的中流砥柱。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多尔衮将顺治皇帝扶立为皇帝,并且对明朝发起了多次进攻。

在策反了明朝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后,多尔衮带领清军入关,击败了李自成,占领了北京城,成为了首个带领清兵入关的满清领袖。

此后在多尔衮精密的战略部署之下,清军更是一统天下,不仅消灭了李自成、张献忠这些流寇,同时也灭亡了硕果仅存的南明王朝。

可以说,没有多尔衮,就没有满清一统天下的两百多年。所以说多尔衮对满清帝国的贡献,是远远超过皇太极的。

3、皇太极只是将后金改成了大清。

要说皇太极完全没有功绩,这话是不对的。毕竟皇太极也是一个能力极强的满清皇帝,他最大的功绩,或许就是将后金汗国改成了满清帝国。

后金汗国怎么说,都好像是地方政权,相当于是明朝的藩属国,和青海、西藏的和硕特汗国有点类似,不具备正统性。

太祖崩,储嗣未定。代善与其子岳讬、萨哈廉以上才德冠世,与诸贝勒议请嗣位。上辞再三,久之乃许。天命十一年丙寅九月庚午朔,即位于沈阳。诏以明年为天聪元年。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后知汉称储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黄台吉”,音并闇合。及即位,咸以为有天意焉。---《清史稿》

可是满清帝国就不一样了,完全有了和明朝平起平坐的姿态,具备了一统江山的合法性。皇太极先后征服了朝鲜和漠南蒙古,解除了满清大军的后顾之忧。

此外皇太极还多次指挥了入关抢掠的战争,从中原地区掳走了数百万的百姓军民,为满清入关奠定了人口基础。

皇太极时期,皇权受到四大贝勒体系的掣肘。1、努尔哈赤设立四大贝勒。

努尔哈赤将后金大军分为八旗,其中握有实权的,又有四大贝勒。四大贝勒分别是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以及皇太极。

其中阿敏是努尔哈赤的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是他的侄儿。其他三位都是努尔哈赤的亲儿子。这四个人共同掌权,在努尔哈赤一朝权力很大。

努尔哈赤去世以后,四个人合伙将多尔衮的母亲,大妃阿巴亥给逼死了。此后他们拥戴了四大贝勒之一的皇太极为大汗。

初,太祖命四和硕贝勒分直理政事,每御殿,和硕贝勒皆列坐。至是,礼部参政李伯龙请定朝会班制。时和硕贝勒阿敏已得罪,莽古尔泰亦以罪降多罗贝勒,诸贝勒议不得列坐。代善曰:“奚独莽古尔泰?上居大位,我亦不当并列。自今请上南面,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于侧,诸贝勒坐于下。” ---《清史稿》

皇太极成为大汗以后,其实权力并没有那么集中。一来这四大贝勒其他三位,本来就很有权势,二来这四大贝勒现在又有拥立之功,权威就更大了。

为此皇太极在前期的皇权,是完全受到其他三个人的掣肘的。皇太极花了很长时间,在集中皇权上,自然是在拓宽疆土上荒废了不少时日。

2、四大贝勒位高权重,左右朝政。

代善作为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次子,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死了以后,次子代善本该就有绝对的继承权。不光是次序上,他在战场上也立下了赫赫战功。只可惜他私生活不检点,导致了他错失了汗位。

阿敏是天生暴脾气,为了弥补弟弟舒尔哈齐,努尔哈赤将阿敏当成自己的亲儿子来看待,并且封他为四大贝勒之一。可是阿敏总是不听皇太极的话,一直任性妄为,为自己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莽古尔泰是努尔哈赤第五个儿子,战功赫赫,在萨尔浒之战中,全歼6万名军,继而灭亡刘綎部4万多人。皇太极上台以后,他依旧手握重兵,屡立战功。

这三个人中,两个人的资历比皇太极深,一个人不听皇太极的话。要领导这三个人,皇太极可谓是煞费苦心。

3、皇太极培养多尔衮这些新势力,以此压制其余三大贝勒。

皇太极在无奈之下,只好选择培养属于自己的新势力,那三大贝勒根本不好管理,也不适合去管理,只有逐渐削弱他们的权力。

为此皇太极开始着重培养多尔衮三兄弟。多尔衮的哥哥济尔哈朗、弟弟多铎,那都是战场上的好手,多尔衮本人年轻的时候也是屡立战功。

在皇太极的栽培下,这三兄弟成为了后世清朝的主流人物。而三大贝勒中,代善不愿插手过多事务,莽古尔泰死后被清算,阿敏被皇太极囚禁。

皇太极壮志未酬,属于猝死。

关于皇太极的死,其实还是比较玄乎的。因为他白天还在外面打猎,可是晚上回来以后,就猝死了,谁也不知道死因是什么。

女真人的身体一向都不错,皇太极也不例外,当时的皇太极,才不过52岁,正是征战沙场的好时候。他老爸努尔哈赤活了68岁,孙子康熙活了69岁,儿子顺治非自然死亡,所以按理说没有短命基因。

妃有宠于太宗,生子,为大赦,子二岁殇,未命名。六年九月,太宗方伐明,闻妃病而还,未至,妃已薨,上恸甚,一日忽迷惘,自午酉始瘥,乃悔曰“天生朕为抚世安民,岂为一妇人哉?朕不能自持,天地祖宗特示遣也。”上仍悲悼不已。诸王大臣请出猎,遂猎蒲河。还过妃墓,复大恸。---《清史稿》

有人认为他是因为最爱的宸妃死后,他伤心过度,所以身体每况愈下。这种说法未必靠谱,但是好像是唯一的原因了。

皇太极去世的时候是1643年,一年以后,多尔衮带领清兵入关,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可以说皇太极真的是错过了满清最激动人心的时刻。

总结:皇太极一直在做准备工作。

说多尔衮捡了个漏,那也是有道理的。毕竟1643年皇太极猝死,1644年清兵入关,前期所有准备工作,那都是皇太极做的。

皇太极努力促进满汉之间的关系,大肆重用汉族官员,范文程、洪承畴、孔有德都得到了重用,他还鼓励当地汉人耕种,促进了农业发展。这一切都为后来满清入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资料:《清史稿》

是皇太极逼迫大妃阿巴亥殉葬的吗?

皇太极为了争夺皇位,编造赐死阿巴亥的遗诏,骗过了当朝百官,也蒙弊了人们三四百年。如果没有这纸假诏,历史或将改写。

阿巴亥美艳绝伦,她从12岁嫁给努尔哈赤,深受汗王喜爱,即使有人告发她与代善有染,在冷落一段时间以后,还是架不住爱的煎熬,亲自将她接到身边,依旧担任大妃统领后宫。努尔哈赤病重于征喀尔喀五部回师途中,身边只有侄子阿敏,后来又只要阿巴亥过来,分明是有大事相托。可是在努尔哈赤死后,仅仅过了18小时,平白无故钻出一张遗诏赐死了阿巴亥。后来又想着法激怒阿敏,待阿敏出言不逊,将他关押致死。自古皇权更迭多血腥,努尔哈赤身前是有意让多尔衮接位的,处死了阿巴亥,她的三个儿子就掀不起风浪,等于消灭了竟争对手,皇位就非他莫属了。

文献显示努尔哈赤有16个福晋,为什么偏偏要他最爱的阿巴亥和两个告状的死对头陪葬呢?这个遗嘱说不通呀!难道说老汗王死后寂寞,在地底下要专听这三个冤家吵架吗?只有脑袋进水的人才希望看自已的三个老婆吵架!这恰恰说明遗嘱是假的,是皇太极别有用心地安排。搞死大妃阿巴亥和侄子阿敏,努尔哈赤的遗嘱就废了。弄死俩告状的,他自已就安全了,就可以堂而煌之地以光明磊落自居。

俩告状的福晋是怎么回事呢?有一次努尔哈赤喝多了酒,无意中向阿巴亥透露,今后要将她们母子四人交给长子代善照顾,即有意立长子代善为汗王。于是年青貌美的阿巴亥,为了儿子们的前途,主动巴结代善。有一回努尔哈赤外出,阿巴亥送食物给代善吃,并在代善的府邸里呆了一会。为了显示母爱均等,阿巴亥也送食物给皇太极。可是事后两名没有名分的宫女德因泽(曾经是皇太极母亲孟古哲哲的侍女)和阿济根告状,说阿巴亥经常深夜出宫,和代善关系暖昧;又说送给皇太极的食物,皇太极拒吃。老汗王怒火中烧,想那年青冲动的代善,怎经得水灵妖艳的阿巴亥的撩拔?立即下旨剥去大妃头衔,打入冷宫,同时对代善失望透顶,立储之事也就泡汤了。相反对皇太极失大体,不吃阿巴亥的赠食备感欣慰。那俩告状的宫女因举报有功,得享与汗王同桌吃饭的资格,并升为侧福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种一石二鸟的事是谁干的。

努尔哈赤驾崩后,汗位自然要在四大贝勒、四小贝勒中产生。大贝勒代善,因与母妃“搞桃色事件”而声名扫地,两个儿子岳托和萨哈廉也不待见他,是傻子才投这种乱伦之人一票。二贝勒阿敏,本是努尔哈赤侄子,其父舒尔哈齐曾因叛逆之事被努尔哈赤囚禁致死,一个非嫡系、其父又有前的人怎么可能入选汗王呢?让他留在四大贝勒之列,不过是显示公平罢了。三贝勒莾古尔泰,嗜杀成性,战场上是位猛将。其母曾经受宠,只因饶舌被努尔哈赤厌恶。一次朝堂之上,她公然扺毁汗王,汗王大怒道:“谁人替我杀了这个女人!”,话意刚落,只见莾古尔泰冲上去照其母胸前一刀,洞穿而死。众人愕然。像这种没心没肺的轼母之子,谁又敢推他上汗位呢?四贝勒皇太极就不用说了,有城府,善于见风使舵、推波助澜。

再来说四个小贝勒。大贝勒阿济格,22岁,阿巴亥长子,剽悍少谋,以军功授贝勒、武英郡王,后封和硕英亲王。此人刚猛有余,智慧欠足,显然不能成大事。二贝勒多尔衮,阿巴亥次子,智勇双全,虽然只有15岁,却最为努尔哈赤所喜欢。三贝勒多铎,为阿巴亥第三子。四贝勒济尔哈朗,为努尔哈赤侄子、舒尔哈齐第六子。在这些人中,只有多尔衮对皇太极构成竟争威协,如果再加上大妃口传圣旨,则可形成既成事实。

因此,剪除大妃势在必行。剪除的方法,是虚拟一道遗诏。遗诏的内容如下:“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留之恐后为患,俟吾终,必令殉之!”。这个遗诏一看就是皇太极杜撰的,“每致帝不悦”的女人还能两次统领后宫吗?阿巴亥公主12岁嫁给43岁的努尔哈赤,皇太极之母孟古哲哲去世后,阿巴亥就荣登大妃宝座;后来被皇太极指使宫女污告她与代善有染,阿巴亥被赶出宫,经过一段时间,努尔哈赤扛不住爱的思念,又将她接回身边重领后宫;临终前又只要阿巴亥前往照顾,谁人愿意宠幸一个经常惹自已生气的人呢?除非他脑筋有问题。况且,一般殉葬之人多是无子嗣,或者子女已成年,而阿巴亥尚有两子未成年,又是努尔哈赤最心爱的人,他忍心让她去死吗?何况她还肩负照顾儿子们的使命。

当四大贝勒前来曕仰努尔哈赤遗体时,阿巴亥就要宣布老汗王的遗嘱,遗嘱的内容已被后来当权者皇太极抹去,但我们可以去还原当时的场景。皇太极捷足先登,自阿巴亥独自被召去的那一刻,他就预感到对自已不利的结果。于是他一边假传遗诏,一边做分化瓦解工作,对有话语权的人进行洗脑,把他们鼓动到自已这边来。阿敏毕竟是外人,他要看一看,谁的实力大,谁对他有利,他就倒向谁。代善那边,皇太极己经做足了工作。另外,皇太极将能知道遗嘱的人控制在最小范围。当阿巴亥传旨要多尔衮即位,代善摄政时,以莾古尔泰为代表的功臣派首先站出来反动,不承认这个遗嘱。代善本就被传与阿巴亥有染,此时若替阿巴亥讲话,等于不打自招,加上皇太极开出的条件优厚,儿子们也已被他策反了,何必趟那浑水。对于莾古尔泰来说,本就对阿巴亥一家凭宠得利最多不满,现在居然要登大宝,恐今后更奈何他们不得,因此强力扺触。皇太极就不说了,他属于倒皇派幕后总指挥。他不仅反对,而且拿出早已散布出去,只是阿巴亥还不知道的假诏,要赐死阿巴亥。两方交锋的结果,自然是花美人败下阵来。她没想到,老汗王的遗诏居然镇不住人,连代善也倒向了皇太极。不仅到手的富贵保不住,连生命也要陪进去。四大贝勒给了她最后的尊严,跪请她执行父汗的旨意,不要让老汗王在那边等得太久。阿巴亥知道拗不过他们,如若顽抗到底,则有被弓弦勒死的难堪。于是换上盛装,缀满黄金珠玉,泪眼婆娑地对诸王说:“吾自12岁事先帝,丰衣玉食,已26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阿巴亥自尽时年仅37岁,与68岁的老汗王同枢,另有告状的两个侧福晋陪葬。

既然皇太极等人要赐死阿巴亥,她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呢?有没有反抗?从皇家体面角度考虑,不会留下记载,既使有记载,也会被删除,后来多尔衮也做过改历史记录的事情。阿巴亥的三个儿子当时的情形根本无力与诸王抗衡,既使三个儿子有意反驳或反抗,也会被母爱至深的阿巴亥压制。因为她不愿意看到自已的孩子们在残酷的权力角斗中遭遇血光之灾,即然大富贵不可得,那就退而求其次保平安。阿巴亥用不反抗去赴死,来换取三个孩子的安稳,这是一个慈爱母亲的伟大之处。

努尔哈赤到底有没有立多尔衮继位的打算呢?看一下他对八旗的分配就知道了。按照努尔哈赤的安排,他把自已的两黄旗交给哥三,多尔衮三兄弟不仅各领旗主,而且阿济格掌15个牛录,多尔衮掌30个牛录,多铎掌35牛录,三兄弟共计掌80牛录,占八旗210牛录的38.1/100,如果加上代善父子掌的51牛录,则为131牛录,占比62.4/100,基本盘占绝讨优势,如果再拉一支力量过来,那更是稳操胜劵。努尔哈赤之所以要多尔衮继位,是因为游牧民族和渔猎民族有幼子守灶的习俗,即幼子继承祖业。如成吉思汗将自已的军队都交给拖雷,并让拖雷监国三年。原先努尔哈赤是打算仿中原立嫡长子代善(褚英被杀后他即为长子)为储君的,传出谣言之后,他就改变主意立幼子为储君。多尔衮、多铎都属幼子,而尤以多尔衮最出众。因此,他将权力的天平倾向了阿巴亥的儿子们,严格地说,是倾向了他心爱的阿巴亥,并安排代善监国。可惜努尔哈赤英明一世,最后的谋划却失算了。

有些条友认为遗诏是真的。根据一,当时实行的是八王民主制度;根据二,皇太极重用多尔衮;根据三,事后多尔衮摄政没有翻案或报仇。对于第一条,民主也靠人来操控。努尔哈赤在世时,民主执行得很好,到皇太极即位时就变味了,特别是在没有即位之前的扇风点火,弄虚作假,更是对民主的践踏。注意,有些人特别擅长搞阴谋,皇太极就属于这一种。对于第二条,皇太极重用多尔衮三兄弟也是权宜之计,不至于将这股力量分裂出去,为他人所用。再者,也是为了显示与他们一家亲密无间,以及自已的王者胸怀。对于第三条,多尔衮已经掌握了实权,再翻案、报仇对他不利,不如装傻保持一团和气反而对自已的地位有益。再说自已也没有儿子,犯不着费力巴哈地来个大翻盘。

(程莉莎演的阿巴亥)

皇太极与大玉儿是什么关系?

皇太极与大玉儿是夫妻关系,也是姑侄关系。皇太极本是大玉儿的姑父。皇太极的结发妻子哲哲,最宠爱的海兰珠,还有大玉儿,她们三个都出自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而且哲哲是海兰珠与大玉儿的亲姑姑。

庄妃和她丈夫总共生了4个孩子,3个女孩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则就是后来的顺治帝。大玉儿的丈夫死后,福临即位,庄妃变成了皇太后。年幼的福临就被扶上了皇位,在大玉儿的精心培养下,辅助顺治为整个大清社稷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身为皇长子的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

身为皇太极长子的豪格从明面上看占有继承皇位的优势,还有战功傍身。但是,叔叔多尔衮就成为豪格继承皇位的绊脚石,说准确些就是拦路虎。经过多次搏弈,虽然多尔衮和豪格都没有继承皇位,但是多尔衮成为摄政王,就说明了豪格输给了多尔衮。

豪格为什么斗不过多尔衮呢?

主要是3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豪格的心不够多尔衮的狠。

第二,豪格的实力不及多尔衮强大。

第三,豪格没有做皇者的霸气,难以服众,而多尔衮有。

豪格其实还比叔叔多尔衮还大3岁。豪格出生1609年,而多尔衮出生在1622年。

豪格小时候就跟着父亲皇太极征战,像征战察哈尔部落、鄂尔多斯部落时立了战功,还被爷爷努尔哈赤封为贝勒。

特别是1627年,在宁锦之战中,豪格的英勇表现既为刚登基的皇太极长脸。也为自己奠定了军中的威信和地位。

而多尔衮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的后起之秀,不但功夫高,打仗骁勇,而且心狠手辣。尤其是多尔衮的生母阿巴亥在皇太极的逼迫下被殉葬后,15岁的多尔衮就在心中种下了仇恨的种子。

为了“搏得”皇太极的信任和重用,也为了让自己的实力更强大,多尔衮就多次请战,在广渠门之战,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多尔衮表现神勇,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

皇太极对多尔衮的重用,就为后来豪格和多尔衮之争的输赢埋下了伏笔。

皇太极在制定朝廷管理机构时,设立了“六部”。而六部之首的吏部就是由多尔衮掌管。

其实,清兵能够顺利入关,明朝降将范文程,武将洪承畴,祖大寿功不可没,而多尔衮就向皇太极推荐重用这些人,这样一来,大明的降臣都支持多尔衮。

这样掌控王公贵胄升迁之命的多尔衮,无论是实力还是地位大大地巩固了。相比较之下,皇太极没有死前,多尔衮实力比豪格强大很多。

皇太极一死,多尔衮就把野心露出来——角逐皇位。

1643年,至皇太极猝死。由于没有留下遗诏,由谁继承皇位就拉开多方势力搏弈的序幕。

比较传统,也是大众认可的办法那就是让皇太极长子豪格继承皇位。他既有战功,还掌控户部,又是两黄旗旗主。

但是,多尔衮就是不同意。因为他想继承皇位。

甚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心狠手辣的多尔衮曾计划向竞争对手豪格下黑手。

后来,有人提出一个折中方案:由福临继位,让多尔衮当摄政王。其实,这个方案就是帮助多尔衮完胜豪格,让豪格彻底的失出继承皇位的机会。

所以,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连续出招,不但把竞争对手豪格逼到死胡同,还让那些支持他的人选择重新站队。不得不承认,心狠手辣的多尔衮,他的智慧和谋略让豪格望尘莫及。

由此可见:豪格和多尔衮搏弈,想不败都难。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