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分为,四库全书的内容

天美资源网

四库全书分为,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时期编修的大型丛书。在清高宗乾隆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共收录3462种图书,共计79338卷,36000余册,约八亿字。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四库全书分为,四库全书的内容

一、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二、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三、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四、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书全库是谁编著的?

《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

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7.9万卷,3.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你们都听说过什么野史?

少校对于野史一直是很有研究的。特别是清朝的野史。比如说: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偷情秘史;雍正是被吕四娘刺杀而死的;乾隆是海宁陈家的孩子,而天地会总舵主陈家洛则是真正的乾隆。 但这些野史都是口头和民间传说的,也太野了,我们也只是一听一乐的事儿。

今天少校跟大家说的一些野史可都是有正式记载的,这本书的名字叫《清代野记》(也叫四朝野记,记述了道光,同治,光绪,宣统这4个朝代一些野闻杂记)时间跨度大约为30年。

里面的小故事挺有意思的,少校来说几个:

1.慈禧太后割肉救慈安太后

道光帝有两个皇后,慈安皇后和慈禧皇后,慈安皇后这个人比较善良,深得咸丰帝的信任,咸丰帝怕他死后,慈安皇后被慈禧欺负,就在临死前给慈安太后留下秘旨:如果慈禧骄纵不法,就让慈安太后按祖宗家法治她。

正是因为有这个原因,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一直非常的尊敬,有什么事儿都听慈安太后的。后来有一次慈安生病,慈禧通过割下自己胳膊上的一块肉,熬成了参汤,为慈安治病,把慈安的病治好了,取得了慈安的信任,慈安感动之下便烧了这个密旨,自从她烧了这道密旨后,慈禧便对慈安不客气了,剥夺了她所有的权力。

2.同治帝是得花柳病而死的,而不是死于天花。

同治帝因慈禧不让他与皇后见面,便流连于花丛中,得了花柳病。但慈禧为了维护皇家的体面,便让太医按照天花这个病就给同治去治后来同治马上就要死了,下体的脓血很多, 皇后看到后,便用手去给同治擦,慈禧看到后便大怒说:皇帝都已经病成这样了,你还魅惑于他。并狠狠的打了皇后几巴掌,同治帝一气之下,死了。

3.敬事房中皇帝临幸妃子的一些规矩。

比如说皇帝吃完饭后准备云雨,太监便把妃子的名字写在一些牌子上反扣过来(牌子分为红头牌和绿头牌),递给皇帝,皇帝选好了之后,太监们让选中的妃子沐浴干净后,并用毛毯把赤身裸体的妃子抬到皇帝的寝宫中。

然后皇帝躺在床上,全身盖着被子,只留着脚不盖,妃子便从皇帝脚那里,从被子里爬到皇帝身上。事后太监们就问皇帝留不留?如果皇帝说留,太监们便记录下来行房日期。如果皇帝说不留,太监们便通过技术手段,让龙精流出。

4.小钱不花花大钱。

李鸿章在甲午之战后,偷偷的答应给当时日本驻清国的大使小村寿太郎几百万银子,让日本退兵。小村寿太郎也同意了。但后来光绪帝却因为金额较大,不同意。最终导致了中日《马关条约》的签订,台湾省割让给了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后来李鸿章大怒说:小钱不花要花大钱 。

5.守银库的库兵如何偷银子?

当时清朝守银库的库兵从小便开始训练:把银子抹上猪油,塞到肛门里。最牛叉的人一次就能偷100两。一个库兵只能干三年,而且每个要花5000两银子去买名额。但是这三年下来,每个库兵都能够净赚几十几万两。所以库兵到老年的时候都有脱肛肛瘘的症状。

这些野史是不是挺有意思的?这本书的名字叫《清代野记》成书于民国初,可信性较高,作者叫梁溪坐观老人,大家可以看一下。

明清时期编撰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花了多少钱?

谢邀。

国庆长假最后一天,看到今天的问答,抚今追昔,不禁感叹万千。这两部书到底耗费多少银两,因计算复杂,已不可考。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耗资巨大。不过就这两本书本身来展开讨论,相同与不同之处 到觉得不啻为一次史海钩沉。

1,书名的由来。

《永乐大典》指明朝永乐年间编写。典,词典解释为"可用作标准和规范的书籍"。《四库全书》,四库,指经,史,字,集四种书的分类,成书时间为清朝乾隆年间。

2,两部书成书时间虽相隔数百年,不过共同之处都是当时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有了物质基础。据统计,解缙等奉谕编修《永乐大典》,组织一百四十七人,按照《洪武正韵》的韵目,将各种资料抄入书中。次年十一月,全书编纂完成,赐名《文献大成》。史书中说,朱棣"览所进书,尚多未备",于是再命重修。解缙领命,重组编撰力量,开馆文渊阁。参加者计正总裁三人,副总裁二十五人,纂修三百四十七人,催纂五人,编写三百三十二人,看样五十七人,誊写一千三百八十一人,续送教授十人,办事官吏二十人,共二千一百八十人。而先后"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再来看《四库全书》动用的人力。1773年二月,清乾隆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负责,任命内阁大学士于敏中 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 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三千六百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三千八百人。仅这一项就足以证明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雄厚的经济基础做保障,这两部书的完成是不可想象的。

3,成书原因。两部书成书原因非常相似,即都是"别有用心"。乾隆在评价《永乐大典》时曾赋诗一首云,“大典犹看永乐传,搜罗颇见费心坚。兼及释道欠精覆,久阅沧桑惜弗全。”诗中赞赏永乐皇帝编纂《永乐大典》的良苦用心,对《永乐大典》收集佛、道典籍进行了批评,感叹历尽沧桑的大典流传下来已经不完整。

编纂《永乐大典》的目的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得到了共识:消除“靖难之变”的影响。朱棣是以武力从侄儿手中夺得帝位,在儒家正统看来,是为"谋逆"。朱棣对此采取了恩威并施的办法,一方面对拒不从命者开杀戒,另一方面提倡文教,振兴学术,加以怀柔。编撰群书可以把大批知识分子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控制下,埋头于断简陈编之中,可以使他们钳口不言,无暇多问政事。同时,又可减少人们对“靖难”的关注。因此,明成祖即位不久,即敕修《大典》。

再来看《四库全书》。乾隆编纂《四库全书》的目的也未必有多高尚。乾隆编《四库全书》时毁、禁书,一方面是因为清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中国,比明朝多了民族问题这个敏感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部书不是仅仅编给自己看的。《永乐大典》作为皇家藏书,密不示人;而《四库全书》一共有七部,藏于不同地点,供需要者查阅。(删减的书籍仍然由皇家收藏,密不示人)

4,两部书的相同遭遇。现存《永乐大典》在中国大陆不足800册(共11095)。存书最多的地方是大英博物馆。《四库全书》共七部,一部记有13997卷。现北京图书馆存书最全。不过,虽然有七部,但最终遭遇比《永乐大典》也好不了多少。历经战火,人为盗窃,还有相当一部分到了台湾,以及世界各地的图书馆,博物馆和私人藏家手中。

写到此处,突发奇想:如果将此两部巨著刻录成光盘(《永乐大典》残卷有影印版),供爱好者选购,研究收藏,造福桑梓,其意义将远远大于古代帝王,何乐而不为呢?

跪求四库全书史部总序译文?

就史书应该遵守的规律而言,描述事件应该尽可能简略,而考据求证则应该尽可能详尽,没有比《春秋》描述更简略,没有比《左传》考据更详实的了。

鲁国史书中记载了每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孔子通过这些描述判断其中的是非,然後才能用一两个字暗寓褒贬。

这就是写史书需要考证的。

左丘明撰写《左传》,後人阅读事情的始末,判定是非,然後才能理解字里行间暗寓的褒贬,这就是读史书需要考证的。

如果没有这些事情的记录,即使是孔圣人也写不出春秋;如果不知道这些事迹,即使是孔圣人来读春秋,也不知道为什麼要对其中的人物有所褒贬。

儒者喜欢大言,动不动就舍弃史传来求读经典,这样必然是不通的。

有些人能读通,也必然是私下里阅读史传,然後假称没有借鉴。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後世称为绝作,却不知道它的前身先是《长编》,然後是《考异》。

高似孙《纬略》,记载在他的《与宋敏求书》中,说到洛八年,才完成了晋、宋、齐、梁、陈、隋六个朝代。

关於唐朝的文字尤其多,按照年月依次编辑为草稿,把四丈作为一卷的话,总数不下六七百卷。

也有人说,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一件事情要援引三四个出处才编纂成,用了二百二十个人所著的各种杂史和参考书。

李焘《巽岩集》中也说张新甫曾经看到洛阳有《资治通鉴》的草稿,塞满了两间屋子。

(李焘的这本集子现在已经失传了,这里是根据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中转述他父亲马廷鸾的话。

)现在看这本书,例如「淖方成『祸水』」的话是出自《飞燕外传》,「张彖冰山」的话则出自《开元天宝遗事》,还有一些小说也没有落下。

但是从古至今的著录,在正史之外兼收博采,分配目录,必然有缘故。

现在总括各种书籍,分为十五类,开头的是《正史》,也就是大纲。

其次是《编年》《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都是参考纪传的。

还有《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这些都是参考各种传志的。

《史评》的是参考各种评论的。

过去还有《谱牒》这一项,但是从唐朝之後,谱学就几乎没有了。

玉牒不对外颁布,家乘也不上报,只有虚目而已,所以删掉。

私家记载,只有宋明两个朝代最多,因为宋明两个朝代的人都喜欢议论,议论有不一样的意见就产生了门户之分,有了门户流派的区别就有了朋党,有了朋党就会产生恩怨,彼此有了恩怨,得志的时候就在朝廷上排挤意见不同者,不得志了就用笔墨文章来报复,中间难免是非颠倒,迷惑视听。

但即使有疑问和曲解,有大家的力量考证对质,也一定能得到正解。

即使有虚假的言辞,参考大家的说法来核实,也一定能了解到真情。

张师棣《南迁录》的妄言,是邻国的事情,没法对质。

赵与峕《宾退录》用金国官制作佐证就可以知道。

《碧云騢》一书污衊诽谤文彦博、范仲淹等人,晁公武认为是梅尧臣写的,王銍认为是魏泰写的,邵博又考证说确实是梅尧臣写的,可以算得上是罗圈架了。

然後李焘参考几种说法而分辨定论,到现在也就没有别的说法了。

这也是考证一定要详尽的验证。

所以史部的这些书,除了确实非常冗长繁杂没什麼可藉鉴的之外,凡是对正史有补充的,都应该选择精华留存下来啊。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