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希望,为什么叫中国蒸土第一城

天美资源网

单于希望,为什么叫中国蒸土第一城?

在中国古代夯土墙的城建史上,有一座古城是绕不过去的坐标,这就是位于陕西北部榆林靖边县境内的统万城。和大多古代城池不同的是,它不仅格外坚固,而且整体呈白色。关于它的建造,还有一段惨绝人寰的历史。

单于希望,为什么叫中国蒸土第一城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东晋十六国以及后来的南北朝时期应该算是最混乱的一个时代了。正是因为太过混乱,所以绝大多数人都很难理清这段历史的脉络。

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那段历史,这还得从西晋的灭亡说起。西晋末年,由于西晋高层的常年内斗,导致边疆防务松懈,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南下,最终攻破了长安和洛阳,西晋就此灭亡。此时残存的司马家皇族,逃往南方,在士族们的支持下,再次建立了东晋政权。与此同时,那些占领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纷纷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这就是历史上的东晋十六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南方名义上算是统一的,而北方则是群雄割据,各自为政。虽然匈奴贵族刘渊以光复大汉为名,率先建立起了前赵政权,但是仅存在二十余年就被取代,之后的北方的政权更迭频繁,尽管也出现过像前秦那样努力成为北方霸主的政权,但最终都没能彻底统一北方。而且这些政权的巅峰期都比较短,往往只存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便灭亡了。

东晋十六国时期最后一个政权,便是大夏国。它的建立者是当时南匈奴屠各种铁弗部人赫连勃勃。说起这赫连勃勃,他和十六国第一个政权前赵的建立者刘渊算是同族。说来也是定数,十六国乱局开创于这个家族,又终结于这个家族。

赫连勃勃的曾祖父刘虎,因和前赵的皇帝是宗室关系,所以在前赵昭武帝刘聪封其为楼烦公,任安北将军、监理鲜卑诸军事、丁零中郎将,雄据肆卢川(今山西原平县、忻县之间平川)。

刘虎

刘虎在与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的战争中败北后,不得不率铁佛部出居塞外。后来在其子刘务桓的努力下,重新召集各个部落,使得匈奴铁佛部再次得以兴盛。前赵灭亡后,后赵皇帝石虎派遣使者封刘务桓为平北将军、左贤王、丁零单于。

刘务桓之子刘卫辰为人狡猾,权谋多变。他在哥哥刘悉勿祈去世后,杀死侄子,夺取匈奴铁佛部首领的位置。他后来周旋于前秦、代国、后赵之间,反复无常。割据朔方之地,兵强马壮,成为各方争取对象。

刘卫辰

刘卫辰曾派使者向前秦投降,请求在塞内划给他们农田耕种,春天来秋天走。为了争取到刘卫辰,前秦天王苻坚同意了他的要求。刘卫辰迁居塞内后,前秦天王苻坚任命其为西单于,督摄河西各族,屯驻在代来城(今内蒙古准格尔旗及达拉特旗内)。并将宗室公主嫁其为妻。

到前秦分裂时,刘卫辰拥有朔方之地,军队有三万八千人。后来因起兵偷袭北魏道武帝拓跋珪未果,反而被北魏军攻打,兵败逃亡。魏军乘胜渡过黄河,攻克代来城,俘获并杀死刘卫辰。

刘卫辰与前秦宗室公主苻氏有一子叫赫连勃勃,当时被迫投奔于鲜卑族叱干部,但是叱干部的首领他斗伏不敢收留他,想把他送给北魏。但是遭到了其兄子叱干阿利的极力反对。在叱干阿利的帮助下,赫连勃勃投奔了后秦的高平公没奕于。赫连勃勃身高八尺五寸,腰带十围,生性善辩聪慧,风度仪表华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美男子。没奕于对赫连勃勃喜爱有加,并把自己的女儿嫁给赫连勃勃。

郝连勃勃

赫连勃勃被引荐给后秦皇帝姚兴后,受到姚兴的厚待,任命其为骁骑将军,加任奉车都尉,经常参与军事与国政的大事。这引起了朝中功臣和老臣的强烈不满,他们认为赫连勃勃天性不仁,难以亲近,过分的亲宠和厚遇,最终会成为祸害。

姚兴

固执己见的姚兴最终还是任命赫连勃勃为安远将军,封阳川侯,让他帮助其岳父没奕于镇守高平,并把三城、朔方的杂夷以及其父刘卫辰的部众三万人分给他。

随着姚兴对赫连勃勃的进一步信任,赫连勃勃得到的封赏越来越多,陆续成为持节、安北将军、五原公,还得到了三交五部鲜卑以及杂族共两万多部落,并且镇守朔方。

朔方

不愿久居于人下的赫连勃勃早已有反叛之心,只是实力还不够强大,暗地里悄悄地扩充实力。当时有河西鲜卑杜崘向姚兴进献八千匹马,在渡过黄河到达大城时,马匹被赫连勃勃扣留了下来。

他时刻还觊觎自己岳父的人马,为了不引起怀疑,他召集自己的三万多人假装去岳父的高平川游猎,趁其不备突然袭击并杀死他的岳父没奕于,兼并了没奕于的军队。

此时赫连勃勃的人马已经达到数万人,他见时机已经成熟,便反叛后秦而自立,自称天王、大单于,赦免境内罪犯,建元龙升,设置和任用百官。赫连勃勃认为匈奴是夏启的后代,故称国号为大夏。

鉴于当时大夏和后秦的实力悬殊,赫连勃勃并没有急于进攻位于关中的后秦都城长安,而是继续攻城掠地,增强实力。

有国必有都,既然暂时无法夺取关中的长安,那便新建国都。赫连勃勃曾说道:“朕正要统一天下,统治万邦,可以用统万作名称。”他任用叱干阿利兼领将作大匠,征发岭北十万胡人和汉人在朔方水北、黑水之南的汉代奢延城的基础上修筑都城,名曰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县北)。

修筑统万城就地取材,在筑建城墙时,将城西北浅湖中的白色湖泥挖出,混以石灰及石英砂,在夯层的过程中用尘土刻意细筑。并且在修筑的过程中,用蒸土夯筑城墙,即用“蒸土”的办法筑城墙。所谓蒸土筑城,其实就是在筑建城墙时,加入了生石灰,其遇水变成熟石灰(氢氧化钙)的过程中,释放出大量热气,蒸雾冲腾。后世在记载的过程中因不谙生产,遂讹称为“蒸土筑城”了。

正是城墙在筑造过程中使用了石灰和石英砂,砂、黏土、石灰加水混合便成三合土,是优良建筑材料,现代工程仍广泛使用。因为石灰遇水,体积迅速膨胀,挤压砂、土,使之紧密结合,质地极其坚硬。统万城就是用三合土夯筑的。

统万城遗址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用在这个城池建造上,再合适不过。筑造城墙时,还规定用锥子扎入墙内不超过一寸,若锥入一寸,立即杀掉修筑的工匠,随即将尸体埋入墙内。如此残酷的修城方式,使得原本不大的统万城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完工。

统万城遗址

从今天的遗址来看,统万城整个城池由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分东城和西城。由东向西依次为外廊城、东城和西城。外廊城平面呈长方形,周长约4700米。东西城中间由一道墙分开,东城周长为2566米,西城周长2470米。据历史记载,统万城的南门取名为朝宋门,东门为招魏门,西门为服凉门,北门为平朔门。

统万城的防御措施还是很严密的,共有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由红柳河、纳林河夹道形成三角台地,两面临河,统万城坐落其中;第二道是外郭城,是外围的一道城墙;最后便是由“虎落”,与夯土城垣、马面、垛台、护城壕、铁蒺藜等,共同筑起了统万城的第三道立体防御体系。这使得统万城成为当时黄河“几”字区域内最坚固的城池,代表了当时城市防御的最高水准。

所谓的“虎落”,其实是一种汉代就有的防御措施,在《汉书·晁错传》中有记载。 指的是篱落、藩篱,用以遮护城邑或营寨的竹篱。在统万城遗址发现的“虎落”柱洞里面,原先原先插满了削尖的木桩或者竹子,以此防御敌人进攻。正是因为这种“虎落”的存在,敌军的步兵和骑兵就很难靠近城墙。守城的军士可以站在12米的马面上,利用城墙和马面,居高临下从三面攻击入侵之敌,当然配属的武器还有弓弩和礌石(即石头)等。

虎落

尽管郝连勃勃在随后的征战中夺取了关中的长安,但是并未迁都长安,而是固守统万城。在郝连勃勃看来,大夏最大的威胁来自东边的北魏,两国之间的边境线距离统万城不过数百里。守在统万城,就犹如天子守国门一样。然而在郝连勃勃去世之后,统万城很快就被北魏所攻克,从此设置为统万军镇。

统万城遗址

隋唐时期,统万城成为朔方郡和夏州的治所;五代时期,夏州为党项族李氏割据,其间也经有战乱,但统万城在军事及交通上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北宋时期,宋军攻占夏州,宋太宗下令迁民毁城。统万城头道城(即外廓城)城垣,即毁圮于此时。据遗存现状及史料记载推测,这一阶段统万城应无大规模的建设活动,形制、规模仍基本保持了大夏国都时期的景况。

统万城遗址

沧海桑田,全夯土建筑的统万城被废弃一千余年,经历了1600余年鄂尔多斯高原劲烈的风蚀和人为破坏,犹保持着挺拔峻伟的历史风貌。

统万城遗址

今天的统万城基本格局仍旧留存,部分城垣、城门、马面及角楼遗存清晰可辨,城内主要建筑、道路均已无存,仅遗留下高大的夯土台基。白色墙体,林立的马面,高耸的角楼,独特的"祟台秘室"结构和雄伟的宫殿楼观遗址,清晰地构造出这座以"一统天下,君临万邦"之意而命名的大夏国都城的轮廓和规模 。

统万城遗址

统万城,是至今保存基本完好的唯一早期北方少数民族王国都城遗址,也是匈奴族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唯一一座都城遗址。

统万城遗址

1992年统万城遗址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历史上有哪些成就颇高但鲜为人知的人?

同样是中统局长,名气远没有徐恩曾大的叶秀峰叶秀峰自幼聪颖、好学。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到天津北洋大学,在这里遇到了对他人生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人物陈立夫。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书时期,叶秀峰与陈立夫是同班同学,俩人私交很好,友谊颇深。叶秀峰与陈立夫在北洋大学毕业后,又同时考取到美国匹兹堡大学深造,并同时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回国后,叶秀峰经陈立夫兄弟二人的推荐,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的机要秘书,在北伐军总司令部成立时,陈立夫任机要科科长,叶秀峰任机要秘书。国民党成立中央组织部时,下设调查科(调查科就是中统的前身),陈立夫任科长,叶秀峰任科员,1929年在陈立夫升任中央秘书长后,叶秀峰接任调查科科长一职,并兼任南京市党部委员。叶秀峰在调查科长的位置干了近三年,后因与二陈在某件事上的小分歧,离开了调查科,位置由徐恩曾接任。陈果夫任江苏省主席时,又任命叶秀峰任省府委员兼禁烟委员会主任,叶秀峰在二陈的保举和推荐下,以省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国民党五大,并被选举为中央候补委员,后又转为中央执行委员。抗战爆发后,二陈安排叶秀峰到大后方任建设厅厅长。1945年初,徐恩曾被蒋介石撤职后,二陈又推荐叶秀峰接替徐恩曾的位置,全面主持中统局的工作。叶秀峰以二陈为后台,不久又挤走了挂名局长朱家骅,成为中统局长。叶秀峰掌控中统后,对机构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主要机构的领导层全部更换成自己人。中统局后改名为党通局时,叶秀峰继续任局长。解放战争期间,叶秀峰大肆敛财,生活腐化。据他17岁的儿子透露,他家光金条就达600余根。1949年初,其子遵照叶秀峰的安排,携带他这几年积敛的大量黄金和美钞乘船去往台湾。因与别船相撞沉没海底,落得个人财两空。叶秀峰后来在人员裁撤及机构搬迁的费用上大量地截留、私吞,在人事安排上又与部众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的心腹人员也变成了死对头。叶秀峰在中统的影响力和权力渐渐淡化。到台湾后,叶秀峰先任国民政府政治行动委员会委员,后任台湾新闻通讯事业协会理事长,1990年病逝于台湾。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雲绯历史号:故纸堆间欢迎点赞和评论

古代的匈奴是怎样的一个民族?

匈奴是中原人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也是蔑称。北方草原无际广袤,只要有机会,没有战争,那里一定要繁育出一只强悍的马背民族,历史证明了这一说法。

匈奴据史料记载说是炎黄部落大战之后,炎帝战败的部落中,其中一支向北方逃走,后来在草原上繁衍生息,进而形成的草原游牧民族。从这点看匈奴也是炎黄子孙。

早期匈奴在草原上是散居的,彼此之间往来的不多,没有统一的组织,各个部落之间冲突比较频繁,由于草原广袤,弱势群体自然而然就被排挤到草原偏僻之地生存,这也是自然法则。

就是那些不合群的部落,后来成了另外名称的游牧民族,后面我们会讲到。

春秋战国时期之前,北方匈奴没有完全统一,各部落冲突时常发生,局部的统一是有的,这也给北方的中原国家,比如:秦国、赵国、燕国,造成很大的压力。待秦国统一天下后,北方草原也完成了基本上的统一,这简直就是一个人为的安排,这种巧合无法用历史巧合来解释。

从秦汉开始中原人才真正把北方游牧民族称匈奴。匈奴统一后开始大规模侵入秦北部,待秦统一中原成为秦帝国后,开始回击了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秦修筑长城开始防守匈奴。

西汉初期,汉弱匈奴强,河套地区丢失,匈奴经常入汉地抢掠财物和人口,汉无奈,采用和亲与匈奴和好。

到汉武帝时期,汉强大了,开始反击匈奴,先后收复大同地区与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出了长城以外。

后来在卫青与霍去病多次重创下,南匈奴归降了汉朝,这些人经过几百年的演化成了汉族,大多数人都以刘姓为主。

北匈奴在汉朝的打击下,一部分投降,一部分逃到了漠北,此时的匈奴已经惨败不堪,生存都是问题。然而西汉此时由于多年征战国力下降,已经无力袭击匈奴,这给了匈奴最后一丝生存的希望,得意喘息。

到了东汉时期,窦氏兄弟再次北击匈奴,匈奴惨败,开始向西逃亡,流落到东欧,据说匈牙利就是匈奴被征服后建立的国家,当然不是说现在的匈牙利就是匈奴国家,是指匈牙利这个地区,由于匈奴人数少,当地人多,实际上匈奴后来已经完全被当地人同化了,匈牙利广场上的古英雄雕塑形象就是东方人,这一点也能证明匈奴的确征服过匈牙利。

到此为止,北方草原匈奴人统治的天下已经结束了,匈奴退出了草原。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之一,就有匈奴人,这里的匈奴人就是归降的那些匈奴,和北匈奴不是一个概念。

随着战争和岁月的打磨,动乱的少数游牧民族都归入了隋唐,从此中原的匈奴销声匿迹,真正成了汉人,包括其他的少数游牧民族,在唐朝290年的熔炉里,都彻底的成为了汉人,到了五代十国时期,没有任何少数民族起来造反。

那些留在草原上,没有被匈奴统一的弱小部落,后来随着匈奴的衰败,他们兴旺起来了,随着时间的发展,兴盛起来的游牧民族在历史舞台上,继续上演一幕幕历史剧,有我们熟知的东胡、鲜卑、嗒嗒、契丹、女真、蒙古族。

现在看生活在大漠以南,太平洋以西,帕米尔高原以东,南海以北这片土地上的所有民族都是一家人,我是汉族,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我的先人可能就是匈奴人,这已经不重要了。

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的贸易,以及文化交流,都让各个民族得到了融合,称为一个真正的强大民族:中华民族

感谢您看完我的回答,所有回答都是即兴的,原创的。欢迎关注我,点个赞吧!评论分享更好!感谢您的支持!

伊稚雅与南宫公主什么关系?

在经典历史大剧《汉武大帝》中,南宫公主作为汉朝和亲的政治工具远嫁匈奴,与军臣单于和亲,由于匈奴地区向来有“妻其后母”的传统制度,因此在军臣死后,南宫公主便顺理成章地嫁给了伊稚斜单于,那么二人之间的关系如何,是否真的有爱情呢?

在汉武大帝61集中,伊稚斜去世以后他的遗体被运回匈奴,此时南宫公主说了一句话饱含深意的话,她说:“老天,我不知是该哭,还是该笑。”这句话很恰当地表达了公主当下的心情,令人唏嘘不已。两人之间的关系极其复杂,南宫公主本是嫁给前单于的妻子,后来成了伊稚斜的胭脂,她一人能够独宠后宫几十年,美貌与才智缺一不可,且伊稚斜如此的狂妄不羁、桀骜不驯也向来要让她三分,可想她在伊稚斜心中的位置。

除此之外,南宫作为汉武大帝的姐姐,他的弟弟与匈奴单于之间水火难容,势不两立,如此看来两人之间的关系就更加复杂微妙了。一方面伊稚斜作为一个冷血无情、富有野性的人竟然能够容忍敌人的姐姐留在身边,甚至是不顾一切地想要得到,并且丝毫没有伤害于她,不能不说除了对王权的欲望之外,也有对南宫的感情。

而南宫呢,一方面她当然不希望自己的弟弟失败,同时想必也不忍心看到自己当了几十年国母的匈奴战败,因此她才会在伊稚斜死时表现出如此的纠结。南宫的到来同时也带来了汉人开化的文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伊稚斜的生活、思想与仁爱,使她在经历丧子之痛时感受到了这个蛮夷男子的改变,给她带来温暖与关怀,因此两人之间即便谈不上是爱,也定是有真情的。

蒙古人和鞑靼人什么关系?

蒙古人有清晰的族源,即由一个名叫室韦的原始渔猎部落演化而来,而鞑靼人恰好相反,没有人知道他们源自何处,祖先为谁。所以,鞑靼被认作是一个多民族混血的民族,兼有匈奴、鲜卑、柔然、黠戛斯、突厥等众多游牧民族的血统,如今的塔塔尔族是他们的后裔。

鞑靼人最早的名字出现在鄂尔浑叶尼塞的突厥碑文上,突厥雄霸草原的时候,鞑靼人不过是依附于突厥的一小股骑兵部队。突厥被唐朝与回纥联军灭亡后,鞑靼人又归附了回纥。9世纪中叶,回鹘(回纥)被黠戛斯击溃,鞑靼人占领回鹘故地,并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草原新霸。

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鞑靼人的崛起有着不可回避的运气,于是鞑靼人趁热打铁,将草原上的角角落落都贴上了鞑靼人的标签。鞑靼此举,如同用一滴淡水去改变大海的味道,结果只能使自己变成海水。但是,中原史学家却因为鞑靼人的自我炒作而将草原上所有的游牧民族都冠上了“鞑靼”的大名。

为了按地域区分,史学家还将漠北蒙古等部落称为黑鞑靼和生鞑靼,漠南汪古部被称为白鞑靼和熟鞑靼。而其实鞑靼的核心部落一直居住在贝加尔湖周围,由阿亦里几惕、备鲁几惕、察阿安、都塔兀惕、阿鲁孩塔塔尔等部组成,约辖7万余户。蒙古人崛起后,近邻鞑靼人全部被征服,并且被编入蒙古大军参与西征。

成吉思汗长子于中亚建立金帐汗国后,鞑靼人成为维护汗国统治的军队。金帐汗国衰败后,鞑靼人分为三部:一部分融入沙俄上层社会;一部分建立喀山汗国,后被俄国征服,成为如今罗斯众民族之一;一部分建立克里米亚汗国,也就是如今的克里米亚的主体民族。当然,还有一部分回到中国的鞑靼人,他们就是如今生活在新疆境内的塔塔尔族。

但是,鞑靼人虽然西去,但是名字却留在了东方。所以明朝时的鞑靼不过是鞑靼人褪下的一具空壳,然后住满了正宗的蒙古人。所以,蒙古人与鞑靼人并不存在种族及血统关系,而是一种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关系。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