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为什么第二部中没有言家后人了

天美资源网

后世,为什么第二部中没有言家后人了?

琅琊榜这部剧自2015年开播以来,早已经成为现象级的电视剧,尽管过了这么多年,关于这部剧的剧迷依然很多,这样的一部剧,仍有一看再看的劲头,对于里面的人物情节,也有值得一再推敲的理由。既然有题主问了言家的事,那我就来分析分析,到底琅琊榜中的言家,琅琊榜中的豫津最后应该是怎么样了。按照小兮的推测,最大的可能是隐退了,从此不再过问世事。

在琅琊榜中,我们知道,言氏一族在大梁是响当当的家族,出身文臣清贵,家族中,出过三个帝师,两个皇后。当然,这句话是从言侯爷口中说出来的,他未必有把自己算进去,可就算没有,单就这句话上的人物,就已经让人明白,言家在大梁的地位何等尊贵了。当然了,言侯爷的这句话还透露了一个信息,那就是言家是老臣老贵族,也许跟开国功臣那种差不多,这也跟靖王上位成为太子以后,梁帝让他去整顿王亲贵族的时候,他找上了言侯爷和纪王爷帮助的镜头相呼应。可不管怎么说,作为一朝的老臣,在新皇登基以后,势必会面临洗牌,好的,做事的臣子,自然会留了下来,不好的,或者不做事的臣子,要么就会淘汰,又或者慢慢的远离权利中心,空享荣华富贵。很不想承认的是,言家是后者,只能是后者。

后世,为什么第二部中没有言家后人了

一方面,言侯爷虽然拥有极丰富的朝廷人脉和尊重,但他所做的事,毕竟太少了。梁帝在位期间,赤焰军被团灭之后,他就已经跟言皇后闹掰,彻底的远离朝堂,一心求仙问道,伺机而动。尽管后来为了扶持靖王上位,为了赤焰军翻案,他出山做了许多事,但这些事毕竟是逼迫着梁帝做出妥协的,很难保证,在我们没看到的背后,梁帝不会对他有什么意见或者暗中安排什么。另一方面,言家除了豫津,后继无人了。等到靖王上位成为新皇的时候,言侯爷年纪已经很大了,朝局也相对稳定了,他放手不再过问是无可厚非的。可这时候,就算靖王想要给言家加上什么荣耀,也得有人接呀。言侯爷肯定就不会再管了,指望豫津,那更不可能了。豫津跟言侯爷一样,也是个潇洒恣意,天高海阔的人,他就不是想要把自己禁锢在大梁朝廷上的人。所以,他肯定也是不会接的。这么一来,言家这一支,也无人承继了。如果说,促成言侯爷彻底隐退的是大梁朝廷已经有靖王和他的新臣了,不如说,他已经能够给地下的那群挚友一个好的交代了。所以他能够一心一意的抛开俗世凡尘,隐居山林。

那么豫津呢?

当然是因为宫羽和景睿了,别问我为什么还有景睿。这两好基友,平时不都基本上是你去哪我就去哪的状态吗?豫津一直以来都非常沉迷于音乐琴韵当中,跟宫羽可以说是一路人,甚至他是喜欢宫羽的,虽说宫羽喜欢着梅长苏,可毕竟梅长苏没法呼应她的感情。在大梁最后的那些战役过后,想必豫津是跟着宫羽隐退的。宫羽原本就不是朝廷中人,只是一个情报人员,甚至为朝廷所不容的身份角色,这种身份,是上不了台面的,所以从明面上,如果豫津最后能够抱得美人归,那也一定是不在朝堂里。而景睿呢,因为他身份尴尬,是长公主的私生子,又是南楚王爷的儿子,不管立身在哪儿,他都不可能立身于朝廷中,最大的可能还是继续游历江湖,做一个闲散人,豫津想必是有可能跟着他跑的。

除此之外,言皇后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就算言侯爷跟皇后始终不和,可言皇后到底是他的妹妹,誉王怎么也算是他的外甥。誉王举兵九安山造反,言皇后虽说不完全赞成,但却也从行动上给予了支持的。就算最后是没有牵连言家的其他人,但那也只是在靖王等人多方的周旋之下,以及言侯爷和豫津都站在梁帝这一边的功劳。可毕竟谋反,废后这样的事,对于任何一朝一代来说,那都是大罪过,一个家族要从皇后谋反中全身而退,之后还加官进爵,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以言家人的作风,他们也接受不了这样的打脸行为,就此隐退,慢慢退出新皇的朝廷权力中心,才是他们该做的选择。所以,言家最大的可能是隐退江湖,化为平民生活了,豫津的结果也是,要么追随着宫羽,要么跟着景睿遍访天下名山秀水。

既然是隐退了,那么在第二部的大梁朝廷中,没有出现他们家族的人,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胆囊切除后有什么影响?

相信有不少的朋友,对于胆囊切除这项手术,心里都会抱有很多的顾虑。那么,到底胆囊切除以后,对我们的身体会造成哪些不适的影响呢?我们又可以怎么对身体进行调理?

下面,就让小康结合相关的资料,为你们解答一下吧!

一、胆囊的作用

胆囊,位于我们身体右方肋骨下肝脏后方的梨形囊袋构造,大家比较知道的基本功能,就是用于胆汁的储存。

而胆囊储存胆汁的原理,就是当我们的身体处于非消化期间,这个时候胆囊是呈现一个收缩的状态,而肝细胞所分泌的胆汁自然而然就会顺着胆囊管进入。

除此以外,胆囊还有这其他几个功能哦。

①胆囊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能够用于调节胆管内的压力。

②胆囊可以分泌胆汁,对于肠胃的消化功能有一定的帮助。

③胆囊的粘液,可以起到保护胆道粘膜的作用,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既然胆囊对于我们的身体有这么多的用处,那么一旦胆囊切除以后,会有哪些影响呢?

二、胆囊切除对身体的影响

一般来说,当我们的身体出现了下面这几种情况,胆囊都应该进行切除手术。

胆囊结石合并胆囊炎急性发作时,如病情严重、药物治疗效果差、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外伤后出现胆囊破裂时。

因其他疾病导致胆囊上破个洞时。

那么当我们切除了胆囊以后,可能会给身体带来哪些影响呢?

一般来说,当我们的身体切除了胆囊以后,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消化不良的不适症状。因为切除胆囊后,胆汁缺乏储存、浓缩,随着肝脏的分泌,淅淅沥沥不停地排入肠道,参与消化功能。当进食的脂肪含量高时,脂肪就无法完全消化,容易出现腹胀、胃胀胃痛、拉肚子、大便浓稠。

不过,在胆囊切除术后 6 个月到 1 年后,通过胆管的适应、胃十二指肠的活动节律等,脂肪的消化功能可以改善。

除此以外,胆囊切除术后,在空腹时,胆汁也会持续进入肠道。此时没有食物和足够胃酸中和,胃十二指肠蠕动弱。胆汁会在十二指肠蓄积,达到一定压力后就逆流入胃,这样的确可能引起胆汁反流性胃炎。

不过,也并非所有患者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人群。

三、切除胆囊后的患者,应该在怎么护理?

一般来说,当我们进行了胆囊切除手术以后,为了身体的健康着想,都要遵循下面这几点护理事项。

(1)饮食调理须注意

患者在饮食上,要做到“五忌”和“五要”,要讲究饮食卫生,以防不洁食物;要多吃蔬菜瓜果;要强调饭菜用植物油烹调;要多吃些瘦肉、鸡、鱼和豆类制品等蛋白质,但需注意适量;要多吃能促进胆汁分泌和松弛胆道括约肌及利胆的食物,如山楂、乌梅、玉米须等。

除此以外,忌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等;忌吃高脂肪食物,因它能引起胆囊收缩,如肥肉、猪油、油煎、油炸食品;忌暴饮暴食,因这样可促进胆汁分泌;忌辛辣刺激的食物;五忌烟、酒、油、茶和咖啡。

(2)坚持锻炼

当然了,在术后阶段,患者的身体锻炼也是必不可少。因为定期的运动,是有助于降低胆固醇以及起到疏通胆道的作用。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运动的强度要适宜,劳逸结合为主,不可过于劳累,给身体带来劳损。

好了,上面的内容,就是小康对于胆囊切除的一些介绍和建议。希望各位患者都能正确对待自己的身体,早日康复哦!

如果文章内容对您有帮助,请点击「关注」我们!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的趣味知识,识破健康谣言,走出用药误区!

孙武为何能受到后世的称赞?

军事成就:在吴楚大战中,孙武指挥吴国大军在大小别山地区初战得胜,在柏举取得了彻底的胜利,在清发水大败楚军残部,在雍澨消灭了左司马的救援部队,以3万精兵击败楚军20万大军,五战五胜。经此一战,吴国声名显赫,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沉重的打击,后来秦国出兵帮助楚国收复了郢都,楚国君臣唯恐吴君再来,就将国都迁到了鄀城。

公元前496年,阖闾不听孙武劝阻,出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大败,气愤病死。孙武和伍子胥助新王夫差治国练兵,努力积蓄钱粮,充实府库,制造武器,扩充军队,经过三年,吴的国力得到恢复。

公元前494年(勾践三年),越王勾践进攻吴国。吴军由伍子胥、孙武策划,在夜间布置了许多”诈兵”,分为两翼,点上火把,向越军袭击,越军很快大败。接连吃了几次败仗后,勾践只得向吴屈辱求和。随后夫差北上称霸,于黄池大会诸侯,这也是孙武训练有素的结果。

政治成就

孙武强调战争的胜负不取决于鬼神,而是与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外交努力、军事实力、自然条件诸因素有联系,预测战争胜负主要就是分析以上这些条件如何。孙武不仅相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而且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变化着,强调在战争中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促成对立面朝着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转化。

评价

孙武的大名享誉古今中外,不是因为他攻破楚国、壮大吴国的军功,而是由于他的《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一部内容完备,结构严谨的军事名著,它的问世为我国军事学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孙子把与战争有关的军事问题,分13篇加以论述,全书体系完整,论述新颖独特,各篇既可以独立成章,相互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前后衔接,浑然一体。

《孙子兵法》的核心内容是关于进行和指导战争的论述,其他几个方面都是围绕这一内容展开的。

孙武研究军事是从研究战争着手的。开篇就表达了他“慎战”的思想。“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慎战”思想反映在战争上则体现在“全胜”的理论,这是《孙子兵法》的精华所在,孙武要求统帅不能轻启战端,要进行战争就必须有胜利的把握,只有一般胜利的把握还不行,必须有全胜的把握才能举兵。因此他要求战争指挥者尽最大的努力,创造最好的条件,争取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取得“全胜”。

《孙子兵法》问世以后得到了社会普遍的证实,流传千古,被人们推崇为兵学鼻祖。韩非子说战国时”境内皆言兵,藏孙、吴之书者家有之”,展现了封建制取代奴隶制时期人们研究军事探讨兵法的盛况,司马迁说“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说明孙子兵法在汉代已成为兵学首要。第1个注释和阐发《孙子兵法》的大军事家曹操,称赞《孙子兵法》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他要求军事将领们能领会书中”审计重举、明画深图”,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则认为《孙子兵法》是“纲领精微”的上乘之教。孙中山先生对此书也非常推崇,他说“就中国历来考究2000多年的兵书,有13篇,那13篇评书,便成立中国的军事哲学”。

孙子兵法不但对中国,而且对世界军事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孙子兵法》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兵书,而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他比西罗多德的《波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的《希腊远征法斯记》、罗马军事理论家弗龙廷的《谋略例说》,不仅问世年代要早,学术性更强,而且在内容上更加详细、系统和深刻,所以《孙子兵法》被多国人士称赞,早在唐朝就流入了日本、朝鲜。18世纪60年代,《孙子兵法》被传教士带到欧洲。这些国家的军事理论家们对《孙子兵法》推崇备至,认为他的内容诡谲深奥,是最早最优秀的著作。孙武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奠定了古代中国军事科学的基础,亚洲的许多国家甚至把《孙子兵法》规定为为军官训练的必修课程。

为什么先人会?

这个没有科学根据,只是说很多事情其实没办法说清楚,现在梦境其实都没办法去说什么,因为科学其实都没有办法说清楚到底怎么回事,只能说梦境是现代科学的一道难题,梦境里面的东西怎么出现的,又怎么去解释,目前来说就是大事情。

托梦这种事情一直解释不清楚 接触过的人相信真的有托梦,没有接触到这个的人不相信托梦这种事情,梦境的产生有几种解释,一个是脑子里面形成的幻想片段,在休眠放松的时候自然的释放,像形成了亲身经历的电影片段,就像人在清醒的时候脑子里会幻想事情,睡觉的时候同样会这样。

每一个人每天晚上会做数十个不同的梦,但是真正记住的只有少数几个,记住的是印象深刻的那几个,梦境又像其他世界的交流,托梦这种事情,其实并不是经常发生,有的人一辈子没有经历过,有的人一辈子经历好几次,其实就是去世的人突然出现在你的梦中,跟你进行交流。

这种交流可以是交流一些事情,也可以是告知一些事情,提醒一些事情,当然基本上对于去世的亲人,出现在梦中,很多人都觉得不同寻常,只要记住了交流的内容,在起床后其实都是会比较注重的,会去幻想亲人交代的事情是不是什么坏事,提醒自己要去改变,所以就会产生我要去怎么做一下。

有意思的是,有的真实发生了,有的其实是你人为的故意去做,真实发生的事解释不清楚,等于超出自然的理解范围,现在都还在寻找灵魂是否存在,只能说明科学其实还有一定局限性,很多东西解释不清楚,特别是人类自己身上的事情其实也都没有解释清楚,托梦这种事情是不是灵魂超出肉体的交流谁知道呢!

还有一种托梦是人清醒后,会特别的对梦境里面出现的去世的亲人的一些细节去联想,联想到的事然后自己真的跑去验证,验证的结果是自己硬的把看到的和梦中的联系到一起,托梦这种事情真实存在与否,这个经历的人相信真实存在,没有经历过的人保留质疑太度,科学其实并不承认托梦这种事情。

他对儒学发展有哪些贡献?

第一部分

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战国之际鲁国南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或说山东省嘉祥县)人,小孔子四十六岁,是孔子著名弟子之一。

宋儒大多十分推崇曾子,程颐认为“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俨然以曾子为颜回后独祧孔子之学之人。

历代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也只有颜回和曾子被尊为圣人。可见曾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之重要。

比起颜回、子贡、冉有等人,曾子在孔门弟子中原本似乎只是个不太起眼的角色。颜回不用说,自然是孔子最为得意的弟子了,至于子贡等人,孔子虽然偶有批评,但也认为“赐也达”“求也艺”“孝哉闵子骞”“雍也可使南面”……而对于曾子,孔子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关于曾子的评价就是一句“参也鲁”了,似乎孔子并不太看重这个“后进弟子”。

然而事实情况究竟如何?曾子在儒学传承中的地位果真是随着唐以来的“孟子升格运动”“升”起来的吗?

像事实当然不是这样的。孔子虽然认为曾子有些迟钝,但对曾子却也评价甚高——“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语·弟子行》,亦见《大戴礼记·卫将军文子》);“参之言此可谓善安身矣”(《孔子家语·致思》;“二三子志之,孰谓参也不知礼乎”(《孔子家语·好生》;“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孔子家语·在厄》,亦见《说苑·立节》);等等,认为曾子具有孝悌忠信四德,且知礼而善安身。

曾子十分重视个体内在修养的完善,对外在德业的关注似乎不多,与孔子“干七十余君”不同,曾子是面对各国的迎聘均力辞不就,一生中仅因特殊原因有过两次短暂的出仕。但这并不代表曾子与孔子主张异趣或者其思想体系较之孔子学说“规模”要小一些。孔子曾经评价鲁国一风雨之夜不纳“邻之厘妇”的独居者,说:“善哉!欲学柳下惠者,未有似于此者,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可谓智乎!”(《孔子家语·好生》)“期于至善而不袭其为”其实也正是曾子学孔子的做法。孟子曾说“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其实曾子也许更懂孔子。《论语·里仁》记载了这样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生栖栖遑遑,“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为的就是能够“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从而使天下复归于有道。其实“修己”就是“忠”,“安人”就是“恕”。曾子对孔子之“道”的理解是十分准确和深刻的。“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中庸》),曾子虽然或许有些鲁钝,但曾子“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其学也早已有成,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渐浑厚博大。孔子在世时曾子之学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且已有很高的社会声誉。除了前面提到的孔子对曾子的认可之外,一向自视甚高的子贡也对这位比他小十几岁的师弟不吝赞誉:“满而不盈,实而如虚,过之如不及,先王难之。博无不学,其貌恭,其德敦,其言于人也,无所不信,其骄于人也,常以浩浩,是以眉寿。是曾参之行也。”(《孔子家语·弟子行》)。曾子曾从孔子之齐,“齐景公以下卿之礼聘曾子”,在拒绝齐的礼聘后,晏子还亲自送曾子并赠之以言;曾子生活穷困,“弊衣而耕于鲁,鲁君闻之而致邑”……第三部分

孔子去世后,作为孔门中的核心人物,曾子地位也十分特殊,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一件事情即可说明一二:孔子去世后,子张、子游、子夏等人欲师事有若并“强曾子”,曾子反对并答以“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已”(《孟子·滕文公上》),意即孔子“无得而逾焉”,是任何人都不能取代的。

最终因为曾子的反对,子夏等人的做法没能成行。这个记载不仅说明了曾子在孔门中的地位问题,也表现了曾子对孔子的尊崇和忠诚。曾子后来被人称为“宗圣”,正因为他谨守师说。

孔子去世后,弟子们不少仍致力于继承、宣扬孔子学说。曾子亦“修道鲁、卫之间,教化洙泗之上”。据《孟子·离娄下》记载,曾子在鲁国一带讲学,弟子多达七十余人,包括孟敬子、阳肤、单居离、沈犹行、公明仪、公明高、公明宣、子襄、曾元、曾申、乐正子春等人,形成了所谓的“洙泗学派”,成为宣扬孔子学说的中坚力量。

孔子去世后,“诸生以时习礼其家”,“至于汉二百余年不绝”,孔里能保持如此浓厚的文化氛围,或许其中也有曾子的一份功劳。

其实,曾子上承孔子修己安人的士君子之学,强调慎独、自省,常怀敬畏之心,提出士君子要以仁为己任、死而后已等由内圣而外王的德行学问路径,下启“思孟学派”,说他是儒学正宗也无不可。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