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盛唐,陕西为什么属于西北

天美资源网

执掌盛唐,陕西为什么属于西北?

陕西尽管从地理位置上看,处于中国中部,但是历史上,陕西从来没有和中原融合过,一直都是和西部各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西北五省

执掌盛唐,陕西为什么属于西北

上古时期,陕西为雍州和梁州的所在地,雍州和梁州都属于《禹贡》中的古九州。雍州范围包括今天的陕西关中和陕北、宁夏全境及青海、甘肃、宁夏、新疆部分、内蒙部分;梁州范围包括今天的陕南、四川盆地、汉中及部分云贵地区。

九州区划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中国处于分封制,当时陕西属于秦国的范围,由于地形的原因,黄河、崤山以及秦巴山的崇山峻岭,把陕西和中原地区自然的隔离开来。加上当时的东方各国为了各自利益,把秦国封锁在函谷关以东。在数百年的时间里,秦国的活动和势力范围基本都处于西部,灭西北的犬戎,占领西南的巴蜀地区,逐渐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

战国时的秦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取消了之前的分封制,实行新的郡县制。陕西的区域内被分为以上郡(今榆林)为中心的陕北地区,关中地区的内史,陕南的汉中郡。

秦代各郡区划

秦亡汉兴,西汉时期继续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今天的陕西省境内有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上郡、汉中郡,以及弘农、武都、广汉、西河、北地等郡的部分县。属于司隶校尉部及朔方、益州、凉州三刺史部。

西汉疆域图

由于郡国并行的制度导致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到了东汉时期,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两级转变成州、郡、县三级制。

东汉时期迁都洛阳后,陕西关中仍保留“三辅”,长安仍维持京兆府之名,今天的陕西地区分别属于司隶校尉部和益州、凉州、并州等刺史部。

东汉末年区域图

东汉灭亡后的魏晋时期,今陕西境内设有雍州和梁州以及秦州(今甘肃天水)和司州(今河南洛阳)的部分郡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陕西建都的政权先后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大夏、西魏和北周。除大夏建国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外,其余朝代均建都汉长安城。

到了隋代,行政区划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时的结构,东汉末年以来一直沿用的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制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区划制,但是实行的依然是州制。

虽然隋朝实行的是二级制,从形式上恢复到了秦朝与西汉时期的架构,但是实际上当时全国郡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秦时36郡和西汉时期的48郡,达到了190郡,为了能有效地管理数量庞大的各郡,隋炀帝时期,效仿汉武帝设置监察州,监督各郡事物,监察州设置刺史,辅官有长史、司马等。

隋朝末年,今天的陕西范围属于雍州刺史和梁州刺史管辖,其中雍州刺史管辖共有28郡146县。地域相当于今天甘肃、宁夏、陕西关中以及陕北地区、内蒙古西部、青海、新疆南部;而梁州刺史的管辖共计34郡222县。地域相当于今四川、贵州、湖北一部分,陕南(除商洛)、甘肃南部,其中陕南的上洛郡(今陕西商洛)属于豫州刺史管辖。

唐代初期,将郡改为州,州的长官复称为汉朝的刺史,由都督统管,都督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管辖州县,实行都督、州、县三级制。唐代内外战争频繁,除了州、府、县的常规区划外,还设立了诸多的关、军、监等以军事为主的建制。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和边境地带建立都护府及下辖的縻府州以加强管理。

唐太宗时间,将全国按照山川形势、交通的便利度分为十个道,按需要设监察性的官吏协助中央监管州级行政区。今天陕西关中地区属于京畿道,陕北属于关内道,关内道辖地相当于今陕西秦岭以北,宁夏贺兰山以东,内蒙呼和浩特市以西,阴山、狼山以南的河套地区。陕南属于山南道,山南道范围东接荆楚,西抵陇蜀,南控大江,北距商华之山,位于今湖北大江以北、汉水以西、陕西终南以南、河南北岭以南、四川剑阁以东、大江以南之地。

唐代区域地图

到了唐玄宗时期,把山南道分割为山南东道和山南西道。山南东道管辖今湖北长江以北、河南西南部及重庆东部的万州地区和陕西的安康和商洛。山南西道管辖今陕西汉中、四川东部、重庆西部等地区。

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割据,今天陕西关中和陕北地区先后属于梁、唐、晋、汉、周;陕南初属前蜀,后归后蜀,北宋灭后蜀,控制陕西全境。

宋朝的行政区划实行州(府、军、监)、县二级制(见府、州、军、监)二级制,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继承了唐朝的羁縻制度,算是一定程度上的民族自治。同时在继承唐代道的基础上,设置路。路是直辖于中央并高于府、州、军、监的一级监察区。宋代继承唐代道的基础上把全国分为十五路,后来又改为二十三路。

北宋时期,今天的陕西关中、陕南的商洛地区以及陕北地区属于陕西路范围,陕南的汉中属于西川路范围,安康属于京西路范围。

北宋靖康元年,金国攻占陕西,控制了关中地区,因秦岭的阻隔,金军没有越过秦岭,陕南地区归属南宋。而陕西关中以及陕北属于京兆府路、凤翔路和鹿延路,为金国统治。

金国行政区划图

元代,省作为一级行政区才开始出现。这也是在继承金代的行台尚书省制度的基础上。金太宗时期,设立了行台尚书省这一机构,由皇帝委派一名亲信大臣管理几个地方的军政。比如金代的燕京行台尚书省、汴京行台尚书省等。

元代建立后,撤销了行台尚书省,设立了中书省管理地方事务。由于元代地域辽阔,中书省无法集中管理全国事务,于是中书省就在地方上设立外派机构,代表中书省进行管理。这就是元代的行省制。

早期的行省制并不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犹如临时派遣,以军事为主。等全国各地形势稳定以后,民政权利才逐渐转移到各地的行中书省,当然也包括军政的管理。

元代区划图

尽管元朝的疆域面积很大,但是作为行省的一级机构却不多。当时中央的中书省有一个直辖地区,叫腹里,包括今天北京、天津、山西、河北、山东以及河南和内蒙古部分地区。

然后在全国其他地区设立了十一个行中书省,分别为岭北、辽阳、陕西、河南、江浙、江西、湖广、云南、四川、甘肃和征东。

陕西行省设立于1260年,当时的范围包括现在的陕西、四川、甘肃、宁夏、青海以及内蒙古的河套地区。之所以把四川划入陕西行省范围,是考虑到四川和陕西以秦岭为界,容易出现割据。

1281年,四川和甘肃划出独立建省,之后四川又与陕西合并过一次。到了1286年彻底分开。陕西行省范围就剩包括今陕西省(不含略阳、勉县、宁强县)、甘肃省永靖县以东地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内蒙古河套地区大部。元朝中叶,安西路改名奉元路。我们今天的省级行政制度,基本都是元朝行省制度的延续。

明朝初期延续了元朝的行省制,到了洪武九年,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府和直隶州,府以下有县和属州,各直隶州以下有县,形成了一个省府州县四级制和省州县三级制并存的大体格局。

为了防止地方权力过于集中,明朝在每个省都设置了都指挥使司、承宣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三个机构,分别掌管各省的军、政、司法大权。明宣宗时期,朝廷开始派派部(六部)、院(都察院)大臣以总督和巡抚的名义督抚地方行政。其中总督主要署理军务,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巡抚主要负责民政。明景泰帝之后这一制度成为各省的常制。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以后,全国区划为两京、13承宣布政使司、关西七卫,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斡难河卫。其中两京指的是北直隶和南直隶;13布政使司简称13司,俗称13省,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湖广、江西、浙江、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福建;关西七卫统治现今的青海和新疆,俄力思军民元帅府统治西藏西部和拉达克。

陕西承宣布政使司,管辖范围包括今陕西省全境和甘肃嘉峪关以东、宁夏及青海湖以东部分地区。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

明代陕西承宣布政使司地图

清朝初期,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为了便于统治明代故土,仍然沿用明代的承宣布政使司,仅改北直隶为直隶,南直隶为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到了康熙初年,改布政使司为省制,把全国的区划由十五省调整为十八个省。其中把分湖广省为湖南、湖北两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两省,分陕西省为陕西、甘肃两省,形成汉地十八省。省下设道、府(州)、县。

清代疆域

原陕西行省中,将平凉、庆阳、临洮、巩昌四府划出,从陕西省分置甘肃省(含宁夏),至此陕西省界同今日比较除北部边界在长城以南、宁陕一段略微西缩外,基本重合。

尽管清朝拆分了部分省份,但是总督制沿袭了明代的制度。但是清朝的总督一般为文职官员,是一个省或者两三个省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们大多是二品官员,但是可以通过兼任兵部尚书衔或者大学士衔高配至从一品。清代地方总督按照惯例兼任右都御史,加兵部尚书衔。统管一省或两三省的军事、行政大权。总督的直接下属便是执掌一省的巡抚。

清代在全国设有九个总督,分别是直隶总督、两江总督、四川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东三省总督、云贵总督和陕甘总督。其中陕甘总督管辖陕西省和甘肃省。

陕甘地区

到了民国时期,尽管陕西省内的区划被调整为关中道、汉中道和榆林道,但是陕西省的区域范围延续清代,没有变化。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到了1949年12月,陕甘宁边区辖地约为今陕、甘、宁、青、新5省区全部,山西省西半部,湖北省郧阳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河套及套西地区,边区政府入驻西安市。1950年1月10日,陕西省人民政府成立,1月19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撤销。

今天,陕西省下辖10个地级市(其中1个副省级市)、31个市辖区、7个县级市、69个县。

所以,纵观整个历史阶段,陕西的管辖范围,除了唐宋时期有少部分地区归中原管辖外,基本都是属于西北地区的范畴。无论是风俗习惯,还是历史人文,陕西都是和西北各省融为一体的。

为何说光武帝为东汉乱世埋下了隐患?

光武帝刘秀能够开创“光武中兴”有很大部分是王莽新政的原因,同时导致东汉最终没落的,也有王莽新政的原因。

王莽和刘秀是一个时代的两位巅峰人物,只不过一个篡位汉朝最终背负骂名,遗臭万年,一个统一疆域,千古流芳;虽然王莽确实有不臣之心,但是不得不说还是非常有才能的,这一点在王莽新政上就可以看出。

虽然王莽新政在王莽时期并没有起到一个好的作用,反而加剧了新王朝的灭亡,但是刘秀上位之后使用的就是王莽新政中的部分内容,这才造就了后世有名的“光武中兴”。同样也因为刘秀对于新政的始乱终弃,最终导致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局面。

王莽改革的主要措施

自西汉汉哀帝去世之后,西汉的政治就已经陷入到了一片沼泽之中,但是上层统治者并没有进行改革反而在皇位继承中互相残杀,从而导致了农民的不满,乱世自古都是野心家的舞台,王莽作为一名出色的野心家,自然看到了这个机会。

在上层自杀残杀的时候,王莽并没有参与进去,而是选择去拉拢人心,在民心所向之后篡夺皇位就显得轻而易举,在获得权力和民心之后王莽就开始进行了改革。

首先就是废除奴隶制度,奴隶都是没有土地的农民,所以只能依附于大家族之下任凭发落,因为进入大家族之后是要被隐去户籍的,也就是“黑户”,所以不能给国家交税,于是奴隶越多则国家越弱,不能有效地进行生产。

其次就是回收土地,这一条是跟上一条相互映衬的,在奴隶恢复自由之后依旧是没有去处,最终还是进入大家族之中继续从事奴隶生活,而王莽为了彻底改革这一现象,直接把国家的土地全部收回,并将这些土地分给农民让大家都能种地,意在提高国家的生产力。

不过虽然王莽的新政是为民出发,但是时运不济,在王莽篡位之后国家连年天灾,所以新政的实施并不顺利并遭到了反动派的阻扰,最终新政失败,王莽的朝廷随之灭亡。

刘秀继承新政,却半途而废

王莽的新政引起了大量的反对者不满,最终各地纷纷起兵意在讨伐王莽,而刘秀虽出身于田野之间,但是凭借着自己的血脉关系和自身的能力,最终登上皇位,史称“光武帝”。

刘秀上位之后并没有全面否定王莽的新政,反而继续实施,将土地重新分配给农民并且如王莽一般废除奴隶制,并且还免除了农民的兵役,有重文轻武的意思。

虽然短时间内受到百姓的一致好评,但是却遭到了贵族的反对,因为这侵犯了他们的利益,王莽正是因为侵犯了贵族的利益并不进行安抚从而导致灭亡,刘秀自然不愿看到这个现象,于是向贵族和地主妥协,最终只保留下免除兵役这一条措施,其他政策皆数废除,于是西汉末年的现象再度出现。

坞堡经济成就军阀

刘秀免除兵役其实是想控制地方武装力量,让他们无力反抗朝廷,但是事与愿违,虽然有效地控制住了地方武装力量的发展,但汉王朝的兵力也一度缩水,兵力再不如从前。

由于汉王朝对于军事的不加以重视,导致汉朝军力薄弱,而一些贵族或地主为了防止意外出现,于是纷纷建造坞堡,相当于城堡的一种形式,坞堡里面的领主控制奴隶为自己工作,而一些将军则是控制多个坞堡为自己效力,因此不需要国家的救济也能自力更生,从而兵力不断扩大最终成为早期军阀。

而东汉末年的动荡局势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各地军阀太多且不听朝廷使唤,要说也是,你不给我提供兵马也不给我提供粮草,我自给自足就可以,但是凭什么你还可以使唤我。

结语

刘秀的免除兵役看似是削弱了贵族的军事力量,但是一同削弱的还有国家的力量,这就导致将军们不再依靠国家而是选择依靠那些贵族,虽然从短期看确实可以帮国家分担,但是从长期看,跟周朝分封制并无太大差距,诸侯势大无视朝廷,最终朝廷因为没有话语权而开始灭亡。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关注+点赞,就是您对文青创作内容的最大认可,谢谢。

古代历史上有哪些人其实没那么多厉害?

近一点的恐怕得是乾隆皇帝了!

论名气:

1.在位六十年,禅位后又继续训政,实际行使权利达六十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2.清朝的唯一的一个盛世“康乾盛世”起于康熙二十年,止于嘉庆元年持续时间长达115年,其中就有乾隆一份!

3.乾隆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牵头编撰《四库全书》。

4.他多次用兵,创造了“十全武功”。

5.他酷爱狩猎和出巡,六下江南,四谒盛京,西幸五台山,南朝孔府。

6.喜欢吟诗撰文挥毫写字,是中国著作最多的诗人和题字遍海内的书法家。

7.晚号十全老人,办千叟宴。

但论个人真实实力,这些功绩好像又差那么点劲:

1.虽说乾隆帝在位期间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但这也是在康熙、雍正两代人给打好了底的基础上来完成的,康熙在位期间把国家整太平了但是钱几乎花光了,而雍正在位期间虽说不长但是给乾隆把钱挣下来了,可以说是前两辈人给起了一把好牌,只要是乾隆把牌规规矩矩的打出去,那基本是胜券在握。也因此有人说,这清朝的盛世至少应该叫“康雍乾盛世”。

2.《四库全书》虽然说起来是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编撰的,但实际整理和编撰的是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和学者,乾隆只是挂个名。再就是因为成书背景刚好是大兴“文字狱”的时期,编纂过程中毁掉的书籍也是无法计数。

顺便说一下,清朝时期的文字狱是随着统治的稳固而加深,越是统治稳定的时期,文字狱就越是登峰造极,至乾隆时期,以是无以附加的强化。例如:顺治帝兴文字狱7次,康熙帝兴文字狱12次,雍正帝兴文字狱17次,乾隆帝兴文字狱130多次。这点一般很少提及。

3.乾隆好大喜功,所谓的六下江南, 大部分原因是效仿自己的爷爷康熙,但不同于康熙下江南巡视堤防,治理水患,了解南方人民的风土人情。乾隆留下来的大多是吃喝玩乐和一些风流韵事,实事没做多少,国库的钱却不少花,造成财政紧张。甚至传说南下碰到好玩的景致跑回去在圆明园里照样造起来。

4.至于说这“十全武功”和他这自诩的“十全老人”,也大多只能显示乾隆帝好大喜功的个性,夸大自己的功绩好让后事传扬他。但实际看起来这些功绩好多都是勉强拼凑起来的。

5.最后再说说这写诗的是,乾隆号称一生写下4万多首诗,但真正耳熟能详且流传开开的却一个都没有,恐怕这写诗的水平真的很一般,有量无质,时下流行的话说:作诗水平有点太水了。皇帝爱好这个,哪个属下不得吹捧一番,不好也没人敢说出来。

总之一句话,乾隆帝名气大,但实力有所欠缺,几乎所有功绩都有水分,吹的可能性很大!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郭利仕原型是谁?

实话实说,这部电视剧本人没有看过!但是从“郭利仕”这个名字不难看出,他的原型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近侍——高力士。那么,为什么“郭利仕”一个宦官却能被称为将军呢?本人没看过这部电视剧,对于“郭利仕”不便评价,但高力士虽然是宦官出身,确是名副其实的真将军!倒不是说高力士曾经带兵上过战场,而是他的确担任过将军职务。

唐朝和后来的清朝不同,并没有明确宦官不得干政的说法,更加没有宦官不能封爵、不能担任官职的规定。因此,唐朝的宦官封爵、甚至封王者并不鲜见,担任官职者就更加不在少数了。换言之,唐朝的宦官是可以登堂入室的,并不只是内廷的下人!而这也正是晚唐宦官势力猖獗、甚至废立和弑杀皇帝的原因所在,他们不仅可以封王、封侯,还可以掌握兵权!

初唐时期,因为皇帝的刻意限制,宦官势力尚十分弱小,不仅无法废立、弑杀皇帝,干政的可能性也并不大。但是,高力士打开了“潘多拉盒子”,把唐王朝带上了一条不归路!高力士,本名冯元一,是一位妥妥的“官二代”,他的父亲冯君衡曾经担任过刺史一级的高官。只可惜,在冯元一还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冯君衡卷入了“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的冯元一也惨遭阉割,被送入宫廷充当宦官。后来因为被另一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冯元一改为了高姓,更名高力士。

在宫廷供职一段时间后,高力士被安排去了时任临淄王的唐玄宗李隆基藩邸伺候唐玄宗。而这次职务调动也彻底改写了高力士的人生。因为善于揣摩主子的心意,高力士很快便得到了潜邸时期唐玄宗的信任。在平定“韦后-安乐公主之乱”后,高力士随唐玄宗再次进入了京师长安。在唐玄宗即位之后,高力士也跟着水涨船高,凭借参与平乱之功被破格授予了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开元初年又升任右监门卫将军,掌管内侍省,成为了“太监总管”!而“将军”这个称呼就源自于“右监门卫将军”。

随着高力士的得宠,冯氏家族、高氏家族也跟着“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仅高力士的亲生父母被追赠了官职、命妇,就连高力士的宦官养父高延福夫妻也获得了朝廷的恩养!啊?宦官还有妻?没错!唐朝是不禁止宦官娶妻的,不仅高延福有妻,高力士自己也娶了,娶的还是一位官员的女儿,这位官员就是吕玄晤,凭着高力士的关系,他这位挂名岳父也一步步被提拔为了少卿、刺史……

天宝初年,高力士又再次被唐玄宗加官进爵,升任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并且被授予了渤海郡公的世袭爵位!一时间,高力士权倾朝野。“安史之乱”爆发后,高力士跟随唐玄宗入蜀,又因护驾之功晋爵齐国公。只可惜,好景不长,不久后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自此,高力士失去了靠山。在隋唐玄宗返回长安之后,唐肃宗为“表彰”高力士护驾之功,象征性地封了他一个开府仪同三司的虚位,但因为唐玄宗的失势,高力士也成了无人问津的“老奴”。

后来,高力士为维护唐玄宗最后的一点皇帝尊严而开罪了新任“权宦”李辅国,被李辅国设计陷害,流放黔中。宝应元年,逢朝廷大赦天下,高力士也被赦免,回归长安。在途中,年迈的高力士听闻唐玄宗已经驾崩,嚎啕大哭、吐血身亡!唐代宗李豫为表彰高力士对唐玄宗的忠心,追赠其扬州大都督,并赐其陪葬唐玄宗泰陵。

所以说,高力士被称为“将军”并没有错,他不仅担任过将军,还担任过大将军!虽然这个将军并不是带兵征战沙场的将军,却也是如假包换的真将军。不仅如此,高力士还是唐王朝的世袭公爵——齐国公,而且死后还被追赠了扬州大都督。回头看看唐王朝的开国元勋程知节、尉迟敬德这些元戎宿将,也不过就是生前封国公、死后追赠大都督、陪葬唐太宗昭陵而已……高力士这辈子,值了!

唐朝有哪些著名诗人做过官?

(长文预警)

唐朝诗人做过官的还是挺多的,像李白这样一生放纵不羁的,也当过翰林学士。杜甫这种郁郁不得志的,当过检校工部员外郎。孟郊贾岛这一对苦穷诗人典型,一个当过溧阳县尉,一个当过长江县主簿。李贺英年早逝不满三十,也当过个奉礼郎这样的小官(从九品)。可能不做官的倒是少数。

如果按这样答,这题就没啥意义了……所以只拣当过高官的来说。

首先是高适,安史之乱中,永王李璘在江南作乱,朝廷派高适为淮南节度使,参与平叛。高适在平定永王之乱中立功不小,之后又参与了对安史叛军的讨伐。

战后,高适历任彭州、蜀州刺史,又任剑南节度使。可惜高适在任上表现不佳,抵抗吐蕃不力。于是朝廷把他召回朝廷,改由严武接替节度使。高适回朝之后,就任刑部侍郎,又转散骑常侍。被封为渤海县侯。

作品欣赏

《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笛曲中有《梅花落》,诗人在此将曲名拆开,巧妙地利用双关。实质上是说笛声飘满了关山,但利用字面上的“梅花”,引起人们素净冷澈的联想,从而侧面描述了无法亲眼见到的笛声。

有唐一代,在诸位大诗人中,他是唯一封侯的一个,可以算是诗人中官场成功的典型了。所以先拿他出来做个引子。

不过注意我上面说的是“大诗人”,这个标准是很高的。如果放宽到一般的诗人,高适就不是最突出的了。既有官职比他大的,也有爵位比他高的。

那么如何定义什么是诗人呢?写诗是唐朝读书人必备技能,有些高官不以诗人的身份流传后世,但也是会写诗的。唐太宗会写诗,唐玄宗会写诗,唐宣宗也会写诗。但从来没人说他们是诗人。(呃,皇帝算高官吗?应该……不算吧?)这里暂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为标准。该书收录了180余人,涵盖面应该是不小了。

下面列举唐朝一些当过高官的诗人。

虞世南

这是由隋入唐的诗人,代表了初唐的文风,《唐诗三百首》的开篇第一首诗,就是他的《蝉》。

虞世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贞观年间,历任著作郎、秘书少监、秘书监等职,先后封永兴县子、永兴县公。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这里顺便说一下唐朝的官品。我们在历史课本上学过,唐朝采取三省六部职,三省为尚书、中书、门下。其中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领导是正二品,六部的尚书是正三品。

这当然不包括所有的官职,但作为一个参考,可以看到,三品已经算是高官了。至于一品的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那都不是一般人能获得的。

虞世南生前做到的秘书监是从三品,礼部尚书是正三品。他是一个文士,唐太宗曾经夸奖他,说他抵得上一个移动图书馆。所以担任秘书监(掌管图书),正是他的当行本色。而或封永兴县公(公爵),这个爵位也是很高的了。——你看,我说过高适的爵位不是最高的,这就是一个例子。

作品欣赏

《蝉》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緌,是帽子上的系带,与蝉的触须形状相似,所以拿来做比喻。饮清露是古人的传说,认为蝉“吸风饮露”,不吃寻常食物,因此被看作高洁的象征。

末两句是全诗的中心:自身品行高洁的人,自然声名在外,不需要借助外力。更转一层的意思,既然不需要借助外力,也就没必要去迎合攀附他人了。

上官仪

此公历任弘文馆直学士、秘书郎、起居郎、秘书少监、太子中舍人。最后在龙朔二年升为宰相。后来唐高宗对武则天不满,试图废黜皇后,上官仪支持皇帝的决定,并负责起草诏书,这自然得罪了武则天。于是被诬陷谋反,下狱处死。

谋反大罪,祸及家人。上官仪死后,他的孙女被没入宫廷,充做奴婢。这个女孩天性聪慧,渐渐崭露头角,后来竟然得到了武则天的重用。她就是“称量天下”的上官婉儿。

作品欣赏

《入朝洛堤步月》

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 鹊飞山月曙,蝉噪野风秋。

关于此诗,《隋唐嘉话》有段记载:“高宗承贞观之后,天下无事。上官侍郎仪独持国政,尝凌晨入朝,巡洛水堤,步月徐辔,咏诗云:‘脉脉广川流,驱马历长洲。鹊飞山月晓,蝉噪野风秋。’音韵清亮,群公望之,犹神仙焉。”就是说上官仪正在清晨上朝路中,见到风景悦人,诗兴涌起,朗声吟咏。当时人就觉得,这简直是神仙般的人物。

张九龄

张九龄,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玄宗开元年间拜相,后来因为李林甫的谗言去职。张九龄在宰相位上很得皇帝赏识,以至于他离职后,宰相每次推荐公卿,唐玄宗都要问一句:“风度能够像张九龄吗?”

张九龄的作品,最有名的当然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二句。但我们不举太常见的,因为这类诗句传送已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犯不着我来浪费笔墨。因此这里来看看他的《感遇》诗。

作品欣赏

《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葳蕤是草木茂盛的样子。这一组诗题为《感遇》,可见是抒发诗人心中所感。本诗写丛林中的兰桂,生意盎然,却被闻风而来的隐者采折而去。诗人感叹:草木的目的难道就是被人采摘么?并非如此,它们只是遵循其“本心”罢了。

那么何谓本心呢,第二联点出了:“佳节”。诗人这是在借草木做比,实则是说自己有高洁的节操本性,并不是用来取悦他人的。

苏味道

下一个宰相级别的诗人,苏味道,是河北赵州人,他有个同乡,也是诗人,被唐玄宗亲口称为“才子”的李峤,两人都以文章闻名,当时并称为“苏李”。他又与李峤、崔融、杜审言合称初唐“文章四友”。

中举之后,苏味道累调为咸阳尉。当时的左金吾卫将军裴居道发现了这个人才,让他帮自己写文书奏章。苏味道的才名从此传播开。到了延载年间,苏味道升官到凤阁舍人检校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唐朝的职官系统比较复杂,不太容易说清楚——其实我也说不清楚,模糊点说,大家可以认为从贞观年间以后,有同平章事的头衔,就是宰相了。后来苏味道几经起落,最终因为党附张易之,被贬为眉州刺史,又改为益州长史,在就职的路上去世了。

苏味道处理政事老练,熟悉官场的那一套,但他担任宰相时并没做什么事,老练的手段只用来圆滑处世,专心自保而已。他曾有句名言:“办事不要太明白,万一错了,将来就会后悔。模棱两端就好了。”于是当时的人给他起一绰号“模棱手”——成语“模棱两可”就是从这来的。

陆游有一句诗,写自己令人不快的官场生涯,“吏进饱谙箝纸尾,客来苦劝摸床棱。”下句用的就是苏味道的这一典故。(上句也有个典故,是关于韩愈的。)

说了一通黑材料,我们回头来看他的诗吧。

“苏李”有时又和初唐的另一对诗人组合“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相提并论,这几位都是初唐近体诗的创作者,虽然水平不如盛唐那些为大诗人,但却是近体诗这条道路上的开创者,对格律的形成确定有一定贡献。

作品欣赏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这首诗写的是正月十五夜间,宵禁取消,游人尽情玩赏的情景。说来有趣,苏味道全部的文学成就加在一起,可能都比不上这首诗第一句的影响力。“火树银花”四个字在现代已经演化为过年必备的形容词,也不知道拯救了多少小学生作文。

郭震

前面提的都是文臣,该说个武将了。

郭震,曾任凉州都督,在任期间加强防备,拓展边境,开辟屯田。因为政绩吐出,升任左晓卫将军、安西大都护。郭震在任期间,善于处理和边疆各族的关系,唐睿宗继位后,将他调任入朝任太仆卿,少数民族酋长有划面哭送的,可见郭震在边疆深得人心。后来他先后当过吏部尚书,兵部尚书。唐玄宗诛杀太平公主过程中,郭震有功,加封为代国公。不久又兼任御史大夫。

但郭震的下场有点蹊跷,令人捉摸不透。唐玄宗派他为朔方大总管,以防备突厥人。出行之前,玄宗搞了一次阅兵式,因为看见军容不整,一怒之下令人将郭震斩首。好在有人求情,才网开一面改为流放。(未行,会玄宗讲武骊山,既三令,帝亲鼓之,元振遽奏礼止,帝怒军容不整,引坐纛下,将斩之。刘幽求、张说扣马谏曰:“元振有大功,虽得罪,当宥。”乃赦死,流新州。)

按说郭大爷也是有功之臣,何至于这点小事就判了死刑。有人猜测,可能唐玄宗登基不久,需要找个适当的目标来杀鸡儆猴,震慑一下老臣宿将们。郭震不幸撞在了枪口上。

郭震不算是专门的诗人,但他也是进士及第,文学功底还是有的。武则天曾看过他的《宝剑篇》(也就是下面作品欣赏中的《古剑篇》),十分赞叹,于是命令授予他右武卫铠曹参军的官职。

作品欣赏

《古剑篇》

君不见昆吾铁冶飞炎烟,红光紫气俱赫然。良工锻炼凡几年,铸得宝剑名龙泉。龙泉颜色如霜雪,良工咨嗟叹奇绝。琉璃玉匣吐莲花,错镂金环映明月。正逢天下无风尘,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绿龟鳞。非直结交游侠子,亦曾亲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弃捐,零落飘沦古狱边?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这首诗中有一个我们熟悉的典故,晋代张华夜间观望,发现有气上冲于斗、牛二星宿之间,于是按照星辰对应的下届地域,派人去找,果然在监狱边找到两把埋藏的宝剑。高中课本《滕王阁序》里“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说的就是这件事情。

这首诗前面一大段,都是在写宝剑的精良神异。开头八句,写宝剑出身不凡,制造精良。接下来六句,写它为人所用,所遇都是英雄人物。在着力铺陈了一大篇后,笔锋急转而下:为何现在湮没无闻,无人理会呢?最后两句又是一振:即便是每人能慧眼识英雄,宝剑的气质终究掩盖不住,仍然能够上冲于天。

我们知道,很多咏物诗都不是为了咏物,而是借咏物来了抒发情感,郭震的这首诗用意显然,就是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武则天大概从诗中看出了这个人的壮心雄怀,和奋发不甘的精神,于是给了他一个武官——尽管官不大。毕竟,武则天还是有识人之明的。

李适之

李适之是唐朝宗室。天宝元年,左相牛仙客去世。李适之接任左相,并兼任兵部尚书,封清和县公。后来,由于李林甫的排挤,李适之自知不是对手,上书请求辞职,被罢去相位。不过尽管他远离权位,但也没能幸免,就在他辞职的第二年(天宝六年),李林甫派御史罗希奭出使各地,杀害被他斗倒,贬谪外地的韦坚等人。李适之惊惧之下,服毒自尽。

李适之好饮酒,能喝一斗不醉,晚上宴饮,白天处理公务,两下都不耽误。他有一票酒友,与贺知章、汝阳王李璡、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齐名,被时人称为“酒中八仙”。杜甫有诗《饮中八仙歌》,刻画的就是这八位的群像。

作品欣赏

《罢相作》

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为问门前客,今朝几个来?

“圣”的意思是“圣人”,是清酒的别称。这首诗写的是卸职之后的情景,作者为给贤人让路(这是故意如此写,实际是被排挤),从相位上退下来,从此可以安然享受清闲生活。但平日里往来奔走的门客,却突然间消失不见了。简单一句疑问,写尽世态炎凉。

贺知章

贺知章从小以文章知名,武则天当政期间中举,授以国子四门博士的职位。顺带说一句,他是当年的状元。开元年间,贺知章逐渐开始升官,先后担任礼部侍郎、太子右庶子、侍读、工部侍郎,二十六年改官太子宾客、银青光禄大夫兼正授秘书监,因而人称“贺监”。

贺知章平素很得唐玄宗宠信。天宝三年,贺知章已经年过八十,因年老而请求辞官还乡。玄宗下诏许可,并且将镜湖赐予了他,作为养老之地。因为贺知章人称“贺监”,于是镜湖从此改名为“监湖”。

后来人们可能是觉得“监湖”一词不甚风雅,于是改名为“鉴湖”,既照顾了“监”的读音,又照顾了“镜”的文义,可谓是两全其美。

作品欣赏

《回乡偶书》(其二)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张说、苏颋

这二位放在一起说吧。

张说,于689年,武则天当政期间中举。711年唐睿宗时,进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如果您还记得我们上一篇文章的内容,这个同平章事,就是升为宰相的意思。后来张说因为不肯阿附太平公主,被贬职。玄宗即位后,诛杀太平公主,张说被再次起用,任中书令,封燕国公。后来又升为宰相。但两年之后就被罢免了相职,次年,玄宗听信谗言,让他直接退休了。

(一般而言,我是尽量使用年号纪年的,偶尔会标注对应公元纪年。但在这里,我就不列年号了。武则天执政时,改过的年号两只手数不过来,忒烦……)

苏颋,进士出身,初任乌程尉。唐朝士子进士及第后,按惯例,一般先给以县尉一类的小官,因而很多人都曾做过县尉。譬如之前提到的苏味道,就当过咸阳尉。郭震,他中举后被授予的是通泉尉。

开元元年,苏颋为父亲守孝期满,任工部侍郎,并继承了他父亲的许国公爵位。四年,苏颋和宋璟一同升任宰相——唐朝制度,拥有宰相职权的,常常同时有好几个人。八年去职,任礼部尚书,不久又出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开元十五年病逝。

张、苏两人都是当时的著名文士,文章出众,深受当时人推举,被并称为“燕许大手笔”。——所以我把这二位放在一起。

作品欣赏

《蜀道后期》张说

客心争日月,来往预期程。 秋风不相待,先至洛阳城。

《汾上惊秋》苏颋

北风吹白云,万里渡河汾。 心绪逢摇落,秋声不可闻。

除此之外,还有武元衡、权德舆、元稹、李德裕等人,都曾或长或短地担任过宰相职位,一起来看看他们的代表作把。

作品欣赏

《春兴》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连昌宫词》元稹

连昌宫中满宫竹,岁久无人森似束。又有墙头千叶桃,风动落花红蔌蔌。宫边老翁为余泣:小年进食曾因入。上皇正在望仙楼,太真同凭阑干立。楼上楼前尽珠翠,炫转萦煌照天地。归来如梦复如痴,何暇备言宫里事!初届寒食一百六,店舍无烟宫树绿。夜半月高弦索鸣,贺老琵琶定场屋。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须臾觅得又连催,特敕街中许燃烛。春娇满眼睡红绡,掠削云鬟旋装束。飞上九天歌一声,二十五郎吹管笛。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李谟压笛傍宫墙,偷得新翻数般曲。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途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 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驱令供顿不敢藏,万姓无声泪潜堕。两京定后六七年,却寻家舍行宫前。庄园烧尽有枯井,行宫门闭树宛然。尔后相传六皇帝,不到离宫门久闭。往来年少说长安,玄武楼成花萼废。去年敕使因斫竹,偶值门开暂相逐。荆榛栉比塞池塘,狐兔骄痴缘树木。舞榭攲倾基尚在,文窗窈窕纱犹绿。尘埋粉壁旧花钿,乌啄风筝碎珠玉。上皇偏爱临砌花,依然御榻临阶斜。蛇出燕巢盘斗拱,菌生香案正当衙。寝殿相连端正楼,太真梳洗楼上头。晨光未出帘萫动,至今反挂珊瑚钩。指似旁人因恸哭,却出宫门泪相续。自从此后还闭门,夜夜狐狸上门屋。 我闻此语心骨悲,太平谁致乱者谁?翁言野父何分别,耳闻眼见为君说。姚崇宋璟作相公,劝谏上皇言语切。燮理阴阳禾黍丰,调和中外无兵戎。长官清平太守好,拣选皆言由至公。开元之末姚宋死,朝廷渐渐由妃子。禄山宫里养作儿,虢国门前闹如市。弄权宰相不记名,依稀忆得杨与李。庙谟颠倒四海摇,五十年来作疮痍。今皇神圣丞相明,诏书才下吴蜀平。官军又取淮西贼,此贼亦除天下宁。年年耕种宫前道,今年不遣子孙耕。老翁此意深望幸,努力庙谟休用兵。

《谪岭南道中作》李德裕

岭水争分路转迷,桄榔椰叶暗蛮溪。 愁冲毒雾逢蛇草,畏落沙虫避燕泥。 五月畬田收火米,三更津吏报潮鸡。 不堪肠断思乡处,红槿花中越鸟啼。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