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名著的好处,什么人可以上家谱?
家谱是一个家族发展史。家谱是老祖传下来的,后世根据发展再行续谱而成。我们山东太安梭村张氏族谱,己三次续谱成功,已传二十多世。所有夲氏家族人员都可上谱,古时候女不上谱,现在新社会,女儿也是传后人,故此可以上谱。但必须是赘婿,也就是养老女婿才行,因为下传必须是本姓,所以传承人是女儿,女婿是赘婿方可上谱。请指教,谢谢!愿分享!
阅读课外书真的对语文提高有效吗?
感谢邀请。
经常读课外书对语文成绩提高有帮助吗?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告诉你会的,但是真的如此嘛,我觉得其实这个问题的最关键点就在于三个字课外书。
什么是课外书?从最根本的意思讲,除了课本以外的书都属于课外书,当然这里我们天然的会排出教辅材料这种东西,也就是说除了教材和教辅以外的其他的书,我们都可以归纳为课外书这个范畴。
所以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很明确了,看课外书有没有好处,有但是是所有课外书都有好处吗?不是,所以这里还是要有一个筛选的问题。
很多人就会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或者说语文就是要考查语文知识的累积和积累,所以读课外书对语文绝对有好处,这种观点来忽悠大家,实际上真的是如此吗?我觉得绝对不是,因为你首先要明白我们语文考试到底考什么。
有人说语文考试不是考一个人的语文综合能力吗?如果你有这个观点的话,那我想你错的太多了,我们今天的教育大家都在说他是应试教育,那怎么到了语文这个科目里面就感觉变成了素质教育,是靠语文素养的呢,但是我们的语文考试真的是考素养吗?我觉得根本就不是他规定到底还是考的应试技巧。
语文里面有哪些考的地方?首先是读音,然后是字词,然后是成语,熟语,病句,古文,阅读理解和作文这些内容。所以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你就应该从这些地方入手,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有哪些书籍对我们是有用的。
首先是文言文部分,我们语文的文言文一般都是出自于中国古代的一些经典的,比如说史记战国策之类的古典的资料里面,所以如果你说你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特别是古文这一边的语文成绩的话,我觉得你肯定是要多看一下类似于这种书籍的,那么如果你看了其他的现代的书籍以及希望这个东西对你的古文特别是文言文,这一方面有帮助,我觉得那只能是你想的太多了,所以首先我们确定一点,要想提高古文修养,就必须去看古文特别是考察点特别多的。战国策,然后史记之类的书籍。
其次是字词部分那么字词读音这一部分,其实大家生活当中的知识都是比较熟悉的,但是以后为什么还要考呢?因为它考的就是不特别常用或者说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所以如果你要提高这一部分的话,如果你只看一些大白话的文章的话,那是没有帮助的,因为它里面用的知识都是你能够或者说绝大部分人都能够听懂的字词。这是非常浅显的而这些内容。大家都知道语文根本就不会怎么考察,所以如果你真的要提高这方面的能力的话,你应该读的是一些有深度的书籍。一些专业性的书籍一点点有文化的氛围的书籍,我觉得这样子才能提高你自己的能力。
成语俗语和语言应用方面的知识也是属于这个范畴,如果是大白话的文章,实际上他的语言应用本来就有很多的问题,甚至于里面本来就有一些错误,类似于什么青春文学之类的东西,你去读的话只能荼毒你自己。所以要提高这方面能力,也必须通过阅读专业性的,至少是有文化修养的人写的书籍,有文化色彩的书籍才能够提升自己这方面的能力。至少这里面的用词用句不会出现什么错误,它里面的用词都比较精准,并且对意思的阐述比较明确,是经过考察或者纠正过的。
而至于阅读理解,你看一下阅读理解出的文章就知道了,都是近代的一些著名的散文家,或者说著名的作家所写的短篇或者一些小篇幅的东西,所以这个很明确了,你要想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你阅读的东西绝对不可能是前面说的大白话一定是这些著名作家的一些东西,比如说散文集呀,这些东西。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语文的考法和作者原来的思想未必是完全一致的,很多时候作者根本就没有那么想,但是语文的答案就是那个样子的所以你光看散问题还不够实际上最好的就是要去多做一些语文的题目从参考答案里面找到答案。
最后是作文,部分作文,很多人觉得是看一些文章就可以了,如果你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特别是初中阶段的作文,你希望写出多有深度的东西嘛,我觉得根本不现实,它完全是一种应试的作文,有既定的要求在里面,所以你要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成绩,最好的办法,就是阅读一些满分作文的范本之类的东西,或者其他一些典型的例句。或者一些优美的句子,来提升自己的卷面的表现情况。这个绝对不是阅读普通的文章所能带给你的。
所以综合起来,要想提高语文成绩,阅读课外的书籍有用吗?有用,但是你必须是有所筛选的阅读,一般来说让你读得开心读得愉快的书,都对你的语文提高没有太大的作用,你应该读的是会费脑筋,会要你思考的书籍可能才会对你有帮助,其实最好的书籍就是学校推荐的书籍。最有用的书就是教辅书。
因此我特别的告诉很多同学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觉得打着阅读课外书,提高自己语文成绩这种谎言来欺骗自己,浪费自己的时间,你相信我那没有好处的,如果你真的想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他一定是通过教辅资料来提升效果是最好的,其次阅读的书籍一定是有深度让你思考,而不会让你觉得轻松的书籍。
书法专业就不应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书法艺术专业是否可以设“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的问题,我个人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能够狭隘的去看,也就是说,不能够只在“写字好不好”上去看,应该广义得去看待这个问题,也就是说,我们应该从研究、分析、探讨、赏识、审美、价值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文字的出现、发展、变革等意义上去学习,真正培养出一批在书法艺术领域的高材生,他们就可以说是书法硕士或书法博士,我们不应该只看这些书法博士写书法作品的水平高低,甚至在这个高低问题上不加考虑过多。
我个人觉得,启功先生不支持书法专业设“硕士或博士学位”的观点是狭隘的,不符合我国书法艺术的历史国情的。
坊间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当初欧阳中石想拉启功招收书法博士,被启功一句话给挡了回来:『你告诉我,什么样的字是硕士的字,什么样的字是博士的字?』启功直到去世,也未招收一位书法博士。
其实启功只对了一半,光写字的书法博士当然是个笑话,但做研究的博士却应该有。就像所有的中文系,从本科阶段开始,他们就不培养作家,而是培养研究语言、文学的学者。如果你到中文系去,问人家系里出了多少作家,一定会被轰出大门,因为这是再外行不过的提问。
当今社会,对书法教授、书法博导、书法博士存在模糊认识,其实就是利用了社会上对职称、学位制度的无知,模糊了创作与学术的分野,让人误以为他们的创作获得了最高的职称,或是最高的学位,从而达到自增其重的宣传效果。但事实上,无论是教授、博导,还是他们的门生,没有一个可以靠写字获得职称或是学位,相反,博士招生根本就不考你写字的本领,博士课程中也不应有写字一项。对于教授与博士来说,会不会写字不重要。
毋庸置疑,高等书法教育的使命不是培养书法家,而是培养人们对书法的鉴别与欣赏能力,进而透过对于书法的历史与理论的研究,来理解我们古代文明的视觉呈现方式,这便是大有意义的。培养会写点横撇捺的,是形而下的技术,不是大学教育的职能;而书法历史及其理论的研究,则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人们从中可以获得的,除了书法的审美与技巧,还有各个时期的制度、环境、学术与风气的变化,它和具体的时代与文化结构有着强烈的关联。
有哪些值得推荐的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籍?
中国近代史的范围是1840年鸦片战争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个时期的历史,前后大约110年。从历史学科来说,中国近代史就是以1840-1949年这110年的中国历史为研究对象的。如果说到入门的话,一定是各初高中学生的历史课本,要看的话更推荐大家看高中的
下面我要说的是一些深入的书籍1、天朝的崩溃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这本书一直都是我心中的建国后史书第一名。原文摘录:(1)忠奸的理论所能得出的最终结论是,为使忠臣得志,奸臣不生,就必须加强中国的纲纪伦常,强化中国的传统。也就是说,鸦片战争所暴露出来的,不是“天朝”的弊陋,不是中华的落伍;反而是证明了中国的圣贤经典、天朝制度的正确性,坏就坏在一部分“奸臣”并没有照此办理。于是,中国此时的任务,不是改革旧体制,而是加强旧体制。 道德的批判最是无情。而批判一旦升至道德的层面,事情的细节便失去了原有的意义,至于细节之中所包含的各种信息、教训更是成了毫无用处的废物。(2)这里有必要分清两个问题:一是对侵略者应不应抵抗;二是若这种抵抗注定要失败,是否仍应抵抗。前者是道德层面的,结论是肯定的,没有疑义。后者是政治层面的,结论不能从前者引申而来。思想家和政治家的区别正在于此(我拟在第八章中作专门讨论)。既然正义的反抗并不能取胜,那么,避免无谓的牺牲也是可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伊里布的消极避战不应当视作错误。2、历史三调与其说是历史书不如说是对历史学的研究。同样的一段,在不同人的笔下会显示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史实的,还是个体体验的,抑或是神化的。从这个意义上,真是选了个好案例。作者自己对义和团运动的看法隐于三调之后,或者根本没必要追究,重要的是,不同的文本所折射出的观念与态度。原文摘录:(1)关于假装有神附体的义和团,刘孟扬记载说,1900年6月天津盛传关帝在为义和团助战,于是就有许多义和团自称关帝附了体:“有大觉庵地方拳匪某甲,与某处拳匪某乙,因此争执,各不相下。甲谓乙曰,汝系冒充关公;乙谓甲曰,汝系冒充关公。相争不能决,乃求断于某匪首,某匪首曰,吾乃是真关公附体,汝等狼崽子,胆敢冒名欺人,该杀!乃挥刀作斩首状,甲乙乃不复辩。”(2)历史事件的直接参与者预料不到、也无从把握事态的未来走向,这可从三个层面来看:从最直接的意义上讲,是他们的个人命运;从宽泛的意义上讲,是他们正在参与的历史事件的结局;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是仍在不断发展的能够不断重新确定以前发生之事的意义的未来事态 。3、戊戌变法事考重大史实的精心考证与重要场景的细密描述:戊戌政变的时间,过程与原委;中下层官员与民众对变法的建策;张之洞调京主持朝政与机会错失;光绪皇帝的对外观念;日本政府的观察与反应。旧说的认知、补证与修正,新说的展开、论证与建立,作者集五年半的全部精力于此。4、李鸿章与北洋舰队本书中,作者谨严客观、整体深入,一一论列北洋海军的装备、人员培训,大沽、旅顺口和威海卫基地的布置,海军章程的制定,海军衙门的机构设置、俸饷和奖惩制度,海军的训练和各项特别活动,经费收支及与颐和园工程的关系,中日甲午之战以及福建舰队与江苏舰队的发展等,使我们对于中国近代海军发展过程中的诸多细节有了更为翔实的了解。原文摘录:(1)在这次出巡之时,唯一美中不足,而又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内监李莲英居然也在醇亲王的随行人员名单之中。实际上,李莲英的公开出现,在清代政治体制上的确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因为鉴于明代太监为患之烈,清廷对于太监的干政,一直悬为厉禁。此次亲王出巡,竟有太监相随,而且此一太监又系慈禧太后的亲信“小李子”,自属意义不凡,而易引起揣测。关于慈禧之遣李莲英参与此次的巡阅,依据官方的解释,乃是因为醇王的健康欠佳,故而太后特派李莲英随身照拂。或有人说是出之于醇亲王的个人请求。但此一说词并不为外间人所接受,咸信与政治攸关,以为乃系太后与醇王之间因有权力冲突,故特派人为之监视。此外,还有一种传闻,说是慈禧对于海军也有兴趣,故特派李莲英先往察看,以便将来亲自前往天津校阅。5、大棋局中的国共关系这本书虽以国共为题,却并不要按照冷战模式去两分世界。它试图说说意识形态以外的东西,试图讲讲人在大环境中的命运。按照作者的脉络,冷战是内战的继续,内战是二战的继续;而二战又是一战的继续,一战更是以往大小血腥权力争斗的继续。原文摘录:(1)按照毛泽东的内在逻辑,他提出“联合政府”应该主要基于两点:一是战后苏联与美英的合作仍将继续,因此苏美都会希望国共合作继续;二是“蒋在抗战中有功劳,同时人民心理厌恶内战”,国共再战的观念在推销上有困难。实际上,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共当时还不具备正面迎击国民党的实力,即使国民党军在最近的豫湘战役中遭受重创。即使国民党有心改组,“联合政府”也不过是权宜之计、“过渡形式”而已;等到实力强大了,中共必然还会进行革命,最终要实现社会主义乃至共产主义。(2)在他(罗斯福)的未来构想中,美国与苏联可以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主宰世界,美国的大英帝国会听美国的,而落后的中国更要依赖美国的支援,蒋不过是战略棋局上的一枚棋子罢了,必要的时候可以更换。……然而当我们在21世纪回顾历史的时候,发现其后的事统统走向了这个版本的反面,蒋中正换成了毛泽东,中国倒向了苏联,美苏联合主宰世界变成了美苏对峙。6、党员、党权与党争本书以国民党“治党史”为中心,着重探讨了国民党的组织结构、党员的社会构成、政治录用体制、党政关系、派系之争与党内精英冲突、党民关系与阶级基础等方面。‘原文摘录:也就是说, 80%以上的中学毕业生或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或因自身学力等因素而不能升入大学或出国留学,自然也就失去了跻入上层知识精英行列的机会,但他们对社会承认的期待和往上爬升的愿望非常强烈;他们因已受过初等或中等教育而不愿认同于普通民众和甘居社会下流,但他们的知识、学力和能力又无法在竞争激烈的城市中谋得一个相当的职位。他们一方面因自身前途渺茫和社会地位不稳定而产生莫大的心理失落,同时又因目睹整个国家与社会的败落和衰颓而心怀焦虑。这双重的失意、焦虑、无望乃至绝望,使他们很容易被某种意向高远甚至带有乌托邦色彩的社会政治理想所吸引;革命乃至反叛的意识,自然也最易在这一处于游离状态的知识青年群体中蕴育而生。7、民初北洋三大内战纪实王充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王充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论衡》一书是其教育思想的集中体现,他的很多教育思想,比如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唯书、不唯上,以培养鸿儒为教育目标的思想,超越了那个时代的局限性,甚至在当代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下面,我们就从王充的“中人”思想、学习方法论和培养目标三个大方面来谈谈王充的教育思想。
一、王充的“中人”思想(一)世人大多为“中人”
王充根据孔子的“惟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以人智力高低为划分标准指出:孟子的“性善论”的对象指的是中等及以上智力的人;荀子“性恶论”的对象指的是有中等及其以下智力的人;告子和杨雄的观点指的是普通智力的人。
王充进一步指出,天生极恶极善的人是很少的,世间大多数人都是智力普通的中等人,是中性人。人的人性是受自然、社会的影响而形成的,后天的环境、教育对一个人人性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由此王充认为教育对完善一个人的人性是有极大作用的。王充的人性论思想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首要依据,这也是他如此重视教育的原因。
(二)后天教育对人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作用
王充十分重视教育对人的作用,认为教育可以改变人,能完善人。“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人出生有善有恶,通过教育可也让性善的人保持性善,性恶的人改变恶的本性。
王充认为“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学习就是为了改变学生的性情,使其成才。“十五之子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孩子十五岁时教育好了,就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教育不好就会染上恶习。
教育可以丰富人的知识,提高人的智慧。“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石头和竹子这样的东西为了好用都会经过打磨,更何况是“人”,人是有学习能力的,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良好的教育,人就会成材成器。
“夫儒生之所过文吏者,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才也。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儒生通过不断学习知识,就成就了他们的才能,使他们成为栋梁之材。在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的今天,人需要学习,需要不断学习,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淘汰。
二、先进的学习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就等于成功了一半。王充十分重视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否认先验论,学习要从感性认识出发
1.从观察和实践中获得知识
“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世,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儒家弟子认为圣人就是神人,神人前知千年,后知万年,不学自知。王充反对儒家的先验主义思想,主张知识是通过后天的学习逐渐积累的。
梨子甜不甜,吃了才知道。王充在《案书篇》中写道,“远不如近,闻不如见”,告诉我们人没有先见之明,要想知道是什么就必须与之相接触,要想得到一手的材料,必须深入实践,通过感官器官与研究对象的接触才能得出较为正确的结论。由此可见王充是十分重视感性活动的。
2. 逻辑分析,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感官直接作用于研究对象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认识没有经过思维的加工,还不完善,通过逻辑分析能帮人们分析感性认识的正确与否,通过筛选能帮助人得到较为正确的结论。“凡天下之事,不可增损,考察前后,效验自列,自列,则是非之实有所定矣。”
王充十分重视逻辑分析,几乎《论衡》的每篇著作都有逻辑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步步推翻前人结论,得出新的结论。
比如《奇怪篇》中,“禹母吞薏苡而生禹,故夏姓曰姒。母吞燕卵而生,故殷姓曰子。后稷母履大人迹而生后稷,故周姓曰姬。”禹的母亲吞食了薏苡就怀上了禹,所以夏朝天子姓姒;后稷的母亲踩了巨人的脚印就有了后稷,所以周天子姓姬……可是细细想来,薏苡的茎最长不过数尺,与人结合怎么能形成七尺长的身体呢?天神的脚印如此的大,后稷的母亲如此的小,她的小身体怎能完全接受天神的精气呢?
又如《论死篇》中,王充用火灭不能复燃推出人死不能为鬼。这样推断的例子在《论衡》中比比皆是,王充是思想十分严密的人。
3.学以致用,以实际为准绳
王充十分重视将推理的结论用于人的认识过程中。他认为一切结论都应该通过检验,这样才有事实根据,才是正确的。
在《谈天篇》中记载,《禹本纪》是当时的重要的地理书籍,但是这本书也是有错误的。“《禹本纪》言河出昆仑,其高三千五百余里,日月所於辟隐为光明也,其上有玉泉,华池。今自张骞使大夏之后,穷河源,恶睹《本纪》所谓昆仑者乎?”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到了《禹本纪》所记载的黄河源头昆仑山的地方,然而并没有昆仑山,因此证明《禹本纪》有错误。
(二)批判唯书唯实,敢于挑战权威
人总是迷恋权威、迷恋书本,做了它们的奴隶。敢于挑战权威的人、具有怀疑精神的人正是这个时代所缺少的人。
1.有怀疑精神,敢于挑战权威,敢于批判经典
王充认为汉朝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已经渐渐地习惯了听从老师的观点,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
王充批判了这种现象,认为圣人也是人,“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是?”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老师也不总是对的,要正确看待老师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对的要学习,错误的要改正。
汉朝的唯书的现象严重,学生以典籍为衡量事情对否的标准,一切不符合典籍的说法都是错误的,教条主义严重。
王充在《道墟篇》《语增篇》《艺增篇》《刺孟篇》《非韩篇》中指出经典不是完全对的,有夸大其词的现象。
如《道墟篇》中,道家和儒家宣扬的不死言论,“黄帝采首山铜,铸鼎于荆山下。鼎既成,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龙,群臣、后宫从上七十余人,龙乃上去。”有龙来接皇帝,皇帝乘龙成仙。这是迷信的说法,是不实的记载。
又如《语增篇》“圣人忧世,深思事勤,愁扰精神,感动形体,故称尧若腊,舜若,桀、纣之君垂腴尺余”贤能的君王为政事操劳,殚精竭虑,劳心费神所以各个是瘦的像干肉,像桀、纣这样的暴君,不务正事,吃喝玩乐,整日淫乐所以他们腹部就胖的垂下一尺。试问世上哪有这样的人?因此王充认为学生不应该只唯书,应该与实际相联系,尊重事实,尊重文化。
2.勇于创新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否则社会就会停滞不前,落后挨打。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批判先验论,强调观察和实践的重要性,反对对书本和教师权威的迷信,不唯书不唯上。
在培养人才上,王充重视对文人好鸿儒的培养,强调知识为社会服务,用知识解决社会问题,为社会做贡献,而不是学为学。王充反对谶纬神学,提倡唯物主义价值观,批判人神感应,批判有鬼论等。这一切先进的思想理论体现了他冲破思想束缚,实事求是,创新的一面。
三、以培养文人与鸿儒为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王充认为培养文人与鸿儒是教育的最高追求。
(一)王充的人才观
王充十分重视人才,他在《超奇篇》中表达了自己的人才观。他把儒生分为四等:儒生、通人、文人、鸿儒。“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
可以看出王充希望培养的是文人和鸿儒,鸿儒最甚。其中,儒生是会读儒家经典的人,学习的知识局限于儒家经典,知识面窄,是学习的最初级的阶段,是学问较低下的人;通人比儒生进步了一些,通人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典籍,文化丰富但是缺乏思维能力;
文人相较于通人就更进一步,知识渊博,能撰写文书,上书奏记;最优秀的是鸿儒,他有敏锐的判断力,有良好的管理能力,有优秀的表达能力,能针砭时事,对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言献策。
(二)教育重在培养文人与鸿儒
王充认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文人和鸿儒。自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后,儒家学说成为官学,世人接受的教育只有儒家学说一种,使得学生思想禁锢,目光短浅,缺乏创新能力。
王充看到了“独尊儒术”的弊端,提倡古文经学,提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学术气氛。一家之言会禁锢一个人的思想,百家之言会激发一个人的思考能力、辨别能力和创新能力。
文人和鸿儒的培养不能只局限于用儒家文化,应广泛涉猎各家学说主张,他能博古通今,能为国家发展进言献策,能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们有极强的创造力。
当代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创造力,使学生死学习,缺乏变通能力,缺乏创造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当今各个国家、政府、教育教界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四、结语王充是一个超时代的人,他的很多教育思想对我们当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充的培养目标——文人、鸿儒为我们当今教育出现学科孤立的现象提供了转变方向。
其次是王充所提到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正是我们当今教育要着重思考的问题,当今学生思想逐渐被课本学习所僵化,批判精神、问题意识、创新能力都比较弱,我们必须因材施教,培养更有个性、创造力的学生。
*注: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