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宪成的对联,明朝的东林朋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天美资源网

顾宪成的对联,明朝的东林朋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东林党是正直派的名称,这一名称的取得与顾宪成有密切关系。

顾宪成的对联,明朝的东林朋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

一、顾宪成与东林党

顾宪成,字叔时,无锡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生。万历四年(1576年),中应天乡试第一名;八年成进士,被吏部分送本部办事。他一进入仕途,即表现出了对朝政极为关心的积极态度。当时,同榜进士魏允中、刘廷兰也在以前的乡试中获得了第一名,三人号“榜中三解元”,相互“以名相期许,慷慨论列”,“日评时事,居然华衮斧钺一世”,被称为“三元会”。

顾宪成不仅关心朝政,而且为人正直,敢言直谏,对于权贵超出规范任意行事之举不肯容忍。万历九年(1581年)六月,首辅张居正病,“举朝为醵金祷于东岳”,“宪成不可”,“同官危之,代为署名”,顾宪成闻之,“驰骑醮坛,手抹去之”。当三王并封诏下,他上疏力谏,认为“耦尊钧大,逼所由生”。他又给首辅王锡爵写信,“反复辨论”。此诏之后来被迫收回,顾宪成的努力是原因之一。

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京察,吏部尚书孙蛖、考功郎中赵南星“尽黜执政私人”,顾宪成当时任吏部考功员外郎,在其中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顾宪成不阿权贵,因而仕途很不顺利。

万历十五年(1587年),曾由署稽勋司员外郎被谪为桂阳州判官。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更由吏部文选郎中降杂职,“寻革职为民”。其第二次被降谪,是因推举阁臣得罪了明神宗所致。 当时首辅王锡爵将谢政,廷推阁臣,顾宪成与吏部尚书陈有年、侍郎赵参鲁、盛讷等商议,列“故大学士王家屏”等“七人名上”。

而王家屏前“以争国本去位”,深为明神宗所厌,明神宗之意“雅不欲用”,加之明神宗对名单中的其他一些人也有看法,因而“严旨责让”,下令:“前吏部尝两推阁臣,可具录姓名以上。” 于是吏部另将有关人员写入名单推上。

明神宗看后仍不满意,特别是发现王家屏仍然列名其中,更为生气。顾宪成之被降为杂职,就是这样发生的。接着又被削职为民,则是因为当降为杂职的圣旨传下后,有人具疏相救而引起的。

顾宪成罢官后家居。家乡原有东林书院,乃宋朝“杨时讲道处也”,“宪成与弟允成倡修之,常州知府欧阳东凤与无锡知县林宰为之营构”。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落成”。

于是,顾宪成“偕同志高攀龙、钱一本、薛敷教、史孟麟、于孔兼辈讲学其中”。 他们都是为人正直、因遭当权的邪恶势力的打击排挤而被罢官的人。其他为数甚多的“抱道忤时”、“退处林野”的“土大夫”,也纷纷“闻风响附,学舍至不能容”。

顾宪成及其共同“讲学”者虽处逆境,但不忘关心朝政大事,这个书院里的一副对联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曾说:“官辇毂,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

所以,他们在“讲习之余,往往讽议朝政,裁量人物”。这样一来,东林书院形成了一个舆论中心,对朝臣发生不小的影响,朝士慕其风者,多遥相应和”。由此“东林名大著”,朝廷内外正直的一派士大夫,便逐渐被政敌称为东林党。

二、东林党与宣昆齐楚浙各党的斗争

在正直派逐渐被称为东林党的同时,邪派势力则形成了宣、昆、齐、楚、浙等党。这是以沈一贯的追随者为基础,逐步扩大而成的。宣党首领为汤宾尹,宣城人,字嘉宾,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中举,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善于写作,“内外制书诏令,多出其手”,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十二月晋中允,后官至庶子、祭酒。

昆党首领为顾天峻,昆山人,字升伯,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授编修,累迁左谕德。汤宾尹和顾天峻皆“险波无行”,喜谈“天下安危大计”,他们“各收召朋徒,干预时政”,其政治集团因此根据首领的籍贯而被分别称为宣党和昆党。

齐、楚,浙三党是科道官按籍贯形成的集团,“齐则亓诗教、周永春、韩浚、张延登为之魁而燕人赵兴邦辈附之;楚则官应震、吴亮嗣、田生金为之魁,而蜀人田一甲、徐绍吉辈附之;浙则姚宗文、刘廷元为之魁,而商周祚、毛一鹭、过庭训等附之。”三党与“宾尹、天峻声势相倚,并以攻东林排异己为事”。

两派形成不同名目的集团之后,相互间以空前的激烈程度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截止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其中重要的有王元翰案、淮抚李三才之争、辛亥京察荆熊相争、韩敬科场案、李朴上言等。

1.王元翰案

王元翰字伯举,云南宁州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万历三十四年(166年)改吏科给事中,寻进工科右给事中。 在谏垣四年,力持清议,摩主阙,拄贵近,世服其敢言,是属于正直派的官吏。他曾直言不讳地向明神宗指出:“近更有二大变。大小臣工志期得官,不顾嗤笑,此一变也;陛下不恤人言,甚至天地谴告,亦悍然弗顾,此又一变也。有君心之变,然后臣工之变因之。”

又说:陛下三十年培养之人才,半扫除于申时行、王锡爵,半禁锢于沈一贯、朱赓。”还推荐顾宪成等十余个被罢官的正直人士要求起用。邪恶派朝臣对他很不满意,必欲去之而后快。

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二月,遂有御史郑继芳出来,上疏弹劾王元翰“盗库金,克商人赀奸赃数十万”。郑继芳之所以出而发难,还有两个具体原因:一是受了浙江余姚人、沈一贯党、吏科都给事中陈治则的唆使,他是陈的门人,而陈“与元翰不相能”;二是受了同党给事中王绍徽的唆使。

王元翰见到弹疏愤甚,上疏自辩,并对郑继芳进行反击。于是郑继芳的同党刘文炳、王绍徽、刘国缙等“十余疏并攻”王元翰,而南京给事中金士衡、御史刘兰等“乃合词为之申救”。 明神宗不予理睬。

当郑继芳刚刚上疏之时,不俟明神宗下令“即潜遣人围守元翰家”。王元翰不堪忍受,“乃尽出其筐箧,舁置国门,纵吏士简括,恸哭辞朝而去”。同年六月,王元翰因擅离职守,吏部降之为刑部检校。在处理此案中,明神宗对两派“无所可否”的态度,使诸臣“无所见得失”,于是此后便“益树党相攻。”

2.淮抚李三才之争

李三才,字道甫,顺天通州人。万历二年(1574年)进士,曾任山东司道,颇有政绩。万历三十七年(1599年),以右佥都御史总督漕运,巡抚凤阳诸府。时矿监税使横行恣睢,李三才与之作斗争,“甚有保障功,内珰辈惮之,不敢肆,淮民赖之”。官衔屡加至户部尚书。 另外,当沈一贯当权之时,他还经常上疏“攻其短”;“冠盖往来淮上者”,他必与之谈论“时政得失,无所讳避”。

因此,朝中的邪派官僚对他“恨之刺骨”,而比较正直的士大夫对他多起好感。不过,比较正直的士大夫之所以对他多起好感,还因为他常玩弄政治手腕所致,史称“三才才大而好用机权,善笼络朝士,抚淮十三年,结交遍天下”。

创办东林书院的顾宪成与李三才交往颇多。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八月,顾宪成曾专程赴淮安,找李三才商讨政事;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七月,李三才曾上疏建议“用废弃”,其意图就是为了给顾宪成等人创造东山再起的机会。

李三才为什么能得到顾宪成的信任呢?其原因之一即在于他善于玩弄手腕,史载:“其用财如流水。尝宴顾宪成,止蔬三四色;厥明,盛陈百味。宪成讶而问之,三才曰:“昨偶乏,即寥寥;今偶有,故罗列。’宪成以此不疑其绮靡。”

关于李三才的争论,发生在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至三十八年(1610年)。当时李三才在淮任职已久,屡次被提名出任都御史掌管都察院,又“内阁缺人,建议者谓不当专用词臣,宜与外僚参用,意在三才”。

这使邪恶派的官僚甚为不快,而且他们推测倘对李三才加以攻击,“则东林必救,可布一网打尽之局”,于是便上疏弹劾李三才,挑起了一场争论。

首先发难的是浙江定海人,沈一贯的亲戚,工部郎中邵辅忠。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十二月,他参论李三才“大奸似忠,大诈似直,而为贪险假横之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正月,其同伙浙江道御史徐兆魁上疏继之。李三才“四疏力辨,且乞休”。给事中马从龙、御史董兆舒等相继上疏为李三才辨。

大学士叶向高上言:李三才已杜门待罪”,为漕政计,应速定去留。对于上述奏疏,明神宗皆不作答。不久,邪恶派御史刘国缙、乔应甲,给事中王绍徽、徐绍吉、周永春、姚宗文等,又连章弹劾李三才;而与之相对立的给事中胡忻、曹于汴等,则“交章论救”,“朝端聚讼,迄数月未已”。

在这朝中争论不下的时候,身居家乡的顾宪成也参加了进来。他写信给大学士叶向高,“力称三才廉直”,又写信给吏部尚书孙丕扬,为李三才“力辨”。御史吴亮素善李三才,即将顾宪成的来信“附传邸报中”,由是攻击李三才的人“益哗”,乔应甲“复两疏力讦,至列其十贪五奸”。

李三才“亦力请罢,疏至十五上。 久不得命,遂自引去”。其免官命令的正式获得,一直拖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关于李三才的争论,加深了士大夫中两派党争的对立情绪有人评论说:“从此南北党论,不可复解。”

3.辛亥京察

这次京察发生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主持其事者为吏部尚书孙丕扬、侍郎萧云举及副都御史许弘纲协助进行的是考功郎中王宗贤、吏科都给事中曹于汴,河南道御史汤兆京及协理御史乔允升。

这些人大部分是比较正直的官吏。 早在京察开始之前,邪恶派官吏为了使自已在政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已经开始施展手腕。如恶东林及李三才、王元翰者,设词惑(孙)丕扬,令发单咨是非,将阴为钩党计”。幸亏其阴谋被耀州人、掌翰林院吏部右侍郎王图发觉,“急言于丕扬止之”,事方得解。

这年三月,京察正式进行,孙丕扬等人不顾邪恶势力的阻挠,将许多邪恶官僚列入察疏,“故御史康丕扬、徐大化,故给事中钟兆斗陈治则、宋一韩、姚文蔚,主事郑振先、张嘉言及(汤)宾尹、(顾)天峻、(御史刘)国缙咸被察,又以年例出(给事中王)绍徽、(御史乔)应甲于外”。

邪恶派官吏大为恼火,“议论汹汹”。同年五月,察疏终于发下,正直官吏取得了这一回合的胜利。当时,大学士叶向高一人在内阁,无首辅之名而有首辅之实,这次察疏之最终发下,多赖其从中“调护”,他是明神宗实际掌权后的万历时期少有的比较正直的掌握首辅职权的人。

4.荆熊相争

汤宾尹最初曾在家乡夺生员施天德之妻徐氏为妾,徐氏不从,投缳而死。合县为之不平,致激民变。生员冯应祥、芮永缙等讼于官,为徐氏建祠致祭,汤宾尹甚以为耻。后来又有诸生梅某淫人之媳,为芮永缙等所揭发,巡按应天御史荆养乔“以梅生蔽罪”。

时湖广江夏人熊廷弼以御史督学南畿,出巡至宣城,竟尽反其案,出梅生于狱,“又以所司报永缙及应祥行劣,杖杀永缙”,其爱书云:“今之公举,皆施、汤故智。”原来熊廷弼与汤宾尹素相交欢,其如此处理,乃是“借梅生以洒宾尹”之耻。

这使荆养乔非常气愤,遂劾熊廷弼“杀人媚人”,“疏上,径自引归”,时在万历四十年(1612年)十一月。熊廷弼接着上疏辩解。都御史、渭南人孙玮认为“二御史相争,必行勘,乃足服其心”,主张“镌养乔秩,令廷弼解职候勘”。

孙玮奏疏一出,在科道官中引起尖锐的争论,正直的一派,如给事中孙振基等持勘议甚力;而邪恶的派,如给事中官应震、吴亮嗣、亓诗教、赵兴邦等则接连上疏相驳。

经过一段争论,最后明神宗以孙玮所主张者为是,“令廷弼解职(此时熊廷弼的政治立场属楚党,站在了邪恶派一边,万历末再出投身辽事后,则发生了根本转变)。

5.李朴上言

李朴,字继白,朝邑人,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进士,后由彰德推官入为户部主事,万历四十年(1613年)迁郎中。为人戆直,万历四十一年十二月,曾经给明神宗上了一个有名的奏疏,猛烈抨击邪派官僚。

从上面的叙述来看,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以来,邪派官僚似乎处境不妙:辛亥京察中吃了亏,荆熊相争也处在被弹劾的位置。而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局势反而是朝着有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着。 他们尽管在若干政争中最初处在被动的地位,但由于他们的拼死搏斗,最后的结局反而是转向了有利于他们的方面。

辛亥京察的结果,实际上是对邪派官僚有利的。万历三十九年五月察疏之下,使正直派取得了胜利,而这个胜利只是暂时的。 察疏下后,主持其事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仍不断遭受邪恶派官僚的攻讦。另外,他起用被废的正直官吏沈鲤、郭正域、顾宪成等人的要求,也因明神宗“雅意不用旧人”,不能实现。这使他极不舒心,只好“屡疏求去”,“疏二十余上,既不得请”,即于万历四十年(1612年)二月,“拜疏径归”。

继孙丕扬主持吏部的是山东掖县人赵焕(同年二月署职,八月正式任吏部尚书)。此人“雅不善东林,诸攻东林者乘间入之,所举措住往不协清议”。

由于每次政争后形势是越来越对邪派官僚有利,因此邪派官僚的势力与日俱增,气焰甚盛,其中的齐、楚、浙三党科道官尤其如此,有谁稍持异议,即“群噪逐之”,李朴即是在这种背景下,出于对邪派官僚的积愤不平而上疏的。

在奏疏中,李朴揭露齐、楚、浙三党,“深结戚畹近侍,威制大僚;日事请寄,广纳赂遗;亵衣小车,遨游市肆,狎比娼优;或就饮商贾之家,流连山人之室;身则鬼蜮,反诬他人”;“百人合为心,以挤排善类”。他还为东林被攻击大抱不平,说:“乃攻东林者,今日指为乱政,明日目为擅权,不知东林居何官?操何柄?

在朝列言路者,反谓无权,而林下投闲杜门乐道者,反谓有权,此不可欺三尺竖子,而乃以欺陛下哉! 最后,李朴又坚决地表示:“望俯察臣言,立赐威断,先斩臣以谢诸奸,然后斩诸奸以谢天下当时,“雅不喜言官”的明神宗得朴此疏,“心善之”。

但齐、楚浙三党恨之人骨,“排击无虚日”在他们的攻击下,第二年六月,李朴竟被谪为州同知。

李朴的遭遇,反映了邪派官僚的势力此时确实已相当大了。此后齐、楚、浙三党“益用事”。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九月,赵焕离吏部尚书之职,四十二年(1614年)二月襄阳人郑继之继任,他“故楚产,习楚人议论,且年八十余,耄而惯,遂一听党人意指”。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起,缙云李铽以吏部侍郎兼署都察院,他则为“浙党所推穀”。万历四十二年八月,比较正直的首辅叶向高离职而归,方从哲成为首辅。到这时,邪派官僚的势力可说是已经彻底压倒正直派的官僚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江苏无锡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您好谢邀!江苏无锡从古至今英雄辈出,群星灿烂。他们个个都是无锡文化的历史长廊造就者,他们是照亮中华大地的耀眼明星,他们以自己杰出的成就为无锡增光添彩,他们的才华与业绩留名青史彪炳千秋。下面几位代表人物:

顾恺之(384年—409年),字长康,汉族,晋陵无锡人。顾恺之博学多才,擅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与曹不兴、陆探微、张增繇合称“六朝四大家”。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 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明朝南直隶江阴人。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中国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

倪瓒,元代画家、诗人。江苏无锡人。博学好古,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頫影响。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元四家”。存世作品有《渔莊秋霁图》《六君子图》《容膝斋图》等,著有《清閟阁集》。

钱钟书,1910年11月21日出生于江苏无锡,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1932年,在清华大学古月堂前结识杨绛。1937年以《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中的中国》一文获牛津大学学士学位。1941年完成《谈艺录》《写在人生边上》的写作。1947年,长篇小说《围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创作的《宋诗选注》,列入中国古典文学读本丛书。1972年3月,六十二岁的钱钟书先生开始写作《管锥篙》。1982年,创作的《管锥编增订》出版。

另外,无锡还有华察、薛寿萱、周舜卿等历史名人。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春节对联60字的解析?

以下有春联有对对联的内容,注意呵(另春联格式为: 横批:盛景争春 上联:楼外春阴鸠唤雨 下联:庭前日暖蝶翻风 以下各联均为此格式)

1. 盛景争春 楼外春阴鸠唤雨 庭前日暖蝶翻风 赏析:‘唤’字用得神秘,而“翻”用得最为活泼,巧妙,把风的活动写得很形象,再说暖蝶如何‘翻’风,这倒有点意思,‘逐’字把春这一景象给拟人化,形象解释了鸟声因春‘逐’而来 。

2. 吉星高照 新春富贵年年好 佳岁平安步步高 赏析: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上下两联词组相同。

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3. 前程似锦 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 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 赏析:此联横批用“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

4. 新春大吉 春回大地百花争艳 日暖神州万物生辉 5. 心想事成 好时代好风光处处有好人好事 新社会新气象天天谱新曲新歌 4及5赏析:4、5这类春联概括了祖国百花争艳,万物生辉的繁荣景象,讴歌了新时代的新面貌,透露出春联的创作者对祖国日新月异的美好生活的赞颂。

6. 万事如意 一夜连两岁岁岁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7. 福星高照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6及7赏析:6、7这类家庭春联是表达了对未来一年的祈福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事事遂心,吉祥如意。 8. 团圆暖春 冷冷暖暖方是年味 分分合合尽显年意 赏析:这幅春联最好的地方在于冷冷暖暖,分分合合。意思相反,诠释到位。冷冷暖暖将的是天气冷,情意暖暖。

分分合合指的是家人一年到头相聚的喜悦。甚有年意。而横批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十分有意思。希望你们多多看看,品味品味 9. 新春大吉 门迎四海千重福 户纳乾坤万里财 赏析:福、财是喜庆词语,四海、乾坤是借代,也是夸张的手法。

主人用这副春联,希望能迎到四海很多的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

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10. 福满人间 东成西就四季来财家兴旺 南和北顺八方进宝福满堂 赏析:这是一副生意人家的对联。表达了主人在新一年的心愿,希望能在新的一年做生意能够东成西就,南和北顺。

和气生财嘛,做每一宗商品交易都能成功,顺顺利利,就手,生财。

生意兴旺了,自然钱财到手,福禄进门,家业兴隆。 11. 春回大地 东风送暖文明第宅春常在 千祥云集琴瑟人家庆有余 赏析:春天来了,暖暖的东风频频吹来,给我文明富裕之家庭送来春的气息,文明之家春天常驻。

东风隐喻了国家关注民生的政策,国富民强。

千万种吉祥之彩云聚集的爱好音乐的人家,琴瑟和声,社会和谐歌升平,吉祥人家用美好的音乐来庆祝年年丰衣足食,富足有余。

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

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12. 天人合一 二十四时节气,乾坤竞秀 五十六朵奇葩,和睦同春 赏析:此幅的主题为“和睦”。上联从一年的24节气、从乾坤写起,下联写祖国的56个民族,数字照应,横批最具特色“天人合一”,既照应上联,又紧扣下联。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四时之景和百花争春的欣欣向荣的景象。而且“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中华民族的“根”,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前年流传下来的“魂”,是我们祖祖辈辈、一代代人所不懈的追求和美好的境界。因此,此联概括性强,起笔大气,奠定了“和”的主旨! 13. 万象更新 党心、民心、万众一心,科学发展春风起 国运、家运、宏图大运,社会和谐旭日升 赏析:此幅对联的主题是“和谐”。从党和国家的高度写起,对应人民和家庭,把目前大力提倡的“科学发展观”和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渗透其中,既有高度的政治性,写出党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关系,又有春风四起、旭日初升的自然景象。因此横批“万象更新”恰如其分,点明了这幅对联的主旨。这幅对联,为春晚“和谐”节目的进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4. 国泰民安 和和顺顺千家乐 月月年年百姓福 赏析:此幅对联的主题是“和顺”。看似平平常常的语言,实则蕴涵了深刻的内容,在千家万户的“乐”在其中,在老百姓的“福”气洋溢中,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实在是中华民族的期盼和追求。。横批“国泰民安”道出我们共同的心声,也是在欢呼中华民族大家庭“和顺”的春天的到来。这幅对联,为春晚的节目更进一步推向高潮。 15. 新春大吉 天和、地和、人和,和融华夏 歌美、舞美、花美,美在今宵 赏析:此幅对联的主题是“和美”。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上联从这里写起,而且是天和、地和、人和,这就是“和”的最高境界了,中华大地全部占有了“和”,那该是多么美好的向往!下联落笔现实,点出春晚的节目“美”,难忘今宵,美在今宵。横批“新春大吉”增强了节目现场气氛。 16. 连年有余 春好禾苗壮 人新稻谷丰 赏析: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 17. 读书救国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赏析: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 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18. 和顺一门有百福 平安二字值千金 赏析:人活一世,“平安为首”,纵有万贯,没有平安,岂不朝不保夕? 19. 福运盈门 春回大地千山秀 日照神州百业兴 赏析:此联表现了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 20. 春满人间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辞旧岁再创千秋业 抬头见喜喜气盈门过新年更上一层楼 赏析:此联表现出人们对新年新气象的追求和向往。 21. 国泰民安 健步攀登年年向上惠风远拂神州溢彩 雄心开拓事事更新丽日高悬大地生辉 赏析:大器!意在一展宏图! 22. 气象万千 一夜连双岁岁岁如意 五更分二年年年称心 赏析:这个不用说了,你感觉也很好吧? 23. 五谷丰登 费劲养猪,三口人家甜日过 种田流汗,九秋果实旺年来 赏析:这是体现农民对新的一年祈望与祝福的春联。 和气生财 百货琳琅,柜盈春夏秋冬货 大楼兴旺,客满东西南北楼 赏析:这是宣传商业繁荣的春联。 桃李满园 一枝粉笔,连绵化雨滋桃李 三尺讲台,摇曳春风抚栋梁 赏析:这是教师家庭贴的春联。 以上三幅这种体现各自特点的春联,更突出了对本职工作的无比热爱和忠诚的敬业精神。当然,那些从国家的宏观出发,赞颂国家繁荣昌盛,表达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予以热情讴歌的春联,无论是家庭,还是单位都可以贴,这是毫无疑问的。我们说的体现个性主要是强调不要将春联贴串行。 24、楼外春阴鸠唤雨,庭前日暖蝶翻风。 赏析;‘唤’字用的神秘。‘翻’字用得活泼巧妙。把风的活动写得很形象,再说,暖蝶如何翻风。 25、两袖清风,遍拂城乡桃李树。一生心血,全浇华夏栋梁材 赏析;这句话写的是教师教育学生们操劳一生,劳苦功高。这句话,赞扬了园丁们的工作 26悬壶济世,妙手回春 赏析;这就话,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医生的功劳,赞誉了医生劳苦功高的行医生涯 27,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赏析;这句话属于送吉祥类,生动形象的说出了,人们祈求在新的一年里有福气 28,和顺一门有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 赏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们希望家人能平平安安,一家人能和和顺顺 29.上联:冷冷暖暖方是年味 下联:分分合合尽显年意 横批:团圆暖春 赏析:这幅春联最好的地方在于冷冷暖暖,分分合合。意思相反,诠释到位。冷冷暖暖将的是天气冷,情意暖暖。分分合合指的是家人一年到头相聚的喜悦。甚有年意。而横批恰到好处,画龙点睛。十分有意思。希望你们多多看看,品味品味 30.门迎四海千重福 户纳乾坤万里财 赏析:福、财是喜庆词语,四海、乾坤是借代,也是夸张的手法。主人用这副春联,希望能迎到四海很多的福禄,纳入乾坤很远的钱财。门、户属于代词,代表主人。

有文化底蕴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 ——这是五代十国蜀国国君孟昶的一幅桃符对联,也是我国有历史记载的第一副春联,从字面上看,“纳”即“享受”;“余庆”,旧指“先代的遗泽”,《易经?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上联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下联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全连蕴含着喜迎新春、祈求幸福的意思。对联的头尾还嵌入“新春”两个字,中间嵌入了“嘉节”两个字,合起来“新春嘉节”,非常巧妙。 一元复始; 万象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深得世人喜爱,所以使用非常普遍广泛,影响较大。联意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世间一切事物都除旧布新,得以新生和发展。“一元复始”,指新的一年又要开始。“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或景象。“更新”,除旧布新。联语紧切新春佳节世人辞旧迎新的心态,简洁明快,言约意丰,凝炼工整。因此,人们除了单独作春联外,还常常以它为春联的基本词组,构成较长的新春联,如“一元复始春光好;万象更新喜气多。”“瑞气盈门,一元复始;春风拂面,万象更新。”等。 人登寿域; 世跻春台。 ——这也是一副传统春联。春为一岁之首。中国民俗,不论出生在哪个月份,大多以“过一年,长一岁”推算,而健康长寿又几乎是所有人的愿望。此联就是表达的这个祝福。“寿域”,指人人得尽天年的太平盛。“春台”,春日登眺览胜之处。常作太平盛世的象征。联语既切春节,又含祝福,言简而意深。 爆竹一声除旧; 桃符万户更新。 ——这是一副传统春联。此联出典于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幢幢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爆竹、桃符都是古代人们在春节时用来驱除邪鬼的道具。现在春节燃放鞭炮,过去没有发明火药之时没有鞭炮,就用火烧竹子,使其毕剥发声,来驱除山鬼瘟神,称之为“爆竹”。“桃符”也是古时民俗,用桃木板画神像挂在门旁,以驱鬼避邪,每年春节都要更换。大约从唐、五代开始在红纸上写表示吉祥、祝福的文字(即春联),但春联称“桃符”一直延续到清代。写春联以迎新春佳节,已是几乎所有华人的习俗,长盛不衰,只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内容常有更新罢了。该联选取春节期间传统民俗中最富有代表性的两种典型物品——爆竹和桃符,遣词组句,有声(爆竹之响),有色(桃符之红),形象鲜明,描绘生动,十分准确地表达了“除旧迎新”的主旨。联句语言精练,声、色俱备,对仗工整,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广泛流传而不衰。 一元二气三阳泰; 四序五福六合春。 ——这是一副使用了数字入联和词语典故的传统春联。上联“一元”,指事物的开始,这里指一年之始。“二气”,指阴气和阳气。“三阳泰”,即三阳开泰。《易》中,农历十月为坤卦,纯阴之象;十一月冬至为复卦,一阳生于下;十二月为临卦,二阳生于下;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所以旧时以“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为岁首称颂之语。下联“四序”,指春、夏、秋、冬四季。“五福”,五种幸福。《尚书·洪范》:“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桓潭《新论》:“五福:寿、富、贵、安乐、子孙多。”“六合”,指上下前后左右四方,凡指天地之间、整个天下。联语巧用数字,用典恰切,既合节日,又表达了对天下所有人的良好祝福。 梅呈五福; 竹报三多。 ——五福,即寿、富、康宁、好德、老终命。见《尚书·洪范》。三多,即多福、多寿、多男子。见《庄子·天地》。联写冬物,意在以之迎春祈福。既能援引典故,使其意绪丰富,又用词简练,对仗工稳,此春联遂广为应用。 两袖清风,造福大众; 一身正气,振兴中华。 ——元代诗人魏初《送杨季海诗》有句“交亲零落鬓如丝,两袖清风一束诗”,以“两袖清风”喻杨季海为官廉正,囊空如洗。后世沿袭,成惯用语。此种春联,并非随处可用,一如衣饰,须量体而服。此联只宜于政府机关。 迈步迎春,春风扑面; 抬头见喜,喜气盈门。 ——词人李清照十分赞赏欧阳修《蝶恋花》一词“庭院深深深几许”之句,盖以为三“深”字连用,其用不同,殊为奇妙。此联“春”“喜”二字亦各连用,前后词性不同,颇与其相类。兼之一“迎”一“见”,前者有意,后者无意;前者“有我”,后者“无我”,对举工整且意绪丰美,此针顶联实为佳对。 惠风远拂,神州溢彩; 丽日高悬,大地生辉。 ——《太平御览》引《梁元帝纂要》曰:“春亦曰发生、芳春、青春、阳春、三春、九春;风曰阳风、暄风、柔风、惠风;景曰媚景、和景、韶景;时曰良时、嘉时;辰曰良辰、嘉辰、芳辰;节曰芳节、嘉节、韶节、淑节;草曰弱草、芳草;木曰华木、华树、芳林、芳树;林曰茂林;鸟曰阳鸟、时鸟、阳禽、候鸟、时禽、好禽。”人们对春日怀有好感,嘉辞美语贯于其前,遂有上列种种称呼。简而言之,阳风也罢,惠风也罢,其实都是指春风而已。此联亦是赞美春日之意。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风一家。 ——这是幅广为流传的春联。上联举冬季代表性的三种植物,下联则列春日繁盛的三种果树,以表辞旧迎新之意。“松”、“梅”、“桃”、“李”与“杏”五者皆为形声字,皆从“木”,“竹”字乃象形字,大体言之,颇类似。至于“岁寒”与“春风”之对,“三友”与“一家”之对,也十分工整,无怪乎广为流行。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满乾坤福满门。 ——多数春联并不止于刻画景观之变换,往往承载有祈福的功能,此联就属于此类。论起流传之广泛,此联恐怕丝毫不减于“一元复始”与“万象更新”之对。 细雨无声,滋润满园锦绣; 春风有意,妆成一树玲珑。 ——上联化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句,下联化贺知章《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句。虽意绪有些简单,专写春日绿色,好在能化古人佳句,对仗也还算工稳,不妨赏之。 泽沾雨润,杨柳依依亲万户; 民富物丰,财源滚滚涌三江。 ——《诗经·小雅·采薇》有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既我来思,雨雪霏霏”。依依,写不舍之状。“财源滚滚涌三江”或“财源滚滚达四海”之类,为意欲发财致富者常用。一雅一俗,不妨略加留意,赏其得失。 桃李迎春,无边景色来天地; 江山入画,万缕诗情上笔端。 ——上联化杜甫七律《登楼》“锦江春色来天地”句,“来”字自然神奇。下联以“上笔端”对,虽然显得勉强,气势也大为衰减,然而添了不少柔媚之气,正所谓一张一弛,颇为奇妙。兼之下联用“江山”,上联用“桃李”,前者气势壮于后者,故而此联显得错落有致,意蕴相融,且对举也工稳,亦属佳对。 革故鼎新,十亿神州歌盛世; 倡廉反腐,千秋禹甸庆兴邦。 ——“革”“鼎”本为《周易》二卦,革为变革之意,鼎为鼎立之意。“禹甸”本出自《尚书·禹贡》,甸服是五服之一,此处代指中华大地。两者同为六经典故,相对十分妥帖。以“倡廉”对“革故”,以“反腐”对“鼎新”,相反相成,虽仅八字,天道流行隐然居乎其间,此其可赏之处。 报晓鸡声,拂晓钟声,声声悦耳; 赏心国事,舒心家事,事事关情。 ——此联仿照顾宪成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在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而成。相较而言,顾联适用的对象是读书人,此联则普遍可用;顾联满心境沉郁,此联则心绪欢快。明季之风雨如晦,今日之国泰民安,于此可见。

是根据我国明朝哪一位诗人写的对联?

你好,这个是我国明朝诗人顾宪成写的一首诗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